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1
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推动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历程体现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从引进到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引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引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世界银行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要求接受贷款的国家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组织实施工程项目,这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推行项目前期项目经理负责制,建设部开始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并颁发《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这一时期,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三、创新阶段(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进入创新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社会的发展,项目管理技术及方法变得更加重要。
以下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创新阶段的发展特点:1. 项目管理理念的创新:项目管理逐渐从单一的项目目标追求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2. 项目管理技术的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 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 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行全过程项目管理、EPC(工程、采购、建设)总承包等新型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管理的灵活性。
5. 项目管理法规的完善: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总之,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深化。
展望未来,工程项目管理将继续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项目管理理念的持续创新: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核心理念,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2. 项目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新技术、新方法与工程项目管理深度融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创新联盟Innovation Alliance 120 | ECONOMY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管理思想萌芽早在夏、商、周就已经出现。
老子的道学、墨子的墨家、孔子的儒学、孙子的兵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管理思想中,都出现了组织管理、经济管理、项目管理和信息管理四种基本管理形式的萌芽理念。
但是由于项目管理是一个与发展过程紧密相关的管理理念,是一个精确、精细、量化、系统的管理形式,需要以各种具体的事情表述来体现,所以在中国古代以简要为特色的历史记录中很少明确和详细出现。
但如果深入探究,还是能够发现很多相关的记载。
三国时期,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魏明帝曹睿急召司马懿商议。
司马懿表示:“臣部下马步官军四万,足可破贼。
”曹睿则问:“卿料公孙渊作何举动?”司马懿判断:“渊若弃城预走,是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
”曹睿又问:“此去往复几时?”司马懿回答:“四千里之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
”曹睿再问:“倘吴、蜀入寇,如之奈何?”司马懿应对:“臣已定下守御之策,陛下勿忧。
”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司马懿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已经以一个项目总体管理者、系统指挥等级负责人的角色,向位于全面决策等级的项目业主曹睿回答了有关包含人员资源、关联关系、时间计划和安全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项目管理的问题。
在更早的夏末,夏王桀无道,天下共怨之,商国因此欲取夏而代之,但是顾虑夏朝可以征调其藩属九夷的军事力量,不敢贸然行动。
为了探知九夷之师对夏朝的服从性,商汤和伊尹找了一个机会停止了对夏桀的朝贡。
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
商汤和伊尹从而确认九夷之师还服从夏桀的征调,就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
然后在公元前1601年,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也再次发兵,但“九夷之师不起”。
商汤和伊尹趁机发兵,迅速灭夏。
现在看来,这一系列事件显然包括三个完美的项目。
第一、二个项目是研发项目,两次停贡,目标是确认九夷与夏朝的关系。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_[全文]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358d5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c.png)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国项目管理发展历史回顾我国最早的大型项目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万里长城,但是真正称得上中国项目管理的里程碑工作,是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教授和钱学森教授分别倡导的统筹法和系统工程。
华罗庚也是我们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的创始人,我们对他比较熟悉,因此下面主要介绍他的工作。
华罗庚教授于1964年倡导并开始应用推广的“统筹法”(Overall Planning Method),1965年华罗庚著的《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的核心是提出了一套较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管理方法,包括调查研究,绘制箭头图,找主要矛盾线,以及在设定目标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等。
1964年华罗庚带领中国科技大学部分老师和学生到西南三线建设工地推广应用统筹法,在修铁路、架桥梁、挖隧道等工程项目管理上取得了成功。
毛泽东主席在1965年3月18日给华罗庚的信上鼓励他:“诗和信已经收读。
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再次写信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1970年5月,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鼓励,带领陈德泉、计雷两位助手到上海炼油厂蹲点,在“酚精炼扩建改建工程”上应用统筹法。
该设备每天产值20多万元,原计划需停工一个多月的扩建改建工程,应用统筹法后实际只用了5天便完成了。
其后的十多年中,华罗庚带领“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到过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双法。
各地在建筑工程、设备维修、生产组织、生产运作流程重建等诸多领域很快地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期间开发出了数以百计的作业流程,为进一步实施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后,华罗庚和他的助手们开始将统筹法应用于国家特大型项目,例如1980年中国科协联合5个部委、7个学会启动的“两淮煤矿开发”项目(涉及投资60亿元);1983年启动的“准噶尔露天煤矿煤、电、运同步建设”项目(涉及投资120亿元)。
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向

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向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
项目管理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变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论,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实施战略目标、推进变革和提高竞争力的必备技能和工具。
1.快速增长的行业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各行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制造业等领域,项目管理的需求更加迫切。
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国内各类项目管理认证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国内外知名项目管理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国内高校也相继开设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更多的项目管理人才。
这些都为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政府对项目管理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在国家层面,项目管理已成为重大工程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拓展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引入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在未来,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行业特色化发展:不同行业的项目管理需求存在差异,未来项目管理将更加注重行业特色化的发展。
例如,制造业将注重生产项目的管理,金融行业将注重技术项目的管理,基础设施行业将注重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等。
2.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项目管理也将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前进。
项目管理软件、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实践中,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敏捷项目管理的兴起:敏捷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快速响应变化的项目管理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敏捷项目管理在中国将逐渐兴起,特别是在软件开发和创新项目领域。
4.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随着项目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项目管理人才的供给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之我见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之我见《财富》杂志曾经断言:“21世纪是项目管理的世纪,因为一切商务活动都可能化为项目。
”媒体也越来越热炒PMP,越来越多的人参加PMP认证,其含金量一度超过MBA。
项目管理为何发展如此迅速,究其原因何在?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项目管理应用的行业范围不断扩大。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来自于工程项目领域,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项目、生物制药研发项目,IT 项目等,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领域。
我国政府也越来越关注项目管理,尤其是在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行业中。
项目管理的重点将放在多种行业中,如建筑工程业、IT业、制造业、生化业、航空业、煤矿开采业和环保行业。
与此同时,世界500强公司,诸如IBM、HP等对PMP的认可,使得PMP成为了越来越多IT行业技术人员向管理层跨越过程中的首选。
此外,笔者非常看好的一个行业就是会展业,上海作为中国的门户城市,该行业在上海的发展将有着非常不错的前景,但是目前该行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都不是很高,从业人员的项目管理技能也一般,更没有相应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而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非常快,项目管理在这个行业的发展会更加深化。
二、越来越多的人参加项目管理培训和职业化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职业,他们可以像教师、建筑师、医师、会计师一样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立足于社会,项目管理职业化教育也由来已久。
据PMI中国官方网站统计,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 )和项目管理专业人员(PMP )资格认证自2000年由中国外国专家局引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超过20万人次接受了项目管理的培训,一万多人通过认证考试并获得PMP证书。
这批通过PMP认证的中国项目管理人才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2003年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开始在北航试点招生,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了72所高校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硕士招生点,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MBA教育,这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工程项目管理国内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本文将从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历程1. 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工程项目管理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以行政手段为主,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相对简单。
2. 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开始与国际接轨,引入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这一时期,工程项目管理逐步从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 成熟阶段(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程项目管理逐步走向成熟。
在这一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1)项目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纷纷投身于这一领域。
(2)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壮大。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3)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为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4)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如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
二、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的现状1. 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工程项目需求旺盛,工程项目管理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整体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一些企业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而另一些企业则仍停留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3. 人才短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短缺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一大问题。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1

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1 1.1中国悠久的项目史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及企业开展的基本元素,不时在人类的经济开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践上,自从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出现到当今,人类就不时执行着各种规模的〝项目〞。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举世曙目的项目,如秦始皇一致中国后对长城停止的修筑、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真宗年间皇城修复的〝丁渭工程〞、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故宫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从明天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都可谓是极端复杂的大型项目。
关于这些项目的管理,假设没有停止系统的规划,要取得成功也是十分困难的。
1.2项目管理的发生有项目就有项目管理效果。
因此西方人提出,人类最早的项目管理是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事先人们完成项目的主要想法是完成义务,这就是潜看法的项目管理。
但是,直到本世纪初,项目管理还没有构成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方法,没有迷信的管理手腕,没有明白的操作技术规范。
因此,对项目的管理还只是凭一般人的阅历、智慧和直觉,依托一般人的才干和天赋,基本谈不上迷信性。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迸发,战争需求新式武器、探测需求雷达设备等,这些从未做过的项目接二连三,不但技术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时间又十分紧迫,经费上也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人们末尾关注如何有效地实行项目管理来完成既定的目的。
〝项目管理〞这个词就是从这时才末尾被看法的。
随着现代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高,触及专业越来越普遍,项目外部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形式曾经不能满足运作好一个项目的需求,于是发生了对项目停止管理的形式,并逐渐开展成为主要的管理手腕之一。
二中国项目管理的前景2.1中国项目管理的前景应该很清楚地看法到,项目管理在中国起步较晚,项目管理水平与高速增长的经济树立不相顺应,也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必需踌躇不前,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不只要宽广市场的大好机遇,还有必需仔细看待的严峻应战:1、随着中国参与WTO,工程树立市场竞争时代的来临,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势在必行。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背景

一、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的起源与发展1. 引进项目管理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要求接受贷款的国家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组织实施工程项目。
这一要求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1983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推行项目前期项目经理负责制。
1988年开始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
1995年,建设部颁发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2003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向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过渡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企业建立与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体系。
3. 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相关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2006年,我国颁布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借鉴了国外多年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体系,适用于参加项目建设的各方。
二、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的挑战与机遇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21世纪知识经济、管理时代的来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工程施工企业面临微利时代的挑战,工程项目管理者需要以合同为依据,加强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成本三大目标的控制。
2. 管理模式的创新面对市场竞争和工程项目管理的挑战,国内企业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例如,采用PMC加EPC管理模式、IPMT加EPC加监理等,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 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
我国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等方式,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的背景是多元且丰富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我国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历史1.1中国悠久的项目史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及企业发展的基本元素,一直在人类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际上,自从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出现到当今,人类就一直执行着各种规模的“项目”。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举世曙目的项目,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长城进行的修筑、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真宗年间皇城修复的“丁渭工程”、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故宫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都堪称是极其复杂的大型项目。
对于这些项目的管理,如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要取得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
1.2项目管理的产生有项目就有项目管理问题。
因此西方人提出,人类最早的项目管理是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当时人们完成项目的主要想法是完成任务,这就是潜意识的项目管理。
但是,直到本世纪初,项目管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计划和方法,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没有明确的操作技术标准。
因而,对项目的管理还只是凭个别人的经验、智慧和直觉,依靠个别人的才能和天赋,根本谈不上科学性。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需要新式武器、探测需要雷达设备等,这些从未做过的项目接踵而至,不但技术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时间又非常紧迫,经费上也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实行项目管理来实现既定的目标。
“项目管理”这个词就是从这时才开始被认识的。
随着现代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高,涉及专业越来越广泛,项目内部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运作好一个项目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对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二中国项目管理的前景2.1中国项目管理的前景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项目管理在中国起步较晚,项目管理水平与高速增长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奋起直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有广阔市场的大好机遇,还有必须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1、随着中国加入WTO,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时代的来临,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势在必行。
只有稳定提高实力,迅速熟悉并掌握国际规则,主动溶人贸易体系,不断加强竞争实力和项目管理水平,才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
2、随着中国宏观控制体制调整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重组,与世界接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良好经济实体,在项目管理中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有竞争力的服务。
3、目前,中国建设市场在管理体制、法制建设、运行机制、中介服务、价格政策和社会习惯等方面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工作要做。
中国必须建立法制的、政府监督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市场,加大投资中介服务的法律责任,为工程咨询和项目管理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4、中国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充分利用理工大学和学院加强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自己的项目管理体系,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系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5、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优秀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大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专业人才匮乏是影响中国项目管理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应当把培训和建立一支优秀项目管理专业人员队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中国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结构必须通过国内国际相关培训和认证机构以及项目管理实践来改进。
只有采取上述的措施,中国企业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中国项目管理的市场需求中国期望在本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里全面实现小康,在本世纪中期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是迅速发展工程建设大好时机。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21世纪的共同理念和基本国策,是取得经济良性发展的保证。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
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高速增长以及人们对住房、汽车、教育、健康、信息等消费的不断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中国国民经济表明经济发展速度、数量和质量、经济结构和效率十分协调。
全球都关注着中国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而出现的巨大市场。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为7%,固定投资增长率为12%(远高于美国环球观察公司今年对全球55个建设投资市场的预测),总计达4万亿人民币,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着项目管理、PMC和EPC的巨大市场需求。
中国投资环境良好,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外资、合资、国资、民资和国际贷款建设项目一直很多。
正在进行的重大基础工程有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博会、上海交通运输建设、生物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东北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其中蕴涵巨大的项目管理市场甜商机;通过竞标,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外国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公司应用工程科学、探制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理论指导,使用价值理论、信息集成技术、矩阵管理机构等高度专业、科学和市场化的方法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项目全过程,包括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HSE管理等。
这些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很受欢迎,提供专业服务的咨询公司、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更有可能赢得业主的信任,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开放更多的领域、建设更多的国内外工程是必然的,需要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
中国欢迎一切有远见的投资者,也欢迎国外合作伙伴,著名的咨询公司、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来华拓展业务、参与竞争和共同发展。
2.3项目管理方法的产生与引进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探索管理项目的科学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横道图已成为计划和控制军事工程与建设项目的重要工具。
横道图又名条线图,由Henry·L· Gantt于1900年前后发明,故又称为甘特(Gantt)图。
甘特图直观而有效,便于监督和控制项目的进展状况,时至今日仍是管理项目尤其是建筑项目的常用方法。
但是,由于甘特图难以展示工作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适应大型项目的需要,因此在此基础上,Karol Adamiecki 于1931年研制出协调图以克服上述缺陷,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承认。
不过与此同时,在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和军事项目中广泛采用了里程碑系统。
里程碑系统的应用虽未从根本上解决复杂项目的计划和控制问题,但却为网络概念的产生充当了重要的媒介。
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界和各大企业的管理人员纷纷为管理各类项目寻求更为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技术。
在各种方法中,最为有效和方便的技术莫过于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克服了条线图的种种缺陷,能够反映项目进展中各工作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描述各工作环节和工作单位之间的接口界面以及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可以事先进行科学安排,因而给管理人员对项目实行有效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罗庚教授引进和推广了网络计划技术,并结合我国“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指导思想,将这一技术称为“统筹法”。
当时华罗庚组织并带领小分队深入重点工程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就是起源于华罗庚推广“统筹法”的结果,中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也是由于统筹法的应用而逐渐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化管理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统筹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此时,项目管理有了科学的系统方法,但当时主要应用在国防和建筑业,项目管理的任务主要强调的是项目在进度、费用与质量三个目标的实现上。
2.4现代项目管理体系的引进与推广1982年,在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鲁布格水电站饮水导流工程中,日本建筑企业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这一工程的施工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给当时我国的整个投资建设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人们确实看到了项目管理技术的作用。
基于鲁布格工程的经验,1987年国家计委、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在一批试点企业和建设单位要求采用项目管理施工法,并开始建立中国的项目经理认证制度。
1991年建设部进一步提出把试点工作转变为全行业推进的综合改革,全面推广项目管理和项目经理负责制。
比如在二滩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中,都采用了项目管理这一有效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0年代初在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倡导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跨学科的项目管理专业学术组织——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ittee, China,简称PMRC),PMRC的成立是中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PMRC自成立至今,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推动我国项目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建立,为促进我国项目管理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的沟通与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推进我国项目管理专业化与国际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截至今日,许多行业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项目管理组织,如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项目管理工作委员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项目管理指导工作委员会等等都是中国项目管理学科得到发展与日益应用的体现。
现代项目与项目管理是扩展了的广义概念,项目管理更加面向市场和竞争、注重人的因素、注重顾客、注重柔性管理,是一套具有完整理论和方法基础的学科体系。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简称PMBOK)的概念是在项目管理学科和专业发展进程中由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简称为PMI)首先提出来的,这一专门术语是指项目管理专业领域中知识的总和。
PMRC于2001年在其成立10周年之际也正式推出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
三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3.1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项目管理被引入我国的时间不算晚。
20世纪60年代初,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倡导下,就引入了我国,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试点应用,当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
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项目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大量被应用,是在改革开放后。
比如,联想集团结合业务对项目管理的需求,配合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方法,于2000年底在天麒、天麟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编制软件方案,使该项目在8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达到了全球PC技术的最高水平。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项目管理尚处在较低水平,主要问题是未能在项目中全面系统地采用项目管理这种先进管理方法,没有形成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