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集锦
端午节的的传说

端午节的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五月节、重五等。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最为重视和热爱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还有很多传说,让人们对这个节日更加的神秘和有趣。
传说一:屈原投江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忠臣,他的名字叫屈原。
屈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由于他不畏强权,勇敢地为百姓发声,被贵族们看成了异类,被诬告之后被流放到了大江南北。
据说,在夹江一带尽头,山泉迸涌,湍流潺潺的雄伟长江三峡胜景之际,屈原悲愤交加,最终在五月初五那天跳江自尽。
当地的百姓听闻屈原的死讯之后都很悲痛,他们划来小船,闻着“雄黄酒”的浓香来到江心救援。
百姓们绕着他的身体船行三圈,才使得那群猛兽鱼虾无法接近,其后,人们为他准备的饭馔等祭品全部扔进江里。
此外,人们纷纷投入江中五色丝线,端午节至今,爱好划船的人们也用五色绸带系在船头,以纪念屈原。
传说二:粽子带来的故事另外一种传说是关于粽子的。
相传悲痛过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每一个家庭都要包粽子,带着用五色丝线系起来的粽子去祭祀他。
粽子的原料有大米、荷叶和五芳斋、鲜肉、桂花、莲子之类的馅料。
在当时,有一头名叫“大鲲”的大龙,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从江里钻出来,开始它的暴跳。
这时候,人们猛打锣鼓,用尽一切办法,把龙赶走,保住了自己的家园。
于是,这些家庭也就于每年的这一天还会包上五香豆子、栗子、糯米、豆沙等,用各种各样的馅料吃晚餐,并且还要放鞭炮、挂艾蒿、荷叶和各种五彩斑斓的装饰来祈祷。
传说三:木兰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是关于木兰的。
相传在某个端午节的时候,当两位公务员来到家里参加节目,看到了当时十分流行的棋笏,便拿起粽子询问。
被这种问话打乱了思路的母亲们,便把糯米、肉、豆沙等馅料混在一起,包到牛肚里,把它们切成了棋笏的形状,裹上了棕树叶,让公来时的香味十分诱人。
当时,布衣女子木兰的父亲被征召入伍,她的哥哥武艺不精,不能胜任。
于是,木兰就代替了哥哥,假扮成男子,上了战场,为国家拼搏。
端午节的故事15篇

端午节的故事15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并传承着许多不同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介绍15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
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是安徽省阳羡县人,曾担任楚国的重臣。
但是由于他反对秦国的侵略,引发了骄傲的楚王的不满,于是屈原被贬到了沅江边。
在沅江边,他感到非常孤独和痛苦,于是便决定投江身亡。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人物,后人就将他去世的日子设置为端午节。
故事二:赵飞燕放鹰相传春秋时期,赵国的公主赵飞燕爱好猎鸟,生性豪放,不喜欢受约束。
端午节这天,赵飞燕拿着自己的最爱-大鹰来到了山林之中,不料鹰忽然飞走了。
赵飞燕很生气,就用小刀把自己的手掌挥了一刀,扔给了鹰。
鹰居然弃食,直接飞到了赵飞燕的肩上。
人们为了纪念赵飞燕这个美丽而勇敢的公主,就在端午节举行放飞鹰的活动。
故事三:五毒之恶古书记载,五毒是指蝎、蛇、蜈蚣、蛛、蟾蜍这几种“毒害严重”的动物。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挂上菖蒲叶、艾叶和穿戴五色线,以避免五毒的侵害。
相传,在江湖上长期游荡的曹操沿途路过一座炼药山,不知为错,掘开了一个大洞,十分显眼,使得一群蛇蜂出动,咬伤了不少人。
曹操知错后,在端午节各地散发样本,治疗伤口。
这样的样本叫“闻草”,此时期荆楚一带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会传递这个东西。
故事四:粽子起源相传,粽子的起源和屈原有关。
屈原之前任职于楚国官方,后来由于楚国被入侵而辞去职务。
一天,屈原来到了一条江边,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哭泣。
老人告诉他,江里的精灵每年在端午节的时候要抓走几个儿童作为祭品。
屈原非常愤怒,于是决定用一种食品来替代儿童。
他要求每个家庭在端午节来到江边,扔下一些米、肉和其他美食,抵制精灵。
为了保护食物不被江里的鱼儿吃掉,他想出了包裹食物的方法,就是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的传说集锦

端午节的传说集锦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端午节
传说集锦:
1.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他忠于国家,但因受到政治阻挠,最
终绝望跳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船上划龙舟,并投入江中粽子,希
望阻止江水吞噬屈原的遗体。
2.粽子起源:另一个有名的传说是关于粽子的起源。
相传在屈原投江之后,人们投放
米粽和下江鱼等食物,以阻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为了避免食物被鱼虾吃掉,将食物用紫苏叶裹成三角形,用绳子绑好,煮熟食用,这就是最早的粽子。
3.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据说,在屈原投江之后,当地居民
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但被龙虾吓跑了。
为了防止龙虾伤害屈原的身体,人们
开始划龙舟,并敲鼓、吹哨、放鞭炮以驱赶龙虾。
4.炸毒草:端午节也被视为驱邪避毒的日子。
相传屈原投江之后,江中的恶鬼会传染
疾病给人们。
人们为了抵御恶鬼,会在端午节期间炸毒草、艾叶等植物,并将其挂在
门前、驱赶恶鬼。
5.赛龙舟: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湖南、湖北等地。
据说古代的居民为
了寻找屈原的遗体,乘坐小船在湖里摇桨寻找。
后来,这项活动演变成了龙舟竞渡赛,成为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端午节民间小故事

端午节民间小故事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民间小故事与之相关。
1. 屈原投江: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忠于国家,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赛和吃粽子,以示怀念。
2. 龙湖鼓噪:相传端午节这天,龙湖里有个凶恶的蛟龙,会出来吞噬村庄的孩子。
为了驱逐这只蛟龙,村民们便集体敲锣打鼓、放鞭炮,惊动了蛟龙,最终成功将其赶跑。
3. 悬菜求安:据说古代有一个叫做温柔的官员,他因无法平息民心而被贬到一个偏远地方。
为了保佑当地百姓平安,他就在端午节这天悬挂菖蒲、艾草等祈福物品,结果奇迹般地发现,这些物品竟然可以驱走疫病和邪气,于是这种风俗就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端午节的重视和纪念,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起源非常久远,与中国古代的祭龙、赛龙舟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几个。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祖国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努力推进改革,但是最后被贵族排斥,被逐出了都城。
离开都城的屈原,怨天尤人,悲愤交加。
在他最后一次回忆家乡时,他深深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和百姓苦难。
他甚至感到绝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最后,屈原将自己扔进了汨罗江中,以示忠诚。
这一事件被称为“屈原投江”。
为了拯救屈原的遗体,当地百姓著名医生张仪想出了一个方法。
张仪在汨罗江中放入了大量的粽子,引起了鱼儿的注意,他们咬住粽子,而不是屈原的身体。
人们很感激张仪,不久后,他的名声就传遍全国。
二、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和屈原有关,也有一个传说故事。
在古代,由于水患和海盗等问题,中国人经常要在江河中划船。
历史上,由于龙的形象象征着江河的“水神”,所以人们制作了龙船,以求小小的求保护和祈求平安。
它也有一段传说。
古时候,江面上的恶龙常常危害百姓,邻居的鲸鱼则帮助人民进行抵抗。
因此人们在鲸鱼背上制作了龙舟,并将它们刻画成一条条巨龙的形象。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聚到池塘或江河边上,载着龙舟竞渡,以示祈祷江河之神的保护和祝福。
三、黄帝打败蚩尤在中国的古代,蚩尤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魔头。
蚩尤身高八尺,膂力过人,手拿黄帝的神兵赤兔马,骑在魔兽九兽上,每次进攻都让黄帝的军队十分头疼。
然而,最终,黄帝发现了蚩尤的弱点。
他让自己的士兵制作了一根大箭,箭尖放置着毒液,然后仔细地瞄准蚩尤的心脏,发射了这根大箭。
由于毒液和箭尖的作用,蚩尤很快就死了。
黄帝的胜利被称为“抵抗鬼怪,英勇斗争”的模范,以此为证,并一直务实和播种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崛起。
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纪念黄帝和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的节日之一。
四、婴儿纺绸有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位婴儿,但是婴儿很弱,她担心他会在夏天而死去。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2、伍子胥尸体投河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以前是用竹筒装起来的,具记载:“为了防止祭祀的东西被江中的蛟龙偷去吃掉,就改为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这样蛟龙就不会偷着吃掉,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端午节有关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有关的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和故事。
这些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关于屈原的故事,也有与粽子、龙舟等习俗有关的传说。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端午节相关的民间传说。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不断呐喊,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终于,在楚国陷入外敌侵略的危机中,屈原感到无法容身,只好投江自尽。
当百姓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划船下江,试图救起屈原。
可惜,他们只能抛撒米粽,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
为了纪念屈原,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并且开始制作粽子和划龙舟。
二、吴刚打树吴刚是一个贪心的人,他不满足于现状,一心想要长生不老。
于是,他四处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草。
一天,他在树林里发现了一株仙草,但却无法摘取。
于是,吴刚开始砍树,想要将这棵树砍倒。
可是,不论他怎么努力,这棵树却始终无法被砍倒。
最终,上天为了惩罚他的贪婪,就让他变成了月亮上的一棵树。
每年端午节,人们就会看到吴刚背对着月亮,拼命砍伐树木的身影。
三、百毒不侵的艾草相传,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尸体,纷纷划船下江。
由于江水中有毒虫患,人们担心毒虫叮咬,就在船上燃烧了艾草,以驱赶毒虫。
奇迹出现了,艾草的烟雾竟然能够驱赶毒虫,使人们免受侵害。
后来,人们就把艾草称为“百毒不侵的艾草”,并且在端午节的时候,会用艾草制作艾叶,挂在门口和床头,以辟邪驱瘟。
四、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他曾经投江自尽。
为了寻找他的尸体,百姓们划起了龙舟,同时还敲锣打鼓,以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
后来,龙舟竞渡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划龙舟,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同时,也将龙舟竞渡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比赛。
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与屈原、粽子、龙舟等民间传说紧密相连。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内涵,更使得端午节成为了一个充满乐趣和祝福的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个,主要有:
1、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2、源于与有关黄巢的传说
3、源于纪念伍子胥的传说
4、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
5、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的传说
下面分别介绍
源于纪念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
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源于与有关黄巢
另一个传说是,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听见黄巢来了就纷纷逃难,惟恐避之不及。
这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妇人背著包袱,手里抱著个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
怪,就上前询问。
那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只好带着孩子逃命去了。
”黄巢听罢,对这妇人产生了恻隐之心,说,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们家的人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