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合集下载

史上最全人体穴位解秘(图示)

史上最全人体穴位解秘(图示)

来源:网络没有事情的时候掐掐自已身上的穴位,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哪里痛就掐哪里,多掐几次就不痛了,血脉也就通了,让自已的血液正常流通。

养生其实好简单的,没有那些怕困难的朋友们说的哪么难。

跟我学习易经养生术防病治病,学习的过程就是诊疗的过程。

学会了病也治好了。

很有成就感哟。

手部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头部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脸部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人体穴位大全 (穴位别名)

人体穴位大全 (穴位别名)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人体一共有361个经穴和48个常用奇穴(注:整理512个穴位,其中包括48个常用奇穴在内的一百多个奇穴及新穴)。

针灸、推拿、按摩、刮痧以及点穴等都是通过刺激穴位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因此,熟练掌握穴位的定位,至关重要。

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必须通过多年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定位方法。

为了满足广大针灸、按摩等爱好者的需要,使之能在短期内准确辨认穴位,了解其功能特点,便于自我保健和家庭自疗。

下面的穴位别名参考了几本权威的中医针灸腧穴等书籍及辞典,最后汇总而成。

(补充说明一点:有些穴位的别名虽然相同,但并非就是同一穴位,这是由于不同朝代的医师对某些穴位的命名不同所致。

)◎穴位名:◎穴位别名(音序排列)阿是穴安眠穴八风穴 :八冲穴.阴独八穴八关穴八邪穴 :八关大刺穴.八关穴白环俞穴 :环俞穴.玉环俞穴.玉房俞穴.解脊窬穴百虫窝穴 :血郄穴.百虫窠穴百会穴 :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顶上穴.维会穴.泥九宫穴.白会穴.岭上天满穴.岭上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百里穴伴星穴 :夹上星穴板门穴胞肓穴本神穴鼻交頞中穴 :鼻交穴.别交穴鼻流穴鼻通穴臂间穴臂臑穴 :头冲穴.别阳穴.颈冲穴臂中穴髀关穴秉风穴不容穴步廊穴 :步郎穴长谷穴 :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长强穴 :穷骨穴.气之阴郄穴.尾骨穴.龟尾穴. 骶上穴.橛骨穴.尾闾穴.气郄穴.下极穴.为之穴.阴郄穴.胸之阴俞.畺尾穴.骨骶穴.龙虎穴.尾蛆骨穴.骶骨穴.曹溪路穴.三分闾穴.河车路穴.巅上天梯穴.鱼尾穴.尾骨下空穴.朝天岭穴.上天梯穴.尾翠穴.脊骶端穴.鱼尾长疆穴.尾骶穴臣觉穴 :巨搅穴.巨觉穴承扶穴 :肉郄穴.扶承穴.阴关穴.皮部穴承光穴承浆穴 :天池穴.鬼市穴.垂浆穴.悬浆穴.羕浆穴承筋穴 :腨肠穴.直肠穴承灵穴承满穴承泣穴 :鼷穴.面髎穴.溪穴.窌面穴.羕注穴承山穴 :鱼腹穴.肉柱穴.伤山穴.鱼肠穴.肠山穴. 鱼腹山穴.玉柱穴.鱼腰穴尺泽穴 :鬼受穴.鬼堂穴.气堂穴瘈脉穴 :资脉穴.体脉穴.资生穴冲门穴 :慈宫穴.上慈宫穴.冲脉穴.前章门穴冲阳穴 :会原穴.跌阳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 会骨穴崇骨穴 :椎顶穴.太祖穴唇里穴 :髓空穴.下颐穴次髎穴 :中空穴攒竹穴 :眉本穴.眉头穴.光明穴.员在穴.始光穴. 夜光穴.明光穴.光明穴.员柱穴.矢光穴.眉柱穴.始元穴.小竹穴.眉中穴大包穴 :大胞穴大肠俞穴 :裂结俞穴大都穴 :太都穴大敦穴 :水泉穴.大训穴.三毛穴.大顺穴大骨空穴 :大骨孔穴大赫穴 :阴维穴.阳关穴.阴关穴大横穴 :肾气穴.人横穴大巨穴 :腋门穴.液门穴.在泉穴大陵穴 :心主穴,鬼心穴大迎穴 :髓孔穴大指甲根穴 :排行三针穴.三商穴大钟穴 :太钟穴大杼穴 :背俞穴.本神穴.风府穴.大俞穴.百旁穴. 百劳穴大椎穴 :百劳穴.上杼穴.大椎骨穴带脉穴胆囊穴 :胆囊点穴胆俞穴当阳穴 :太阳穴地仓穴 :会维穴.胃维穴地合穴地机穴 :脾舍穴.太阴郄穴.地箕穴地神穴地五会穴 :地五穴第二厉兑第三厉兑定喘穴 :喘息穴.治喘穴犊鼻穴 :外膝眼穴独阴穴 :独会穴督俞穴端正穴兑端穴 :兑骨穴.唇上端穴.壮骨穴夺命穴 :虾膜穴.惺惺穴耳门穴耳尖穴 :耳涌穴二白穴二间穴 :间谷穴.闻谷穴.周谷穴二人上马穴发际点飞扬穴 :厥阳穴.厥阴穴.厥扬穴.飞阳穴肺俞穴 :肩中外俞穴.肺念穴丰隆穴风池穴 :热府穴风府穴 :舌本穴.鬼枕穴.鬼穴.漕溪穴.惺惺穴. 鬼林穴风门穴 :热府穴.背俞穴.热府俞穴风市穴 :垂手穴凤眼穴伏兔穴 :外勾穴.外丘穴扶突穴 :水穴.水泉穴浮白穴浮郄穴府舍穴附分穴跗阳穴 :付阳穴.副阳穴.外阳穴.附阳穴复溜穴 :伏白穴.复白穴.昌阳穴.外命穴腹哀穴 :肠哀穴.肠屈穴腹结穴 :腹屈穴.肠结穴.肠窟穴.临窟穴.阳窟穴. 腹出穴腹通谷穴 :通骨穴.通谷穴肝俞穴 :肝念穴膏肓穴高血压点膈关穴 :阳关穴膈俞穴 :七焦之间穴公孙穴关冲穴关门穴 :关明穴关仪穴关元穴 :关原穴.次门穴.丹田穴.大中极穴.大中穴. 下纪穴.三结交穴.腋门穴.大海穴.溺水穴.昆仑穴.持枢穴.五城穴.脖胦穴.子处穴.血海穴.命门穴.血室穴.下肓穴.气海穴.精露穴.利机穴.大氵困穴.子户穴.胞门穴.产门穴.子宫穴.子肠穴.肓之原穴关元俞穴光明穴归来穴 :溪穴.豁谷穴.溪谷穴海泉穴颔厌穴合谷穴 :虎口穴.含骨穴.含口穴合阳穴和髎穴 :禾髎穴.耳禾髎穴鹤顶穴 :膝顶穴横骨穴 :下极穴.屈骨穴.髓空穴.下横穴.曲骨穴. 屈骨端穴.曲骨端穴洪音穴 :旁廉泉穴后顶穴 :交冲穴后溪穴后腋穴 :后腋下穴虎口穴华盖穴滑肉门穴 :滑肉穴.司天穴.滑幽门穴肓门穴肓俞穴 :盲俞穴.子户穴环跳穴 :枢中穴.枢合中穴.环谷穴.髋骨穴.膑骨穴. 分中穴.环各穴.髀枢穴.髀厌穴.髀压穴。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

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

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

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

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

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

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

是防病强身穴之一。

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

《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

非常完整的人体穴位图与功效(果断收藏)

非常完整的人体穴位图与功效(果断收藏)

非常完整的人体穴位图与功效(果断收藏)展开全文人体穴位作用图解大全更清晰直观的标注了各个人体穴位,包括头部穴位图、胸部穴位图、背部穴位图、胳膊手部穴位图、人体腿部穴位图、脚底穴位图详细图解各个穴位的功能。

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头维穴:治疗目痛、眼跳、头痛上关穴: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下关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翳风穴: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颊车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穴: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大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神庭穴:治疗头痛、鼻病阳白穴: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丝竹空穴: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睛明穴:治疗眼部诸疾患四白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巨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水沟穴:治疗昏迷、中暑、休克兑端穴: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上星穴:治疗头痛、目痛、鼻痛攒竹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瞳子髎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迎香穴: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禾髎穴: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地仓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承浆穴: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天突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璇玑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华盖穴:治疗咳喘、胸满膻中穴:治疗气短、哮喘、噎嗝鸠尾穴: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上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梁门穴: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中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气喘下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水分穴: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穴: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气海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关元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中极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曲骨穴: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横骨穴: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人迎穴: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缺盆穴:治疗咳喘、胸满、项强水突穴: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云门穴:治疗咳嗽、喘息、胸闷气舍穴: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气户穴:治疗咳喘、胸肋胀痛中府穴:治疗咳嗽、喘息、胸痛灵墟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神封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期门穴: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不容穴: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章门穴: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太乙穴:治疗胃肠疾患天枢穴: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大横穴: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外陵穴:治疗脐周痛带脉穴: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水道穴: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府舍穴:治疗腹痛气冲穴: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冲门穴:治疗腹胀痛、尿闭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定喘穴:治疗哮喘肩中俞穴: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肩外俞穴: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肩井穴: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秉风穴:治疗肩胛痛、肩凝天宗穴: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臑俞穴:治疗肩臂酸痛膈俞穴: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魂门穴: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脾俞穴: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京门穴: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三焦俞穴: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气海俞穴:治疗腰痛、痔疮关元俞穴: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膀胱俞穴: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秩边穴: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白环俞穴: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会阳穴: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商阳穴:治疗手痛麻、脑充血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合谷穴: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阳溪穴: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阳池穴: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支沟穴: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四渎穴:治疗齿痛、肘臂痛手三里穴:治疗齿痛、半身不遂曲池穴: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肩髃穴: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曲垣穴: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肩髎穴: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肩贞穴: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臂臑穴: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消泺穴:治疗颈痛、麻痹、头痛清冷渊穴:治疗肩痛、头痛天井穴:治疗喘息中魁穴:治疗手指不伸少泽穴: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液门穴: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前谷穴:治疗吐血、耳鸣、手痛后溪穴:治疗肘臂痛麻、耳聋中渚穴: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腕骨穴:治疗腕痛、麻痹、指肿阳谷穴: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养老穴:治疗肩臂痛麻、弱视外关穴: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支正穴: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小海穴: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青灵穴:治疗肘关节伤痛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曲泽穴:治疗肘痛、热病少海穴: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间使穴: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列缺穴:治疗头痛内关穴: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大陵穴:治疗心脏病、热病神门穴: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鱼际穴:治疗齿痛、头痛少府穴:治疗心脏病劳宫穴:治疗中风、齿痛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好书推荐:学习穴位,看《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就够了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伏兔穴: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阴市穴: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梁丘穴:治疗膝部麻痹犊鼻穴: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上巨虚穴: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条口穴: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丰隆穴:治疗下肢痉挛、痛麻下巨虚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陷谷穴:治疗胸胀痛、盗汗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筋箕门穴:治疗腿痛、生殖器病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血海穴: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阴谷穴:治疗膝痛、阳痿、带下风市穴:治疗下肢麻木阴陵泉穴:治疗糖尿病、腰病中渎穴: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膝阳关穴: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地机穴: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阳陵泉穴: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漏谷穴: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三阴交穴: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三阳交穴:治疗小腿痛、颈椎痛阳辅穴:治疗腰腿痛悬钟穴: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复溜穴: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太溪穴:治疗四肢麻痹照海穴:治疗下肢病、肾病公孙穴:治疗一切气病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殷门穴: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委中穴:治疗腰背痛浮郄穴: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委阳穴: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合阳穴:治疗脊髓病、抽筋承筋穴:治疗一切筋痛筑宾穴:治疗腿痛承山穴:治疗内外伤痛飞扬穴: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跗阳穴: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昆仑穴:治疗头痛、眩晕、腰痛申脉穴: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金门穴:治疗癫痫、筋病京骨穴:治疗脚痛仆参穴:治疗足跟骨痛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丘墟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中封穴: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足临泣穴:治疗全身麻痛、眩晕陷谷穴: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太冲穴:治疗腰痛、调经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腹行间穴:治疗便秘、腹痛、腰痛侠溪穴: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厉兑穴: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超清晰穴位图文,医院50个中医针灸常用穴位功效图!

超清晰穴位图文,医院50个中医针灸常用穴位功效图!

超清晰穴位图文,医院50个中医针灸常用穴位功效图!
雀斑穴——丝竹空
脑血管穴——瘛脉
鱼尾纹穴——瞳子髎
眼袋穴——承泣
过敏性鼻炎穴——迎香
黑眼圈穴、皮肤增白穴——四白
颈椎病穴——天窗
胃肠炎穴——天枢
月经不调穴——水泉、带脉
便秘穴——带脉
减肥穴——带脉
扭伤穴——大包
发热穴------膻中(大椎、肺俞)
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
牙痛穴——合谷、肩井
手脚麻木穴——复溜、环跳
坐骨神经穴、脊椎病——后溪
万能穴——合谷
糖尿病穴——腕谷
网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泽
止咳穴——极泉、尺泽
皮肤病穴——曲池
治痘穴——太冲、曲池
膝痛穴——内关
鼻炎穴——丰隆、手三里
耳鸣穴——少海
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疮穴——孔最
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炎穴——水道
手麻穴——支正
护膝穴——曲泉
糖尿穴——地机
补血穴——血海
长寿穴、强胃穴——足三里
腰痛穴——飞扬
头晕、呕吐、肠炎穴——梁丘
肚子痛穴——下巨虚
胆结石穴——中渎
嗓子失声穴——大钟
消炎穴——商丘
消气穴——太冲
健脾穴、肚胀穴——公孙
疏筋穴——阳陵泉、涌泉
补肾穴、恐惧病穴、厌食穴、脱发穴——太溪噩梦穴——厉兑
脑供血不足穴——解溪
失眠、遗尿遗精穴——然谷、太冲
打嗝不止、呕吐穴——涌泉、内关。

身体主要穴位表及主治病证

身体主要穴位表及主治病证

身体主要穴位表及主治病证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病症为: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病症: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日月穴:位于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

(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病症:防止肌肉老化,增强性能力的指压穴道之一.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

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与巨阙穴齐平.主治病症: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鸠尾穴: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

主治病症: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巨阙穴:位于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主治病症:指压此穴,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巨阙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病症: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

主治病症:腹泻、浮肿水肿、腹水(腹积水)等.水分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主治病症: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一、手太阴肺经1.鱼际(Yújì)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4.尺泽(Chizé)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5.合谷(Hégǔ,)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7.肩髃(Jiānyú)【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常用穴位图解

常用穴位图解

一、经典原文及注解1、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十要穴保健歌传统中医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利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可以动手,无副作用。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1)风池穴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方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2)曲池穴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凹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内关穴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相对)。

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

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4)合谷穴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5)后溪穴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一、头面颈部穴位 14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â)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天突“天”,这里指天气,即自然界的气;“突”,意为烟囱,这里指通道。

该穴位在咽喉上(胸骨柄上窝凹陷处),即是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所以称为“天突”。

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

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

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 9合谷“合”,意为会合;“谷”,意为山谷。

因该穴在拇、食指相合处,形如山谷之中间,故称“合谷”。

十宣(十王)“十”,这里指本穴在双手有十个穴点;“宣”,宣泄,意为有宣泄消除病邪的功能。

所以称为“十宣”,又名“十王”,位于十个手指指甲的赤白肉际处。

劳宫“劳”,意为劳动;“宫”,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的居的地方。

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内劳宫”。

“外劳宫”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应的位置。

神门“神”,意为神明,心藏神;“门”,意为门户。

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

“神门”在小儿腕横纹“尺侧”(近小指的一侧)纹头处。

内关“内”,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关”,指出入要地。

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

“内关”在小儿前臂掌侧、腕横纹直上2寸、两大筋之间。

曲池“曲”,屈曲;“池”,水池。

屈曲肘部,横纹端处出现凹陷,形似浅浅的水池,所以称为“曲池”。

池,尚有另外一个涵义,因本穴为系气血汇合之处,似水流汇入池中。

“曲池”位于肘关节外侧,屈肘时,肘横纹纹头的尽头。

臂臑(nào)“臑”,原指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内侧处。

因穴位于上臂正中线与三角肌下缘相交处,故名“臂臑”。

肩髃(yú)“肩”,指肩部;“髃”,指髃骨,肩胛骨肩峰端。

此穴位于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gōng)骨大结节之间,也就是上臂外展平举时呈现的凹陷处,所以名为“肩髃”。

肩髎(liáo)“肩”,指肩部;“髎”,意为孔穴。

本穴位于肩峰后凹陷中,故名“肩髎”。

三、下肢穴位 11足三里“足”,指足部;“里”,意为寸。

因本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jìng)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所以称“足三里”。

丰隆“丰”,意为丰满;“隆”,指隆起。

该穴所在的部位,肌肉丰满而又隆起,所以名以丰隆。

“丰隆”穴位于膝关节下8寸,也就是“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解溪“解”,指骨解(骱),即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溪”,溪流,此指凹陷处。

该穴位于踝(huái)关节正中、两条大筋间凹陷处,故称“解溪”。

承扶“承”,意为承受;“扶”,意为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

“承扶”穴位于臀横纹中点。

委中“委”,意为弯曲,这里指膝弯部;“中”,指中央。

“委中”位于膝关节后方、腘(guó)横纹之中点处,所以称为“委中”。

居髎(liáo)“居”,与“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这里指空隙。

在蹲下时,股部出现凹陷处就是本穴,所以称“居髎”。

环跳“环”,为圆形,指臀部;“跳”,跳跃。

因为本穴在臀部(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dǐ)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又治疗下肢活动方向的疾病,所以称为“环跳”。

阳陵泉“阳”,指外,这里指小腿外侧面;“陵”,指高突处,这里指腓(fãi)骨小头;“泉”,指凹陷部。

本穴在位于膝关节外侧向下、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侧一个小的突起)前下方凹陷处,所以叫“阳陵泉”。

三阴交“三阴”,指足部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交”,交会。

该穴是足部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所以称“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

涌泉“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

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故名“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脚掌正中凹陷处,也就是“人”字凹陷处。

膝眼“膝”,指膝部;“眼”,此指凹陷处。

该穴在膝部两侧凹陷处,所以称为“膝眼”。

髌(bìn)骨(膝关节前方)正下方是髌韧带,其外侧凹陷处是“外膝眼”,内侧凹陷处是“内膝眼”。

四、胸腹部穴位 5天枢“枢”,意为枢纽。

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间(肚脐旁开2寸处),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功能,恰如枢纽一样,所以称为“天枢”。

气海“气”,指元气;“海”,意为汇聚之处。

该穴位于脐下1.5寸,为元汇聚的地方,所以称“气海”。

神阙(quâ)“神”,指神气;“阙”,指门楼,牌楼。

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

中脘“中”,中部;“脘”,指胃腑。

古人认为该穴在胃腑的中部,所以称为“中脘”。

中脘穴在肚脐上4寸。

膻(tán)中“膻”,指胸部;“中”,意为中央、中点。

该穴位在前胸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称为“膻中”。

五、背部穴位 11肺腧(shù)“肺”,指肺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肺脏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肺腧”。

肺腧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厥阴腧“厥阴”,指手厥阴心包,意为本穴和心包相对应(心包是心脏的外围部分),是心包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称为“厥阴腧”。

厥阴腧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腧“心”,指心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心脏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作“心腧”。

心腧穴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腧“肝”,指肝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肝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肝腧”。

肝腧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腧“脾”,指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脾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脾腧。

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腧“肾”,指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肾腧”。

肾腧穴位于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大肠腧“大肠”,指大肠腑,“腧”指转输之处。

本穴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大肠腧”。

大肠腧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长强“长”,这里含位置高、统率的意思;“强”,强盛,盛大。

本穴为督脉的第一穴,督脉统率所有的阳经,是阳经之长,气血强盛,所以称它为“长强”。

夹脊(华佗夹脊)“夹”,从两相对的方向固定不动;“脊”,指脊柱。

此穴在脊柱两旁,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均有,好象在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所以称“夹脊”。

传说本穴是东汉名医华佗发现的,所以又名“华佗夹脊”。

具体位置在背部正中线第1胸椎至第5腰椎、旁开0.5寸处。

肩井“肩”,指肩部;“井”,意为凹陷。

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所以称“肩井”。

风门“风”,指风邪;“门”,意为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不敷出门户,所以称为风门。

“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命门“命”,意为生命;“门”,意为门户。

因为该穴在左右肾腧穴的中间(即“第2腰椎棘突下”,脊柱正中线上),肾气是一身的根本,所以称它为“命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