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医德故事

李时珍的医德故事
李时珍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致力于研究医学和药物学,撰写了《本草纲目》等重要著作。
李时珍不仅在医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医德高尚,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以下是李时珍的医德故事: 1. 救治灾民
有一年,蕲州地区遭遇旱灾,许多百姓生计艰难,饥寒交迫。
李时珍听闻此事,决定救治灾民。
他带领弟子前往灾区,发放粮食和药物,救助灾民。
他让患者服用自己研制的药物,帮助他们缓解病情,许多灾民因此得以存活。
2. 一心为患者
李时珍始终坚持“一心为患者”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
他常常白天看病,晚上继续钻研医术,希望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他认为,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要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心尽力地救治他们。
3. 捐赠药物
李时珍常常捐赠药物给贫苦百姓,帮助他们治疗疾病。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人患病卧床,无法行动,便主动上门为他们治病。
老人治愈后,李时珍捐赠了药物和钱财,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4. 坚持原则
李时珍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原则,不讲情面。
如果有医生为了谋取私利而误诊误治,他会毫不客气地揭露他们的罪行,并予以惩罚。
他认为,医生要有严格的职业道德,不得欺骗患者,损害
患者的利益。
李时珍的医德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医生,要时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一心为患者着想,尽心尽力地救治他们。
同时,也要坚持原则,不讲情面,维护患者的利益,让患者能够信任和尊重医生。
【名人故事】李时珍的介绍_李时珍的故事自幼善对

【名人故事】李时珍的介绍_李时珍的故事自幼善对李时珍的介绍_李时珍的故事自幼善对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明代医学家。
他好读医书,因为发现历来本草有很多错误,就立志重修。
于是翻山越岭,穷搜博采,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药物学史上一大巨著,李时珍也被称为“中国药圣”。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
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
”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
”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
”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
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
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
”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
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
”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
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
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
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
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
”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生活需要名言,我们需要名人520,请大家支持我们网站名人名言网: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时珍。
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
”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
”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
李时珍有哪些故事

李时珍有哪些故事李时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名医,将其一生贡献于医学事业中,因此关于李时珍医术高明的故事流传很广。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时珍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时珍的故事其中有一次李时珍在路过送葬的队伍的时候,发现棺材里一直流鲜血,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于是李时珍耗尽口舌说服棺材主任开棺验尸,李时珍利用按摩和针灸的方法,使棺中妇人重新活了过来,随后此妇人还诞下一名婴儿。
原来是因为这位妇人因难产而陷入假死状态,幸得李时珍相救,其母子才相安无事,于是李时珍将死人救活的事迹为人传颂。
李时珍的名气愈发的高涨,便有很多人求见,其中一个药店掌柜的儿子本在大吃大喝,听闻名医李时珍的到来便挤到人群前,问李时珍能否看出自己有什么疾病,李时珍便看了他一眼便叫他赶紧回家,他的寿命不过只剩三个时辰了。
原来是因为这位男子吃的太饱还猛烈一跳,导致自己肠子断了,内部受损,果然不到三个时辰,他便逝世,世人便更惊奇李时珍的医术高明了。
李时珍在游历的路途,只要听从他人有关药草的用途,都会虚心求教,生怕错过任何能使用的药草。
于是在一次回家的路上,李时珍在驿站遇到休息的马夫在煮着野草喝,李时珍便上前问及原因,他们告诉李时珍他们常年在外奔波,筋骨劳损很经常,便会将这野草连根熬了喝汤能活血舒筋。
李时珍得知这叫旋花,一一记下马夫的经验,还有此草的功效。
李时珍尝百草的故事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和爷爷均是名医,因此李时珍便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甚有兴趣。
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却因为当时医生不被人尊重,要求李时珍考科举,加上李时珍从小资质聪颖,在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其父更是对他的仕途充满期望,但是李时珍在后来屡次落选。
李时珍年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生病吃药,后来一次“肺结核”坚定了李时珍当医生的心愿,李时珍的父亲看他无心仕途便答应他从医了。
李时珍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加上他一直给人看病累积了不少临床经验,他发现医药书籍中很多记载的药材能够医治疾病,但是也有很多药材是记载资料不全,不能有效治疗病痛,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李时珍治病小故事

李时珍的小故事一、李时珍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平时经常会生病,但是他又特别的活泼好动,尤其是喜欢读书,他对父亲和朋友们聊天聊到的传奇事件,新鲜的事物,还有那些医学类的书籍他都非常的感兴趣。
平时里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到处逛逛,他会去田野里或者是乡间跟蝴蝶玩,顺便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在李时珍的心里,父亲是非常伟大神圣的,父亲医术非常高明可以治好很多病,李时珍觉得给人治病可比参加各种考试有趣。
但是无奈,父亲一心想让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出人头地,李时珍没办法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
长大之后的李时珍一次一次的参加考试,终于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考取到了秀才。
二、公元的1540年,当时的李时珍22岁了,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乡试。
在来考试之前李时珍刚生了病,因为他受了风寒,一直咳嗽不停,因而导致他开始浑身发热无力。
病刚好的李时珍根本无心考试。
参加考试对于李时珍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让自己再这样痛苦下去,于是他做了一个极其重大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放弃所有的考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
正是李时珍的这个决定才让《本草纲目》这本书诞生,从此之后改变了医药学的发展。
三、有一次李时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见好多人正在抬着棺材送葬,按理说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时珍发现这个棺材一直在不断的往外渗血。
李时珍觉得不对劲,便立马上前去查看,他发现棺材里流出来的血全部都是鲜血。
于是李时珍赶紧拦住了人们的去路,让他们赶紧停下来,说棺材里的人还没有死还能救活。
当时人们听了他这么说都很是惊讶,大家几乎都不相信李时珍说的话,而且如果现在开棺材的话也不吉利。
聪明的李时珍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
于是开始好言好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最后主人终于答应开棺材了。
李时珍先对棺材里的人进行了按摩。
然后又在那个人的心窝的地方扎了一针,没过多久,棺材里的人就发出了一点声音,人醒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被李时珍救活的妇女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从这件事情之后,人们都说李时珍用一根针,一次性救活了两条人命,让人起死回生。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
明朝的时候,在我国的蕲[qí]州(今天的湖北省蕲春县),出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后来成了举世景仰的医药学家。
他的名字叫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从小体弱多病,幸亏父亲是位医生,为他精心治疗,身体才慢慢地好起来。
他想:“日后我要是能够当上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该有多好。
”
他经常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并学着加工药材。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受到熏陶,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热爱医药。
李时珍从20岁起,就独立给人看病了。
正巧这一年家乡发大水,又流行瘟疫,百姓贫病交加,生活十分困苦。
李时珍拿出全副精力给穷人治病,深受父老乡亲的爱戴。
李时珍一有空闲就专心读书,并摘录笔记。
到他35岁时,古代的医书药书,他几乎读遍了。
他发现好些医药书并不完全可信,需要补充和整理。
为了获得真实的知识,李时珍决心到各地去游历,增长见识。
他不怕艰险,足迹遍及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通过实地考察,他弄清了书本上没有解决的许多问题。
李时珍花了整整30年的功夫,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经过一遍又一遍修改,到他61岁那年,终于写成一部中药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书在他逝世以后才得以刊印出来。
《本草纲目》全书共分16部:动物药6部,植物药5部,矿物药2部,其他药3部。
全书包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知识。
这部书已经译成许多种文字,
流传于全世界。
它至今仍然是经常被人们查阅的医药书籍,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
[作文]李时珍的故事5个
![[作文]李时珍的故事5个](https://img.taocdn.com/s3/m/eae2aaea6137ee06eef9181c.png)
[作文]李时珍的故事5个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的故事(一):李时珍的传说故事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
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
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就应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齐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
“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
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
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
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
工夫不负苦心人,他之后最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此刻,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故事(二):李时珍亲尝曼陀罗药性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
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
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
“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
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
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关于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事

关于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名医,是大明时期的圣医,那么关于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的父亲和爷爷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便从小对医术有深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当时医生是个很低贱的职业,不被他人尊重,李时珍的父亲便希望李时珍能够考中科举当个小官也好,能够光耀门楣,不被他人看不起。
虽然李时珍按照其父的要求在学习四书五经等,但是他却对做官没有兴趣,一直在偷学医术,最后李时珍向其父表明自己的心意得到了认同,便光明正大的开始学医,当年的李时珍正好二十岁。
李时珍在他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书籍,增长了更多实践经验,大大提升了他的医学水平,李时珍也正因为这样才发现众多关于本草记载书籍的缺陷和错误,开始想要重修本草书籍。
李时珍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因此得到百姓的支持和认同,一次李时珍治疗好了楚王府世子的疾病,仅用三服药便让他人都束手无策的疾病治愈,得到楚王的欣赏。
因此名声大震,后推荐进宫。
李时珍在宫中虽然只呆了一年,但是其医术还是得到皇帝的肯定的,有一次皇帝为了考验其医术让他仅用一根线给皇后看病,但是却不是将线的另一端绑在皇后的手上,第一次是绑在非生命的物体,第二次是皇上的脉搏上,均被李时珍发现不对。
李时珍因此得到皇上的赞叹,称其医术了得。
医学家李时珍的成就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翻山越岭,不畏艰辛,访遍许多地方的人,不论是农民、工人、还是马夫均是李时珍的老师,正因为他扎实的医学基础,谦逊的品质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一巨作,堪称东方瑰宝。
李时珍有编修《本草纲目》这本书的念头,是从他学医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的李时珍在他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有关医学的书籍,不仅如此还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认为只有医治更多的人,才能知道更多的疾病,才能造福更多人。
在阅读各种本草书籍的过程中,李时珍注意到很多关于本草的介绍只有注明药草的名字,但是没有记载药草的外观和性能,李时珍认为这样并不能帮助更多医学者和患者。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人故事-李时珍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屑坝(今博⼠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林郎”。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著《本草纲⽬》 除了⽂学艺术的繁荣外,明代的社会经济与科学⽂化也⽐较发达。
嘉靖、万历年间,出了位杰出的医学和药物学家,叫李时珍;他花毕⽣精⼒,写了部优秀的医药学巨著,叫《本草纲⽬》。
李时珍出⽣在蕲(qi)州(今湖北蕲春),家⾥世代⾏医。
他⽗亲的医术在当地有些名⽓,治病之余,也喜欢研究医药,写过《⼈参传》。
李时珍从⼩在旁边看⽗亲给⼈治病、开⽅,有时还跟着上⼭采药。
⽿濡⽬染,对医道和医药有了⼀些基本知识,产⽣浓厚的兴趣,认识了许多花草和动物。
稍⼤⼀点,他更喜欢读医书,常到⼀些有书的⼤户⼈家借书看。
李时珍的⽗亲却不希望⼉⼦仍然做医⽣,⽽要李时珍考科举,谋个好官职,光宗耀祖。
但李时珍兴趣却在医学与“本草”(药物学)上,加上他⾝体不好,他中过秀才后,⼏次乡试都没有上榜,就放弃了考科举做官的念头,⼀⼼学医。
李时珍牢记他⽗亲的话:“熟读王叔和(晋代著名医学家),不如临症(临床看病)多。
”他刻苦认真,不仅熟读熟背《内经》、《千⾦⽅》等经典医学著作,还重视临床治疗,积累实际经验。
他时刻不忘医⽣的崇⾼职责,做治病救⼈的好医⽣。
遇到⽔旱灾荒,李时珍更是全⼼全意为病⼈治疗,尽管他的⽣活也不很富裕,但穷苦乡亲来诊治,他连药费也不收。
李时珍以医术⾼明,医德⾼尚,很快在家乡出了名。
蕲州是楚王王府所在地。
⼀天,楚王的⼉⼦⽣病,抽风不⽌。
王府医⽣束⼿⽆策。
王爷的管家说:“听说有个李⼤夫医术⾼明,王爷何不请他来给公⼦看看。
”于是,李时珍被请来。
他看过孩⼦的脸⾊,⼜拿过脉,问了⼏句,就确诊是肠胃病引起的,富贵⼈家的孩⼦饮⾷不知节制,容易得这样的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的故事(一):李时珍的传说故事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
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
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就应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齐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
“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
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
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
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
工夫不负苦心人,他之后最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此刻,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故事(二):李时珍亲尝曼陀罗药性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
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
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
“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
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
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
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
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
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
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
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
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
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的故事(三):李时珍故事:李时珍用猪血试野芋麻叶药性李时珍个性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
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能够治疗瘀血症。
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
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
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构成了的瘀血块。
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
这个药理学试验用这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必须水平的。
李时珍的故事(四):朝代:明代出生地:今湖北蕲春生卒年:1518—1593身份:医学家代表作品:《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达尔文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
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郭沫若1李时珍是明代着名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
2李时珍的医学巨作《本草纲目》不仅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3英国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以前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
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向期望自己的儿子能透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
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向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
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搞笑多了。
但是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向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
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仅难以透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
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
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下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巨着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
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
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
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最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
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开棺救母子一次,李时珍在路上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
人已经死了,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最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
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人群顿时欢动。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
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活人断其死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
他费了好大力气最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之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先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本草纲目》○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
李时珍的故事(五):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
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
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
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
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