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
五个方面阐述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五个方面阐述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
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
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人文精神的意义与价值摘要:1.人文精神的定义与内涵2.人文精神的重要性3.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与应用4.如何培养和践行人文精神5.结论:人文精神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正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
它关乎我们对自我、他人、自然和世界的认知,以及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它既包括对人的尊重、关爱和对人性的提升,也包括对文化、历史和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备人文精神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其次,人文精神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最后,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在现代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具备人文精神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关爱自然,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应用无处不在。
教育、文化、艺术、传媒等领域,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文化工作者应立足于人文精神,创作出富有内涵、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作品;艺术家和传媒人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气向好。
要培养和践行人文精神,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品质。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其次,要关注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历史、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最后,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断审视和改进自身行为,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人文精神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人文精神对个人的意义

人文精神对个人的意义摘要:1.引言:人文精神的定义和重要性2.人文精神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人文精神对个人人际关系的意义4.人文精神对个人心灵成长的意义5.人文精神对个人人生观的意义6.结论:践行人文精神,成就美好人生正文: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文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它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人文精神对个人有着深刻的意义,它既是我们成长的动力,也是我们心灵的营养。
首先,人文精神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我们丰富了内心世界,提高了自身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激发了我们不断向前追求更好自己的动力。
其次,人文精神对个人人际关系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关键。
人文精神教会我们如何换位思考,懂得关爱他人,这使得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和谐融洽。
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此外,人文精神还对个人心灵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容易迷失自我。
而人文精神则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心灵的满足。
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变得更加丰富和坚强。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更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
最后,人文精神对个人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会更加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不忘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这种人生观使得他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时,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遵循内心的声音。
总之,人文精神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推动了我们的成长,改善了人际关系,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还引导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举例说明人文精神

举例说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内在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包括对爱、友善、仁爱、创造力、智慧、自由、平等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和追求。
以下是一些人文精神的例子:
1. 共情与友善:人文精神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关怀和帮助。
例如,工作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体现在员工之间的支持和团队协作上,朋友之间的互助与照顾,或者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友善。
2. 爱与关怀:人文精神鼓励人们对他人的爱和关怀,不仅是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也包括对陌生人的关注和帮助。
例如,志愿者活动、慈善事业等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3. 自由与平等:人文精神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这包括在社会上坚持平等对待、反对歧视,以及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尊严。
4. 创造力与智慧:人文精神鼓励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的发展,以及对艺术、文学、科学和知识的追求。
这可以体现在创新的思维、艺术的创作、科学研究等方面。
5. 品德与道德:人文精神强调道德和品德的培养与实践。
这包括尊重诚实、正直、勇敢、宽容、谦虚和谨慎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总之,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类共同价值与尊严的精神追求,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规范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
篇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概念特征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1]
第三波热潮:从2003年至今,理论界兴起“以人为本”的争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此后,“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点。这次讨论涉及面比较广,比较集中的问题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文精神,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崇尚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崇尚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先生”,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文明、尊重和谦让的表达。
另外,中国人也很注重风俗习惯,比如行礼、表示谢意、客气待人、家庭教育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尊重仁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仁义,即“仁者无敌”,意思是人应该以仁义为准则,不能被金钱、物质或权力诱惑,而要坚持正义。
传统文化中还提倡“四海一家”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关系要和谐,尊重彼此,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3.推崇学术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把学问当作最重要的事业。
比如,孔子曾说“在学问上,君子之行无所不在”,即君子应当遍布世界,学习各地的文化。
另外,著名的《论语》也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二、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国的影响1.影响教育人文精神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提出了诸多思想理念,如重视学术、尊重仁义、勤奋好学等,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思想道德。
另外,孩子们也要通过学习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影响思想人文精神也影响了当今中国的思想。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更加重视“慈悲为怀”这一理念,而且这一理念不仅仅限于对待家人、朋友或邻居,还要扩大到对待整个社会。
另外,中国政府也不断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宽容、有序的法治体系,以促进公平正义。
三、总结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不仅体现在教育、思想方面,也体现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上,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遗产。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审美及思辨能力,增强个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除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外,人文精神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从中获得启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还有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功效。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能够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问题,从而激发对社会的责任感,并愿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人文精神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人文学科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思想碰撞、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最后,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还在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通过人
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文化的人。
名词解释人文精神

名词解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
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
它包括人对完善自已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等。
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人文精神的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精神:实质、意义和环境■袁伟时■2003年11月23日在广东人文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各位会员朋友:前面讲的都很精彩,我都赞成。
我现在简单讲三点意见。
第一.人文精神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价值至上,公民的权利至上。
这不是我发明的。
我们所讲的人文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之间有什么差别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一些朋友认为可以成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养料、一个成分,可以吸收到里面来的。
但是从世界文明的发展看,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文明的核心精神。
这是东西方,主要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两个至上。
这两个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有也是零碎的思想闪光。
假如我这个理解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基本或核心的东西。
在我看来,作为人文学会会员,不能满足于做个自认为有人文精神的公民,而且相应地要考虑这个人文精神,这个公民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障。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不久颁布了一个《临时约法》。
这个《临时约法》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很多错误或不足的地方。
但是,无论如何它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规定了一系列关于公民的权利,一共列举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等等12项“自由权”;体现了刚才所讲的人文精神。
这个《约法》一公布,当时就有一个名叫章士钊的革命家、思想家,立即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说《临时约法》规定了许多公民权利,公民有什么什么自由,但是假如有人蓄意侵犯这些公民权利,究竟怎么办?《临时约法》不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在这些权利后面加了一条尾巴:“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可以限制之。
”这个问题就大了,它为统治者肆意限制或取消公民的自由提供了藉口!在“增进公益、维持治安”等所谓“国家、社会利益”掩盖下,炮制出这个那个法律,“依法”取消公民应有的权利,实行專製统治。
这是中国后来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
这里面包含着大陆法系跟英美普通法系的一个差别。
中国移植的大陆法系在公民权利保障上是比较差的。
例如,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它强调“不得制定”限制公民基本自由的法律,而大陆法系的宪法则着意规定公民的自由“依法得限制之”,反差巨大。
章士钊认为应该引进普通法系关于人身权利保护方面的东西,实行“人身保护令”制度,从法治着手保护公民应有的权利。
香港实行的是英美法系,如果一个公民被逮捕,他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他或他的亲友可以马上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任何拘押这个公民的机关都立即要将这个人转送到法院,法院必须审查逮捕是否合法,依据法律审判,通过法治予以保护。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第一次国会成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13年草拟的《天坛宪法草案》,纠正了《临时约法》的错误或漏洞,明确规定实行人身保护令制度。
但是这部宪法草案没有完成批准手续,没有付诸实施。
但是,在1949年以前所有中国的宪法或宪法草案中都保留了这一条。
可惜49年以后把这一条取消掉了。
纸上的宪法条文当然不等于实际生活中的宪政,但是,写进宪法,意味着社会精英或主流文化认可其正当性,就存在着在各种社会势力博弈下成为现实的希望和可能。
怎样保障公民权利,这是我们所要关心、所要研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是一切关心国家命运的中国人都应研究、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那么重要?要是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会或迟或早走向衰亡。
很简单,公民权利或自由(有的学者早就指出,在这个领域,自由和权利是同义词)取消掉了,不管多么宏伟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只能落空;一时好像达到了,最终也无法巩固。
公民的权利(自由)没有了,就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的主要原因。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公民的自由权(主要在经济领域)在逐步恢复。
不但中国是这样,看看全世界,哪一个国家没有经济自由和其他自由,这个国家必定是腐败的或是经济不景气的。
印度曾经是这样,缅甸到现在还是这样。
这一类非洲、亚洲国家说要搞社会主义,但是公民权利却没有得到保障,无一不先后陷入困境;而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门则是恢复自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亚马蒂亚·森说得好:“扩展人类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它的主要手段”。
这个箴言,值得我们三思。
总之,人文精神是关系国家存亡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包括经济自由,政治及其他方面的自由。
这是我所要讲的第一点,什么是人文精神。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思想革命的意义。
组织人文学会应该做什么?在我看来,它应该搞学术、搞思想、搞文化;着重点在推动思想变革。
人的行动都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
思想变革或革命的意义远远比我们所了解的要大得多。
我举一个例子,5年前即1998年,《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写的,他说我们的法院、检察院应该由专业人士组成,我们的法官应该是一个专业人士,不能因为“出身好”、“立场坚定”就分派去当法官;就像我们的医生一样,应该是一个专业人士。
不能够说某人立场坚定就能够做医生,同样也不能说立场坚定的就可以当法官、当检察官,这会贻误法治。
(大意)这篇文章当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某部机关报连续发表文章批判,说这个观点怎样怎样荒唐,甚至提高到排斥什么干部之类的高度。
《南方周末》被迫检讨,被迫在报纸上登出“本报发表这篇文章错了”的声明。
在这个声明发表以前编辑部打电话给贺卫方教授说,您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是不登这个东西出来,我们这份报纸生存就有问题了。
好了,三年过后,贺卫方教授的这个观点成了国家的政策。
所有的司法领域,你做法官、检察官、律师等都需要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最低需要法学专业本科毕业。
这个要求是很低水平的了,在现代化国家里面,对这些人还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我就不讲了。
我再讲一个《南方周末》的例子。
前不久它登了广东省政协委员、从美国回来的律师朱征夫博士起草的一个提案说:《劳动教养条例》是错误的,劳动教养制度应该废除。
包括我们中山大学的邱捷教授等多个政协委员连署了这个议案。
为什么要废除这个条例和依据这个条例建立的劳教制度呢?他说的主要意思是,这个制度是全世界文明国家都没有的。
劳动教养最长是四年。
剥夺公民的自由四年,全世界都要经过法院依法审判,要有律师为被告人辩护;公安部门的几个人决定说要劳教就送劳教,这不是太离谱了吗?这与现代文明是冲突的,与我们中国的法律也是冲突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曾通过一个法律,叫《立法法》,规定所有剥夺公民自由的司法行为,都必须依据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不能根据政府部门的规定就剥夺公民的自由;而劳动教养制度的依据不过是国务院批准的一个公安部文件。
这个议案目前没有通过,说是一个省无权解决全国性的问题。
但这样的议案发表后,已经将人们的法治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认为他这个议案很了不起。
很多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劳动教养条例》是错误的、违法的,但是,我们往往见怪不怪。
这表明很多人不知道怎样保障公民的权利,如何落实人文精神。
这就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观察和抓住问题,考虑这有没有违法的地方。
作为人文学会的一个会员,应该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看看中国有哪些地方是违反人文精神的,是没有保障公民权利和违反法治的;我们应该敢于揭发批评。
要讲清道理,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不解决,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大小不一的灾难。
我国前年参加了WTO,它的整个条文系统都是建立在人文精神、法治的精神上。
法治就是保护人的权利、公民的自由权利,保障公民权益。
假如不遵守WTO规则的话,我们的国民经济不可能健康、顺利发展。
我们的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能不能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真正的法治社会,决定改革的成败、国家的盛衰。
我非常赞同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变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变革,“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头脑中,没有观念上的革命,社会革命就不过像波浪一样——只是水面的振荡,水下却依然如故。
”(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三联书店1996年北京版第167页)。
所以,我们要重视思想革命、思想传播的意义,要观察发现问题。
这就是我所要讲的第二点。
最后一点,我要讲的是,人文精神的发展需要一个宽容的环境。
刚才张绰同志讲得很好,当今就是要提倡人文精神。
但人文精神的成长要有一种宽容、宽松的环境。
我们广东有很多往自己脸上搽黑的地方。
曾经在这个地方生活过的许多深具人文精神的著名人物如陈寅恪等人,最后的结局都是很悲惨的。
刚才于老光远先生讲杨匏安是个伟大的人物。
我看过杨匏安的东西,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上卓有建树。
广东还有个很杰出的人——陈序经,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他是著作等身的杰出学者,著有:《文化学系统》20册,平均每册十万字;社会学研究三部,最著名的是《蛋民的研究》;东南亚古史研究8册,共110余万字;还有近百万字的《匈奴史稿》!更了不起的是,他是出类拔萃的教育家。
1948年他45岁出任岭南大学校长。
假如你对广东省的五、六十年代的学术状况有所了解的话,我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他的贡献:包括陈寅恪在内的广东各个学术领域的最杰出的学者、专家很大部分是陈序经网罗来的。
他在西南联大任法商学院院长的时候,当时国民党政府规定系主任以上都要参加国民党,他就坚决不参加,国民党也无可奈何!多了不起的一个人物。
他在49年以后也是很压抑,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报国无门,郁郁以终,下场很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
作为我们人文学会来讲,作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关注人文精神的人来讲,都应该关注一个问题:一个社会或地区人文环境好坏,最主要是看这里的大学和整个社会是不是处于一个宽松的状态。
这里,让我再讲一个故事:文化革命前,中山大学有个颇得人心的校长——冯乃超。
大概是58年底或59年初,他讲了一句话:这几年所有的批判都是“以无知批有知!”这是一句总结性的至理名言!它不但适用于当时的中山大学,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批判都是这样的。
无论什么问题有什么不同意见,心平气和慢慢讨论就行了,搞什么批判完全是以势压人。
而那些跃马横枪、威风凛凛的批判者除了无知外,还留下什么?更不要说那些别有所图的卑劣的告密者了。
刚才李以庄教授告诉我一个故事,八十年代初,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雕塑了一个题为《猛士》的张志新烈士的半裸像,当时有位文化官立即发表批判文章,说这个雕塑不合国情、影响社会治安!李以庄撰文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论据反驳这位官员的高论;发表后有关部门居然认为是与中央精神不合,决定组织批判!刚好任仲夷同志出任广东省委书记,在与这个部门谈话中以这座雕塑为例,提醒他们不应管这类事情;批判才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