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国家有关扶持政策
乡村振兴的农村产业扶持政策

乡村振兴的农村产业扶持政策乡村振兴是国家当前的重要战略,而农村产业扶持政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
农村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乡村振兴的农村产业扶持政策。
第一,农业产业优化调整。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发展,农业产业优化调整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基础。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
比如,对于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品牌推广等支持;对于粮食种植较为适宜的地区,可以加强对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能。
第二,农产品品牌打造。
农村产业扶持政策要注重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有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
政府可以引导农民通过集体合作、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推介活动等,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此外,还可以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土地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从而满足农村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
第四,农民收入保障。
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产业扶持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收购政策,确保农民的劳动所得。
同时,还可以推动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和培训,扩大农民收入来源。
此外,还可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感。
第五,农村金融支持。
乡村振兴的农村产业扶持政策需要得到金融的支持。
政府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投放,提供低息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
国家对农业补贴政策都有哪些

国家对农业补贴政策都有哪些国家对于农村的⼀些经济发展是⾮常重视的,⽽且关于⼀些种植粮⾷以及养猪养鸡,这些都是有很⼤的补贴,那么具体的内容是如何规定的?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对农业补贴政策都有哪些1、种粮直补政策:中央财政继续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补贴资⾦140.5亿。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中央财政继续实⾏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种农资综合补贴资⾦1071亿。
3、良种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203.5亿。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范围内实施,补贴机具种类为11⼤类43个⼩类137个品⽬。
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
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政策:补贴234亿元⽀持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专业⼤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
7、⼩麦、⽔稻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利益,防⽌“⾕贱伤农”保持2015年⽔平不变。
8、产粮(油)⼤县奖励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县奖励资⾦351亿元,奖励资⾦由省级财政⽤于⽀持本省粮⾷⽣产和产业发展。
9、⽣猪⼤县奖励政策:补贴35亿针对⽣猪养殖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
10、农产品⽬标价格政策:积极探索粮⾷、⽣猪等农产品⽬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产规模经营贷款试点。
11、菜果茶标准化创建政策:打造⼀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产、品牌化销售的蔬菜、⽔果、茶叶的标准化⽰范区。
12、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补助: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补助资⾦,在主产省实现了⼩麦“⼀喷三防”全覆盖。
13、测⼟配⽅施肥补助政策:中央财政继续投⼊资⾦7亿元,深⼊推进测⼟配⽅施肥。
14、推进粮棉油糖⾼产政策:安排20亿,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产、⾼产可持续,提升粮棉油糖综合⽣产能⼒。
15、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财政专项安排996万元,开展低毒⽣物农药⽰范补助试点。
生态农业的政府扶持政策

支持范围:现代种业、食品加工、饲料、生物农药、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质利用与生物能源、林产加工、乡村环保、乡村物流等涉及农产业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3、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
支持范围:主要用于组织农产品海外市场促销、开展国内市场产销对接、网络促销、市场开拓等方面;
4、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生态农业的政府扶持政策
一、农业补贴分为十二大类
1、适度规模经营补贴;
2、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贴;
4、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
5、农机购置补贴;
6、畜牧水产发展补贴;
7、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补贴;
8、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补贴;
9、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贴;
10、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补贴;
11、农业结构调整补贴;
12、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大豆种植者补贴;
二、农业补贴政策重点补贴有九种
2017年6月财政部出台了新文件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农业补贴政策重点补贴有九种,国家希望通过补贴政策来弥补我国农业生产的短板,改善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结构;具体来说,国家补贴政策更倾向于下面9种人:
3、大范围土地弃耕抛荒3年以上者;
4、未经批准将农业用地基本农田挪作建设用地者;
5、耕种过程中造成地力丧失、严重环境污染的;
四、各种补贴的支持范围
1、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
支持范围:种植、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项目;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蚕桑、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目前国家提倡种养循环以及种植与农牧结合等,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粮豆轮作的补贴面积有一千万亩,粮改饲也扩充到431个县;
富硒产品的国家政策

富硒产品的国家政策
截至2022年,中国对富硒产品的国家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富硒农产品认定:国家对于具有一定含硒量的农产品进行认定,并发放相关认定证书,以确保符合富硒产品标准的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2. 富硒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了促进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国家会对富硒农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提高农民的收益和积极性。
3. 富硒农产品推广:国家会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富硒农产品的知识和消费,包括开展宣传活动、推动富硒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高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认知和信任。
4. 富硒产业扶持政策:国家会对富硒产业进行支持和扶持,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优惠税收政策等,以推动富硒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5. 出口补贴政策:对于出口的富硒产品,国家可能会给予一定的出口补贴,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出口量,促进富硒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政策会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上内容仅为目前为止的情况,具体政策执行以相关部门发布的最新公告和文件为准。
农产品各环节税收优惠政策汇总

农产品各环节税收优惠政策汇总在我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产品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减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税收负担,激发农业产业活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税收优惠政策。
一、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1、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只要是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均免征增值税。
这一政策鼓励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供应。
2、农业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这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免征个人所得税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取得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保障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4、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值税优惠对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对生产销售农膜,批发和零售种子、种苗、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这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1、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2、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农产品加工企业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 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抵扣。
三、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1、蔬菜和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以及从事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部分鲜活肉蛋产品免征增值税。
国家给予农业企业养殖育种补贴政策

国家给予农业企业养殖育种补贴政策
国家给予农业企业养殖育种补贴政策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
具体的补贴政策可能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补贴政策措施:
1. 种畜禽补贴:国家对农业企业的种畜禽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以鼓励农业企业发展畜禽养殖业。
补贴方式可能包括补贴种畜禽的购买成本、饲料费用、兽医费用等。
2. 新品种培育补贴:国家对农业企业的育种项目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农业企业开展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补贴方式可能包括提供研究经费、人员支持、科研设备等。
3. 技术创新支持:国家通过补贴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养殖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养殖品质和经济效益。
可能的补贴方式包括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支持、资金扶持等。
4. 市场推广补贴:国家通过补贴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养殖育种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
可能的补贴方式包括提供市场推广费用、品牌建设支持、市场宣传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养殖育种补贴政策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政府财政能力、农业政策目标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具体政策细节需要根据当地政策法规进行了解。
农产品加工业现行扶持政策

农产品加工业现行扶持政策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一、财政支持政策1、专项资金扶持政府设立了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新产品研发等项目。
这些资金的投入有助于企业提升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税收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优惠。
例如,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购进农产品用于生产加工的,允许按照规定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等。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金融支持政策1、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
例如,推出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专项贷款,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
2、担保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通过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提高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三、用地用电政策1、用地保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企业的用地需求。
对于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优先安排用地。
2、用电优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
例如,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或者给予一定的电费补贴。
四、科技创新政策1、技术研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2、人才引进与培养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其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产业融合政策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
助农扶持政策 文件

助农扶持政策介绍助农扶持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的命脉,助农扶持政策的实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的助农扶持政策。
农业支持政策1. 农业生产补贴农业生产补贴是助农扶持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给予农民直接的经济补贴,鼓励他们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生产补贴一般包括种植补贴、养殖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多种形式。
政府通过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贴,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制度是为了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
农作物种植保险、养殖保险等是常见的农业保险形式。
农业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农民降低农业风险,增强他们抗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发展支持政策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助农扶持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
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农特产品推广农特产品是指农村地区生产的特色农产品。
政府通过加大对农特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力度,帮助农民开发农特产品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提升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是为了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而设立的政策措施。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等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创新意识,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科技进步。
总结助农扶持政策是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农业支持政策包括农业生产补贴和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
农村发展支持政策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特产品推广以及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就是指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储藏、保鲜、包装、商品化处理,以及其他的初加工过程。
目前,超过农产品产量一半的产地初
加工,都由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完成。
近些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精深加工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与此同时,产后初加工环节非常薄弱、损失浪费十分惊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们为增产付出的努力。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从2010年6月份开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年来由农户储藏和进行初级加工的粮食占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后损失率高达7%~11%,而发达国家可以控制在1%左右。
如果粮食产量按1万亿斤、农户储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0%计算,全国每年产后损失的粮食就达350亿斤以上。
华北、东北、西北马铃薯产后损失率为15%~25%,农户贮藏马铃薯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算下来,每年仅北方各省马铃薯产后损失量就在400万吨以上。
苹果产后损失率为15%~20%,总产量的50%由果农贮藏(另外有35%是应季销售,还有15%是商业储藏),按这个比例计算,我国两大苹果主产区———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地区,每年苹果产后损失也达340多万吨。
还有蔬菜,全国每年总产量7亿吨,近年来产后损失率超过20%,有专家认为应该在20%~35%之间。
考虑到蔬菜品种繁多,各品种之间损失率差距比较大,我们用比较保守的数字,按20%计算,每年也有上亿吨的蔬菜在产后环节被损失浪费掉了。
算经济账,上述损失的粮食、马铃薯、苹果和蔬菜,即使按最低价格,粮食和苹果每斤1元,马铃薯和蔬菜每斤0.5元计算,每年农民因产后损失,就要减少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农产品产后损失这么大,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产地初加工大部分由一家一户的农民完成,由于多数农户没有条件应用新技术,没有力量建设新设施,只能
依靠一些传统的、原始的加工方法,一些自然的、简陋的储存设施,所以损失较大的问题就难以避免。
二是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很强,决定了加工储藏设施的使用期也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果搞规模化的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量大,设施利用率低,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政府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
总结起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后,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影响了有效供给。
大家知道,我国有十多亿人口,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为了粮食等农产品的稳产增产,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农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然而由于收获后加工储藏不当,有相当部分没有进入消费领域。
这些损失,势必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构成巨大压力。
二是减少了农民收入。
前面已经讲过,这几个品种的损失加起来,农民每年就要减少收入2000多亿元人民币。
三是浪费了资源。
我国只有18亿多亩耕地,大约有21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水资源也十分有限,这是现实的国情。
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近年来粮食、马铃薯、苹果和蔬菜的平均单产进行反推,要生产400多亿斤粮食、400多万吨马铃薯、340多万吨苹果和1亿多吨蔬菜,需要占用1.4亿亩耕地。
也就是说,仅这几个品种,由于产后储藏加工不当,就相当于每年1.4亿亩耕地没有了收成,投入的种子、肥料和水资源也白白浪费掉了。
四是污染了环境。
数量巨大的鲜活农产品腐烂变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不仅会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增加城乡环境治理的负担,同时还造成地下水源和河流的污染。
五是形成了质量安全隐患。
一些农产品腐烂变质后,经过简单处理加工成食品或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许多大宗农产品,除了应季销售和其他市场主体必要的储藏加工外,占产量50%以上的部分是由农户自行储藏,粮食、马铃薯、苹果都是这样。
例如粮食,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
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
成因和国家有关扶持政策
于延申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130033)
·34·岁月花开花落,蔬菜科技带你走向致富之路!
专家论坛
蔬菜科技
建设资金,使国有粮库的容量大幅提升,但农户储粮的比例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储粮备荒的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二是由于季节价差的存在,农民不会在收获后将所有商品粮一次性售出,而是要留一部分择机销售,争取获得更多的收益。
第二,一些需要制干后才能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比如红枣、枸杞、辣椒、黄花菜、食用菌等,由于种植分散,季节性强,产品批量小,其干制过程大都由农户自行完成,而且多采用自然晾晒或土法烘干方式。
如果进行工业化加工,所需设施投入大,利用率低,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
因此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类产品的产后初加工,依然需要以农户为主进行加工处理。
基于以上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和成因国家采取如下扶持政策:
1财政政策
(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为了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问题,2012年,中央财政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每年安排5亿元(2014年增至6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冷藏库和烘干房等初加工实施。
3年累计投入奖补资金16亿元用于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初加工设施补助建设。
补助3.89万个农户和36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初加工设施6.5万个,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16万吨、果蔬贮藏能力115万吨、果蔬烘干能力80万吨。
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73亿元,2012年达到36亿元。
(三)国家扶贫开发资金扶持项目: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对贫困地区带动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与支持。
(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2008年-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拨付现代农业发展资金381亿元。
支持农产品加工、推动建立一批集中优势产业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群体。
2税收政策
(一)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优惠。
1995年开始,把部分初加工产品列入农产品范围,外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到13%。
(二)农产品加工业所得税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具体规定了把农产品初加工列为所得税免征范围。
(三)部分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
(四)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自2009年6月1日起,罐头、果汁、桑丝等农业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部分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3金融支持政策
(一)农产品加工业信贷资金支持
(二)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产品创新
(三)中小企业融资和骨干企业上市
此外,还有投资政策、保险政策、科技支持政策、用地优惠政策、用电优惠政策、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和产业化发展政策等。
·35·只有合作,才会成功。
吉林蔬菜杂志,圆您致富之梦!
专家论坛吉林蔬菜
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成因和国家有关扶持政策
作者:于延申
作者单位: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 130033
刊名:
吉林蔬菜
英文刊名:Jilin Vegetable
年,卷(期):2015(1)
引用本文格式:于延申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成因和国家有关扶持政策[期刊论文]-吉林蔬菜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