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步法

合集下载

作文三步法写人物

作文三步法写人物

作文三步法写人物咱写人物啊,可得有点窍门,我跟您唠唠这“作文三步法写人物”。

第一步,咱得先瞅瞅这个人长啥样。

就说我之前碰到的一位卖水果的大姐吧。

那是个热得让人恨不得把皮都扒下来的大夏天,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地面发烫。

我蔫蔫地走在街头,突然被一阵吆喝声吸引:“新鲜水果,便宜卖啦!”顺着声音望去,就瞧见了这位大姐。

她身材敦实,个头不高,大概一米五几的样子。

一张圆脸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就像熟透的苹果。

眼睛不大,但特别有神,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缝,眼角的鱼尾纹也跟着欢快地跳动。

大姐的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几缕碎发不听话地跑了出来,被汗水粘在了额头上。

她穿着一件宽松的花衬衫,衣角塞进了蓝色的牛仔裤里,腰上系着一条棕色的围裙,上面布满了水果的汁液,斑斑驳驳的,像一幅抽象画。

大姐的胳膊粗壮有力,一看就是常年干活练就的。

她手上戴着一副破旧的手套,正熟练地摆弄着水果。

那双手虽然粗糙,指甲缝里还藏着些泥垢,但却灵活得很,不一会儿就把水果摆得整整齐齐。

第二步呢,就是听听这人说话,瞧瞧这人做事。

我走到大姐的水果摊前,大姐立马热情地招呼起来:“妹子,来看看,这水果可新鲜着呢!”声音洪亮又爽朗,带着浓浓的本地口音。

我指着一筐桃子问:“大姐,这桃子甜不甜啊?”大姐二话不说,拿起一个桃子,在衣角上擦了擦,递给我说:“妹子,你尝尝,不甜不要钱!”我接过桃子咬了一口,汁水瞬间充满了口腔,那叫一个甜。

大姐看着我满足的表情,得意地笑了:“咋样,大姐没骗你吧!我这水果都是早上刚进的货,保证新鲜!”正说着,来了一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挑了几个苹果。

大姐称好后,又往袋子里多放了一个,笑着说:“大娘,您拿好,这一个算大姐送您的。

”老太太连声道谢,大姐摆摆手说:“谢啥,您老走好!”这还不算完,有个小伙子买了一大袋水果,拎着有些吃力。

大姐见状,从摊子后面找出一根绳子,麻利地把袋子捆好,还帮着小伙子提到了肩上,叮嘱道:“小伙子,慢着点走,别累着!”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得琢磨琢磨这个人的心思。

作文三步法

作文三步法
( 1)感觉与情感
情感的经常状态叫心境特殊状态叫激情和应激。当处于特殊状态时,人的感觉常常遵从情感摆布,追随情感变幻,此时的感觉器官不一定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 比如 , 人在心情灰暗时 ,会把太阳看成是灰色的,人在兴奋时,看到路边的鲜花也在微笑。此时感觉器官忽视了客体的真实却尊重了情感的真实。这也正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真实同科学家追求的真实的不同之处 。
(3) 情感与思维
情感是思维的伴生物 , 它无力从根本上扭转或控制思维 , 但是可以极大地影响思维 ,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促进或阻滞。
而思维对情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程度上而且体现在质上。凭借思维对人或物做出价值判断由此产生好恶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分化出其它形式多样的情感和情绪 , 这是在质上的影响 。 对喜欢的东西所包含的真善美的发现会加深这种喜欢 , 这是程度上的影响。当然 , 并非所有万事万物须思考过才会对其产生情感 , 我们常常体验到那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和说不出理由的喜好。思维对情感可谓是“ 快又恨 ” ,时而牢牢地控制着它,时而又只能听任它,望情兴叹, 为情所困。当情感向思维发难时 ,体现在写作 中所进行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活动都不免带着情感的印痕 , 甚至完全是围绕情感展开的 。
(2)思维与感觉
一切思维形式始于感觉经验。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感觉材料的多寡决定着思维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概括是对一定感觉材料的概括。扎扎实实 , 丰富有效的感觉经验是概括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感觉材料并非全部来自于亲感实受,有些是通过阅读或观察别人的感受而获得的这叫间接感受。它通常建立在一定的直接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学生总是通过教科书或课堂接受许多现成的价值判断、理性结论 , 它们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间接感受 ,另一方面却滋长了学生感受事物的惰性,淡化了思维对感觉的依赖。一切都可以从书上找到 ,何必去亲自感受呢?慢慢地书本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感受“器官”,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贩卖别人的感觉成果,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 。

作文三步法

作文三步法

作文三步法(特殊原型+表现形式+二次填充)一.特殊原型(续接①+续接③+填充答案)特殊原型:我给小明补课。

老师讲的课越来越难。

所有课都是综合内容。

概念运用也变成了综合的。

小明学习退步很大。

一直中游的小明变成了全班的尾巴。

考试出现了破天荒的不及格。

大家都很着急。

男生们都急坏了。

女生们也是这样!我怕小明掉队。

小明要是掉队了,学习就很难赶上大家啦!小明要是掉队了,我们这些朋友脸面也过不去呀!我给他讲例题。

每次最少讲十道题。

讲得极认真。

小明的学习开始有了起色。

他已经能够独立解难题了。

名次也开始提高。

我的工作起到了作用。

我讲的东西小明在解题时可以用上了。

所有说过的注意事项他都能在解题时记住。

小明学习进步了。

他的名次提高了十位。

考试也能得满分了。

小明十分感谢我。

一见面就说谢谢。

天天说。

二.表现形式(以原型、续接、填充答案为基础)以操作原型、续接①、续接③答案(节选)为例:老师讲的课越来越难。

所有课都是综合内容。

概念运用也变成了综合的。

小明学习退步很大。

一直中游的小明变成了全班的尾巴。

考试出现了破天荒的不及格。

大家都很着急。

男生们都急坏了。

女生们也是这样!1.单句形式老师讲的课越来越难。

所有课都是综合内容。

概念运用也变成了综合的。

小明学习退步很大。

一直中游的小明变成了全班的尾巴。

考试出现了破天荒的不及格。

大家都很着急。

男生们都急坏了。

女生们也是这样!2.双句因果形式老师讲的内容都到了书的中部,课越来越难。

中部的内容是基本能力应用,所有课都是综合内容。

单一概念解题似乎也不再管用,概念运用也变成了综合的。

小明有些跟不上了,学习退步很大。

许多东西听不懂,结果一直中游的小明变成了全班的尾巴。

一张卷子有一半题目看不明白,考试出现了破天荒的不及格。

大家都很关心小明,很着急。

男生们怕小明拉男生的后腿,都急坏了。

女生们怕小明拉全班的后腿,也很着急!三.填充(选择可应用尾线进行)什么是可应用尾线(后面没有再配合其它方法的句子):老师讲的内容都到了书的中部,课越来越难。

作文三步法

作文三步法

作文三步法作文三步法理论是以其独特的视角,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构建人类作文能力结构,并形成一种新型的构思严密、自成一体的作文教学体系。

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步骤上,都是比较科学而严密的,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特点和规律的。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从而彻底解除学生的作文障碍,帮助学生摆脱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作文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作文三步法理论,恰恰能够将阅读理解和写作有机地联结起来。

尤其在训练学生学习归纳感知、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提纲时,不仅使学生从例文中领略到了作者的布局谋篇。

而且同时,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例文的过程中,也会获取信息,从中汲取知识。

2、作文三步法调动感官感觉事物的原理,在语文教学的课文学习中同样加以联系、运用。

在使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

使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交融在一起,最终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服务。

3、引导学生学习到有关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课文时,在让学生阅读、感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同时,还让学生注意联系作文三步法感受人、事、物的原理在课文当中的运用。

看看作者怎样由物展开联想,并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的。

4、学生在课文中领略了作者的写作特色,感悟作者的布局谋篇。

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耳濡目染,形成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来看,作文三步法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大。

总之,作文三步法理论的提出,不仅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喜人的前景,带动了今天作文教学的显著发展,而且这一理论,同时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课文学习中,使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起来。

作文三步法理论的融入,必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带来全新的感觉和前所未有的“源头活水”。

相信:作文三步法理论,必将在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更进一步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文三步法之形象联想

作文三步法之形象联想
形象联想
——联想思维训练
物化联想
加油哦!
公式:某物(或某人)像某物
举例:
1.青山、白云,还有那追逐嬉戏的林间 小鸟,好像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丹 青。
(像水墨丹青)
2.红鸽:一圈一圈光带似的颈部,加上 一套红褐色的外衣,就像金秋的红叶。
(像金秋的红叶)
3.青色的微光在东方弥漫开,银线湖 像一个巨大的染坊,晨雾像挂在空中 的千条待染的白纱,缓缓地摆动着。 (像巨大的染坊,像千条白纱。)
4.我顺着林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 的垂柳,像羞涩少女手中的丝线,在 朝晖中舒展着柔美的姿态。 (像羞涩少女手中的丝线的)
训练
A.我家的小狗黑黑,浑身都是黑色,
只看脖颈处有一撮白毛,就像

)镶在那里。
(一块晶莹的白玉,一面闪亮的镜 子)
B.我家养了一只小白兔,它全身洁白 如( ),它的两只眼睛像( )。 (雪、一对红宝石)
• (妈妈的手)
• C:盛夏,火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大地上 的一切。花园里的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知 了在树下不停地叫,像是在说:“( )。”
• (热死了)

野花像地毯上的斑点(物化联想) 月季像少女(生命化联想) 牡丹花妖娆艳丽(生命化联想) 老杨树像大伞(物化联想) 小水珠像珍珠(物化联想) 小树像儿童(生命化联想) 夏天像顽皮的孩子(生命化联想)
• (像站岗的战士)
• B:一头大象用鼻子推着一辆宝宝车,大 大方方走上场。车子里坐着一个布娃娃, 那样子真像妈妈推着它的小宝宝在逛公园 呢!
• (像妈妈推着小宝宝)
• C:这条笔直的、平坦的大路,望去不 知有多长,一盏盏的路灯排在路边, 像是永远在等着什么似的。
• (为路灯注入生命,像是永远在等待)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周邹内容摘要:“作文三步法”理论符合新课标作文教学指导要义,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层阶性,形成作文能力结构,研究该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操作应用,灵活创新地驾驭。

“作文三步法”是作文教学改革中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因为它选择了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全方位的感知能力和多思维度的思维能力。

再生情感在正确的审美意识,识别美,鉴赏美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学生从作文的繁乱难的无奈和困惑中走出来,情趣盎然,兴趣十足,满怀豪情地在自己思维系统里洒脱灿烂地描绘着自己真实的性灵。

“作文三步法”的理论为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思维的实践找到了一个注脚,把学生作文教学由表层走向牵引到深层心理和多思维的快车道。

关键词:作文三步法实践创新分析现行语文课本上的作文教学安排训练的内容,缺乏科学的目标体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零乱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得七零八落。

教材中作文训练的安排一般是一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往往是本单元学什么样文体的文章,就写什么类文体的作文,写作成了阅读的附庸。

有的单元写作训练安排的内容前后脱节,缺少连贯;有的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前后相似,缺乏前进的梯度,并且每次作文都是篇章训练、综合训练,没有根据本单元范文体裁的文体内容分解训练、单项训练,造成作文写作的起点高,要求多,多数学生难以把握。

一步到成形,是不是有些仓突?学生真正能领悟到本次作文教学的目标和本单元课文学习所要形成的能力?有待于分解训练,肢解文体进行专向训练。

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学生的作文东拼西凑,言不由衷,作文内容空洞,假话、空话、套话、行话偏多,作文障碍率居高不下,作文教学一直在困惑中前进,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厌学,家长难辅导。

语文老师摘录传授字、词、句,学生勤奋背读字、词、句,就等作文题与之撞车时往上套,套格式、套词句,由于近年来作文命题突出思辩能力的感思性,对此命题考察学生茫然,不知所言,老师哑然,反思作文教学,老师没有使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由小学交给中学,一级怪一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三步法真神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三步法真神奇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遵循,如何写好_语文作文亦需要我们掌握方法,正如古人所受的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近日学习了毛继东的《作文三步法》,我觉得这里边介绍的方法真是神奇,让我一下子感到了写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了。

以前总为写作文而发愁的情况也得到了解决。

下面就是对这种方法的介绍;其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1. 内容三阶段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称为感知。

它包括 : 一、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感受事物;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全方位的。

也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 , 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在同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下完成,而感知则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换时换位换情对事物进行感受。

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

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为感知创造了前提。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

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

我目睹过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 , 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 :多维思维训练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

与认知思维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维的前提: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思维的维度:抽象,这一思维能力的最住培养期是中学和大学时期,年龄大约在 15-25 岁之间。

多维思维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后分想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

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这样一种新的思维维度,最后完成概括,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阶段那种初级形态的简单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质特性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概括,较之分想有了质的跃进。

作文三步法怎么样【模板】

作文三步法怎么样【模板】

One step of actual a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dozen program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作文三步法怎么样(一)作文三步法怎么样第一步:以观察室内静物为主,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如指导学生观察教室的摆设情况,写静态片断,要求学生做到:认真看,按方位顺序,把教室的摆设和布置一件一件说清楚。

学生观察口述后,要求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把事物写具体,然后把下面两段短文进行比较,从中悟出写作方法。

如:我们的教室在图书楼下,正面墙上挂着国旗,国旗下面是黑板……我们的教室在图书楼下第一间,教室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正面墙上挂着一面鲜艳的国旗。

每当我抬头看到国旗,心中就肃然起敬,它是千百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它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通过比较,学生明白:静态片断描写要抓住事物特征,运用数字,写出静物的形状、颜色等,只要注意发挥联想和想象,就能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些。

第二步:扩大观察范围,从室内到室外,由静到动,从颜色、形状、大小到发展变化,从看、听、想等方面写动态片断如指导写“初冬到了,天气一天天寒冷”片断,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初冬树木的变化,然后写在本子上,在课堂上念给大家听。

如一个学生这样写:“一阵秋风刮来,树叶沙沙直响,几片黄叶飘飘悠悠掉下来。

我往地下一看,爸爸昨天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今天又撒下许多树叶……”有的学生还能与其它树进行比较,并写进心里想的话。

如:“……只有松树、柏树,它们不怕寒冷,还那么青绿,屹立在严寒之中。

我想我也要像松柏那样,不怕寒冷……”写动态片断,要注意观察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写“春雾”片断,向学生提供观察提纲,提醒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①太阳出来前后,春雾怎样?(形状、颜色、飘动)②春雾中的景物和人们怎样?通过仔细观察,大部分学生能按观察顺序写下来。

如:“春天的一个早晨,我打开门,一股寒冷潮气迎面扑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三步法”之多维思维训练第一部分后分想训练说明:多维思维训练中的概念和理论,对于这一批在写作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生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尽量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用实例和具体场景来应证理论。

把后分想、联想等理论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在课文中分析这些理论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训练任务:分析并理解后分想理论。

一、简要介绍后分想理论。

从背景当中把几样有用的东西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关系把它们联结起来,这一过程叫后分想。

也就是说后分想这一思维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即分离——抽象——概括。

二、在现实生活中应证后分想理论。

假设你去参加一个婚礼,感受到了浓浓的喜庆气氛,回家后写了一篇日记。

试着分析自己的思路:到达婚礼现场,看见美丽的新娘、满脸堆笑的新郎、宾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于是在脑海里留下热闹的印象,在日记里写下喜庆的婚礼场面。

简单地说分离就是在你感受到的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素材,抽象就是素材在脑海中的印象,概括即是把分离出来的素材通过一定的关系联系到一起。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在不停的进行后分想,只是那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通过学习后分想理论才明白。

三、实例演练;1、阅读教材94页《黄龙山》这篇游记中从“黄龙山”景物中分离出“海子”“五彩池”,用来体现“黄龙”之美。

2、以“菊花”为题写一段短文分离出菊花淡雅的香味和他与众不同的花期,刻画菊花是“花之君子”的特性。

第二课时一、专项训练1、请找(分离)出三样东西来表现“无私的爱”母鸡护崽、雨中母亲用身体为孩子挡雨,消防队员从烈火中救出被困群众……2、以天空为背景,分离出几样东西体现云彩的变化多端。

云彩变换着各种形状;一会儿白云朵朵,一会儿乌云密布;早上彩霞漫天、傍晚“火烧云”。

3、分离出几样表现衰老的东西。

老人,古树,老爷车,文物,皱纹。

4、分离出几样东西表现“山里人的憨厚”。

“愚公移山”,淳朴的山寨风情,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人。

二、其实以上训练都是为了教我们如何选材,我们用以下题目来练习一下:1、《快乐的星期天》紧扣“快乐”二字,如:一场球赛、见到老朋友、帮助了别人等。

2、《慈祥的外婆》围绕“慈祥”这一特征选取材料。

如:连夜为我赶制冬衣,把我冻红的小手塞进自己怀里,对我殷切的期盼。

小结:分离是选材的基础。

第三课时一、明确抽象是事物在我们情感和思维上的印迹(反映)。

二、用实例说明“抽象”这一概念如:提到“鸟”,人们就会想到“能自由飞翔”。

提到“河流”,人们就会想到“从高向低,流向大海”。

提到“吵架”,人们就会想到“脾气暴躁,缺乏修养”。

人们感受事物后,在脑海里会留下印象,这就是抽象。

三、阅读99至100页《等待》学会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四、说说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个飞奔的人,你认为他在干什么?赶着办急事?抢劫后逃跑的坏蛋?见义勇为追赶坏蛋?还是其它?我们要联系他的表情,姿态,周围人的反映来判断。

所以,在写作时我们不能独立的对事物进行描写,我们必须对他周围的环境加以刻画,这样才不会偏离你的写作意图。

第四课时(见课件)训练内容:写出常见的几种旗帜的内涵。

训练目的:培养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

训练过程:1、出示国旗、党旗、团旗及奥运会会旗的图片,要求学生写出这些旗帜包涵的意义。

提示:从颜色、图案的象征意义着手。

2、把自己对这些旗帜的理解讲给同学们听,在讨论中加深对他们的理解。

第五课时(课件)训练内容:写作时要巧妙地组织材料,就要善于找出事或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或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训练一:1、人、小鸟、树三者间有何共同点?都是生物。

他们之间可以和谐共存,同时他们也可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如人可以威胁小鸟和树的生存),当这些关系存在时,事物间便有了故事情节。

2、让学生自己举一组例子,并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可能发生的故事。

训练二:想想写作中运用的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事物间的共同点?1、比喻:本体与喻体间一定有共同点。

如:妹妹的脸象朵玫瑰花。

“妹妹的脸”和“玫瑰花”都很美。

2、起兴:以此物引起与之类似的另一事物。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俅”,雎鸠寻求配偶与君子追求淑女的行为类似。

训练三:想想写作中运用的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事物间的矛盾关系?1、对比2、反衬让学生从〈〈老山界〉〉和〈〈卖碳翁〉〉中找出实例加以印证。

第六课时训练内容:完成书104页至113页的操作训练。

步骤:1、仔细阅读演示例文〈〈秋天的117医院〉〉和此文的后分想提纲。

2、仔细阅读演示例文〈〈寂寞〉〉和此文的后分想提纲。

3、阅读训练例文〈〈生命〉〉,并写出后分想提纲。

第七课时训练内容:从名篇中体会后分想理论的运用。

名篇一:〈〈春〉〉作者分离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他们的温暖与旺盛的生命力,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名篇二;〈〈济南的冬天〉〉|作者分离出济南的山、水、雪景,他们安详、宁谧。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让学生分小组对〈〈我的叔叔于勒〉〉进行赏析,着重说出后分想理论在本文中的运用。

第八至十课时写作训练:1、以〈〈快乐的课间〉〉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3、以〈〈天空〉〉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3、以〈〈我的〉〉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每篇习作在四人小组中互评后交老师进行仔细批阅,优秀作品贴在习作栏中,供大家学习。

对习作中出现的缺点对学生当面讲解。

第二部分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第一课时一、投影出示:没有任何背景衬托下的一个圆,让学生说说象什么?答案多多益善。

(太阳、月亮、月饼、团圆、铁环、桌面、秃头、救生圈……)二、完成书124页至125页的练习。

形象联想往往体现为“某物象某物”,其中,某物可以象有形的物,也可以象无形的物。

在运用中集中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运用形象联想,针对熊熊的篝火写三个比喻。

(象一个火龙果,象一只只伸向天空的手,象花骨朵)第二课时一、理论训练1、再生联想用公式表达可这样表示:由AB想到BC,由BC想到CD。

我们用事例来解说一下:A、由老虎想到森林继而想到木耳。

B、由曹操想到曹植继而想到诗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由美丽的校园想到花园继而想到游人。

D、由冬天想到棉衣继而想到温暖。

E、由汽油想到汽车继而想到钢铁再想到坚强。

联想主要通过事物间类似、接近、相反的关系来完成。

2、请用再生联想的方式把以下每一组东西联系起来。

A、由足球想到()想到警察。

B、由钟表想到()想到金钱。

C、由白云想到()想到()想到农民。

D、由雨想到()想到()想到寒冷。

E、由老师想到()想到()木工。

F、由火想到()想到()想到军舰。

3、请用再生联想的方式展开联想,把你想到的东西写出来。

A、由头想到()想到()想到()想到()。

B、由小鸟想到()想到()想到()想到()。

C、由字典想到()想到()想到()想到()。

D、由上衣想到()想到()想到()想到()。

E、由“飞流直下三千尺”想到()想到()想到()。

F、由热情想到()想到()想到()想到()。

二、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再生联想,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闻到若有若无的荷花的香气联想起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用听觉来诠释了嗅觉,是一处典型的通感。

第三课时训练内容:设置情境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训练学生展开联想编排情节的能力。

一、情境:假设你需要请假一天,请模仿你母亲的口气写一张请假条。

注意:请假的理由可以多种多样,但理由一定要贴近生活,要合情合理。

(生病,家里的长辈生日,吃了不洁食品导致腹泻,大雨引起内涝阻断了上学的路,家里发生火灾,参加家族祭祀活动……)二、情境:大家都听过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三圣母私自下凡与凡人结婚的事被王母发现,天庭下旨让二郎神捉拿三圣木母。

三圣母与二郎神决战在即,兄妹相见却势如水火。

请你以三圣母(或二郎神)的角度写一段心理。

习作情况:选择写三圣母心理的同学都写了三圣母厌倦天庭枯燥乏味的生活,留恋人间幸福生活,希望哥哥放过自己的心理。

选择写二郎神的同学则比较多样,有的把二郎神刻画成忠实为天庭服务、毫无人情味的冷血形象,有的同学则写出了二郎神摇摆于职责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四课时写作训练:阅读李白的<<月下独酌>>,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并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要求:课堂上允许讨论,作文必须当堂完成。

第五课时(课件)教学目标: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有用的素材,并能运用各种关系将多个素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习作讲评:《月下独酌》主要优点:1、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内心的郁闷和孤独.2、用“月下独酌”这一生活片段,借李白与月亮的对话来刻画“李白”这一人物形象.3、恰当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宁谧、孤独的氛围。

主要缺点:1、没有充分展开联想,写成了诗歌的翻译.2、写周边环境时,常出现“我看见”“我听见”等词语,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硬.二、招贴画评析第一组:奥运福娃从造型特征和蕴涵的美好祝愿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组:年画(读解年画的寓意)小结:学会选取有代表意义的素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新闻图片。

1、出示图1说说图片反映的新闻事件。

(抓住新闻的关键词)2、在通往圣城的路上,朝圣的人们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双手合十,跪拜,五体投地,站立……,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朝圣的道路。

读下面这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请用一个词语,形容朝圣的人们。

(2)结合他们朝圣的目的,说说背后的故事。

3、图《重逢》(联系两岸血浓于水的关系)4、出示图四,以《企盼》为题,写一篇作文。

紧扣小女孩在盼什么,盼亲人、盼来这个偏僻小山村的老师、盼一月来一次的水上书店……第六课时训练内容:完成课本143页至149页的操作训练。

第七课时训练内容:完成课本150页至158页的成形训练。

第八课时写作训练:阅读《观刈麦》,根据诗歌反映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有环境描写,有语言描写,有较细腻的心理描写。

训练效果小结:有了前次的训练,这次基本上没有同学写成诗歌翻译的形式。

大多数同学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抓住夏日的炎热来写环境;语言描写抓住了“贫妇人”的身份特征;作为父母官的“我”的忧虑、反省的心理也写得不错。

第九课时写作训练:1、题目《故乡的小路》或《冬日的校园》2、要求:抓住事物特征,写出小路或校园的韵味。

写作时间:45分钟。

第十课时教学目标: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有用的素材,并能运用各种关系将多个素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能力。

一、习作讲评:《故乡的小路》“四时小景”————小路之美“小路的变化”————歌颂改革开放后家乡“小路的巨大变化”————小路是连结外界与文明的纽带《冬日的校园》“寒冷冬日里,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体现人间温情“天气的寒冷与师生们学习、锻炼的热情对比”————描绘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二、投影显示图一1、给这幅画取一个恰当的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