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五 建议
一步分析导致安全感 的主, 客体 因素 , 寻求提高人民安 全感 的途径和策

我们认为可以从 以下几个 方面搞好社会治安提 高公 民的社会安全感
(一 ) 小 区方 面 加强小区社会治安管理 , 小 区全封闭式管理 , 设立 门 卫制度 , 加强
二 调查背景及 目的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 , 社会治安虽有显著改善公众 安全感 , 实现社会 安定和谐 , 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 我 们将通过本 次调查 了解不 同地 区人 民对社会安全的主观感受 , 再根据感 受的倾向性 和特征 , 进一步分析导致安全感欠缺的主 客观 因素, 寻求 提高人民社 会安全感 的途径和策略 三 调查结果及基本数据显示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 40 份 , 每个地 区 10 份 , 共收 回40 份 , 其 0 0 0 中有效问卷 38 份 , 有效率 % % 4 内容设计了 1 个选择题 , 其 中 1 个 6 5 单选 , l 个多选 , 地区治安状况 和几年 前相 比社会安 全感 如何 变化 , 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 的原因 治安问题 , 搞好安全措施应该从 哪些方面 人手等 被调查 者 男女 比例 基 本符合 1 : 1, 年龄在 2 一 之 间的 占 4 . 6 5 3 5 3% , 16 一 占4 % , 36 一 占 1 % , 50 以上 的占2 . 6 % , 认为所在 5 2 0 50 2 7 地区治安状况一般的最多 占6 % , 不好 的占 2 . 7% , 而很好 和很差的 4 一样各 占6 . 6 % , 而在最能影 响被调查者 安全感 的原 因中媒体报道 高 7 居首位 占到 了4 . 7 % , 自己受 到伤害和 家人和亲朋好 友受到伤 害大致 6 相当 , 分别为 1 % 和 1 . 7% , 在社会安全感变化方面没多大变 化的 占 6 8 到 45 . 3% , 降低的占到 3 . 7 % , 提高 的占到 2 % , 影响被调查者 的 0 4 治安问题中与人身安全有关 的社会 事件 占到 了 4 % , 而食品安全 ( 如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一、社会实践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

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认为安全感是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

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1、调查概况关于所在社区治安状况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回答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抗疫成为了焦点话题。

在此背景下,对于社会安全感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什么是社会安全感?简单来说,它是指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交网络、政治氛围等因素所引发的对其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预期感受。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同时探讨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安全感。

一、社会安全感现状分析目前,许多国家的社会安全感普遍偏低。

以中国为例,2019年中国社会安全感指数为69.83分。

据搜狐新闻报道,此前世界对中国的安全评估仅为39分,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安全感有明显提升。

然而,如今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却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民众的安全感。

疫情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双重威胁,让不少人对未来充满担忧。

二、社会安全感原因分析1.犯罪率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犯罪率逐步上升。

高发区是一些困惑着城市居民的问题,如商场偷窃、街头抢劫、网络黑产等。

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无论在什么地方(例如洪水、地震、飓风)都会对人们造成威胁,增加民众的不安。

3. 政治稳定性: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果一国政治环境不稳定,人们会面临种种不确定性,这将使人们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感到不安。

4. 经济压力:经济“裤腰带”收紧,工作的艰难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对人们产生担忧和不安。

5. 微观环境:家庭、工作、学校等人们所处的微观环境也会对个人的安全产生影响。

例如,夫妻关系不好、工作环境不友好等都会影响个人的安全感。

三、如何提升社会安全感?1.心理干预: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如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并增强信心。

2. 应急处理意识: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需要保持冷静应对,同时加强应急处理意识,包括掌握一些急救知识。

3.警察和相关部门的工作:政府需要加强公安力量,在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防止犯罪袭击。

4. 公共服务意识:改善城市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宽广、平稳、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现在的社会,大家的安全感似乎越来越成问题了。

别看现在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像过年似的,实际上很多人心里是空落落的,觉得自己好像随时可能被生活中的某些变故给打个措手不及。

你看啊,前几天新闻上报道说某个地方发生了暴力事件,几天后又有个小区发生了火灾,搞得大家都不敢轻易走夜路,甚至连在家待着都得小心翼翼。

你说这可怎么办?是不是有点像那个俗话说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一年到头,大家的生活质量虽然在提高,但安全感呢,似乎是越来越薄弱了。

我有个朋友,每次晚上回家,都会打电话给家里确认门锁好了没,说好像一不小心就能出点事。

你看,这种“过度警觉”的心态真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色。

你想,咱们平时看到什么新闻热点,不就是这类有些震撼的事件一发生,大家就开始讨论“哪里哪里又不安全了”?有时候感觉社会安全感的丧失,就像是冬天的冷风,悄悄地渗透进来,先是从心底开始冻得发凉,然后就开始让人不敢放松警惕。

你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把“安心”这两个字好好放在心上,不用每天提心吊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说到现在的社会,最大的变数就是变化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以前大家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相对稳定,不管是工作、家庭,还是社交,大家基本上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和谁交往,可现在不同了。

咱们说个简单的,今天这儿发生了个地震,明天那儿又出了个金融危机,接着就是一大堆科技公司被收购,行业变化飞快,许多传统的职业面临淘汰,甚至连自己身边的一些老朋友,今天好好的,明天就变得陌生了。

人心一变,社会安全感自然也不再那么稳固。

犯罪率也是其中一个大头儿。

虽然现在治安比以前好多了,但总有那么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新闻刷屏。

就比如说那种连环盗窃案,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校园暴力,真是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很多时候,你也不能指望周围的人都能随时保护你。

毕竟,咱们平民百姓不是那些大明星和富豪,身边的保镖随时待命。

你说,出门不带几分心眼,不是傻子又是什么呢?总不能因为怕事儿就宅在家里,结果这安全感就被困死在了自己的小窝里。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汇报人:日期:•调查背景与目的•调查方法与样本•调查结果概述目录•不同群体的安全感分析•社会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安全感提升建议•结论与展望01调查背景与目的调查背景社会背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安全感,而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深入调查分析。

政策背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社会安全感,但实施效果如何,需要开展调查进行评估。

01通过调查了解当前社会安全感整体状况,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评估社会安全感现状02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社会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分析影响因素03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政府更好地提高社会安全感。

提出政策建议调查目的02调查方法与样本调查方法01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和线下渠道发放问卷。

02问卷内容涵盖了社会安全感的主要方面,包括个人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等。

03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来源与特征样本来源调查样本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成年人。

样本特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不同人群在社会安全感方面的差异。

03调查结果概述调查显示,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评价较为积极,总体评价为76.3分,其中60.2%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社会安全感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群体的公众对总体安全感评价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评价趋势较为稳定。

总体安全感评价VS01社会治安状况是影响公众安全感受的首要因素,包括犯罪率、治安巡逻力度等。

生活环境安全感则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食品安全、住房安全等。

网络安全感近年来逐渐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受的重要因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诈骗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公众安全感受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治安状况、生活环境安全感和网络安全感。

020304安全感受影响因素分析当前社会安全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治安方面仍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生活环境方面存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网络安全方面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秩序性和可预测性的感知和评估。

社会安全感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问题,本报告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整理出以下结果:一、调查背景为了全面反映社会安全感的情况,本次调查覆盖了市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体。

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00份,有效回收问卷9500份。

二、整体安全感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社会的整体安全感持乐观态度。

其中,市区的居民安全感稍高于农村地区。

年轻人对社会安全感更加自信,相较于年长者有更高的期待。

男性相比女性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感。

三、家庭安全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家庭安全感到满意。

在问卷中,受访者们普遍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社区的支持和警方及时、有效的应对能提高家庭的安全感。

四、财产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财产相对安全。

他们相信警方和相关机构能够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并且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治安良好。

但是仍有少部分受访者对财产安全感到担忧,主要集中在城市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五、就业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安全感到较为满意。

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拥有稳定的工作,受雇于公共部门的受访者对就业安全感更高,而自由职业者对就业安全感较低。

六、社交安全感社交安全感是衡量社会安全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社交环境的安全感到满意。

他们认为社区对维护社交秩序、减少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社交网络的扩大也提升了人们的社交安全感。

七、安全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尽管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社会安全感较为满意,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部分受访者对财产安全感到担忧,建议加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治安力量。

此外,个别年长者和弱势群体对社会的治安情况持较为悲观态度,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安全保障措施。

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一.调查出发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是想通过了解惠州市社会公众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社区环境,文化水平的条件下对其在社会上的自身安全感的主观感受,再根据他们感受的倾向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观因素,寻求提高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

我们想通过本文对惠州市民众社会安全感现状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使民众和相关部门对社会安全感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提高公众安全感。

三.调查时间:四.指导老师及成员:五.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主要以随机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具体流程为:1.自编“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设计包括12道选择题,其中8道为单选题,4道为多选题。

小组成员分为三组分别在不同片区进行发放,另外我们还利用微信平台发起了网上问卷,利用组员的人际关系网在网上进行调查。

2.拟写访谈提纲,通过走访,现场采访,个人交谈等方式收集不同阶层民众的看法并做好记录工作。

附调查问卷一份: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是()A.男B.女2.您的年龄是()A.16-25B.26-35C.36-50D.50以上.3.您的学历是( )A.没有受过正式教育B.小学C.初中D.高中E.中专或技校F.大专或大学非本科G.本科H.本科以上4.您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A.非常满意B.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5.您对现在社会安全感如何()A.比较安全B.不太安全C.不安全D.很不安全6.当你走在大街上你是否担心财物会被抢或被盗()A.很担心,时刻提防B.一般C.从不担心7.面对陌生人的搭讪,你会()A.毫无警惕性的搭讪B.友好回复,但时刻保持警惕C.不予理睬8.影响你安全感的原因()A.自己受过违法犯罪行为的威胁B.家里或亲朋受过违法犯罪行为的威胁C.媒体报道D.其他9.现在你认为最使你感到不安的原因是()A.与个人人身安全相关的事件(如犯罪分子流窜等)B.非典禽流感等流感疾病C.社会环境秩序混乱D.未来生活无法保障(如就业问题,收入过低等)10 .你认为最缺乏安全感的场所是()A.居住地B.学校周边C.车站D.娱乐场所11.在您看来,影响我市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贫富差距过大B.人际关系生疏C.民众法制观念淡漠D.警力不足E.对犯罪打击力不够F.流动人口太多G.其他12.你认为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众安全感应从哪方面加强()A.增强法制宣传B.加大打击犯罪力度C.提高法制人员的执法能力附访谈提纲两份:访谈提纲采访目的:1.了解校园安全事故对的主要类型。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安全感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个人生活中,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将通过调查数据和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安全感的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大众对社会安全感的认知及反馈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社会安全感持有一定的担忧。

他们认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隐患无处不在。

犯罪率的增长、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安全感造成了冲击。

案例1:在某大城市的市区公共场所进行的一项小样本调查中,近80%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一些形式的侵犯或者威胁。

这些包括不文明行为、骚扰,以及诸如抢劫和诈骗等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案例2:在某乡村地区开展的另一项调查中,居民对环境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违法建设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安全感。

以上案例显示,社会安全感的不足已经成为广泛存在的问题,跨越城乡与行业。

二、对社会安全感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许多人面临财务问题和就业不稳定。

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失业风险增加,导致人们对个人和家庭的安全感产生担忧。

2.犯罪和治安问题:犯罪率的增长和治安问题是许多人担心的焦点。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犯罪行为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缺乏安全感使人们不敢外出,不敢依赖他人。

3.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分配的不公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不安全感。

不公正的分配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感。

此外,严重的贫富差距也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安全感。

三、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可能途径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资,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减轻人们的经济压力。

通过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和适当的工资待遇,增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提升他们的安全感。

2.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增加警力和社会监控设施,提高社会治安水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 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 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 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 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 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 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 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贵州大学南校区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
,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 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 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 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
虽然这里所说的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极大的 主观性和变异性, 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反映, 因此具 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 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都构成了测量的前提。
影响社会安全的原因有如下:
在最后一个问题中,有12.3%的人愿意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并付诸行 动,有32.4%的人愿意但缺乏渠道,其余则不愿意。
由调查结果可看出, 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变化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 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转型期间, 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被 激化出来, 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力下降, 一些不法分子 便趁机制造混乱,扰乱社会治安。因此,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很多的 工作要做,我们也相信党和政府会做到最好的。
向司法机关反应意见等。
安全的占21.7%,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 换时期的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人们认为社会安全的比 例明显高于上述调查,而认为不安全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对于安全 感的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晚上您是否敢一个人独自外出行走?”
“当您一个人逛街的时候您担心被抢劫吗?” 的回答中,男性中敢一 个人外出行走的比例高达85.6%,女性中则仅为17.1%,男性中担心 逛街时被抢劫的比例仅为13.5%,而女性高达61.6%,由此可见,男 性的安全感明显高于女性。在统计最影响人们安全的事件和哪个地方 的安全问题最严重时,制作了如下图表: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60份,共收回58份,其中有效问卷58份, 有效率97%内容设计了11个选择题,其中7个单选,4个多选,其 中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地区治安状况,和几年前相比社会安全感如 何变化,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安问题,被调查者是否敢夜
间独自出行,在哪个地方最容易收到伤害,外出时安全感是否会降低,
二)新闻媒体社会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
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 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 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 的稳定。
90.00%
80.00%
可见人们对于意外事故比较担心,也反应出了对于公共娱乐场所安全 问题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往年相比,大多数人觉得社会安全感 降低了,对于是否对当前执法机关的能力具有信心,半数以上表示有 信心。在问题“您认为搞好社会治安,起重要角色的人有哪些? ”的 回答中,超过60%勺人都选择了警察、政府部门、群众和自己,也就 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社会的稳定要靠全社会人的一起努力。 人们对当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J丿・i\j—1—4■1亠J丿
班级:电气信息类112
李璧舟
学号:1108040140
杨1108040135
课题: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调查分析
组长:
组员:
指导教师:安中吉
引言
摘要
调查背景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建议和意见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0
10
引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 它是 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 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 标志之一, 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 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最 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 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做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同学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 但仍有 需改进的地方,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 在发生着变化。
正文:
调查背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着 改变,不论社会发展得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 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自编问卷于2011年11月10日至2011年11月20日在贵州大学花溪南校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一课题 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同学们对在社会的自身安全的主 观感受,再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 主、客体因素,寻求提高人们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
建议和意见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和意见, 希望会 对搞好社会治安,提高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有所帮助。
一)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 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 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不断充实警力、 提高素质、规范执法、 改进作风, 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 法、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三)社会法制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 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 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 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 动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