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儿科常用诊法研究_卢红蓉
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临证经验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临证经验的心得与体会小儿咳嗽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更是常有患者就诊。
小儿咳嗽常伴有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咳嗽和咳痰的发生时间长度和程度是表现最为鲜明的。
临床上治疗小儿咳嗽常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而在其中钱乙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方药,一方面它具有中药治疗小儿咳嗽的优势,另一方面它具有快速、长期、安全等特点,成为小儿咳嗽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
自2018年以来,我在实习的小儿科诊室流行性感冒期间,每日都有许多小儿咳嗽患者就诊,孩子们的病情波动大,他们都需要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
和我一起临床实习的李医生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的医生,他经常会向我讲解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他认为钱乙是一种可以有效治疗小儿咳嗽的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患儿的症状,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更能有效预防感冒。
基于以上的说明和认识,我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钱乙的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与经验。
钱乙药物不仅可以对小儿咳嗽的症状减轻,还可以增强小儿的免疫力。
因此,让患儿服用钱乙的量要根据其病情量力而定,一般以一次3分之一剂量服用为宜,随后每2~3小时服用一剂,每日3~4剂,服用8~10剂即可。
实施钱乙治疗时,可以按照规律给予中药汤药等辅助治疗,以缓解患儿的症状。
就治疗小儿咳嗽而言,钱乙具有良好的疗效,临床上治疗患儿咳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取其精华,取其粹,并结合钱乙的治疗方法,使小儿的病情得到改善。
在临床实习的每一天里,我都在学习和练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
今年我已经实习了两个月,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操作,为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钱乙药物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患儿家长的认可。
从这段学习和实践的经历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当患儿出现咳嗽症状时,正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案是极其重要的。
此外,在治疗小儿咳嗽期间,钱乙的服用量也是重要的,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并结合其他药物治疗,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钱乙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1学术渊源《钱仲阳传》云:“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2]又云:“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2]以上传文说明,钱乙医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姑父的传授,一是他自己勤读医书。
我国传统医学,早期是以《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为基础的。
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唐宋中医典籍不断丰富,《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都列为医家必读书。
“于书无不窥”,虽未能告诉钱乙从哪些医书中获得的知识最多,但却不难从钱乙的学术思想与古代医书的联系上推知,他是以《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为依据,以《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受《中藏经》以脏腑虚实寒热议病的启发,吸收了《备急千金要方》中脏腑脉论的部分内容,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模仿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形式,而提出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这一学作者简介:余惠平(1962-),女,主治医师。
术主张。
2核心内容钱氏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实质是以五脏为提纲,根据五脏所主五脏病建立起小儿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诊疗学术思想探析(一)

《小儿药证直诀》诊疗学术思想探析(一)【摘要】钱乙在诊断儿科疾病过程中四诊合参,首重望诊,提出面上诊和目上诊。
他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并创立五脏补泻诸方;在遣药制方中灵活运用,善化古方,创制新方。
【关键词】钱乙;儿科;学术思想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州(今东平)人,是齐鲁著名医家之一,其所传《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着,全书共分3卷,上卷论脉证论治,中卷载医案23例,下卷载诸方药,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对本书的诊疗思想探析如下。
1诊断钱乙归纳出儿科病证六种常见脉象“脉乱,不治。
气不和,弦急。
伤食,沉缓。
虚惊,促急。
风浮,冷沉细”(《直诀·小儿脉法》)。
但是由于患儿“多未能言、言不足信”“脉微难见”,因此在诊断方面钱氏把“必资外证”列为四诊之首,在望诊上重视面上诊和目内诊。
在望面色中指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直诀·面上证》)。
其五色应五脏的色诊规律沿袭至今。
如赤者主热,白者主寒、主虚,青者属肝热或惊风,黄色属湿热或脾虚泻利,黑色属肾虚或寒痛。
在望目中提出“赤者,心热。
淡红者,心虚热。
青者,肝热。
黄者,脾热。
无精光者,肾虚”(《直诀·目内证》),“吐泻昏睡露晴者,胃虚热。
吐泻昏睡不露晴者,胃实热”(《直诀·杂病证》)。
另外钱氏还注意望吐泻物诊断疾病,如“吐乳,泻黄,伤热乳也。
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直诀·吐乳》),“吐泻乳不化,伤食也”,“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热,久则虚”,“泻黄、红、赤、黑皆热,赤亦毒”,“泻青白,谷不化,胃冷”(《直诀·杂病证》),从而判断内脏之寒热虚实。
2辨证钱氏在继《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阐明“五脏所主”,以使人知其常,立“五脏病”,而使人知其变。
钱乙辨治小儿急惊风初探

的 学 术 思 想 至 今 仍 有 效 地 指 导 儿 科 临床 。惊 风 为 闻声 非常 , 则 动而惊 搐矣 ” 。此 外 , 郁 热之 极 , 热极 而
儿 科 常 见 病 证 ,亦 为 儿 科 四大 难 症 之 一 。惊 是 惊 生 风 , 亦发为急惊 , 即钱 乙所 谓 “ 若热极 , 虽 不 因 闻
厥 .风 是 抽 风 .凡 病 而 出现 惊 厥 抽 搐 者 统 称 为 惊 声 及惊 , 亦 自发 搐 。” 由此 可见 , “ 痰” 、 “ 热 ” 为急 惊 风 发作 的 重要 病 理 因素 , 乍 闻异 声 或暴 受 惊恐 为 其 发作 的诱 因 。若 现 将 钱 乙辨 治 小 儿 急 惊 风 之 要 略 浅 析 如 下 , 以飨
钱 乙对 急 惊 风发 作 的 描述 为 “ 身热 面赤 引饮 ,
肝 常有 余 , 易于生热 , 热 甚则 生 痰 , 小儿神气怯弱 ,
口中气热 . 大 小 便 黄赤 , 剧 则 搐也 。” 即急 惊 风 以发
宿 有 热 痰停 积 于 心 胃之 间 ,乍 闻异 声 或 暴受 惊 恐 , 病迅速 , 高热 面 红 、 口渴 引 饮 . 呼 出气 热 , 神 昏抽 搐 、
抑 郁 的治 疗 中亦应 重 视 脾脏 枢 机 之能 , 健脾 、 运脾 、 醒脾 , 开 发 气 机升 降运 动 , 使 机 枢通 利 , 气机 升 降 正
常, 则 气血 调 和 . 情 绪活 动趋 于正 常 。诚 如李 东垣 强
调 : “ 凡 怒忿 , 悲思 , 恐惧, 皆损 元 气 …… 善 治 斯 疾
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钱乙,他看儿科的方法值得我们家长学习

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钱乙,他看儿科的方法值得我们家长学习最近新闻报道很多医院出现儿科医生紧缺,儿科看病难的问题。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一些叹为观止的儿科针对方法,也介绍一位古代有名的儿科医生钱乙钱乙写过一本书叫《小儿药证直诀》他也是六味地黄丸的创立者我们常说求医不如求己,对孩子最了解的,莫过于孩子父母,假如家长们能够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不仅可以在孩子生病时提供给大夫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以自己分析出孩子体质特点,从日常生活方式上加以调整,这不就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吗?钱乙的诊断方法严格来说不属于望闻问切,而是观察孩子的一些特殊的举动,甚至是癖好,然后从这些行为中分析出背后的原因,达到诊断的目的。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
这个动作我们会时而在孩子身上发现,钱乙说,“主肝热,泻青圆主之。
”肝者,厥阴风木,风主动,当孩子有肝热时,会不由自主想动,手里有个衣领衣角捻着玩,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更何况,孩子在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不但用手在把玩,同时眼睛也在观察,但是“手寻衣领及乱捻物”通常是不需要眼观的,这也是这个动作的特殊之处。
延伸一步去想,我们成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也许是从幼儿时期一个身体原因引发,未经正确调理,最后随着年龄增长,病自愈了,习惯却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癖好了。
风寒专打下虚人。
很多病看似急病,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较长阶段的积累,因为某个情况使量变产生质变。
而在这个较长的积累阶段,身体会不断发出各种信号,如果能够及时觉察,也许用很轻柔的调理方法就可以改变,根本无须名医猛药,窃以为,这才是所谓养生。
再比如,合面睡,及上窜咬牙。
这个更有意思,孩子睡觉喜欢趴着,而且往床头方向顶。
钱乙说,此为心热,导赤散主之。
睡觉时的状态,完全是身体状态的自然反应,非常值得大家认真观察。
比如,孩子睡觉是不是很深?老实不老实?有没有惊悸?呼吸急促还是绵长?喜欢什么姿势?有没有吧唧嘴?有没有磨牙?有没有流口水?这些都有医学意义。
儿科第一人宋代钱乙4条育儿经做好月子奶水喂养护好脾胃安抚调志宝妈要懂

儿科第一人宋代钱乙4条育儿经做好月子奶水喂养护好脾胃安抚调志宝妈要懂儿科第一人是宋朝名医钱乙。
他写了一部儿科医典《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儿科医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小儿因为不会说话,看病比较麻烦,很多大夫不愿意在儿科领域钻研,只有钱乙知难而上,填补了历史空白。
今天文小叔把钱乙冷落千年的育儿经分享出来,有一个终极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也希望全国的宝妈们仔细看,用心看,以后遇到问题再也不用问文小叔啦。
一、新生儿:妈妈,你一定要好好做月子哦新生儿呱呱坠地,洪亮的哭叫声让妈妈喜极而泣,宝宝骨弱筋柔而握固,此时宝宝心里头第一个愿望就是妈妈一定要把月子做好,只有妈妈的身体好了,宝宝才会身体好。
文小叔提醒,坐月子时一定不要做两件事:吃生冷寒凉;吹空凋。
很多宝妈的月子病都是因为做这两件事而导致的,尤其是吹空凋,让虚贼邪风进入了身体,导致全身骨节酸痛,苦不堪言。
注意保暖,关键部位如脖子、肩膀、腰、膝盖一定不要裸露。
产后怎么补?温补为主。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注意,温补不是大补猛补峻补,天天人参燕窝,天天鸡鸭鱼肉,温补是温和地补充气血。
产后因为一次性失血过多,身体气血处于极度虚弱的时候,脾胃也是相对虚弱的时候,脾胃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这个时候进补一定要循序渐进。
文小叔建议一定要喝小米粥粥油,小米是五谷之王,粥油又是小米粥的精华,大补气血,补而不燥。
可以放点红枣放点山药。
也可以喝鸡汤,用黄芪当归炖乌鸡汤,但一定不要油腻,喝鸡汤的时候把上面那层油去掉。
总之,坐月子进补要以脾胃能够运化为前提。
现在来说宝宝,宝宝降临后要给他洗澡,古人给宝宝洗澡很有讲究的,会用柳枝、桃枝、桑枝三枝煮出来的水给宝宝洗澡。
这样洗澡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些枝条都是春天的象征,也寓意着新生命的开始,枝条都有生发之性,能够把宝宝身体里面的胎毒带出来,这样宝宝以后就不会得湿疹。
如果宝宝以后得湿疹,又不好吃药,也可以用忍冬藤,也就是金银花的藤煮水给宝宝洗澡。
钱 乙

(三)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1、归纳儿科病症六种常见脉象。 2、重视望诊,提出“面上证”、
“目内证”。
原著:
※“小儿脉法。......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 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
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医案
► B:浅析: 虎生九子, 各不相同。张生所生三子, 病后 因体质、病因、病症、病机不同, 虽为同胞所生, 又 同病汗出, 但其治疗方法却各不相同, 不能以麦煎散 一方概治。大子汗出遍身, 为阳盛阴伤, 故以香瓜丸 清热养阴; 二子由项至胸多汗, 为脾土虚寒, 故用益 脾散温脾制水; 三子但额有汗, 故用石膏汤以清阳明 经热。证不同, 治各异, 皆得愈, 良有益钱仲阳
乙
一、生平著作
二、学术思想
阐发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遣方用药特点
复习思考题
一、生平著作
钱乙,字仲阳,东平郡 人,北宋著名儿科医家。
《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为医案, 下卷为方剂。
由其学生阎季忠(阎孝忠) 整理而成,是现存最早以原本 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2、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泻心汤主之; 心虚热,生犀散;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
肝实热,泻青丸主之;若肝肾俱虚用地黄丸 滋水涵木。
脾实热,泻黄散主之;邪热伤脾,用玉露散; 若脾气虚,则用益黄散。
肺实证,泻白散或柑桔汤主之;肺有痰热, 用葶苈丸;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钱乙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钱乙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
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
因此,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
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
”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果然功成业就,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五脏辨证”法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
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
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
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
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
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
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
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乙儿科常用诊法研究卢红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钱乙在儿科临床中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因小儿难配合,言不足信,因此,尤重四诊中的望诊,包括望精明、观体态、望二便、审苗窍、辨斑疹、察面色等。
关键词:钱乙;诊法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2)08-1517-02收稿日期:2012-02-30基金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2009FY120300-2)作者简介:卢红蓉(1977-),女,湖北钟祥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研究。
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
古谚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此言诊治小儿病之难,钱乙对此也深有体会,在《小儿斑疮备急方论》序文中,钱乙曰:“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以言语取,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
阎孝忠整理钱乙书稿时,对小儿辨证五难进行了总结:其一,自六岁以下,《黄帝内经》不载其说,无经可据;其二,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哭闹,影响气息脉象而难于审定;其三,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其四,小儿尚不能言,言也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其五,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易使病情变化。
总之,诊治小儿疾病难,口不能言,或言之不确,脉象难凭,望诊提供的信息有限。
鉴于小儿辨证难,钱乙在临床中非常注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力求临床信息的全面准确。
但因小儿难配合,言不足信,因此,钱乙在小儿疾病诊察中尤重四诊中的望诊,包括望精明、观体态、望二便、审苗窍、辨斑疹、察面色等等。
1望诊1.1目内诊望目是钱乙诊察小儿疾病很重要的诊法之一,运用很广泛。
《小儿药证直诀》中论目者有50多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望目之神、色、形态等多方面[1]。
1.1.1目神望目神就是望目中有无精光。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目神是脏腑精气的集中反映。
脏腑精气充足,则两目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脏腑精气虚衰,则目无精光、目暗呆滞。
《小儿药证直诀》:“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
”小儿目无精光多见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调养失宜,致脾肾不足而目失脏腑之精气濡养。
1.1.2目色望目色包括望目睛(白睛、黑睛)、目胞之颜色。
《灵枢·论疾诊尺》曰:“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黄在脾,青在肝,黑在肾”。
白睛即巩膜,白色为常。
白睛不同颜色的变化提示不同的脏腑病变。
“目内证”曰:“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钱乙把白睛颜色变化作了五脏归属,还进行了颜色深浅与五脏虚实鉴别。
如目赤为心热,目青为肝热,目黄为脾热。
而目红者,多为心经实热;淡红者,多为心经虚热。
青者为肝热,浅淡者为肝怯,即肝气不足。
白睛色黄者,为脾热,乃黄疸之征也。
如面目指甲皆黄者,则为黄病。
若目同时见多色变化或兼见其他证,则要考虑多脏病变,《小儿药证直诀》:“目赤兼青者,欲发搐。
”若目赤兼青者,多为心肝热盛,风火相煽,乃动风之兆。
若目赤脉延伸至瞳孔内,即“目赤脉贯瞳仁”,则为危急重证之候。
不仅黑白睛颜色变化是诊查疾病的重要指征,目胞颜色亦是钱乙望目内容之一。
目胞即眼睑,目胞赤色亦可见于疮疹之证,如《小儿药证直诀》:“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
1.1.3目之形态小儿目之形态变化,如目胞浮肿、定睛直视、斜视、连续眨眼等都是疾病外露之象。
目胞浮肿可见疳病、腹胀病中,由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气上泛所致。
两目定睛直视常见于惊风、惊病及热病中。
斜视,斜向左侧或右侧,或两目上视,亦为动风之兆,常见于惊痫抽搐病中。
连续眨眼,不能自制,亦为肝风内动之兆。
睡露睛多提示脾胃虚弱,常见于慢惊风、吐泻等杂病中。
小儿畏明,不欲见光亮,明亮处则闭目,多由肾水亏,精不上荣所致。
白膜遮睛为肝疳外征。
白晴多、或黑睛少,为肾虚之候,常见于解颅、胎怯等病。
黑晴多,多为心经热盛。
1.2面上诊面部是经络所会、内应脏腑、气化所通、神明所发的特殊部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走空窍”,全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皆在面部经过,通行全身的重要经脉都汇聚于面部,即所谓“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外荣的表现,五脏所属的气色,都可以在面部显示出来。
小儿望诊中,面部望诊是一重要内容,望面主要是望面色。
《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右腮为肝,左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人体五脏在面部分别有相应的部位和对应的颜色。
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的面色和部位分别为青、赤、黄、白、黑和左腮(左颊)、额上(天庭)、鼻、右腮(右颊)、额(承浆),所主的病象分别为惊风、火与实热、湿热与伤食、虚寒、冷痛与肾气等。
1.3苗窍诊小儿望诊中,望苗窍色泽、形态包括望口、鼻、耳、舌、目都是钱乙望苗窍的重点,望目之神、色、形态在前面已有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望鼻:小儿出现“鼻干黑”,“鼻开张”,都是危重证的征兆。
望口舌:望口包括望口之形态、唇色。
“鱼口气急”、“时气唇上青黑点”。
疮疹余毒上攻口齿则可见口舌生疮,气不和则见“口频撮”,心热可见“口中气温”“上窜切牙”等。
根据口气热与否,辨百日内发搐为内生还是外伤风冷,如“口中气出热也”便可知发搐为外伤风冷作致,而非内生。
唇色白见于脾肺病久,气血虚弱,如果是“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唇色深红为肺有虚热之象,唇色青为血虚怯为冷所乘之象,唇上青黑点为感染时气重证。
1.4疱疹颜色形态诊望疮疹颜色、形态是鉴别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的重要指征。
《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泪出如水,其色青小”为水疱,“如涕稠浊,色白而大”为脓疱,“色赤而小,次于水疱”为斑,“小次于斑疮,赤色黄浅”是疹。
钱乙还把水疱、脓疱、斑、疹归属于不同脏腑,如肝为水疱,肺为脓疱,心为斑,脾脏发疹以确定治疗法则。
钱氏还进一步对发疹的前驱症状进行了完整而生动的描述: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喘急憎寒,呵欠顿闷,咳嗽喷嚏,夜卧惊悸多睡等。
1.5体态诊钱乙认为小儿形体强弱反映了五脏精气盛衰。
如“头大颈细极瘦”、“囟开不合”、“囟陷”及“毛发焦黄”表示胎禀不足,营养失调,精亏盈减;“龟胸”则因于“肺热胀满、攻于胸膈”;“龟背”乃禀斌不足;“身面皆肿”为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土所致。
此外,小儿体态亦能反映病证的阴阳属性。
如“身强直反折”、“手掐眉目鼻面”、“合面卧”、“喜仰卧”等,均为阳盛阴虚;而手足瘛疭,昏睡露睛则表示脾阳衰败。
1.6二便诊观察二便对小儿疾病辨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儿小便正常为淡黄色,钱乙指出小儿小便色赤黄或血尿,为内热伤络;色如“屋尘色”,则见于黄疸。
如小儿大便色赤、黑,为热毒内盛,肠络受伤;色白为胃寒;色青为大肠虚冷;洞利不止为脾虚气困;泻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乳食减少,为暴伤乳哺,冷热兼杂,络脉受伤等。
2切诊切诊主要是切脉。
因小儿疾病病因往往比较单纯,又少七情六欲之侵,因此,小儿脉诊较成人脉诊简单,由于小儿啼哭、哺乳、活动等都会使小儿脉博加速,切脉有一定的难度,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因而小儿脉诊不如成人脉诊重要,往往切脉之浮沉数缓虚实即可。
钱乙对小儿脉法进行了纲要性总结,“小儿脉法”指出小儿“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如小儿脉见散乱之象,则病情危重,预后差;如见弦急之脉,则属气不和;若伤食,则脉见沉缓;若小儿受到惊吓,则脉促急;若小儿受风,则脉见浮象;若受冷,则见沉细之脉。
3闻声音对于年幼、不能言语的幼儿,哭就是语言。
小儿啼哭声、发病时的怪叫声都是疾病的重要信息。
钱乙对小儿闻诊有很深造诣,据刘跂“钱仲阳传”记载,钱乙偶闻一小儿啼哭之声而知此儿疾病危重,并告诫其家人:“谨视之,过百日乃可保”。
3.1啼哭声夜啼见于小儿惊风,也可见于因调养不当致脏寒腹痛夜啼。
如卷下“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也。
”小儿哭叫声高低亦能反映疾病的邪正盛衰。
如卷上“心主惊。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
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心肝邪气实则小儿哭、叫,声音大;心肝虚则睡卧、惊悸、欠气,声音低微。
现代研究亦发现,婴儿不同的哭声,有着不同的含义。
婴儿的哭声可分为“生理性哭声”和“病理性哭声”,不同的病理性哭声预示着不同疾病的发生。
3.2动物样叫声钱乙首先提出了五痫的概念,《小儿药证直诀·五痫》:“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并,五色丸治其病也。
犬痫:反折,上窜,犬叫,肝也。
羊痫:目证,吐舌,羊叫,心也。
牛痫: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
鸡痫:惊跳,反折,手纵,鸡叫,肺也。
猪痫:如尸,吐沫,猪叫,肾也。
”钱乙以小儿生病时发出的类似犬、羊、牛、鸡、猪等各种怪叫声,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以五声类五畜,五畜对五脏,以此来判断脏腑病变的不同,认识痫病的不同病机,虽然目前认为这种痫病分类方法无临床指导意义,但钱乙根据小儿痫病发出叫声的不同,把痫病分属于五脏,随脏治之的思想仍值得借鉴与学习,同时也是钱乙重视小儿闻诊的反映。
《小儿药证直诀》较系统地记载了钱乙诊疗小儿疾病时常用的诊法,望、闻、问、切四诊,其中问诊主要指问患儿家长及年长的患儿,与成人疾病问诊差别不大,故没有详述。
因小儿好动、言语不清的特殊性,诊察时比成人难,仅凭患儿家属或年长患儿的叙述不能提供完整的病情信息。
而小儿口、眼、鼻、舌、唇、二便、体态等表现出颜色、形态变化以及啼哭声、怪叫声都是小儿病情最直接、最真实的外露信息,钱乙综合患儿外露于外的点滴信息,形成较系统、较完整的儿科疾病诊断方法体系,为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作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1]曹洪欣.钱乙目诊初探[J].中医药学报,1985,(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