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考

合集下载

徽州方言本字考1

徽州方言本字考1
歙县北乡话方言本字考①
沈昌明

(黄山学院 文学院 安徽省 245041) 关键词:歙北方言 摘 本字 考证
了解决方言调查中,特别是整理方言同音字表时,出现的有音无字的这一问题,通过参考有
篇文章。通过对已经考证的本字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古今语音的对应变化规律,还可以佐证 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简化的必要性。
fid
en
tia
吃【ʨi•33】口吃。 是个吃佬。 《广韵》迄韵,居乙切。 《說文》言蹇難也。 《唐史·拾遺》
l
【ʦˊo€214】~鳖。用尖利物探测。如,
是个~鳖第。 《广韵》入声,觉韵,测角切:
“司马彪注庄子云,~鳖,刺鳖。 ”
【suŋØ35】推也,由后往前使力。覅~我,再~我就要掉下河了。 《集韵》上声,董韵,

C
om
35
例字: 33:方高猪天 51:穷陈阳床 35:古展好海 214:急竹屋七 55:盖去正月入麦药办害
贰 歙县北乡话本字考证
嫽【liɑu 】 指主动地去惹别人,含有挑逗等意思,方言里主要用在男女的那种暧昧关 系上,常带有贬义。汉 傅毅 《 舞 赋 》 : “ “ 貌嫽妙 以 妖蛊兮 , 红 颜晔 其 扬 华 。 ” 此中 “嫽” 意 与 方言同。见 《說文》女字,一曰相嫽戲也。 又《廣韻》力小切, 《集韻》朗鳥切,音
fid
en
tia
l
繚,好貌;一曰戲也。 炕【k̍ˊə Š55】把东西放在锅边上慢慢烤。见《集韵》 ,唐韵,丘罔切, “炕,灼也” 。 《疏》 炕,舉也。謂以物貫之而舉於火上以炙之。 抻【ʧˊan•33】伸直的意思,如抻个懒腰。 《广韵》震韵,试刃切。 《集韻》試刃切,去 聲。展也,抻物長也。
51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摘要:丰富的方言词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隶属北方方言区的河南方言,虽然与官话较为接近,但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也保留了本地的方言特色。

本文拟对河南各地方言普遍使用的词语从语音、语义上进行考释,确定方言本字,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河南方言的特点和当地人民的文化、政治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河南方言本字本义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

河南方言在历史上较长时期都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河南语音曾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语音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河南方言也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古词。

本文主要撷取河南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考释。

一、方言词语考释1、枯搐枯楚枯楮:不平展或形容人面部皱纹三个词的区别体现在后一个字上,“搐”的读音《广韵》和《说文》中均未收录,现查到的最早记录在《集韵》中,记载搐为徹母屋韵,而楮《广韵》为徹母鱼韵,楚为初母鱼韵,楮与楚叠韵,搐与楮双声。

那么方言中表示面部有皱纹或物体不平展之意的哪一个是本字呢?关于“枯”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枯,槀也。

从木,古聲。

《夏书》曰:‘唯菌輅枯。

’木名也。

”枯指枯槁义,“木名也”三字为段玉裁所加,枯槁、干枯则和不平展的义项联系起来。

“枯搐”一词见于《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不平整义,例如河南汲县话:(1)纸叫他弄枯搐了。

(2)布枯搐了。

但是搐的义项《集韵·屋韵》中解释为:“搐,牵制也。

”即为现在常用义项肌肉抽缩、牵动,如抽搐等词。

所以笔者认为搐字为本字说是不可靠的。

枯楚一词虽未收录在方言大词典中,但却是很多人常用的一个写法,楚字《说文》:“楚,叢木。

一名荆也”,可见楚本是一落叶灌木,荆的特点是叶有长柄,掌状分裂,树叶表面多叶脉,干枯的树叶一般都有褶皱,表面不平整,和人的皱纹有些相似,因此选用楚一字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

枯楚一词目前是用的最多的,如陕西某些地区流传的关于“殃”的说法,认为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docx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docx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William JC Wang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多角度综合考证的方法,考求出河南方言“蹲下”的本字。

目前,学者们多是根据语音的演变考求“蹲下”的本字,但在语音和字形演变上的解释不足。

本文在考求本字时采用了以下方法:一,音韵论证和觅轨法相结合;二,,词义论证与语法史相结合;三,古文论证与移民史相结合。

笔者认为“蹲下”的本字应该分两类:古本字“居队”和今本字“踞坠”和“跍落”。

关键词:蹲下;居队;踞坠;跍落;古本字;今本字Textual Research of Original Characters of Squat in HenanDialect from Multi-PerspectivesAbstract:This paper is a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squat(蹲下)in Henandialect from multi-perspectives. At present,most scholars are doing this research on account of the phonetic evolution, but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nd related explanat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form and phonolog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re far from convincing. Th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ar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first, combination of phonological argument and sound-change trajectory method; second, combination of semantic argument and grammatical history; third, combin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extures and immigrant hist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should be two kinds of original characters of squat in this paper: ancient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居队”and modern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踞坠”和“跍落”.Key words: squat;居队;踞坠;跍落;ancient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modern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引言王福堂(2003)认为,本字问题是因汉语方言词语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

82
贵州文史丛刊 2005 年 第 3 期
势( 洒的动作皆含从上往下的义素 )。 是 “滮洒 ”乃言喷洒 , 只有喷射而出的水 , 方可 “滮洒四出 ” 。 ( 海内久负盛 名的名泉 — — —济南的趵突泉正是平地喷出而洒向四方的 ) 文中的 “滮 ”字无疑表示的是液体喷射之义 。 液体喷射 的流速无疑是快捷的 , 所以贵阳方言的液体喷射义的 biao( 阴 ), 含有快疾的语素 。 近代汉语文献中 , “滮 “似乎常 见用于表示液体从孔眼中喷涌流出 。 例见上引 《 长安客话 》 外 , 又如清李振裕 《 祠阙里雅 》 : “陟彼泉林 , 厥流孔 滮。 ”由于出口狭小 , 液体从泉的孔眼中流出时往往是急速地喷射而出的 。 泉眼之出水 , 虽未必就是喷涌而出 , 然 而人们往往冠泉以 “喷泉 ” 、“涌泉 ( 相报 )” , 可见泉之出水实多有喷涌之势 。 因此这里的 “孔滮 ”是对 “厥流 ”的形 象描绘 , 应当理解为从孔中喷涌而出之状 。 再从语音上看 , 虽然 《 广韵 幽韵 》 对 “滮 ”字所录的反切是 “皮 ( 并 母) 彪( 幽韵 ) 切 ”, 按通常的演变规律 , “滮 ”字今音当念 piao2。 但 《 汉语大字典 》 、《 汉语大词典 》 于该字的音释并 为 biao1, 可视为音变规律中的变例 。 那麽 , 贵阳方言将 “滮 ”字念读为 biao1, 也是有据可依的 。 拥 壅 ong1 贵州方 言说人群簇拥 、聚集为 ong1, 亦说以物体 相围 、掩盖 为 ong1。 《 贵典 》 于 此二义并 记着 [ 翁 ] , 释曰 : “ ①簇拥 : ~ 起一大堆人 ②围 、遮盖 : 拿点泥巴 ~ 起 \ 拿被窝 ~ ` 起 / ~ 包谷 ”实际上贵州方言还可说 ong1 肥 , ong1 土 。 《 贵志 》 记作 “□”, 表示无合适的文字记录 。 从 ong1 所表达的词义来看 , 字作 “翁 ”显然是同音 替代字 , 而非其本字 。 这两个义项追溯起来 , 早期字当即 “拥 ”字 。 《 礼记 内则 》 : “女子出门 , 必拥蔽其间 。 ”郑 玄注 : “拥 , 障也 。”这里的拥障之义 , 贵阳方言亦正说 ong1。 如 : 他一回来 , 大家就把他 ong1 起来 , 问这问那 。 古 以物相围亦说 “拥 ”。 如 : 宋陆游 《 雪飘 》 诗: “起坐拥故袍 。 ”此义贵阳方言亦说 ong1。 如 ong1 在被窝里头睡 。 以 上指的是将人遮蔽 , 或用衣被等围在人身上 。 而 《 贵典 》 所列第二个义项的 “拿点泥巴 ~ 起来 / ~ 包谷 ”之类以泥 沙、 粪土掩盖的 ong1的用法 , 古代文献中却罕见用 “拥 ”字 , 而是用 “壅 ”字 。 “拥 ”、“壅 ”同源 , “壅 ”字当是 “拥 ”的 词义分化字 。 字词分化之后 , 以人相遮盖 、相围住 ( 人) 依用 “拥 ” , 一直延续到现在 ; 以泥土等相遮盖则作 “壅 ”。 《 广雅 释诂二 》 : “壅 , 障也 。 ”《 契丹国志 王沂公行程录 》 : “( 番境 ) 亦务耕种 , 但无桑柘 , 所种皆从 陇上 , 盖虞 吹沙所壅 。 ”此中的 “壅 ”即以土掩盖 。 由遮盖义引申而有 “把泥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 ”之义 。 《 篇海类编 地理类 土部 》 : “壅 , 培也 。 ”《 论衡 道虚 》 : “物黄 , 人虽灌溉壅养 , 终不能青 。”唐白居易 《 东坡种花二首 》 : “剗土 壅其本 , 引泉溉其枯 。”“壅 ”字又作土在左 。 宋苏轼 《 物类相感志 》 : “土 土 雍 之 , 不坏 。 ”《 广韵 钟韵 》 “拥 ”“壅 ”并 为 “於容切 ” , 贵阳方言念 ong1 , 不过是细音的洪化 。 所以在记录贵州方言时 , 可将上列第一个义项的本字记作 “拥 ”, 第二个义项的本字则当另记作 “壅 ” 。 胮肛 pang2hang1 贵州多处地区皆说 ( 物体 ) 庞大为 pang2hang1 。 《 贵典 》 将该词记作 “[ 庞 □] ”, [ □] 表示找 不到本字 , 也无合适的同音替代字 。 《 贵志 》 记作 “庞夯 ” 。 庞字本身单字即可表庞大义 , 故作为本字之一似无问 题 , 其实不尽然 。 而 “夯 ”字也没有肥大 、 庞大之义 。 这当是一个叠韵联绵词 , 古书中一般书作 “胮肛 ”, 表示肥大 、 庞大义 。 如唐韩愈 《 病中赠张十八 》 诗 “连日挟所有 , 形躯顿胮肛 ”。 又如宋黄庭坚 《 送彦孚主簿 》 诗: “顾予百短 拙 , 饱胀戆胮肛 。”其实单说 “胮 ”亦表胀大之义 。 如北魏贾思勰 《 齐民要术 种枣 》 : “择去胮烂者 。 ”原注 : “胮者 永不干 , 留之徒令污枣 。 ” 胮, 《 广韵 》 收有 “薄江切 ”, 音与庞同 , 义亦相通 , 今音正可念 pang2。 肛 , 《 广韵 》 反切为 “古江切 ”, 又有 “许江切 ”。 故于胮肛一词中 , 肛可念 hang1 。 实际上这个 “肛 ”字还可追溯早期的另一个字 , 即 “仜 ”字 。 在 《 集韵 》 里 “仜 ”字与 “肛 、 虹 ”二字收在同小韵中 。 释曰 : “仜 , ‘说文 : 大腹也 。 ’ 一曰 : 朦仜 , 肥大貌 。 ” “肛 ”于 “胮肛 ”一词中只衬音节而不表义 , 犹 “肮 ”于 “肮脏 ”之中亦只衬音节一样 ( 这是在脏可独立为词 , 单表不 洁义的前提下而言的 )。 由于联绵词书写形式的形符类化 , 上引文献里表示肥大 、 庞大义书作 “胮肛 ”。 其实贵州 方言表示肥大庞大之义的 pang2hang1 一词书作 “胮仜 ”, 亦未尝不可 。 而联绵词因无定写 , 按理无所谓本字的问 题 , 但从联绵词的书写形式形旁多取类化形式的角度来考虑 , 不妨以 “胮肛 ”为该词的正本之字 。 标 piao1 贵阳及贵州大部分地区的方言皆说打赌为 p iao1 。 那麽这个 piao1 字当怎麽写 , 有无本字呢 《 贵 典》 、《 贵志 》 并记作 [ 飘 ] (《 贵典 》 下加有 “。”说明是同音替代字 )。 《 重庆方言词释 》 字记作 “漂 ” ( 未加考释 )。 “飘 ”、“漂 ”两字从词义衍生的理据上来看 , 没有派生打赌义的可能 , 也没有相关的书证为依据 , 因而只能是纯粹 的同音替代字 。 疑字恐当为 “打标 ”之 “标 ”。 古代有 “打标 ”之说 , 义犹竞赛打赌 。 宋尤衮 《 江南野录 》 : “祠主许 诸郡民竞渡 。 每端午 , 较其殿最 。 胜者加以银碗 , 谓之打标 。”又宋马令 《 南唐书 后主书 》 : “保大中 , 许郡县村社 竞渡 , 每岁端午 , 官给綵缎 , 俾两两较其迟速 。 胜者加以银碗 , 谓之打标 。”似 “标 ”古有竞赛的含义 。 宋代也把竞 赛优胜者的奖品称之谓 “标 ”。 如宋吴自牧 《 梦粱录 八日祠山圣诞 》 : “其龙舟远列成行 , 而先进者得捷 , 取标赏 , 声若而退 , 余者以钱酒支犒也 。”宋孟元老 《 东京梦华录 驾幸临水观争标锡宴 》 : “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 , 对水殿 排成行 ……又见旗招之 , 则两行舟鸣鼓并行 , 捷者得标 … … ”打赌实质上也是一种竞赛 , 元代白话里就说打赌为 打赌赛 。 如 : 元马致远 《 任风子 》 第二折 : “我昨日和众兄弟打赌赛 , 今日杀那先生去 。 ”又元郑廷义 《 楚昭公 》 第三折 :

徽州方言本字考

徽州方言本字考

歙县北乡话方言本字考①沈昌明②(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省245041)关键词:歙北方言本字考证摘要:歙北方言隶属于徽语区,其本字考证对于徽语其它方言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为了解决方言调查中,特别是整理方言同音字表时,出现的有音无字的这一问题,通过参考有关工具书,主要是《广韵》、《集韵》以及其它方言的本字考证释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章。

通过对已经考证的本字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古今语音的对应变化规律,还可以佐证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简化的必要性。

壹徽州方言的音系歙县方言是徽语的集中代表方言之一,而歙县方言内部又存现出各自的差异性。

一般意义上以歙县县城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延伸来划分方言片,即俗称的东乡话、南乡话、西乡话和北乡话。

本文以县城北门以外的北乡话为考察对象。

歙县北乡大体上是以县城北门(以万年桥为标志)以外的狭窄区域,此门以外的区域都可以叫北乡。

事实上真正操北乡话的地域要小得多。

主要集中在塔山、许村、上丰、岩源四个乡镇。

据《歙县志》载,上述四个乡镇的总人口为22479人(1987年)。

其代表方言是许村话。

许村镇是歙县西北部的山区乡镇,地处箬岭关南麓,富资水上游,城许公路的终点。

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共1488户,6173人。

一、声母23个[P] :布步别盘 [pˊ]:怕胖博卜[m]:门袜摸亩 [f]:发飞肥华[t]:到刀稻朵 [tˊ]:通太痛吐[n]:那闹鱼热 [l]:老路绿来①虽然本文研究的是歙县北乡话的方言本字,但实际上在徽语区中,本字是相通的,只是读音不同而已。

本文列举中,对说法不一的也作了说明。

②沈昌明,安徽歙县人,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硕士学位,黄山学院副教授。

[k]:贵归讲江 [kˊ]:去开看亏[x]:红巷嗅鞋 [ts]:早糟增组[tsˊ]:粗从醋错 [s] : 三山生色[tʃ]: 张照舅桥 [tʃˊ ]: 昌朝初楚[ʃ] : 树烧书善 [tɕ] : 鸡机接剪[tɕ´]:气妻席器 [ɕ] : 修西惜稀[ŋ] : 咬硬藕岸 [v] : 闻远五位[ø] : 也应有夜阿儿二、韵母26个[ɿ]:资字自次 [i] :支鸡日吃[o]:怕爬堂床 [iɛ]:蛇姐年切[u]:路古哭副 [y]:鱼书猪除[A]:色百盖更 [yɛ]:靴权拳犬[a i]:合北不喝 [uai]:贵割位胃[uɔ]:刮关宽般 [ei]:月贴鳖撇[iou]:药娘样阳 [an]:短紧跟恩[uA]:挖管横煨 [iɛn]:青心精星[uŋ]:红龙冲轰 [ɔ]:咸鞋解减[i o u]:溜豆牛油 [iuŋ]:用容勇戎[yn]:准蠢军迅 [m]:母亩[n]:你这 [v]:五物舞雾[i n]:云运韵信 [ə]:耳儿包逃三、声调5个许村话的调类5个。

大方方言本字考

大方方言本字考

本字,特选用了九个方言字,拟在古籍文献和现代辞书中找到本字的解释, 如:阚三,你的眉毛着火熛了。(2)火苗子从物体上掠过。如:把肉皮
从而丰富方言学的研究,打开方言本字研究的宝库钥匙。
上的毛熛干净。《中华大字典》:①飞迸的火焰。②燃烧。③闪光。④疾速。
【关键词】大方方言;本字;考证
《说文》:熛,火飞也。读若摽,甫遥切。从火,票声。《唐韵》:补遥
文》《康熙字典》,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但笔者会谨慎考证。
指也。”《正韵》:“从毗亦切。与擗同。”在文献中,“擘”的本义为“手
1)鋊【yu31】在大方方言中,“鋊”有两个意思。(1)抹掉棱角。如: 指,分开”,现在引申为“用手将某物折断。”
锄头都鋊了,不能再用了。(2)光滑,干净。如:地上太鋊了,小宁太
本字,指原来的字,表示本义的字。本字考就是对一个字原来的字用 灵擘太华。《孟子》:“吾必以仲子爲巨擘焉。挽擘也。弓弩手張曰擘,
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和探究,从而证明这个字是其本字。大方方言本字考是 足踏曰蹶。”《杨雄·方言》:“擘,楚謂之紉。”《清稗类钞》:“时
对大方方言原来的字进行考证,(本文将利用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说 为光绪初,艳名大噪,为此中巨擘。”《集韵》:“蒲历切,音甓。亦大
可以句鼎耳及鑪炭。从金谷声。一曰铜屑。读若浴。余足切。《玉篇》:鋊, 不一定要好干净。 《龙龛手鉴》:“音戽,斗舟中水器也。”《中和集》:
俞金切。《汉书》:“民盗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铸作钱也。”《史记》: “高高绝顶天罡摧,耿耿银河斗柄戽。” 《拈八方珠玉集》:“者僧将
“吕静曰:‘冶器法谓之鋊。’”《资治通鉴》:“至元狩中,始惩其弊, 个破瓷碗一戽。使其彻底乾枯。” 《集韵》:“火五切,从音虎。”《广

以“平凉泾川话”为代表的甘肃方言本字考

以“平凉泾川话”为代表的甘肃方言本字考

2017.06语言本体研究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

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平凉市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镇原镇。

泾川历史悠久,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泾川县,因水得名,元、明、清相沿。

根据地理位置和语音特点,泾川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里的陇东小片,目前有很多人使用,泾川话与普通话相比,更为生活化和口语化。

但人们在使用中常常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形。

本文从平凉人常用的口语当中选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字进行考证,寻找它的本字,考究它的词形。

1.脚下摩擦、滑动、踩踏(使东西破损或者消失),泾川方言叫作[ʦʰ44]。

例:拿脚把地上的痰~了。

按:其本字应当为跐[ʦʰ214]。

《集韵》:“浅氏切。

並音此。

蹈也。

”《博雅》:“履也,蹋也。

”《释名》:“跐,弭也,足践之,使弭服也。

”《现代汉语词典》:“脚下滑动:脚一~,摔倒了。

”《汉语大字典》:“践踏、脚下滑动,《三侠五义》第五十一回:‘脚下一跐,也就滑下去了。

’”2.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泾川方言里叫作[pi 42],例:把米里的水~出来。

按:其本字应当是滗[pi 51]。

《集韵》:“逼密切,以“平凉泾川话”为代表的甘肃方言本字考□孙依晨摘 要:泾川方言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语言,相比周边语言,语音、词汇、语法发展都比较缓慢。

由于时间、地点的不同,这些本字的读音与陇东方言词的实际读音并不完全一致。

本文本着据义定字、据音定词的原则,考证出能够代表平凉泾川方言词的若干本字。

关键词:泾川方言 本字 考证充当主语和宾语;语用功能可以是指称和描写。

(四)高整合度构式的构件全部不具有原型性,并完全虚化;构式由于整体隐喻而出现新的浮现意义;句法功能全面,分别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在语用功能上分别用来指称、说明和描写。

参考文献:[1]李焕.现代汉语“一A一B”格式的多角度探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邵敬敏,崔少娟.“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语义[J].当代修辞学,2010,(4):74-79.[3]胡伟.“半A半B、一A一B、一A二B”比较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1-27+129.[4]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5):1-4.[5]郭琼.反复量构式“一V1一V2”[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46-151.[6]吴为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王思奇 辽宁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10034)2017.06语言本体研究音笔。

亳州方言若干本字考

亳州方言若干本字考

亳州方言若干本字考摘要:本字的问题是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发生变化且二者的变化不统一导致的。

其结果就是在方言中,有一些口语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书面语,或者是当地人不甚了解其字形,即汉字的字形和字音已经失去了联系。

本文就是要通过“觅字”法、“寻音”法这两种方法,考本字来使得亳州方言中那些没有书面语形式的口语,能够找回其本字。

关键词:亳州方言本字考证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口语和书面语对不上号的时候,这是在汉语发展的历程中,汉字的形和音发展变化不一致所导致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通过考证来找回这些本字。

地处皖北的亳州市,其方言则属于中原官话区(皖北方言区)。

亳州市包括了三县一区:涡阳县、利辛县、蒙城县及谯城区,本文所要研究的亳州方言主要集中在谯城区。

因为其它三个县区的音系与谯城区的有所不同,如涡阳县的声母系统存在着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的情况;而谯城区的则分。

所以本文的注音,大多以谯城区居民的读音为准。

亳州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声调的调值。

虽然亳州方言与普通话一样都有四个调,且都没有入声调的存在,但是亳州方言中的四个调的调值与普通话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它的四个调的调值分别是:阴平213调,阳平55调,上声24调,去声53调。

所以在研究亳州方言的本字考时,其声调是要多加注意的。

在本文中的方言字的注音,音标使用国际音标标注,而声调方面,为了使得更加接近亳州本地的读音,选择使用亳州方言的声调系统的调值。

在亳州方言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口语词是找不到其相对应的书面语,或者是即使有也是不为大多数的本地人所知道的。

所以为了研究此地区的方言,笔者决定先对几个笔者感兴趣的方言口语词进行考释,并尽量找回其本字。

另外,根据梅祖麟先生在对进百年的方言本字考进行研究而总结出的两种研究方法:“觅字”法和“寻音”法,并通过古代典籍《说文解字》、《广韵》等的记录,来作为方言本字考释的依据。

相信通过对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的考释,能比较确切地恢复其方言本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本字考1.爸爸。

《玉篇》蒲可切,婆上声。

《玉篇》父也。

《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

后人因加父作爸字。

蜀谓老为波。

宋景文谓波当作皤”。

由上可见,“爸”古字为巴、八、波,后两字明显是借音,本字是“巴”。

在古音中,b、p经常不分,b有时也读为d。

巴,通“大”,“巴”的本义是大蛇,可以吞象也。

古代的巴国,就是出现巴蛇的地方。

直到现在,还有人称父亲为大大,这是正宗的古音。

后来,“爸”音变为“父”。

古无轻唇音,f上古读为b、p,根据鱼模生麻的规律,“父”的上古音就是“巴”。

类似的音变还有:匍→爬;辅→巴;敷→巴。

当“巴”音变为“父”,后人便在工作思路“巴”上面加“父”构成“爸”,以区别于“巴”。

简言之,“爸”就是“父”,字义是“大”。

2.妈妈。

《广韵》莫补切。

《博雅》母也。

称母曰妈。

“马”在上古读若母,与豆、杜、大音近,表示大。

“马”加“女”,表示年长的妇女。

从“马”的字很多都表示大,比如:蚂蟥、蚂蚁、蚂蚱、马蜂、灶蚂子。

北方又将妈妈称为娘,本义指少女,泛指妇女,比如:姑娘、姨娘。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亲属称呼并不专指特定的人,而是指某类人。

比如“父”指父辈,有叔父、伯父之称;“妈”指女性父辈,有姑妈、姨妈、舅妈之称。

当前面没有任何限定时,便指最近的亲人,所以“父”指父亲,“妈”指母亲,“娘”也指母亲。

简言之,“妈”就是“母”,字义是“大”。

3.爷爷。

这个称呼比较乱,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有时又指有权势的人或年长的老人。

“爷”古字,繁体字爷,从邪、从耶。

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读d、t,古音读若毒、豆,表示老、大。

所以,用来指所有年长的人或有权势的人。

祖父,年长也;父亲,亦年长也;有权势的人,大人物也。

类似的称呼还有“爹”“伯”。

“爹”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

爹,《广韵》屠可切。

因为t声由d声演变而来,屠可切读若夺。

“爹”从多,可见上古读若多,相当于“大”的古音,表示大、老。

“伯”叠韵通假为“大”,所以“伯伯”指父辈中最年长的,也指比自己父亲年长的。

笨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的人,“伯”在这里就是指大。

由上可见,爸、父、爷、爹、伯这几个字,古音都是豆,都表示大、老。

4.奶奶。

“奶”是个后造字,古作奶、,本字是“乳”。

乳,上古读若鲁,豆腐乳方言称为豆腐鲁。

可见“奶”古音读若鲁,后来音变为乃。

为什么“乳”读若鲁?因为“鲁”叠韵通假为豆,表示圆形,乳房圆形也。

在上古音中,好多读dou、du的字表示圆,豆、乳、头、车(du)、竹(箸)都是圆的。

“奶”古时指母亲,因为母亲哺乳也。

《博雅》母也,楚人呼母曰奶。

但是因为“奶”读若大(豆),所以也可以指祖母,甚至指所有年老女性,相当于“爷”“爹”可以指所有年老男性。

在安庆方言中,称呼最年长的父辈女性为“嬷嬷”。

嬷,取音于“母”,取音“大”,相当于“妈”。

称比自己父亲大的父辈为“伯伯”,伯伯的老婆称“嬷嬷”。

5.叔叔。

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

古无舌上音,“叔”上古读若都、刀。

“叔”从手,本义是拾取、摘取。

比如,将东西从地上拾起来,方言称为“兜起来”或“刀起来”。

后来“叔”音变为di,将花朵摘下来,方言称为“滴下来”。

但“叔”的本义现在已经不用,改为“拾”“摘”。

因为“叔”上古读若都,所以通豆,又写为“菽”。

但是,“叔”的以上两种含义都跟“叔叔”无关。

在汉字中,幼、幺、稚、窦、杪、妙、少、小都表示幼小。

根据喻三归匣的规律,幼、幺古音读若都、刀。

稚,古音读若滴,属于“都”“刀”的音变。

窦,读若都,本义孔穴,假借为幼小,比如:小牛窦、小窦宰子。

古汉语少、小互训,杪、妙、少、小,从小从少,古无舌上音,“少”古音读若都、刀。

从上可知,古代表示年幼的幼、幺、稚、窦、少几个字,读若“都”“刀”。

本字是“幺”,《说文》“幺,小也。

象子初生之形”。

《说文解字注》“俗谓一为幺,亦谓晚生子为幺,皆谓其小也”。

所以,“叔叔”的“叔”是借字,本字是“幺”。

安庆有些地方将叔叔称为“椒椒”,椒通叔,也通小,音变也。

6.婶婶。

本字婶,叔父的妻子,通指与母亲同辈而年龄较轻的已婚妇女。

婶,读音从审,读若洞。

“审查”又称洞悉,准确的写法是“审(dòng)查”。

但是,后来“婶”音变为shěn。

类似的音变:“升”古音是“东”,从地上升起来,方言称为“东起来”,“升”从“东”音变为shēng。

“婶”通“少”“幺”,婶、少、幺古音相近。

7.姨娘。

《说文》妻之女弟同出为姨。

《尔雅》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后世谓母之姊妹曰姨母,所以“姨”既指母亲的姊妹,又指妻的姊妹。

姨,yí,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姨”古音读若弟。

那么,“阿姨”是什么意思?从表面上看,“阿”是加在称呼上的词头,比如: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问题是,为什么要加这个词头呢?阿,本读为ē,本义是大的山陵、大的土山,引申为大、老、长,阿房宫就是大的宫殿。

《说文》“妻之女弟同出为姨”,因为妻子的妹妹称为姨,妻子的姐姐则称为“阿姨”,大姨也,长姨也。

后来为了表示尊敬,“阿”成为词头。

阿姨,就是大姨子;阿婆,就是老婆婆;阿妹,就是大妹子;阿伯,就是老伯伯。

8.婆婆。

年老的妇女,丈夫的母亲,通称长两辈的亲属妇女。

婆,《说文》作媻,奢也,从女般声。

《说文解字注》“奢也,张也。

般,大也。

媻之从般,亦取大意”。

所以,“婆婆”的本义指年老的妇女。

古代称公婆为舅姑,婆婆称为“姑”。

《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父之姐妹亦曰姑”。

姑,叠韵通假为“大”(du)。

所以,有些方言称姑姑为“姑大大”。

“姑”从古,也表示年长。

9.舅舅。

《说文》母之兄弟为楶,妻之父为外楶,从男臼声。

《说文解字注》“周人谓兄为晜也,舅之言旧也,犹姑之言故也。

父之昆弟称父,母之昆弟不得称父,故称舅。

凡同姓可称父,凡异姓不可称父,故舅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因为古代是父系社会,同姓父辈可以称“父”,比如父亲、伯父、叔父,但异姓父辈不得称“父”,而是称为“舅”。

舅,旧也;旧,老也,长也。

比如,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因为媳妇与公公不同姓。

古时,男子称妻之父曰外舅。

10.侄子。

弟兄的儿子。

本字“姪”,《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

《说文解字注》“今世俗男子谓兄弟之子为姪,是名之不正也。

从女,此从女者,谓系乎姑之称也”。

“姪”古音弟,通迭,传递也,后辈也。

问题是,男子如何称呼兄弟之子?所以,“姪”可能并不是女子谓兄弟之子,而是通称兄弟之子,从女,可能是为了表示繁衍。

与侄子相对应的是外甥,姐妹的儿子。

甥者,后生之称,故异姓尊卑与等者以此相称。

11.儿子。

本字,《说文》“孺子也,象形,小儿头囟未合”。

《韵会》“儿,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倪、婗,从人,儿(ní)声,本义小孩。

根据娘日归泥的规律,儿、倪、婗古音读若ní。

《仓颉篇》“儿,嬬也。

谓婴儿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释名》婗其啼声。

孺(nu),乳子也,以叠韵为训。

后来,“儿”音变为áng,一般写为“伢”,实际上就是“倪”,倪、崖、涯古音相同,“伢”是后造字。

“儿子”则是一种爱称,含义简单。

与儿子相对应的是女儿,即女性儿子。

女,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通奴,反映妇女地位低下也。

12.妻子。

《说文》妇与夫齐者也。

这里的“齐”不是平等,而是指正式配偶,以区别于妾。

古文妻写为“”,从女,,古文贵字,表示妻的地位高于妾。

“妻”是会意字,字形从女,“屮”象家具形,又是手,合起来象女子手拿家具从事劳动的形象。

妻子有各种方言称呼,比如:内人、堂客、贱内、老婆。

安庆称妻子为“烧锅的”。

13.丈夫。

夫,像站着的人形,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意思是束发加冠的成年男子。

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周代一尺合现在的23.1厘米,八尺合现在180厘米以上,说明古人身材高大。

古时男子成年才算丈夫,不一定成婚。

所以,“丈夫”作为妻子的配偶,相当于“我家男人”。

14.姐姐。

《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

不管是姐,还是社,古音都读若豆,表示“大”,相当于“妈”从“马”表示“大”。

但是,各地所指却不同,有的指母亲,有的指比自己大的同辈女性。

前面的“爹”“爷”,也是这种情况。

与姐姐相对应的是妹妹。

《释名》“姊,积也,犹日始出,明也;妹,昧也,犹暗也”,字当从未。

《白虎通》“姊者,咨也;妹者,末也”,字当从末。

实际上,“姊”是“姐”的本字,“姐”是蜀人用来指母亲的。

也就是说,“姊”读若子,“姐”读若祖。

“妹”应当从“未”,妹、未、昧、味古音相同。

“末”表示终端,最多表示最小的妹妹。

15.哥哥。

哥,本义歌,歌声也。

所以“哥”是借字。

在上古音中,哥、昆、根、过、果,读音相同。

“昆弟”指哥与弟。

但“昆”也是借字,还不是“哥”的本字,因为“昆”的本义是一起、共同。

“哥”的本字是“兄”,《通论》“口儿为兄,儿者,人在下,以兄教其下也”。

“兄”古音读若颃、王、况(háng),《说文》长也。

今人呼兄为况老,乃古语假借也。

因为“兄”音近于“昆”“哥”(hōng),故假借为“哥”,也假借为“昆”。

16.嫂子。

《说文》兄妻也,与同。

《释名》“嫂,叟也。

人及物老,皆缩小于旧也”。

这个解释太牵强了,叟,适合指老太婆,更适合指老头子,而不适合指嫂子。

嫂从叟,叠韵通假为杜,大也。

17.媳妇。

儿子的配偶,弟弟及晚辈亲属之妻,北方指妻子。

通作息,古音读若思,取义于“伺”,伺候也。

18.妯娌。

兄和弟的妻子合称或互称。

妯,逐也,动也。

可见,“妯娌”是借字,非本字。

《尔雅·释亲》“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晋.郭璞.注“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

娣,古音与逐、妯相近。

本文方言本字考网址:/fanwen/6255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