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

合集下载

雪莱十首最出名的诗

雪莱十首最出名的诗

雪莱十首最出名的诗1、《西风颂》呵,但愿你给予我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2、《致华兹华斯》讴歌自然的诗人,你曾经挥着泪,看到事物过去了,就永不复返:童年、青春、友情和初恋的光辉,都像美梦般消逝,使你怆然。

这些我也领略。

但有一种损失,你虽然明白,却只有我感到惋惜:你像一颗孤星,它的光芒照耀过一只小船,在冬夜的浪涛里;你也曾像一座石彻的避难所,在盲目纷争的人海之中屹立;在光荣的困苦中,你曾经吟唱,把你的歌献给真理与只有之神——现在你抛弃了这些,我为你哀伤,前后相比,竟自判若二人。

3、《致——》音乐,当袅袅的余音消灭之时,还在记忆之中震荡——花香,当芬芳的紫罗兰凋谢时,还在心魂之中珍藏。

玫瑰花,当她的花时尽了,用落红为她的所爱铺成锦床;对你的思念也如此,待你远行了,爱情就枕着思念进入梦乡。

4、《给玛丽》哦,亲爱的玛丽,你能在这里多好,你,和你那明亮开朗的棕色的眼睛,你那甜美的话语,似小鸟,向常春藤阴里寂寞忧郁的伴侣。

倾吐爱情时的啭鸣,那天地间最甜最美的声音!还有你的秀额……更胜过这蔚蓝色意大利的天穹。

亲爱的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你对于我,亲爱的,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

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古堡的回声也轻声低语:“在这里!”5、《爱情的玫瑰》之一希望,奔腾在年青的心里,经不起岁月的折磨!爱情的玫瑰长着密密的刺,它欣欣吐苞的处所,总是春寒料峭。

少年说:“这些紫花儿属于我,”但花儿才怒放就枯槁。

之二赠给幻想的礼物多么珍贵,可是才授与就被索还,芬芳的是那天国的玫瑰,然而竟移植到地面,它欣欣地开放,但地上的奴隶将花瓣揉碎,它才盛开,霎时就凋亡。

之三岁月摧毁不了爱情,但薄情寡义会使爱之花遭殃,即使它正在幻想的绿荫中怒放,也会突然凋谢,使你猝不及防。

岁月摧毁不了爱情,但薄情寡义却会把爱情摧残,会毁坏它闪烁着朱红光芒的神龛。

华兹华斯与雪莱诗歌中的意象“鸟”

华兹华斯与雪莱诗歌中的意象“鸟”

华兹华斯与雪莱诗歌中的意象“鸟”在英国文学史上,19世纪最初30年是以WilliamWordsworth和Per cyBysshe Shelly等为代表的浪换主义诗人而著称的.与18世纪崇尚理性的启蒙主义作家相比,他们更注意人的精神及感情生活,而且全都有一种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常被拟人化的大自然在他们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所有他们吟诵大自然的诗篇中,“鸟”的意象又占一个重要方面.“鸟”这个欢乐的精灵以种种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给我们无穷的美感.本文将通过华兹华斯和雪莱两位浪漫主义大师笔下“鸟”的不同意象来比较、分析他们对大自然的不同感情及其形成的原因。

所谓意象Gmage)指对找们的感觉能起刺激作用的具体形象。

即用具体的画面、具体的形象来表示诗人在理智、情感方面的体会经验.意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精隋,也是读者理解诗歌内涵的关健。

作为19世纪英语文学主流的自然主义,最早在华兹华斯的笔下反映出来.它体现为对一切永恒的自然理解的热爱;一种储存自然印象的习惯.诗人在其《抒情歌谣集》(1800年)序言里阐述过其诗歌的创作原则,即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自发的流溢。

但是,具有某种价值的诗,并不是某种题材本身的产物,而是那种内在的敏感超越寻常的人经过长久的深思写成的作品。

因而他的创作方法在于不断积累自然印象,以便加以深思和完全吸收。

以后再把这类印象从灵魂的库存中取出.重新审视和欣赏。

基于此,诗人的许多诗篇都是回忆童年的见闻经历以及自然的壮丽景色在他青少年时期给他留下的强烈印象的。

《致杜鹃》(To the Cuc koo)就是其中一篇。

在这首短诗里,诗人回忆起儿时听到杜鹃的啼鸣,此时仰卧青草地回思遐想,似乎又回到了金色的童年时代,伴着神秘的鸟语再度踏人幻想境界.因而诗人的着力之处不在杜鹃,而在诗人听到杜鹃鸣叫时内心的感受。

一开始,诗人就对杜鹃的鸣叫发出疑问: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a Bird/Or but a WanderingVoice"wandening"突出了杜鹃作为飞禽的特性.而“飘忽不定”的不是杜鹃,而是其声音,从而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只杜鹃在空中忽远、忽近、忽上、忽下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情景.诗的第四节,诗人又进一步神化杜鹃道:No bird,but an invisible thing/A Voice,a mystery.这里,诗人把糅合在一起的视觉、听觉意象隐去使杜鹃化作无影的精魂,无形之声,具有一种朦胧美.到全诗的第六节,诗人又进一步将杜鹃这个无影的精魂升华为:And thou wert stil a hope, alove;/stil longed for, never Seen因而,诗人又把抽象意象“mystery”上升为感情的象征"A hope,a love".使杜鹃的形象升华到了最高境界。

对华兹华斯及其抒情歌谣集的序言的个人见解

对华兹华斯及其抒情歌谣集的序言的个人见解

华兹华斯及其抒情歌谣集的序言看法华兹华斯是18c末、19c初, 英国诗坛上出现的著名消极浪漫主义诗派一一“湖畔派”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一七九八年,与这个诗派中另外一个重要代表柯勒律治一同写了一本诗集, 题名为《抒情歌谣集》, 同年发表于伦敦。

一八0 0 年, 华兹华斯在再版此书时, 以他个人的名义一专门为它写了一篇序言,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一些理论主张。

这篇序言曾被后人称为消极浪漫主义的文学宣言。

对于华兹华斯这样一个消极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在诗歌创作理沦上的主张, 究竟该怎样看待, 这在一些中外文学史家中历来是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的。

有的论者认为华兹华断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诗史上的第一流大诗人”, 他的那篇序言则被看作“确实是新时代的声音! 许多话是前所闻, 许多观点是一前所未见, 整个序言是一篇对十八世纪诗坛余风的宣战书! ”¹英国爱诺德认为: “除掉士比亚和弥尔顿外, 华兹华斯可算是英国最大的诗人”。

有的干脆把十九世纪前半期称作为“华兹华斯代”À。

在这些论者看来, 华华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诗人.是十九世纪前半期英国文坛上的泰斗。

然而, 以苏联文学史家伊瓦肖娃为代表的另一些人, 却对此作了完全相反的回答。

伊氏在自己的论著中‘写道: 包括华兹华斯在内的“湖畔派的一切文学活动都反映了十八以库尔谢德的善心为基础, 如果没这位老爷, 就连这些反抗都不会存在的。

库尔谢德也是一位仁慈、有良心的中上层人物, 是一个鞋铺老板、会议员。

但他对钱财看得不太重, “常常从富人那里收来钱分给穷人”, 打猎时, 把一只猎鹿送给樵夫, 还邀清整个山村里的人饱餐一顿, 给全村人带来欢乐。

那些可怜巴巴的穷苦人临别时对这位慷慨的老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也曾组织工人罢’, 但失败了, 自己被打伤。

伤好后,_又把妓女编成戏班子, 以拯救这些苦难的女人。

但他的若举能否成功, 连梅达都感到怀疑。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异同分析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异同分析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异同分析陈达(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英国浪漫主义群星璀璨,特点各异。

除了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分,区别还体现在题材和主题上。

英国浪漫主义带有鲜明的特征,暨自由主义和自然主义。

浪漫主义作家的共同点是,主观化特征的表述方式。

该文以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小说家司各特、简奥斯丁和散文家兰姆的特点出发,对他们创作风格的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由主义;自然主义;主观化;异同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7-0196-021英国浪漫主义19世纪的历史背景,简单讲就是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再就是圈地运动结束后带给社会的持续性影响。

阶级划分明显,无产者出现。

反映在文学上,对逝去的田园生活缅怀以及为受专制压迫代言,就是浪漫主义的两大关注点。

实际上从十八世纪中期起,文学的主观化抒写就已经开始。

布莱克和彭斯被称为先浪漫主义,是因为他们书写的东西符合所以浪漫主义特点。

主观化书写是浪漫主义总领特征,之下的诸如想象、情感、感情、过去和迷信等都是其特点。

浪漫主义虽然与中世纪罗曼斯(romance)词根同源,但中世纪的浪漫书写趣味主要骑士历险和贵族生活等。

从华兹华斯来讲,他认为浪漫主义诗歌需要描写些普通人的日常事物和场景。

浪漫主义于1798年《抒情歌谣集》作为开始的标志。

2浪漫主义代言人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代言人,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如下:主题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场景。

经常用“高尚”来形容华兹华斯,华兹华斯的诗歌趣味是高尚的、崇高的。

华兹华斯认为,语言的使用需要是日常用语,但却需要雕琢后进行呈现。

这反映了他对新古典主义的否定,因为新古典用语的辞藻讲究绚丽、平衡、对称等。

华兹华斯关注人性,诗人需要挖掘普通场景里的人性光辉。

他的诗歌融合联系在与对自然的亲切和细致观察之中,文字使用清新朴实。

华兹华斯复兴了盛行于16世纪17世纪的十四行诗传统(济慈也写)。

英美文学史之英国文学 浪漫主义

英美文学史之英国文学  浪漫主义

英美文学史5浪漫主义俩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第一代:布莱克、彭斯、华兹华斯第二代:拜伦、雪莱、济慈The Romantic Period(1798-1832)浪漫主义----Romantic writing emphasizes emotionsand feelings instead of reason and logic . 浪漫主义强调的是情感和感觉而不是理性和逻辑。

The time begin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ordsworth’s Lyrical Ballads(1798),ending with Walter Scott’s death(1832)浪漫主义开始的标志是华兹华斯的《抒情诗集》(他和S.T Coleridge联合发表的)发表,结束于斯科特的去世。

一.俩大派别:Lake poets湖畔派诗人(又称:Escapist poets逃避诗人Negativepoets消极诗人): Wordsworth华兹华斯、Southey骚赛、Coleridge柯勒律治Satanic poets魔鬼派(又称:Active poets积极诗人) :Lord Byron拜伦、Shelley雪莱、Keats济慈二.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poet-laureate桂冠诗人Lake poets湖畔派诗人(又称:Escapist poets逃避诗人Negative poets消极诗人):Wordsworth华兹华斯、Southey骚赛、Coleridge柯勒律治作品: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孤独的漫游,像云朵一样(选自The Daffodils《黄水仙》)She Dwelt Among theUntrodden Ways她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mourning悲伤的、Dwelt居住)补充了解:1.其他作品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丁登寺、The Prelude序曲(自传性诗歌Autobiographical poetry)、The Excursion、the Lucy poems《露西诗》2.Symbols are objects used to represent abstract ideas or concepts.符号是用来代表抽象事物的概念His style: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the language,love of nature,fighting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forms of the 18th century poetry.简单而纯洁的语言,反传统形式的18世纪诗歌。

英国两代浪漫主义诗人自然观之异同

英国两代浪漫主义诗人自然观之异同

英国两代浪漫主义诗人自然观之异同作者:杨江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分别以华兹华斯与拜伦为英国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从生活经历、描写对象等方面阐述了二者自然观的同中之异。

关键词:浪漫主义自然观华兹华斯拜伦热爱自然、讴歌自然是浪漫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

但浪漫主义内容广博、思想复杂,它只是一种文学思潮,而不是一个狭隘的相同麾纛的派别。

浪漫主义素来有消极、积极或曰反动与革命之分,但本文不使用这些有失偏颇的字眼。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浪漫主义确实有至少两种派别,它们在政治主张、人生哲学、审美趣味、艺术创作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英国的浪漫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十九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先后出现了两代引人注目的浪漫派诗人。

较早的一代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为代表,亦即湖畔派。

第二代以拜伦、雪莱为代表。

下面,单就这两派的自然观(分别以华兹华斯和拜伦为主要代表)作些比较。

华兹华斯和拜伦都是英国人,相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共同特质,且互相影响。

“对英国的气质追本溯源,它们全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明显的本源上,即生气勃勃的自然主义。

”1英国的这种自然主义首先表现为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其次是诗人们以高级动物的喜爱以及他们以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青年时代的拜伦身边可说是有一座完整的动物园。

再就是,个人的独立性是英国人的突出特质。

“这个岛国上的人,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岛。

”2诗人们都崇尚自由,向往自在的生活。

但就是这有着许多共同特点的自然主义,又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华兹华斯是一类特性的代表,拜伦则是另一类典型。

就生活经历、描写对象而言,他们的诗风具有明显的不同。

华兹华斯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别人赠送的财富,继承了家里的一份遗产,做着一份闲差,终生养尊处优,八十周岁寿终正寝。

从这样恬静从容、无忧无虑的经历中找不出任何一类引起激情的机缘。

华兹华斯曾经谈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我给这些诗定下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尽可能通篇都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叙述和描绘它们,同时又给它们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

致云雀—一首追求自由的青春礼赞

致云雀—一首追求自由的青春礼赞

任务三
雪莱把云雀比喻成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喻体,让这个意象有 了四种不同的特征。请找出找到诗人把云雀分别比喻成了 什么,以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云雀意象的特征:
●把云雀比作诗人:相似点:有思想,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把云雀比作少女,相似点:甜美而忧伤的深情; ●把云雀比作萤火虫,相似点:在黑暗中传播光明; ●把云雀比作了玫瑰,相似点:虽遭遇外力摧残,却因此而
查良铮:祝你长生,欢快的精灵! 郭沫若:欢乐之灵乎! 江枫: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任务四
《致云雀》这首诗跟我们以前读的诗都不太一样,它的想 象力更丰富,意象的特征更多样,意象的内涵更为明确, 抒发的情感更为直接而强烈。这些特点,在我们中国的古 诗中非常少见,那么为什么《致云雀》会有这种不同呢?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抒情歌谣集>序》
雪莱著查良铮译
云鸟曲
雪莱著 郭沫若译
欢乐之灵乎!汝非禽羽族, 远自天之郊,倾泻汝胸膈, 涓涓如流泉,毫不费思索。 高飞复高飞,汝自地飞上; 宛如一火云, 振翮泛寥苍, 歌唱以翱翔,翱翔复歌唱。
致云雀
雪莱著江枫译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一曲追求自由的青春礼赞!
作业
●请比较雪莱的《致云雀》和华兹华斯的《致云雀》,分 析两者背后的意象内涵的差别以及诗人所寄情感的不同。
举例展示:
郭沫若的译本最具想象力;江枫的译本意象内涵最明确;查 良铮的译本抒情最浓烈。
想像最丰富
郭沫若译本
查良铮译本
宛如一闺秀,藏在金屋里,幽夜 好象是名门的少女,在高楼中独
怀所欢,肠断魂难慰,独自抚鸣琴, 坐,为了舒发缠绵的心情,便在

雪莱关于生命的诗歌

雪莱关于生命的诗歌

雪莱关于生命的诗歌【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雪莱及其创作背景2.雪莱关于生命的诗歌主题及其特点3.分析雪莱诗歌中的生命观4.总结雪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正文雪莱,全名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拜伦、华兹华斯并称“浪漫主义三杰”。

他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雪莱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其中关于生命的诗歌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雪莱关于生命的诗歌主题多样,包括对生命的赞美、对生死的沉思、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等。

在这些诗歌中,雪莱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观。

首先,他认为生命是宇宙间最珍贵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关爱。

在《西风颂》中,他写道:“驱散了凛冽的寒冬,让阳光普照大地,/生命,成了宇宙的主宰。

”这里,他赞美了生命的力量,强调生命对于世界的重要性。

其次,雪莱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和追求,而非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阿多尼斯》中,他写道:“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

”这里,他鼓励人们要珍惜生命,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再次,雪莱强调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在《无常》中,他写道:“我们如同漂泊的浮云,/被命运的风吹来吹去;/我们的生命,如同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

”这里,他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生命的无常,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最后,雪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是他关于生命的诗歌中的核心内容。

在《奥西曼迪亚》中,他写道:“我们都是永恒的存在,/只是暂时寄居在这肉体的囚牢;/死亡,只是肉体的解脱,/灵魂的永恒之旅才刚刚开始。

”这里,他否定了生命的终结,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的解脱和升华。

这种观点,无疑给那些面临生命终结的人们带来了安慰和希望。

总之,雪莱关于生命的诗歌展示了他独特的生命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helley
1) character with violent revolutionary ideas
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Queen Mab
2) The despotic gover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revolution
The view of nature
• London, 1802 by Wordsworth
Milton! thou should'st be living at this hour: England hath need of thee: she is a fen(沼泽) …… Oh! raise us up, return to us again; And give us manners, virtue, freedom, power. ……
The comparison between Wordsworth and Shelley
vs
Wordsworth
Shelley
Wordsworth (1770_1850)
Shelley (1792_1822)
The reasons
• Their achievements and reputation
•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 • More knowledge
Similarities
1. Concentration on nature: “worshiper of nature” spirit lodge
2. Concentration on human life: humble life and inner world of the human spirit 3. Revolution appreciation and pursuit
• Ode to the West Wind by Shelley ……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Shelley was called “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by Wordsworth
And “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
--by Byron
• To Wordsworth
by Shelley
Poet of Nature, thou hast wept to know That things depart which never may return …… In honoured poverty thy voice did weave Songs consecrate to truth and liberty, --
Passive Romanism
Active Romanism
• London September 1802 by Wordsworth
O friend! I know not which way I must look For comfort, being, as I am, oppress(压抑) …… No grandeur(壮丽) now in nature or in book Delights us. Rapine(掠夺), avarice(贪婪), expense, This is idolatry(盲目崇拜); and these we adore: ……
b. The origination of truth create a more reasonable world
EVALUATION
• Wordsworth has not only started the modern poetry, the poetry of the growing inner self, but also changed the course of English poetry by using ordinary speech of the language and by advocating a return to nature.
• Wordsworth a. Full of the portray of childhood and memory, which shows his recall to the past. b. The spring of happiness comfort people’s heart • Shelley a. Full of passion to show his longing and hope to future.
Deserting these, thou leavest me to grieve, Thus having been, that thou shouldst cease to be.
The background
• Wordsworth
1). Outbreak of war between France and England 2). Disappointment to France's invasion to the Europe 3). The remaining situation of poor people
Differences
• The political attitude • The background • The view of nature
The political attitude
The different two literature ls
conservative radic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