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和雪莱的文学风格区别
拜伦与雪莱比较论

致的讽刺:、 B s e t mn t ad el g , e ies u drns ei s is r n n i d h
W h mu t c u to s h a rdt o re u t t e c e i d o s b e o c e
s rn s p ig
想的形成, 在学校里大量阅读伏尔泰( o a e 、 V l i )卢 tr 梭(os a) R us u 等卓越的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e 更培养
Of i o te s o f c fd h u e of e, e of e h o f c r f i
民悲惨痛苦 的生活之间的对 比描写 , 来表达他对社
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在( 虐政” ( ( " 的假面游行) T e ) h ) (
M s e A ac ) 诗人写道: a u o nr y 中, q f h
,Ts se u ci rn a 'i t e y r l e w k o o h d e te mohr pn a d a , hi tes e p k r i n e
dmorc. d e e , oe rc r nh s siad p , o s g ai te hs e cay A S l y w s caat ietui t n s l h l i ai t n h et n hl h h e s a c i e m d m n o h i g
雪莱 的长诗《 放 了的普罗米 修斯 ) P o e es 解 ( m t u r h U bud 整篇就是一部 自由斗争的宣言, non ) 其中充满 了对独裁统治的反抗和对 自由的向往。 艺术表现上, 拜伦和雪莱都属于积极浪漫主义 诗人, 风格特色方面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背景广阔、 想 象瑰丽、 气势磅礴。 另外, 两人还共同完成了由“ 湖畔 派"" e t "诗人开始的诗歌革新, ( L k Pe ) a o s 又远远超 出了他们的范畴 , 具有 自己的独特创造 。 拜伦师法 1 8 世纪的大诗人蒲柏( l adr e , Ae ne P p )但他学习的是 x o 蒲柏写警句和讽刺诗的深厚功力。在《 审判的幻景》
《雪莱与拜伦: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巨星》

雪莱与拜伦: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巨星1. 引言•浪漫主义是19世纪早期欧洲文学和艺术运动,它强调个人情感、对自然的赞美以及追求真理和完美。
•雪莱和拜伦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们的作品深受当时社会的关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简介:雪莱(Shelley)与拜伦(Byron)2.1 雪莱(Shelley)•出生于1792年,英国诗人、散文家和戏剧家。
•擅长抒发个人情感、探讨政治和哲学问题。
•代表作品有《奥西安德》、《普罗米修斯解放》等。
2.2 拜伦(Byron)•出生于1788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游记作家。
•倾向于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塑造出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形象。
•代表作品有《唐璜》、《查尔德·哈罗德之朝圣之路》等。
3. 雪莱与拜伦的创作风格比较•雪莱注重抒发内心情感,作品充满激情和幻想色彩。
•拜伦则更加直接,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并表达对权威和正统观念的质疑。
•尽管两人在创作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秉承着浪漫主义思想,关注个体自由和追求理想世界。
4. 影响与遗产4.1 影响其他作家和文化•雪莱和拜伦的作品启迪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包括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托马斯·洛夫·皮尔斯等。
•他们的作品也对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后代诗人、小说家产生了启发。
4.2 思想与社会影响•雪莱和拜伦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也有一定影响力。
他们关注社会不公与人道主义问题,呼吁人们思考自由、平等和正义的重要性。
•他们所宣扬的个人情感和理想世界的追求,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核心价值观之一。
5. 总结•雪莱与拜伦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巨星,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通过文学表达了个体情感、探讨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并激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对自由、平等和正义价值的关注。
•雪莱和拜伦不仅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人类文化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拜伦和雪莱诗歌艺术的比较研究

拜伦和雪莱诗歌艺术的比较研究作者:金燕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4期摘要:众多的相同将拜伦和雪莱紧密相联,然而他们的诗歌艺术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通过对他们生平和作品的剖析,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却又各具特色。
关键词:拜伦雪莱诗歌艺术比较研究拜伦和雪莱,这两个不同的名字在许多时候都会被联系在一起。
的确,他们有太多的相同处:出身相同,经历相似,思想相通;同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都以诗歌作为武器,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嘲讽,热情歌颂自由和解放;甚至他们的婚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这么多的相同点却无法掩盖这对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在诗歌艺术方面表现出的显著不同。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带着诗人的个性烙印,而个性则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所以要比较研究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艺术,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生平。
一、拜伦和雪莱的生平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
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上流社会的鄙视。
大学毕业后去欧洲大陆旅行,有机会广泛认识社会和接触各阶层的人物,回国后发表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憎恨和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
1812年发表了著名诗篇《〈压制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愤怒揭露了英国国会反人民的本质,以及立法者的凶残面貌。
接着,他又以东方故事为题材,写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诗《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不少反抗一切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
这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极大的仇恨,他被迫永远离开英国。
在移居瑞士时,他遇到了雪莱,结为知友。
在雪莱的影响下,他写了英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号召工人斗争的诗歌《卢德分子之歌》。
1817年他迁居意大利,与当地的秘密组织烧炭党人取得联系,积极准备起义,反对奥地利的统治。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二:拜伦和雪莱2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二:拜伦和雪莱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二:拜伦和雪莱2长篇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1816-1817)是诗人前后两次出国游历的见闻和观感的诗体记录。
第一章主要写西班牙人民在拿破仑铁蹄下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解放的渴望。
第二章主要写希腊人民的光荣历史和在土耳其奴役下的悲惨生活。
第三章主要是对拿破仑历史功过的思考和对法国大革命及其先驱者卢梭、伏尔泰的追忆。
第四章主要是通过对意大利光荣历史的歌颂,来对照在奥地利统治下的现实苦难,并激励人民为自由解放和民族统一而继续斗争。
长诗有两个抒情主人公。
一是长诗主人公哈罗尔德,一是诗人自己。
前者是个忧郁、孤独的飘泊者,对什么都感到冷漠、厌倦," 心是冰冷的" ," 眼是漠然的" ,只是孤独地" 翻山又越岭" ,对眼前所见的一切全都无动于衷。
跟前者截然不同,后者则是一个感情炽烈、纵横评点的评论家和鼓动家。
他憎恨西班牙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对西班牙的蹂躏和奴役,赞颂西班牙人民英勇的过去和不屈的现在,对参加反侵略战争的女游击队员奥古斯丁娜热情地给予高度赞扬。
他对希腊人民的苦难处境深表哀痛,激励他们丢掉对英、法等资产阶级政府的幻想,起来斗争,以追回失去的自由。
他认为滑铁卢战争后" 神圣同盟"。
对拿破仑的胜利,只是" 打败了狮子,又向豺狼朝礼" ,主张各国人民决不应" 奴才地向皇朝屈膝" ;确信启蒙学者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必将把" 整个世界投入熊熊的火焰,直到所有的王国化为灰烬"。
他还无限缅怀意大利的古代光荣,衷心赞美意大利的美丽风光,并坚信奥地利的殖民统治一定会被推翻,自由的旗帜一定会迎风飘扬,战斗的号角一定会持续响亮。
总之,跟作者本人生活经历颇为相似的主人公哈罗尔德,表现了拜伦思想中始终存在的忧郁、孤独的消极面。
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分析

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分析作者:龙帅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9期[摘要]雪莱和拜伦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19世纪的初期,盛行各种先锋主义的时代,两位作家自然荣膺风口浪尖的地位。
说起审美,如果这两位大家还不懂得审美,如果还没有审美的未来性、先锋性,那才是一件奇怪的事。
不管过去了多少年,只要一提到那些浪漫主义的诗作,雪莱与拜伦的名字自然跃然脑海之中,《西风颂》中的那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以及在拜伦勾画的世界中,那向往着自由和浪漫的战士,他们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者,更是美丽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
[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先锋主义雪莱与拜伦[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81-01审美先锋主义被称作是“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之一”,在19世纪,先锋主义曾经作为一部分人的流派而存在着。
从特点上来看待审美先锋主义,总结性地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诗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审美的先锋主义审美的先锋主义在笔者看来,其实是身为作者所代表社会群体的前瞻性,也就是未来意识。
作为一名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未来的展望是充满了神秘和渴望的,因此也许物质世界无法在未来的现实世界具有先进的接轨地位,但精神世界一定是前卫的。
也许在诗人们的眼中,这个世界虽然美好,但缺少了文字中的那种灵动、自由之美,身为一名诗人,他们在对自己的地位、对读者的地位乃至对世界上万物的地位都有一个心理的约束,从认识事物再到万物发展,作为文字的撰写者,作为历史的编撰者,诗人掌握了过去,把握了现在,自然也懂得一部分未来,用雪莱的意见来说,那便是“诗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先锋”。
这便是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不得不说,作为艺术的先锋流派,诗人的文字或许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自大甚至是自恋,但这种精神世界的充实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因此,在绝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中都有着一种特别的傲气,诗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雪莱与拜伦看来,两者间彼此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拜伦与雪莱的比较

在英国诗歌史上,波西·比希·雪莱是和拜 伦齐名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都是浪漫主
义的代表作品,却又各具特色。
拜伦出生伦敦贵族家庭,父亲在拜伦3 岁时游荡而死。母亲把对丈夫的怨恨发泄在 儿子身上。拜伦天生脚,从小养成忧郁、孤 独、反抗的性格。10岁继承爵位,成年后以 世袭议员的身份进入上议院。
他是如暴风一般轰响在19世纪初叶英国 诗坛上的巨璧。他被歌德誉为“19世纪最富 天才的诗人”,普希金奉他为“思想界的君 王”。他的诗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 斗争的激情。毕生为民主自由而战,是西方 文学史上用生命去殉从理想的著名代表。
拜伦深受资产阶级英雄史的影响,加之家庭生活十分不 幸,又是天生跛足,从小比较自卑、孤僻,所以他在“辛辣 讽刺现实社会,批判邪恶如狂涛厉风”之余,往往带有一种 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忧郁情绪,也就被称之为“忧郁的浪漫主 义诗人”。
而雪莱是在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在家庭生活比 较和睦且身体没有什么缺陷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所以作品 基调以光明、乐观为主;批判揭斯誉为“天才的预言 家”,也是读者们心中的“快乐的浪漫主义诗人”。
乔治•戈登•拜伦 (1788—1824)
波西•比希•雪莱 (1792-1822)
雪莱,英国诗人,生于贵家庭。受卢梭等的影 响,他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是想,最终与保守的 家庭决裂。他以诗歌的形式抨击压迫和强权, 召唤对于现实的变革。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 人间事务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年),描写 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 叛》(1818年),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 《暴政的行列》 (1819年),支持意大利民族解 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年),表现革 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年),以 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 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 普罗米修斯》 (1819年)等。
四年级下-英法文学导读-第十三课:英国三大诗人

英国三大诗人拜伦(1788 - 1824)拜伦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生跛足的理想主义者,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拜伦所创造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们都是孤傲、狂热的叛逆者,孤独苦闷的骄傲者。
雪莱(1792 - 1822)雪莱是19世纪英国最富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雪莱的代表作主要有诗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和《致云雀》等,其作品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也正因为如此,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济慈(1795 - 1821)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夜莺颂》、《秋颂》和《希腊古瓮颂》等。
济慈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且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的天才诗人,英年早逝,却有多部作品传世。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知识链接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衰落19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股狂热的文学浪潮——浪漫主义运动,我们本课所讲的拜伦、雪莱、济慈都是这一运动中的先驱。
熟悉欧洲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此时欧洲已经经历了一场从思想到制度上全面的大解放。
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在这场大的变革之中,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六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
而后来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也正是在这场大革命中崭露头角的。
然而这场大变革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穷兵黩武,而其后的复辟王朝又逆行倒施。
种种复杂的情绪汇在了一起,诗歌就成了一个有力的表现武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浪漫主义运动揭开帷幕了。
在这场持续时间并不长久的文学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作家: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拜伦、雪莱、济慈,法国的雨果、乔治桑、梅里美……正如拜伦、雪莱与济慈的诗歌一样,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产生的文学作品都充满炽热的感情,这种炽热来源于人们积累已久的、深厚的感情。
拜伦与雪莱的诗歌对比

拜伦与雪莱的诗歌对比(网络节选)他们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却又各具特色。
拜伦深受资产阶级英雄史的影响,加之家庭生活十分不幸,又是天生跛足,从小比较自卑、孤僻,所以他在“辛辣讽刺现实社会,批判邪恶如狂涛厉风”之余,往往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忧郁情绪,也就被称之为“忧郁的浪漫主义诗人”。
而雪莱是在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在家庭生活比较和睦且身体没有什么缺陷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所以作品基调以光明、乐观为主;批判揭露之后,常常会流露出幸福美好的希望,或是某种寄寓。
他被恩格斯誉为“天才的预言家”,也是读者们心中的“快乐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一,二人政治批判类作品倾向性都比较强,激情澎湃,音韵精妙,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摧毁力。
如拜伦的《哀希腊》一诗对希腊光荣过去的歌颂和被奴役现在的揭示,对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鼓励,都饱含着他汹涌的思绪和强烈的感情,如同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这有力地鼓舞着当时奋起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欧洲人民。
雪莱此类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则更为明显,他坚信诗人不仅仅是写诗者,还是“吹响进军号角者”和“世界立法者”。
这浓郁的情感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里贯穿始终,激昂悲壮,音韵铿锵,气势磅礴,有着交响共鸣的绝妙效果。
第二,他们其他类型、题材的作品,如:爱情、抒情、咏物等,写作风格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拜伦的诗歌写得十分精美绝伦,缠绵雅致,多与爱情相关,流露出多愁善感的倾向,这与他忧郁的性格及个人遭遇有着密切关系,如:《想从前我俩分手》、《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等,诗人或岁人物进行细致描写,或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撩人心弦,情真意切,委婉柔美。
而雪莱这方面的诗歌则不大注重句子的精雕细琢,多从整体方面入手、把握,往往以气势磅礴的通篇结构见长,给人意境高远之感;咏颂的对象多为外界事物,云、西风、雀等是常见的,像《西风颂》、《云颂》、《云雀》等名篇。
这些诗歌都琅琅上口且感情真挚,能给人带来力量与支持。
第三,他们的主观抒情性强,并着力描绘景物、歌颂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Works of Byron and Shelley.
In the 19th century,there are two prominent romantic poet,Byron and Shelley.Growing up with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m,liberal democracy thought,they hav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which are spreading in later generations.However,as romantic poet,Byron and Shelley have different style in creating for th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family background.As a result,they two finally have their strong point in different aspects and get their own readers.
The Similarities:
1.Same mindset and theme.
Both Byron and Shelley use their poetry as a weapon to satirize and criticize the dark society,also prais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2.Same style.
Poetries from Byron and Shelley both have broad background,magnificent imagination and tremendous momentum.
The Differences:
1.Different writing stlye.
In Byron’s poetry,there are elegant poems of nine lines and also colloquial pomes of Italian eight lines which can suit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While Shelley always put philosophy into his poetries.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philosophy,which makes his poem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2.Different poem character.
Byron often expresses his dissatisfaction and hostile to the authority and the society in his poems,which can reflect out his characters:conceit and inferiority.On the contrary,Shelley’s poetry tend to praise better tomorrow,which is full of optimism.
3.Different poem image.
In Byron’s work, most of the heroes are opposite to the society,they are proud and lonely and have no support from the people.But in Shelley’s poetry they tnd to be much more simple:optimistic,sticking to their faith and finally get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