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案设计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的艺术特点。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句:(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 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赏析文章。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望洞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诗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的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2)理解古诗《望洞庭》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式,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3)学习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2)对洞庭湖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古诗《望洞庭》文本;(2)洞庭湖的图片、地图等相关资料;(3)生字词卡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白板;(3)教学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和地图,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3. 教学内容:(1)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讲解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3)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历史和文化;(2)分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望洞庭》的意境和主题;(2)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朗读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湖”、“青螺”、“翠绿”等。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洞庭》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3. 准备一些关于古典诗词鉴赏的资料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洞庭湖的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湖”、“青螺”、“翠绿”等。
(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 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的波光、君山的倒影等。
(2)学生通过描绘和表达,感受诗歌中的意象美。
5. 韵律和节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注意平仄和押韵的运用。
(2)学生通过朗读和模仿,体验诗歌的音乐美。
6. 鉴赏指导:(1)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7.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望洞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自然景观的诗歌。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领悟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望洞庭》,了解诗歌背景,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收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歌的心得。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
2. 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作文,表达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调查其他同学对《望洞庭》的看法,总结大家对诗歌的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画面。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背诵与默写:(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检查学生对古诗的默写情况。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评估学生对重点词语和作者背景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评价:通过学生的描绘画面、讨论交流等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的1、把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举”的精神,鼓励学生“英勇地亮出自己、英勇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举”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解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详细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究竟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老师给出“孟浩然”的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期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播放儿童歌曲《望洞庭》
五、全课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教学时间:2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
2)、熟读古诗,初步理解。
3)、搜集有关诗人和古诗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使学生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积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8、展示,再齐读诗。
三、理解诗句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
3、介绍诗人
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板书)
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听!)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望洞庭》,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九板块三首古诗中的一首,本板块的主题是“诗人的足迹”。《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二、初读感悟
1、播放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4、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美的诗,我也想来试一试。(师范读,配乐)
6、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
7、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课文示范朗读,背景音乐,镜子,盘子,海螺。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诗人和古诗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此外,在本课教学中我还创设了几个激趣的小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交流
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交流后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激趣引题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倒计时:十、九、八……
2、引题解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也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佳作——《望洞庭》。(板题,解题)
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指导读)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潭面”?(水面,洞庭湖面)“无”?(没有)“潭面无风”?
六、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的较好。而且课中我努力营造各种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读和背,是学生达到了预期的
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指导读)
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
8、指名带动作背诵,师带动作示范背诵。
四、拓展延伸
1、游戏: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