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散文特色
刘禹锡、柳宗元散文语言风格之比较

刘 禹锡 、柳宗元散文语言风格之 比较
汪政 上 海 图 书馆 历 史 文献 中心 ,上 海 20 3 00 1
摘要 :刘禹锡和柳 宗元作为唐代 杰出的文学g ,因生平 交游及难 分伯仲 的诗 文成就 而被人 以 “ - 刘柳 ”并称。两家散文 皆 成就不凡 ,然而关于这 两位关 系密切 的散文 家之间的散 文比较研究却还有待深入 文章仅就刘 、柳散文的语言风格割比较 ,以
藻奇丽 的特点 。古藻奇 丽指 文辞 古色斑斓 、新 奇瑰丽。这一
特点 又表现在两个方 面 ,首先是 辞藻之密丽 ,这种语言特色 应源于对六朝骈文辞 赋的学习和继承。如 《 唐故 中书侍郎平
上 例如 《 三戒 》在 一两百字的笔墨 L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 《 } J 送 章事韦公集纪 》一文 中 “ 富春秋 ……不啬冲用 。”一段 , 文字辞藻优美宏丽 ,多用 四言和骈 句 ,形式整饬庄重 ,与六 薛存 义序》 一文还不 到 二百字 却对吏治大道进行了透彻地 朝文 风相去 不远 。再如 《 故相 国赠 司空 令狐公 集纪 》、 唐 分析。这些与柳东元明晰的思路是分小 厅的 唐 刘文 同样 示出简洁洗 练的语 风格 ,刘禹锡也善于锤 《 故衡州 刺史 吕君集 纪 》等文都 写得 才情横溢 ,文笔华 词炼句 ,以极为凝练 的语 ,表现 f 富多姿的内容 其记叙 缋。其次 ,刘文古藻奇丽 的特点 又表现 为造语 之奇健 。试看 连州刺史厅壁记 》中 “ 从岭 ,……化为鲜云”一段 ,其 郡 文,语言尤为凝炼清 丽 、蕴含隽永 如 《 萤氏武陵集纪 》篇 《 间用字 、造句 、谴意都很别致 ,能够脱 开前人和时人的藩篱 首 一 段 文 字 异 常 警 策 简练 ,将 丰 富 的 意 思 作 了 清 晰 的 表 达 , 林纾认为这几句 话: “ 字字 如镔铁铸 成 ,不能易也。” 《 唐 而 白铸 伟词 ,同时 又具有 流畅 的气势 和铿锵 的音 调 。再 如 《 因论 ・ 力 》中对 武 形貌 气魄的描 摹 : “ 其体 ,毅 其 原 硕 容 ,动睛哗如 ,曳指岌如 ,顾瞻迟 回饮 啜有声” , “ 有荡舟 的历史事件作了清楚的交代 可 见,刘 禹锡 同样 深请练字之 如沿者 ,抉鼎如飞者 ,掏键如麻者 ,开两弧而脉 不偾者 ,屣 巨石而齐若流者。”用生新的丈辞和奇健 的句式 , 将武 士魁 法 ,能够写出精炼简古 的散文 然而 与柳 文相 比 ,刘 禹锡 的散文语 高并 非总那 么简 洁 梧 的形 体 、恣肆的气概刻画得活灵活现 ,给人以雅健奇 丽的 ‘
唐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唐时期散文发展历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散文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唐代的散文分为初唐散文、盛唐散文和晚唐散文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散文发展历程从初创到成熟,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初唐散文是唐代散文的开端,以文人学士为主要创作力量。
这个时期的散文多属于佳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杨雄的《法言寄子》以警示人们追求名利财富的空虚,呼吁追求精神的升华。
齐梦得的《祭酒百篇》则以描绘生活琐事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关注。
而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则是对政治现实的忧虑和反思。
初唐散文既有抒发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佳作,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反思,形成了初唐散文的鲜明特色。
盛唐散文是唐代散文发展的顶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由官员和文人共同创作,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志向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韩愈的散文是盛唐散文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位国子监教授,韩愈在文学中注重道德和教育的功能,他的散文以立身处世、修养心性为主题,形成了一整套宏大的思想体系。
他的散文作品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的散文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晚唐散文是唐代散文的继续和发展,但由于唐朝后期时代变化剧烈,散文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晚唐散文多以学者为创作主体,注重借古讽今,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刘禹锡的散文是晚唐散文的代表之一。
他的散文作品有《陋室铭》、《陋室铭疏》等。
刘禹锡的散文以自述和议论为主,具有独特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总的来说,唐时期散文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唐散文、盛唐散文和晚唐散文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散文在题材、风格和主题上有所不同,初唐散文多样化,盛唐散文以道德和社会责任为主题,晚唐散文以政治现实的批判为主题。
唐时期的散文成就了中国古代散文文化,为后世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刘禹锡,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以清丽著称于世。
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情为主,以清新自然的风格为特点,是唐代“初唐四杰”之一。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生于陕西岐州,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祖父刘基、父亲刘县令皆曾为唐朝的高级官员。
年幼时刘禹锡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师从于当时的名师周敦颐,后又曾师从韩愈。
刘禹锡自幼喜好文学,十五岁时已经开始了写诗的创作。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和散文方面。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涵盖了抒情、叙事、议论等多种类型。
其中以抒情诗最为出色。
他的诗所表现出的情感细腻、婉转动听,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被后人誉为“清新派”的代表。
他的代表作《陋室铭》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墨子思想的真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竹枝词·咏梅》一诗则表达了对好友去世的哀思:“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诗作中常用自然景物来表现情感,更增加了情感的亲和力。
刘禹锡的散文作品也是颇有影响力的。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传记、史志、游记等为中心,语言简练、气韵生动、一气呵成,为后人所推崇。
他的《游南馆》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它一度成为后人仿效的范本。
《稼轩长短句》和《日本教书》是他的另外两个著名散文作品。
前者以短句的形式勾勒出了他的生活情趣,后者则是他记录在日本访问期间所见所闻的游记。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当时的文坛上,人们对他的作品评价甚高。
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曾称他为“清贤一人”。
唐代宰相韩愈曾评价道:“刘禹锡以其文始流,以文终名。
其流到文如其名,以其名终文。
”历代文艺爱好者也一直对他的作品进行传颂。
近现代著名文学家郑振铎也曾说:“刘禹锡的诗歌具有浓烈的古风韵味,诗情别致,句式优美,并且富于吟咏自然的感情。
”综合来看,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清新自然、舒适悠扬的诗风以及简洁生动、浪漫抒情的散文风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陋室铭》:刘禹锡的简朴生活与人生态度

陋室铭:刘禹锡的简朴生活与人生态度
1. 简介
"陋室铭"是唐代文人刘禹锡所作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于他自己居住环境的描述,反映了刘禹锡所追求和推崇的简朴生活方式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刘禹锡的简朴生活
刘禹锡在文章中描绘了自己居住的"陋室",这个词常常被解读为他所居住的破旧狭小之处。
然而,在这样一个拙斋中,刘禹锡却能够过着舒适自在的生活,并将其与富贵繁华相比较。
他以简约、寒素、自给自足为美德,不追求奢侈并对物质享受持谦逊态度。
3. 人生态度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表达了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尽管他身处贫困之地,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抱怨,相反,他从容以对。
他以自己为例,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平静和欢乐的态度面对困境,并寄望于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有志向有品质的人。
4. 影响力
《陋室铭》作为一篇反映简朴生活与人生态度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强调了简单而满足的生活方式,并表达了对物质追求和浮躁时代风气的反思。
这种积极向上、朴素真实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引导着更多人重新审视并珍惜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5. 结论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描绘了自己简朴而满足的生活,并呼吁人们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
这篇散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引领着读者去思考人生价值和对待物质享受与内心愉悦之间关系。
诗豪-刘禹锡[感悟]
![诗豪-刘禹锡[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ee4ead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a.png)
一、点唐代中晚期最孤独的吟者—“诗豪”刘禹锡七、面1.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2.诗歌风格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1]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天发散的哲理之光(诗评散文)

刘禹锡秋天发散的哲理之光(诗评散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诗人,他们的诗句就像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他笔下的秋天,可不像一般人眼中的那般萧瑟、凄凉,而是充满了哲理之光,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给人指引,给人力量。
我记得我和朋友一起在深秋的公园里漫步的时候,树叶都已经变得金黄,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朋友叹了口气说:“你看这秋天,到处都是衰败的景象,真让人觉得有些伤感呢。
”我当时就笑了,给他讲起了刘禹锡的诗。
我说:“你呀,可别这么悲观。
刘禹锡眼里的秋天,那可是别有一番洞天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你听听,当所有人都在秋天里悲叹寂寞空虚冷的时候,刘禹锡可就不一样喽。
他就像一个特立独行的侠客,偏要说秋天比春天还要好。
春天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可刘禹锡觉得秋天那澄澈的晴空下,一只鹤冲破云霄,这样的景象所引发的诗情画意简直能直达九霄云外。
这哪里是简单的写景啊,这分明是刘禹锡在向我们宣告他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嘛。
就好比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好的情况,大家都在唉声叹气。
比如说,一个人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被上司批评了,周围的同事可能都在同情他,觉得他倒霉。
可是如果这个人像刘禹锡一样,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他就会想:“这挫折不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吗?上司批评我说明他对我有期待,我可以从这次的事情中吸取教训,以后做得更好。
”这不就和刘禹锡看待秋天是一个道理吗?大家都觉得秋天是衰败的,他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蓬勃向上的力量。
再看看他写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天的夜晚,山水明净,寒霜降临,几树树叶深红浅黄相间。
这景色多美啊,他登上高楼,感受到那清冷入骨的秋意,他觉得这可比那撩拨得人轻狂的春色要好得多。
这时候我就问朋友:“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站在高楼上,秋天的风凉凉地吹过,周围是那么宁静而美好,这时候你心里的浮躁都被吹走了。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成为了唐代中后期文学风格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广泛涉及了文化、历史、政治、宗教以及爱情等各个方面,其作品不仅立足于现实生活,更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本文将从刘禹锡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刘禹锡简介刘禹锡,字务观,唐代文学家、诗人,汉族,可能是出生于陕西渭南。
他曾经担任过唐穆宗和唐敬宗的太常博士,还曾经担任过吏部郎中。
在他较为著名的一篇散文《陋室铭》中,他描述了一间贫困落魄的屋子,表达了对贫苦生活的苦闷和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之间关系的思考,使得他的文学成为了当时的经典之一。
刘禹锡的文学思想较为严谨,他崇尚自然和谐、崇高的美德与人文精神。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表达了对人类智慧和自然美的感受,同时也对官场黑暗、社会不公以及自身命运的变幻反思,他的文学作品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刘禹锡的诗歌风格特点刘禹锡的诗歌充满了哲学意味,他认为诗歌应该表现出人类的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美好的情感和人生之道。
他的诗歌字句优美,格调高雅自然,风格清新自然,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1.抒发感情刘禹锡的诗歌抒发了丰富而深刻的感情,例如《八节句》中的“春风松柏一时新,已见成都几日春”,表现了他对春季景色的喜爱之情。
同时,刘禹锡也表现了愤怒和不满,例如《竹枝词》中的“上船免把君同醉,劝君更尽一杯酒;落日微凉山果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压抑和不满之情。
2.抒发道德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中抒发了对道德情感的关注。
他将自己的诗歌当作道德的教育工具,例如《样寿》中的“志士恒游凌云壮,亲直兼涵大海容。
广庭直为身争气,少内那能可一從”,表现出了其对于爱国主义、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追求和关注。
3.展现生命力刘禹锡的诗歌展现出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例如《竹枝词》中的“碧海龙王窟,玉兔嫦娥台。
麒麟彩毫尾,鱼灯惨鼇开”,通过神话、传说等元素与自然联系起来,创造了多彩、奇妙的画面,展现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唐宋时期,散文写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写作技巧,其中唐宋八大家作为代表,对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一、背景介绍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由于历史时代的差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也略有区别,但八家的散文都追求真实、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韩愈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韩愈的散文注重理论探究和宏观抒发情感。
他的散文语言平实朴素,融汇了古文的端庄和散文的自由,力求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三、刘禹锡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刘禹锡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善于揭示社会现象,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散文注重描写细节,注重语言的生动表现力。
四、柳宗元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柳宗元的散文注重思辨和哲学思考,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世界的规律,同时又能从微观的细节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他的散文语言严谨简练,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空间。
五、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欧阳修的散文以叙事为主,他擅长描写人物和场景,注重情节的安排和推进,给人以强烈的叙事感受。
他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三位苏氏父子的散文多以抒情为主,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他们的散文注重文字的美感,追求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情感的深刻抒发。
他们的散文语言流畅,充满音乐感,风格独具特色。
七、文天祥的散文风格与写作技巧文天祥的散文主要表现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勇于直面社会问题,敢于对当权者进行直接批评。
他的散文语言慷慨激昂,情感充沛,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总结起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注重真实表达、关注社会现象、关怀民生问题。
他们的散文写作技巧多样,有的注重思辨,有的注重叙事,有的注重抒情,但无论何种风格和技巧,都以独立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的散文特色
刘禹锡在散文创作上也很有建树,在其传世文集中除了大量诗作外,还保留有很多散文作品,大家知道刘禹锡的散文特色是什么吗?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一生以其诗歌创作闻名于世,而刘禹锡在散文创作上也很有建树,在其传世文集中除了大量诗作外,还保留有很多散文作品,仅从数量上来看,散文篇数占整体创作的三分之一,其散文功力也是非常卓著的,如《旧唐书》中说:“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耸动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韦公集纪》中李翱称“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
”由此可见前代文人对刘禹锡散文创作是肯定和推崇的。
散文研究现状
刘禹锡的散文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
其传世的近千余首诗文中,文的创作近三百篇,占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
刘氏的散文在议论方面,大都说理透辟,论证充足,词锋犀利,雄健流畅,记叙与描写方面又能做到文情并茂,生动感人。
正如柳宗元所说刘禹锡的散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除一些应酬公文之外,不管是长篇巨论或精简短小的作品,多数意味深厚,引人人胜。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刘禹锡的散文研究还只是一些单篇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995年唐骥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略论》[1],1998年马来西亚学者林水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成就》[2],2007年章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式风潮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3],以及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苏文根的硕士毕业论文《刘禹锡散文研究》[4]。
而这些论文从刘禹锡散文的风格、思想、成就方面论述刘禹锡散文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
综合历代大家和当前学者对于刘禹锡诗文的研究,目前对于刘禹锡散文的发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刘禹锡生平、年谱的编纂
对于刘禹锡生平年谱的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子葵在《南风》上发表的《刘禹锡》对其生平作了系年,之后对于刘禹锡生平的研究开始深入,1960年敬堂发表了《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1963年又出版了《刘禹锡年谱(简编)》,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卞孝萱先生编著的《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生平经历和大部分诗作作了系年,由此掀起了对于刘禹锡编年研究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相关论文,如吴在庆《卞著辨补》[5]等文。
此外,近年来在所出版的刘禹锡文集,全集,评传等著作中逐渐将刘禹锡生平年谱附录,进一步完善了刘禹锡年谱的编辑考察,如2003年由陶敏、陶红雨编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6]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综合历年来对于刘禹锡年谱的编校整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刘禹锡的籍贯、家世和年龄上,其争议的原因在于史料记载的差异,首先,对于刘禹锡的籍贯,《旧唐书》本传称为“彭城人”,而《新唐书》本传则称:“自言系出中山。
”彭城在今江苏徐州,而中山则是今天的河北唐县,由此引发籍贯的争议。
其次,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自称系出“汉中山靖王刘胜”,后有以胡姓“刘亮”为七代祖,前后不一,而产生矛盾。
再次,关于刘禹锡的年龄,《旧唐书》本传称“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而《新唐书》本传则称“卒于七十二”由于记载的不同而一度引起学者的论战。
2、交游情况的考察
刘禹锡一生为官,历经数朝,宦海沉浮,期间和大量文人、政客有交往,而对于刘禹锡交游情况的考察除了依据刘禹锡年谱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论文论及,如卞孝萱的《刘禹锡交游新考》[7],瞿蜕园的《刘禹锡交游录》[8]以及一些单篇论文,这些研究将刘禹锡的交友活动主要集中在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韩愈、武元衡、令狐楚、裴度等人身上。
柳宗元与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被看做是与刘禹锡交游最为紧密的人,研究二者的文章也最多,从现有期刊上来看,相关论文十余篇,如卞孝萱《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张春山《珠联璧合两知己――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陈琼光《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等,而值
得一提的是2010年汪政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更是在刘禹锡与柳宗元的交游的基础上将二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研究,从中展现相同贬谪经历给刘柳二人带来的影响。
此外,刘禹锡与韩愈的关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在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中,感人至深的将韩愈的一生加以颂扬,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卞孝萱的《刘禹锡与韩愈――之一》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等,都从史诗的角度探求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3、作品真伪的考辨
对于刘禹锡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主要集中在千古名篇《陋室铭》上,因为此文在《文苑英华》和《唐文萃》上都没有收录,前代各种版本的刘集也没有收录,仅见于清人所编《古文观止》,所以后人对其著作权提出异议。
反对之声首先来自卞孝萱,他在1963年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提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做,1979年于北山引用北宋释智圆《闲居编》中的材料,也认为此非刘氏所出。
赞同《陋室铭》为刘禹锡所做的主要以吴汝煜为代表,吴汝煜在他的《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提出,虽然《陋室铭》不见于前代各本刘集,但他以刻石和碑帖的形式流传,其可靠程度决不再本集之下,并从《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刘禹锡的经历和诗歌作品找出根据加以佐证。
一时间,学界对于《陋室铭》的真伪以及归属问题展开的激烈的讨论。
而随着《陋室铭》真伪问题的产生和升温,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对于《陋室铭》中“陋室”所在地的考辨,但是上述这些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尚难定案。
除了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外,刘禹锡的一些诗歌也存在作者归属的问题,如《杨柳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