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他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特色,不仅营造了丰富的意象世界,流淌着着浓厚的家园意识,而且蕴含着一丝神秘色彩,深刻的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沉浮。
一、前言贾平凹是当今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出生于陕西一个农村家庭,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开始进入文坛,198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他笔耕不辍,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内,他创造出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他不仅是位高产的作家,而且创作态度严谨,作品往往数易其稿,修改多次才予以发表,每部作品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更是引入瞩目,从《商州》开始,到《废都》、《白夜》、《秦腔》《高老庄》、《怀念狼》等,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的问世都引起文坛的地震,甚至在世界上都引起较大的反响,贾平凹先后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同时由于他的创作无门无派、特立独行,经常招致很多争议,他也经常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
但无论毁誉,他的长篇小说销量一直居高不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传播的奇特现象。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成功与炉火纯真的叙事特色有着天然的联系。
贾平凹早期的长篇小说有着较强的故事性,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写了大量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等小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后期他的小说的叙事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说中的故事性被日益淡化。
贾平凹本人也曾经说道:描写平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技巧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
如果一味的讲究故事性,就会被故事情节所牵制,就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我的小说重在写实,行文越实越能写出生活的流动性,才能打动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描写生活小人物的生活,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将读者领入了一个个原汁原味、未加修饰的生活场景,给读者更加真实的阅读体验,仿佛能倾听到来自社会下层贫民百姓迷惘的呼声,感受到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地域气息深厚而闻名。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其对其小说作品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贾平凹小说的魅力与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朴自然,真实生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其质朴自然著称,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实动人。
例如《废都》中的史念海、《怀素》中的怀素、《秦腔》中的孙丽华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其言谈举止、心理活动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给人以极为强烈的感受。
二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包罗万象,不拘一格,自成一体,既有自然流畅的散文式语言,也有生动活泼的对话式语言,更有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语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例如《白鹿原》中就有大量运用了传统的白话、俚语、谚语等地方语言,使小说呈现出极为浓郁的地域气息;《秦腔》中更是大量采用了陕西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三是生动形象,生命力十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充满生命力,使人物、场景、情感等得以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他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环境的细微变化,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秦腔》中许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就十分生动鲜明,使人物的生动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生活感和情感共鸣力。
他以浓烈的乡土气息为背景,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使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充满地方特色,大量采用了地方语言,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气息,增加了作品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探讨。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生动活泼。
贾平凹的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小说故事生动有趣。
例如在《新世纪》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将人物描写成“巨型老鼠”、“小孩子般天真无邪的吹拂”的“数目繁多的蝴蝶”等,这样的描写使得小说情节更加引人入胜,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
贾平凹的语言清新自然。
他熟练运用白话和方言,既使用了官话的规范语法,又融入了方言特色,使得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更加真实可信。
在《废都》中,贾平凹通过使用四川方言,使得人物的对话更加贴近生活,读者读起来更加有代入感。
贾平凹的语言还具有一种质朴的美感,他运用简洁明了的句式和词语,使得小说更加朴素自然。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
他以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农村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来表现中国社会的巨变。
贾平凹运用了大量的地方词汇和民俗文化的描写,使得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例如在《变脸》中,贾平凹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偏僻山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生活气息。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还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思想状况的反思,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在《秧歌》中,贾平凹深入地描绘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她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这种人文关怀的语言表达,使得贾平凹的小说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特色独特,具有生动活泼、清新自然、鲜明乡土特色和对生活的关怀与思考等方面。
他的小说语言不仅丰富多样,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感觉,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冲击。
贾平凹的作品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备受瞩目。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融合了多种流派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创作特色等方面,对其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常常体现出刚健、朴实、自然的风貌。
他的语言不做作,不刻意迎合,而是直接、纯粹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贾平凹小说所采用的语言风格往往是质朴的,具有一种朴实的美感。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质朴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语言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多样,善于通过对话、描写和心理独白等手法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多变,既有大量的对话,又有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心理独白。
对话是贾平凹小说中最为突出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他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贾平凹小说中还常常出现一些生动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来表现小说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情感。
贾平凹小说中还有许多生动的心理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饱满。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写作功底。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他善于运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中的典故和谚语,使小说语言更具内涵和深度。
贾平凹小说中还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善于通过小说语言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小说更具有文化厚重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他的语言运用得体,行文流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审美水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对生活、人性、命运等主题的独特表达上。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写和叙述,而是能够深刻地表达生活、人性、命运等主题。
他的语言能够真实地展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就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她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与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就是心灵的奇迹与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就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就是小的,但精神就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与经验),支撑起了她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与气势。
好的散文就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她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就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与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与意趣,她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就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就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就是千篇一律,而就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语言独特、生动、质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浅谈。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非常质朴自然。
他的小说语言避免了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而
是采用了一种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使人感觉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对于描写乡土生活、塑造农民形象非常贴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
和环境。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
他运用了大量的俚语、方言和口语,使得作品呈现出浓
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地方特色的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民间色彩,还使得作品具有了
独特的声音和节奏。
通过运用这些俚语、方言和口语,贾平凹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真实而鲜
活的乡土世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密而独特的文化氛围。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富有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有韵律的语言,使作品具有一种音乐般的
美感。
这种韵律感不仅体现在贾平凹小说的句子结构上,还体现在贾平凹运用的多样化语
言技巧上。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句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
非常流畅和悦耳。
通过这种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贾平凹成功地为作品赋予了一种独特而动
人的美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质朴自然、独具特色和富有韵律感等方面。
这些语
言特色不仅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
情节。
贾平凹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可爱,使得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
的重要代表之一。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1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述地方风物,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显得既原始又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中说:“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贾平凹小说语言特点分析

贾平凹小说语言特点分析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被誉为“北方现实主义”代表作,其作品中常常充满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但面对这些反思,他用的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点入手,分析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真实表述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真实性,可以看出他笔下的人物场景、动作、情感等都具有生动的描写和真实性,表达出来的内容极其具体,仿佛看到了雨纷飞落在户外,人们在露天市场上讨价还价的情况。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把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欣赏到生活的美与丑,感受到人的喜怒哀乐。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真实表述是对现实社会的回应,他用文字还原了现实,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人性。
二、现实反思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不是简单地描写生活,而是对现实的反思。
他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的压力、人性的脆弱,用真实的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丑恶,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对社会提出了质疑、批判。
例如,在《废都》中,他描写了一个废弃的城市,用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场景的方式对当代城市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在不经意间成功地刻画出了那些废墟中的人们,展现出了他们的孤独、苦痛和彷徨。
三、语言美感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感,他的语言非常精练、含蓄而有力。
他运用简单、朴素的语言,但却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
在《白银时代》中,他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个人物“彭龙怀一次失恋,就愤怒地跳进百公里深的思维海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极高的诗意和辞藻。
四、表述方式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述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他热爱大写字母、划横线和特殊符号的运用。
在小说中,用大写字母、划横线表达情感和语气,使文章更具生动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横线则能够突出重点,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而特殊符号的使用,则是用来调整节奏和强调重要性。
这种表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命力,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政治化太浓的作品,长久不了。
文学十七年,那一竿子作品,一批作家。
现在看上去可笑无比。
这诺大的一段文坛及其作家作品,也就只具有文学史的价值,而不具有文学价值了。
于是,在讲那个时期的作品,只讲一个柳青,只讲一部《创业史》就足够。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柳青在他的时代,是一个至高点,但也仅此而已。
可问题就来了。
柳青在陕西文坛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许多后辈作家走上文学之路,就是以他作为榜样。
这不是凭空猜想,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等,都在他们的某些篇章中,透露过这个消息。
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就要高过柳青,但起笔之时,学习并模仿的就是柳青。
对于文学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文艺需要百家争鸣,而不是整齐划一。
尽管,在九十年代,发生了“陕军东征”的文坛现象。
但那已是最高的辉煌了。
陕西的作家,人数众多,但大多土气,俗语俚语方言,他们不但不避,反而以为是风格一种。
多农村题材,多写实,想象力有限。
他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经验。
而很少有人能挣脱经验,建立一种“超验”精神。
以实写实,看山是山。
实在不算最高明的做法了。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
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
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
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
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
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
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
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
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
棱角分明,一目了然。
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
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
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
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
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
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
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
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激情,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
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
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
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
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
《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
语言清秀雅致,情景别有风情,故事神秘新奇。
就如一道大菜,色香味齐全,是难得的享受。
这一时期,贾平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真的美好的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废都》。
看过很多资料,表明那一时期贾平凹各个方面的低落。
写废都之时,贾平凹已在城市生活了十多年。
从最初的喜欢,扬眉吐气,到后来的厌倦,以致绝望。
在废都一书中有很聚集的表现。
在一个号称文化古都的西京城里,以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过着看似高雅实为堕落的生活。
庄之蝶收藏字画文物,贩卖盗版图书,引逗少女少妇,讲究饮食等等。
这些习气,完全是一派旧文人的喜好。
他内心也有痛苦挣扎,他想逃离,但必然在某一时刻回归,因为他依旧沉迷在这些富贵软玉中。
这一切必然导致他越来越堕落,越来越空虚的生活。
如果说之前的贾平凹一心一意的创造一个清净优美的世界,《废都》,就彻底将这个世界摧毁。
他确实将自己的世界摧毁了,外面的世界却依然如旧。
关于《废都》引发的后果,稍微去查阅,简直触目惊心。
一部小说引发了那么多风波,而这些风波完全砸在贾平凹的身上,他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承受。
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废都》是一部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完全确立。
古雅平易,精致市井,能将这些元素集于一身,他有这个本事。
叙事方式上,很有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子。
日常琐碎,生活情景,却可以写的趣味盎然。
尤其是那头会思考的牛,简直是神来之笔。
魔幻主义?神秘主义?我不知怎么判断。
但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却在一头牛的思维里,淋漓尽致的呈现给读者。
不得不惊叹,称他“关中鬼才”,还是很有来由的。
而这一时期,贾氏散文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神韵。
花鸟虫鱼,山水神佛,怡情的,养性的,写人的,状物的。
寥寥几笔,就是一副深刻的景象了。
后来,他又写了《怀念狼》《高老庄》。
我看了就叹,就有隐隐的失望。
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
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么内容。
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
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总之,我看他不像他了,让人叹怀。
到了《秦腔》,不知是贾平凹改了路子,还是我变深刻了。
这回,我看懂了他。
别人说,“这是什么吗,净是些鸡零狗碎”。
我替他说“平凡处著的文章,写的精妙,才算是真正的精妙呢”。
贾平凹将目光还原到他的家乡,最初,他写这里的人怎么发家致富,怎么引进技术,一心一意的建设自己的家,并满怀信心。
而如今,他写这些人怎么离开土地,怎么放弃农村,留下的人又怎样挣扎。
这种现象,我的眼睛里也看的很多。
所以,我了解,我可以感同身受。
农民没有了土地还算什么农民?但农民要是饿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土地又算什么?这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趋势,谁也没法阻挡。
在这种进程中,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他们痛,让他们艰难。
而这批人,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如果《秦腔》写的是农村文明的逐渐凋落,那《高兴》就是在写失去土地的这批人在城市里,造就的另一种新生的文明。
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三阶段了。
贾平凹从新将目光投入农村,写农村的变迁。
显然,这回的贾平凹冷静了许多。
他没有最初稍显盲目的喜悦与信心,也没有中途一棍子打死的茫然与颓废。
他开始面对问题,用轻松的笔调,写深沉的情感。
对于农村,他不再用世外桃源的情怀去书写。
对城市,他也不再暗含一丝排斥。
就像刘高兴对五富说:既然现在处在城市里,你就要爱它,把它当做自己的城市,把自己当作城里人。
你不爱它,它怎么会爱你?《高兴》,是一本复杂的书。
这本书里,有一个我一直在想,却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
人总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忖度别人,有时候,会大发感慨,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见到农民工,会习惯性的说:瞧,真悲惨。
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想象别人,于是,给这世界下了很多定论。
我承认,人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要有热情。
但万万不能让这种热情流入煽情,以至滥情。
刘高兴就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拾破烂怎么了?拾破烂我就成了破烂了?他不但不是破烂,他还要高兴的活着。
为一锅拌汤讨论无数种好吃的可能,看西安城的大街小巷,观傍晚的云,访古老的塔。
有主人翁意识,敢爱上一个西安城的女人。
并竭尽全力,帮助那个悲惨的女人。
在这个故事的处理上,贾平凹做的漂亮。
他不悲天悯人,也不护短。
该是怎么就是怎么。
刘高兴是一种心态,五富他们又是另一种心态。
刘高兴活的有精神,有气节,五富也活的有自己的算盘和计较。
这样才够真实,令人相信。
《高兴》让我想起一句话“所有悲剧里,有俯首皆是的喜剧,而所有喜剧里,又抑藏不住满满的悲伤”。
高兴说:就是这个下雨天,就是眼前这个女人,她给我上了一课。
韩大宝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坏人,杏核的这一课教给我如何活下去的法宝。
这个法宝是什么?就是计划,就是信心。
全书中,最跳跃的一个人就是杏核了。
她有着最悲惨的命运,但她却活的有声有色。
五富是刘高兴忠诚的追随者,他就是人们眼里的那一类民工。
胆小,阴暗,蠢笨,自私。
他一心想赚钱,想家。
而他死之后,前来奔丧的老婆却只对他留下的几百块钱感兴趣。
看到贾平凹写到五富老婆细心的数钱的场景,我只觉得心酸,他怎么如此残忍,还是如此不动声色的残忍?而关于这本书的女主角孟夷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锁骨菩萨的这个意象,我以为,已经说尽了孟夷纯。
无需多言了前两年他又写了文革题材的小说《古炉》,看的很辛酸。
他终于肯写这一段过去了。
稍后再写吧说起贾平凹的文学,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追求进步,这是他柔顺中的韧性。
为此他有过很多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单纯出世”向“复杂入世”的道路上进发时,受到很多批评。
他本人心情低落自不必说,他在乡村的父母贾比他更为惊惶,平娃不会再遭遇“文革”时候一样“待遇”吧?贾平凹一时停止了小说创作,手中的笔写了大量的散文。
他的散文究竟多好我不太能定位,大家孙犁先生曾称赞他的散文比小说真实感人(不知贾平凹看了信会高兴还是伤感?)。
后来陕西省某高校曾聘请他去讲散文,贾平凹课都备好了,然而后来因肝病大家不能实行。
他自己一直说自己从事文学的七点低,其实他比莫言同学不知幸运了多少!1978年,他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全国奖项,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