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与联系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与联系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古代汉语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现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这些区别与联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对于古文阅读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对于现代汉语的运用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将全面介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与联系,以便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两种文体。
一、词汇差异词汇是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最为明显的地方。
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使用的词汇量相对较少。
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则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了许多多音节词和外来词。
此外,文言文中的词汇多为古代的典籍中使用较多的词汇,有时需要通过注释或者辅助翻译才能理解其意思。
二、语法结构差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固定,主要以文白之分,无人称代词和胁状结构等特点。
而现代文的语法结构则更加灵活多样,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和语法规范。
观察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句子结构可以发现,文言文偏向于主谓宾结构,而现代文则更加注重交际功能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三、表达方式差异文言文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往往以陈述或命令的形式出现。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主要用于国家文字、史书、经典以及公文等方面,需求的语言更加单一和规范。
而现代文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的表达,可以使用辞藻华丽的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语言色彩。
四、阅读难度差异文言文的阅读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其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文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文句的意思,并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而现代文的阅读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因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五、联系与应用虽然文言文与现代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一些联系与应用的地方。
首先,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文素养水平。
而现代文与文言文之间的联系在于,现代文中存在着许多文言文的影子,例如成语、典故以及一些古体诗等。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比较与区别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比较与区别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
古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写作风格,而现代文是现代汉语的写作风格。
虽然两者都以汉语为基础,但在语言表达、文化背景、写作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一、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古代文言文采用的是文言语法和词汇,句子结构复杂,使用的字词含义多样,需要读者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
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典故、比喻和夸张等,这些手法在现代文中使用并不常见。
相比之下,现代文采用的是白话语法和词汇,句子结构相对简单明了,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口语表达。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代文言文的阅读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内涵。
很多古代文言文作品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社会环境下创作的,包含了当时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而现代文的阅读则更加注重当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问题,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写作风格的异同古代文言文追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声”的修辞目的,强调文字的音律和意境的塑造。
古代文言文作品经过反复斟酌和构思,字字句句都带有深思熟虑之意。
相比之下,现代文更加注重信息的传达和表达的清晰简洁,追求直截了当、实事求是的表达方式。
现代文的写作风格更加接近于日常交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阅读方式的变化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对读者的悟性和语感要求较高,需要仔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还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典故和隐含的意义。
与之相比,现代文的阅读更加直接简便,读者更多地关注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不再需要反复琢磨和推敲。
现代人更注重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所以现代文在传达信息方面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在语言表达、文化背景、写作风格和阅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作品,同时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中大量涌现的各种现代文学作品。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分析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分析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是汉民族的语言,但在表达方式、词汇使用、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一、词汇的异同点1.字词的丰富程度:文言文的字词多取自古代经典著作,词汇丰富而传统。
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生活的实际需求,词汇较为现代化。
2.词性的使用:文言文中的词性划分相对简单,大多数词语只有一个词性。
而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语可以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3.词语意义的变化:文言文的词语在意义上有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已经转变了意义。
二、语法的异同点1.句子结构: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子结构较为固定,很少有倒装句、被动句等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灵活,更加符合表达需要。
2.动词的变化:文言文中,动词的变化相对简单,没有人称、数的变化。
而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变化较为复杂,包括人称、数、时态等方面的变化。
3.句型的表达:文言文中喜欢使用倒装、并列句、对仗句等修辞手法,语言更加雄浑而且富有节奏感。
现代汉语则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三、表达方式的异同点1.恭敬与客套:文言文中更加注重恭敬的表达方式,多使用敬语和礼貌用语。
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
2.显著特点的体现:文言文通过修辞手法和文雅的词汇,突出表达对象的特定特点,是一种更具艺术性的语言。
现代汉语则更注重实用性和简洁性。
3.篇章结构的安排:文言文中的篇章结构往往按照先贤遗训、名人事迹、议论论点等顺序展开。
现代汉语中的篇章结构则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安排。
综上所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异同点。
了解和熟练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比较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通常用于古代文献和经典读物的写作与阅读。
而现代汉语则是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工具。
本文将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一、音韵1.声母在声母方面,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不同。
文言文中的"zh"、"ch"、"sh"三个声母,在现代汉语中被表达为"z"、"c"、"s"。
例如,“之”在文言文中读作"zhi",而在现代汉语中读作"zi"。
2.韵母韵母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文言文中的"i"、"u"、"ü"三个韵母,在现代汉语中,韵母"i"变为了"i"、"ü"变为了"yu"、韵母"u"保持不变。
举个例子,"子"在文言文中读作"zi",而在现代汉语中读作"zi"。
二、词汇1.词义扩展现代汉语相对于文言文,词义的扩展更为普遍。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比文言文更加广泛和灵活。
例如,"开放"在文言文中意为"打开",而在现代汉语中不仅指物理上的打开,还可以引申为思想上的开放。
2.外来词汇现代汉语中大量引进了外来词汇,而这在文言文中是很少见的。
现代汉语借用了很多西方语言的词汇,用来表示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电脑"、"咖啡"等词汇在文言文中是不存在的。
三、语法1.语序在语序方面,文言文的语序较为固定,通常是主语前置,谓语动词置于后面。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语言形式、词汇用法以及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比较,以突显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语言形式的差异1. 发音差异:文言文中的声调直接体现在字的形状上,而现代汉语中的声调通过音调的升降变化来表达。
文言文的声调较为平坦,相较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古朴。
2. 字形差异:文言文使用的字形与现代汉语字形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字在字体上具有变体。
例如,文言文中的“曾”字在现代汉语中写作“曾”,字形不同。
3. 字数差异:文言文通常使用较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名词,因此句子通常比现代汉语更为冗长,文言文的表达更为繁复。
二、词汇用法的差异1. 词语选择差异: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大多为古代词汇,而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词汇则更符合现代人的日常表达。
例如,文言文中使用的“咨询”在现代汉语中常用“请教”替代。
2. 词语意义变化:由于时间的推移,一些词汇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例如,“幸”在文言文中表示“好运”,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幸福”。
三、语法结构的差异1. 句法结构差异:文言文中重视平衡和对仗,使用较为复杂的句法结构,而现代汉语更注重语序和语义的表达,句子结构更加简洁直接。
2. 虚词使用差异:文言文中使用大量的虚词,如“乍”、“亦”等,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虚词已经被简化或省略,例如“了”、“的”。
3. 助词差异:文言文中的助词使用较为繁琐,往往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达语态、时态等,然而现代汉语中助词使用相对简单,如“了”、“吗”。
四、异同的影响和作用1. 文化传承: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和学习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经典著作以及历史文献的内涵。
2. 文学艺术: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它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汉语则更适合表达现代文学的思想和情感。
3. 社会交流:现代汉语作为当代交流的共同语言,更加简洁明了,适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便于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文言文,是指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学语言形式,通常指古代汉族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标准文语。
而现代汉语则是指现代汉族人民日常交流和表达思想观点所使用的语言。
两者在语法、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和阐述。
一、语法差异1. 远离语序:文言文着重遵循主谓宾的语序,句子结构较为固定,用来表达的逻辑关系较明确。
而现代汉语则在语序上较为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位置来强调重点,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2. 辞序变化:文言文中,名词和形容词的相对位置较为固定,形容词常位于名词之前,表示修饰关系。
现代汉语中,词语的顺序更加灵活,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进行调整。
3. 语态变化:文言文重视动宾关系的交代,偏向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动作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则增加了主动语态的使用频率,使得表达更加主观明确。
二、词汇差异1. 辞藻华丽:文言文使用辞藻华丽、修辞丰富的词语,注重表达的美感和庄重感。
现代汉语使用的词汇相对简洁直接,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实用主义倾向。
2. 异体字的使用:文言文中使用较多的异体字,有些异体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淘汰或很少使用。
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规范字的使用,减少异体字的应用。
3.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虚词,如「之」、「乎」、「焉」等,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和修辞手法。
而现代汉语中,则减少了虚词的使用,追求简洁明快。
三、句式差异1. 长句与短句:文言文中常使用较长的句子,通过堆砌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现代汉语则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短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清晰度。
2. 平行句和对偶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平行句和对偶句来强调并列关系或对比关系,突出修辞效果。
现代汉语则更注重简练表达,较少使用这种句式。
四、表达方式差异1. 简述与繁复:文言文注重详细描述和繁复修辞,一般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语句来表达完整的意思。
而现代汉语则追求简洁直接,减少繁复的修饰。
2. 文字与口头:文言文主要用于文字形式的交流,讲究文字的书写美感和工整。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
一、语法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比较复杂,使用判断句、假设句等句式较多。
而现代汉语使用最为常见的陈述句、疑问句等句式。
此外,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排列一般为主谓宾的顺序,而现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排列顺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联系上,两者均有着严谨的语序和语法规则。
并且一些文言文的规范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所保留,例如“不仅……而且……”和“虽然……但是……”。
二、词汇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文言文的词汇使用较为繁琐,表达方式比较书面化。
而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通俗易懂,更贴近日常生活。
文言文中常使用的成语、典故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所体现,但一些生僻的词汇则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此外,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共同之处在于词汇来源的大部分是汉字,特别是一些常用的词汇,在两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使用。
三、表达方式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文言文表达方式以古代文学作品和史籍为主,追求更多的修辞手法和修饰语。
现代汉语则更注重简洁明了,追求实用性和直接性,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重要联系体现在文言词语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上。
文言文中的一些典雅、文雅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使得现代汉语在一些场合中能够体现出尊重、严谨的文化特点。
总结起来,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存在着联系与区别。
在语法方面,文言文偏重于复杂的句式和严谨的主谓宾语排列,而现代汉语则更注重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
词汇方面,文言文词汇繁琐,现代汉语词汇更通俗易懂。
在表达方式上,文言文强调修辞手法和修饰语,而现代汉语更注重实用性和直接性。
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独具魅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其独特的特点和用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代文和文言文的

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1、文言文和现代文构成采用的时间相同:文言文:中国在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现代文:就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获得正式宣布书面语的资格。
2、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表述方式不同:文言文:就是润色过的语言,即为书面语言,就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有统治者地位。
最后一个“文”字,就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则表示的就是文种。
现代文:表达是没有通过修饰过的。
比较通俗易懂。
比如说,想问某人与否喝茶了,用现代文定义,就是“喝茶了吗?”,而用文言文展开定义,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并作动词用,意思为喝茶。
文言文: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文:肤浅通俗,在语言上,生动、古灵精怪、硬朗、生活气息浓郁,富于表现力。
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容易,更能清楚的表达人们说话时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难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用脑筋,经过反复思考才知道所表达的意思,白话文呢,很容易表达自己所认为的东西,方便易懂。
白话文就是中国发展的须要,它简洁,通俗易懂。
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经济繁荣文学创作,推展国民教育,起至了关键促进作用。
“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
“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 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 ,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
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 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
比如在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一一包括方言一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
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
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
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
白话文的风行极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
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
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
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
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现代文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弓|用、对比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力。
、占、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一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匚(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11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 2或1 + 3的形式,先文言文的单音词与复音词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一、文言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的演变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或前缀),加后缀的如:鼻-鼻子,石-石头;加前缀的如:师-老师,姨-阿姨。
2.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恭-恭敬,予-给予,奇-奇怪,寒-寒冷,饥-饥恶,旗-旗帜,巩-巩固。
3.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岐-岔路,夷-平坦,傍-靠近,邦-国家,眠-睡觉,冥-昏暗。
二、不要把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词形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认为一个双音词而用现代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愿意。
^ 口,“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是两个词,地-土地,方-方圆,周围。
三、文言中的复音词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 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1.单纯的复音词。
这类词包括: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
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
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古文的语言特点一、言文分离。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
文言是在先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
从汉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
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
例如先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
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