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26汉语言文学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古代汉语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26汉语言文学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古代汉语简答题精编

1.何谓近体诗?

【答案】又叫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的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唐代人就将这种新产生的诗叫今体诗或者近体诗,而将不讲究格律的诗歌称为“古诗(唐人又称之“古风、往体”)”。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和长律(排律),绝句又分为七绝和五绝。所谓“七”、“五”都是就每句字数而言。

2.什么叫做“读为”?

【答案】训诂学术语,也作“读曰”、“读某为某”。汉人以本字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即“破字”。“读为”、“读曰”两个术语产生于汉代,到清代训诂学家对“读为”、“读曰”的作用已有较清楚的认识,已有意识地将古今字与假借字区分开来。如段玉裁的《周礼汉读考》对《周礼》注中汉代某些训诂学家使用“读为”、“读曰”的情况已作了详尽的考证与说明。

10什么叫做“谓”?

答:训诂学术语,意为“某说的是某”或“某指的是某”,用以解释的词语通常放在所解释词语的后边。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毛传:“有谓富也;亡谓贫也。”在这里,“谓”可以解释为“说的是,指的是”。在“谓”字句中,被解释的字在前,释字在后,这与“谓之”正好相反。

3.什么叫做“注疏”?

【答案】训诂学术语,古书注释和疏解注释的合称。旧时将着重解释古书词句意义的文字称为“注”。先秦时的“传、说、记、解、故”以及两汉时的“训、训诂、笺、章句”等解释古书词句的文字实即为“注”之异名。“疏”对“注”而言,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称为“疏”。“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也称为“章疏、讲疏、疏义”等。唐时,“疏”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釐正、阐发前人的义疏。南宋时始将经书的注文与疏文合为一编,称为“注疏”,“注疏”的通用名正是由此产生的。

4.什么是“十三经”?

【答案】“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其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从汉代五经到七经、九经,再到十二经,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十三经的说法,具体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什么叫流水对?它有何优点?

【答案】流水对即串对,是对偶辞格中的一种,它要求上下句字面相对而内容相承,往往有条件、因果、假设、递进等关系。它的优点是句式匀称而不呆板,意义上下连贯,有助于内容的表达。

6.什么是六书的“四体二用”?

【答案】由于转注和假借都没有造出新字,所以将六书分为两类。所谓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结构类型:所谓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属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

7.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案】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

(1)“是、此、斯、茲、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茲、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足旁指代词(意思足“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8.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

【答案】词类的活用是指汉语中的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的“奇”,形容词作谓语而又带上了宾语,具有了及物动词的特点,为意动用法;“宾客”本来是名词,在句中作了谓语而且带有宾语,具有及物动词的特点,为意动用法。

9.简述宋人三十六字母和守温三十字母的异同。

【答案】二者相同点:都是反映当时时代的声母标目字。

二者不同点:

(1)守温三十字母是五音,宋人三十六字母是七音。

(2)宋人三十六字母比守温三十字母增加了六个字母:轻唇音“非敷奉微”,舌上音“娘”,正齿音“床”。

(3)重唇音换了两个字母:“不芳”换为“帮滂”。

10.“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答案】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11.什么是亦声字?

【答案】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其特点是: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例如:

授:《说文》:“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娶:《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说文》:“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礼:《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琀:《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忘:《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12.什么叫做“犹言”?

【答案】训诂学术语。“犹”旨在说明词在上下文中的特定意义,“言”主要用来分析、串讲句意。“犹”与“言”合用便兼有二者的功用,有时在分析、串讲句意的同时说明词在上下文中的特定意义。如《礼记·檀弓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郑玄注:“曾子盖知临丧无饰。夫夫,犹言此丈夫也。子游于时名为习礼。”

13.上古漢語中,名詞的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有何不同?試舉例説明。

【答案】现代汉语中,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主语或宾语。如“张三打李四。”“张三”和“李四”都是名词,在句中分别作主语和宾语。上古汉语中,名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有如下不同:

A.上古汉语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如《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君”字活用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

B.上古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可以用如使动,在句中作谓语。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鲁欲将.吴起。”“将”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句中作谓语。

C.上古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可以用如意动,在句中作谓语。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字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句中作谓语。

D.上古汉语名词可以用作状语。如《战国策?齐策四》:“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晨”是名词,在句中作状语。

14.什么是词的本意和引申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答案】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枸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15.什么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有哪些特点?

【答案】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许慎字叔重,他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开始编写《说文解字》,历时21年才完成。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字典,可谓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全书正文十四卷,叙目—卷。今存本经宋初徐铉校定,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再注音。列字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主体,间或举出古文和籀义。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汉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当然也有缺点和局限:对一些字形的解释不正确,失于穿凿。

16.形容词的活用有哪些类型?

【答案】(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中的“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17.什么叫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有哪些常见类型?举例说明。

【答案】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其实质是以一般的动宾结构形式表达认定式的内容。意动用法有两种类型:

(1)名词的意动用法。如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荀子?天论》:“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18.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情况有哪些?

【答案】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五种情况:

a.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比如:其后秦稍蚕食魏。“蚕食”的“蚕”就是名词作状语。

b.表示对待对象的态度。比如:吾得兄事之,“兄”是名词作状语。

c.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比如:卒庭见相如。“庭”是名词作状语。

d.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比如:法当斩。“法”是名词作状语。

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比如:面刺寡人之过。“面”是名词作状语。

(2)时间名词作状语,跟现代汉语一致。

19.什么叫“犯孤平”?

【答案】“犯孤平”指格律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五言则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除韵脚字外,全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犯孤平可以救,方法是将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由仄变平。

20.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类型?

【答案】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1)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亲戚”“宫”“禽”“丈夫”“丈人”“金”等。“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

“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

“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

“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2)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响”“色”“河”“江”“裁”“皮”“醒”“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