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流行现状-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鼠疫的流行史

鼠疫的流行史

鼠疫的流行史一、世界鼠疫流行简况公认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有三次:第一次大流行在公元6世纪(527-565)。

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最后传到北非、中东和欧洲,持续时间50~60年,死亡1亿人,第二次大流行在14世纪(1346~1665年)。

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

这次大流行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

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人口的半数。

第三次大流行在19世纪末(1894年)流行持续到20世纪中叶。

起源于我国云南,鼠疫在云南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流行,传至广州和香港。

由香港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

死亡1000多万人。

二、我国鼠疫流行简史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历史悠久,最可靠记录是14世纪的大流行,当时死于鼠疫者1300万人。

根据历史资料和近年调查的中国20世纪前各省有鼠疫流行的最高记录,1754——1899年有10个年份有鼠疫流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以前(1644年-——1899年)我国南方和北方有13个省(区)的202个县(市、旗),共约发生鼠疫病人144万人,死亡137万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又有吉林、黑龙江、陕西、浙江、湖南、和上海等7个省、市陆续发生鼠疫。

1900——1949年,最高鼠疫陆续达最高峰,共有20个省(区)501个县、(市、旗)陆续鼠疫,发病人数达1155584人,死者达1028408人。

1955年——1979年鼠疫的发病人数较建国初期明显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鼠疫疫情又明显上升,1981年——1990年,发病149例,年均14.9例,1991年——2000年,发病550例,年均55例,2001年——2002年161例,年均80.5例。

三、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有17个省(自治区)、216个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2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到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6个省(区)。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传染期:鼠疫患者在出现症状后,传染性最强。传染期通常持续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或死亡 后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患者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传播病原体。
以上是关于鼠疫流行病学特征的详细描述。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有效防治鼠疫、减少其传播和 危害至关重要。在继续探讨鼠疫的防治策略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流行病学特点,以制定 更全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鼠疫的历史背景
鼠疫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死病”,在中世纪欧洲曾导致数百 万人死亡。
自19世纪末以来,鼠疫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一 些地区仍时有发生。
鼠疫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抗 生素敏感。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人类通过接触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 鼠、兔等)或其排泄物而感染。
如基因测序、遥感监测等,以实现更快速、准确的疫情预警和应对。
02
多元化防治策略
未来防治工作将更加注重多元化策略,包括生态、生物、医学等多种方
法的综合运用,从源头上遏制鼠疫的传播。
03
强化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形成全民参与的防治格局。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疫情监测与预警
跳蚤叮咬传播:跳蚤叮咬感染鼠疫后,再次叮咬人类时, 可将病原体传入人体。这是鼠疫在人际间传播的主要途径 。
人际传播:在防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鼠疫可通过飞沫 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在人际间传播。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在面对鼠疫等疫情时 ,务必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和指导。
02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症状治疗
针对鼠疫患者的症状,如高热、疼痛等,采取相应的对症 治疗措施,如解热镇痛药、止痛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

2024年鼠疫PPT演示课件

2024年鼠疫PPT演示课件

危害及影响
对人类的危害
鼠疫可引起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临床表现。病情严重 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败血症样表现,甚至死亡。
对社会的影响
鼠疫的爆发和传播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 经济活动。同时,疫情的防控和治疗也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02
钩端螺旋体病
有蜈蚣样皮疹,但无淋巴 结肿痛。
并发症与预后
继发性肺炎
为鼠疫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咳嗽 、咳痰、胸痛等。
败血症型鼠疫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表现为高热、 休克、DIC等。
并发症与预后
• 脑膜炎型鼠疫: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 脑膜刺激症状。
并发症与预后
01
预后
02
03
04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病 死率。
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鼠疫病例,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网络 直报。同时,相关机构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面临的挑战
1 2
鼠疫疫情监测与预警
如何及时发现并准确预警鼠疫疫情,防止疫情扩 散。
鼠疫病原体研究
深入了解鼠疫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 传播途径,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感染途径
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吸入含菌气溶胶
而感染。
02
潜伏期
一般为2~5天,也可长达10天。
03
病理变化
病原菌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内繁殖,引起淋巴结炎和淋巴管
炎。随后细菌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和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皮

鼠疫流行形势和防控策略

鼠疫流行形势和防控策略

甘肃“10.02”疫情-败血型鼠疫继发肺鼠疫
• 患者马某,男,汉族,牧民,46岁 • 2014年10月1日16时40分,肃北县石包城乡鱼儿红
村牧工马某强因发热、咳嗽到玉门市老市区分院 就诊。入院后,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9 时35分宣告死亡。 • 实验室确诊
– 反向血凝试验阳性(滴度:1:1024),组织液ELISA抗 原检测阳性(滴度:1:160);血液ELISA抗原检测阳性 (滴度1:2560)。
民王某到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市区分院就诊
• 高烧发热、心律失常,随即收治入院
– 当晚21时,通过询问本人,反映在放牧期间有旱獭接 触史,疑似为鼠疫病例,医院立即给予隔离治疗,并 将疫情逐级报告。
– 次日6时,患者经医治无效死亡
• 咽拭子反相血凝阳性(滴度1:12800),PCR、 ELISA检测阳性。咽拭子培养分离出鼠疫菌。

鼠疫的临床类型
• 腺鼠疫 • 肺鼠疫
– 原发 – 继发
• 败血症鼠疫 • 其他类型
– 皮肤鼠疫等
诊断标准(WS279-2008)
腺鼠疫
• 淋巴结肿痛
– 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 颌下
• 强迫体位,拒按 • 如不及时治疗
– 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 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
2017年甘肃病例
• 2017年12 月11 日19时,肃北县医院就诊 • 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 • 就诊症状
– 体温39℃,右腋下淋巴结肿大,右上肢及右下肢因 疼痛活动受限
• 实验室检测
– 核酸检测(PCR)和抗原检测(ELISA)阳性
• 12日14时48分救治无效死亡
– 死亡后经查验皮下大面积出血,皮肤发黑

《2024年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流行与防治研究》范文

《2024年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流行与防治研究》范文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流行与防治研究》篇一一、引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的流行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鼠疫的流行情况、成因、防治措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提供借鉴。

二、鼠疫流行概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疫情严重,尤其是在某些乡村地区,疫情爆发更为频繁。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导致疫情控制困难重重。

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携带的细菌引起,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三、鼠疫流行成因分析(一)自然环境因素热河省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为鼠类等啮齿类动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该地区植被丰富,为鼠类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二)社会因素当时的社会环境混乱,医疗条件落后,加之民众卫生意识薄弱,为鼠疫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政府对疫情的重视程度不够,防控措施不力也是导致疫情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防治措施及效果(一)预防措施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引导民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的生存空间和食源。

此外,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灭鼠行动,以降低鼠类的数量。

(二)治疗措施针对鼠疫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在中医方面,则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中药治疗方法。

同时,还加强了患者的隔离治疗工作,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三)效果评估经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热河省北部的鼠疫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疫情的传播得到了遏制,患者的治愈率逐渐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当地民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的鼠疫防治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公共卫生事业的防控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其次,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后,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治疗和灭鼠等方面的工作。

我国鼠疫的现状与预防控制

我国鼠疫的现状与预防控制

跃期
一 些 静 息 了 多 年 的疫 源 地 重 新 暴 发 流 行 并 向周 围 蔓 另 外 我 国 东 北 和 内 蒙 东 部 地 区 的 达 乌 尔黄 鼠
, ,
,
延 扩 大 同 时 新 的疫 源 地 也 不 断 出 现 发 生 了 几 次 规 模 较 大
疫 菌 株 的 分 布 情 况 分 析 其 流 行 特点 然 后 再 根 据 各 个 疫 源 地 的 自然 景 观 和 菌 株 类 型 来 制 定 相 应 的预 防 控 制 措 施 但 这 有
,
,
的 流 行也 暴露 出 我 国 应

我 们应 完善 整 个社会公共

卫 生 管 理 体 系 建 立 高效 的 传 染病 信息管 理 系统 完 善 的应急 处 理 系 统 并健 全 预 警报 告 机 制
展 社会安 定 等都 有 巨 大 影 响
,
,
疫情 的发 生 对 旅 游 经 济 发
它 不 仅 严 重 危 害人 民 健 康 还
,
病变
患 者 还 可 能 出现 发 热 心 动 过 速 血 压 降 低 血 液 中 白
,
存在 而 且 分布很广 行

,
,
在 人 类 历 史 上 曾经 有 过
,

次世 界 大 流
细 胞 增 高 和 弥 散 性 血 管 内凝 血 等 内毒 素 血 症 的 表 现 预 防控 制 研 究 进 展
年 中 国香 港 鼠疫 大 流 行 期 间 法 国 学 者 耶 尔 森 在 年 修 订 的《伯 杰 氏 鉴 定 细 菌 学 手
, ,


的预 防控制


疫 源 地 的监 测 地调查

鼠疫流行病学

鼠疫流行病学

35
(2)报告内容
①鼠疫病人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内容
➢ 疫情登记与责任报告人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 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 写报告卡。
➢ 县(区)级鼠疫防治机构对辖区内上报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负责及时组织对人间鼠疫进 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填报《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调查 表》。
➢ 县(区)级鼠疫防治机构对人间鼠疫病例的发现,隔 离、诊断、治疗,转归,疫区处理等情况及时进行网 络直报,并最终写出完整报告进行网络直报。
精选可编辑ppt
36
②动物鼠疫疫情报告内容
➢ 各县(区)级鼠疫防治机构负责填写并上报《鼠疫细菌 学检验报告卡》及《鼠疫血清学检验报告卡》。
➢ 各县(区)级鼠疫防治机构负责组织对动物鼠疫及时进 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区处理。并将流行病调查结果、疫 区处理等情况及时进行网络直报,最终写出完整报告进 行网络直报。
2动物间鼠疫疫情动物间鼠疫疫情1980198020002000年我国在青海西藏新年我国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云南宁夏河北吉疆甘肃内蒙古云南宁夏河北吉林陕西四川等陕西四川等1111省区的省区的620620个县旗市发生了动物鼠疫流行平均每年旗市发生了动物鼠疫流行平均每年有有295295个县次发生动物鼠疫个县次发生动物鼠疫171996199620002000年全国发生动物鼠疫流行的年全国发生动物鼠疫流行的旗县区旗县区505863534610203040506070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旗县区18近5年全国新增鼠疫疫源县63个2000年全国有11个省区46个县发生动物鼠疫疫点310个分离鼠疫菌588株
30000
28253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鼠疫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鼠疫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鼠疫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鼠疫是严重的甲类传染病之一,是指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发病机制主要为鼠疫杆菌在入侵患者的体内后,经过淋巴管到达淋巴结,引起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淋巴结在高度充血的情况下,很容易与其他淋巴结相互融合,同时淋巴结内含有大量的病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导致鼠疫[1]。

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毒血症、淋巴结疼痛或者肺炎等,具有死亡率高、传染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鼠疫在历史中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流行,致死人数较多,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大量报道证明,我国的鼠疫集中地区主要分布在17个省,201个县或市,范围较广。

临床中治疗鼠疫的方式为抗菌治疗,支持疗法等,但是在早期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还会引发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所以及早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保障人类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研究鼠疫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特进行此次报道。

1鼠疫的现状1.1人间鼠疫,我国最早的鼠疫发生在1644年,山西省。

并且根据大量历史资料显示,在1644年至1949年期间,有20个省出现过人间鼠疫,共179次,在20世纪初期,也相继爆发过几次较大的鼠疫。

1901年至03年,由于数已死亡的人数高达70000人左右;1910年至11年,黑吉辽、内蒙古、河北等地鼠疫死亡人数为60000人左右。

1917年至18年死亡人数为14000余人。

在早期的人间鼠疫分布较广,但是截止到2012年低,就再无人间鼠疫的发生[2]。

1.2鼠疫的疫源地,鼠疫的发源地条件比较复杂,发源地的动物种类较多,在历史的记载中,人们对鼠疫的发源地的情况了解较低,往往只能靠猜测,对于东北、华北等各地鼠疫流行多数来源于外传。

其中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期发现的一处发源地,具历史记载,在1932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鼠疫中,引起鼠疫的类型是达乌尔黄鼠,并且在1955年新疆的玛纳斯灰早獭、1956年的乌恰长尾旱獭、1963年甘肃阿拉善黄鼠、1970年内蒙古阿巴嘎旗布氏田鼠以及1975年的云南小林姬鼠体内均检测出鼠疫菌,这证明了鼠疫的发生是有自然疫源地的1.3疫源地的分布,在1999年,我国已经确定18个省、200多个县,为鼠疫疫源地,面积为900000多万平方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2012级中西医一班严美悦
120102230115
鼠疫的流行现状
鼠疫是一种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规定为甲类传染病,进行重点防治;《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将鼠疫规定为检疫传染病,严防鼠疫从境外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鼠疫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而且往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引发社会动乱,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有效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保证疫情发生后能够得到迅速控制,我们通过对甘肃省鼠疫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的调查与分析,提出鼠疫应急处理机制建设中需要加强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存在疫情远距离传播的情况,如何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防止鼠疫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传入人口密集地区及大中城市。

1、甘肃省鼠疫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鼠疫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并完善鼠疫应急处理机制。

方法收集、整理资料,现场调查。

结果甘肃省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人间鼠疫屡有发生。

1959~2005年,甘肃省共发生人间鼠疫25起,发病64例,死亡38例,病死率近60%。

近年来,疫情远距离扩散的危险急剧增加。

结论为了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和远距离传播,需进一步研究和落实鼠疫各项防治措施,加强和完善鼠疫应急处理机制建设。

2、鼠疫菌毒性研究现状
病原性和毒性是鼠疫病原体生物学最重要的问题。

它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通过对鼠疫菌毒性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其某些共性的理论和方法学原理。

我们试图提出并论证对毒性不只应该研
究其分项的决定性因子,而且还必须研究菌细胞的整体特性。

在菌细胞整体特性中作为整个活体功能基础的可调节性是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

人类将鼠疫控制于鼠间或消灭鼠疫自然疫源性,须解决的中心问题是鼠疫菌在自然界中延续机制,即保存机制。

拟解决此问题仍须对鼠疫自然疫源地(以下略为疫源地)及其生态因素进行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研究。

分类是研究其特殊和一般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这是分类在现时鼠疫研究中的意义所在。

综观过去,了解现状,以便从中受到某种启迪为本文之目的。

3、鼠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目的对鼠疫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新型鼠疫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与鼠疫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现有鼠疫疫苗因其在保护力和安全性方面的限制,需要开发更为安全有效的新型鼠疫疫苗。

鼠疫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应用新佐剂及改变接种途径的鼠疫疫苗等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

对鼠疫菌候选抗原的研究是鼠疫亚单位疫苗研究的基础。

新型鼠疫疫苗对增加使用者依从性、提高疫苗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鼠疫应急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甘肃省鼠疫防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和传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落实鼠疫各项防治措施,加强和完善鼠疫应急处理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宏,王世明,吴得强. 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动态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6(06)
[2] 江凌晓,杨瑞馥,俞守义. 鼠疫疫苗的研究[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4(03)
[3] 王耕兴. 提高鼠疫监测质控的探讨[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2(03)
[4] 杨顺林,史献明,杜国义,董国润,胡乐乐. 河北省动物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09(04)
[5] 张涛,麦海,黄济英. 鼠疫菌的基因结构和自然疫源性[J]. 地方病通报. 2004(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