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真功太极拳的三种功夫谈

合集下载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太极拳是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武术,纵观历史舞台,太极拳在其中是一枝独秀。

太极内功一直是现代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欢迎阅读!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便会涉及到内功修炼,太极内功如何修炼呢?修炼内功和丹田有很大的关系。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

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

炼精会带动真气,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炼精是养生的基本功,男人练了此功可以达到补肾防肾虚的目的。

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

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即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

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

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一直是人们养生的重要部位,道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也因此设立了专门炼金丹的地方。

《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

《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

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拳术技巧和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修养。

以下将介绍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希望能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 以松为主太极拳注重在动作中保持松散的状态,不紧张不僵硬。

拳术的力量来自于内劲的运用,而内劲的发挥需要在松散的状态下才能更加顺畅。

因此,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身体的松弛,特别是肩膀、背部和腰部的松散度要特别注意。

2. 以虚灵为主虚灵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味着身体要有一种虚空的感觉,不要有任何的紧迫感。

虚灵的状态有助于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同时也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虚灵的状态,不要陷入到僵硬和沉重的感觉中去。

3. 以圆为主太极拳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以圆为主。

圆的动作能够使拳术更加流畅,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太极拳的柔和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曲线和流动感,不要呈现出直角和棱角的感觉。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以缠绕为主,通过旋转、盘旋、缠绕等动作来发挥力量。

缠绕的动作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加集中和均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控制对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要呈现出断续和僵硬的感觉。

5. 以内劲为主太极拳的内劲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强大的力量来源。

内劲是通过呼吸和意念来调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通过肌肉的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劲的培养和运用,通过深呼吸和意念的调动来发挥身体的力量。

6. 以沉着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一种沉着的状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所左右。

沉着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集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沉着的状态,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情绪所左右。

7. 以静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重静态的修炼,通过保持静止的姿势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力量。

静态的练习有助于培养专注和耐心,也能够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内在的力量。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武术,重视内功修炼和身体的柔韧性。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是打好太极拳基础的关键。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松身、化势、沉肩坠肘、缩胯塌骶、圆腰顶胯、气沉丹田、从指尖到整个身体的内外兼修等,具体要点如下:
1.松身:太极拳强调以松为本。

练习时要保持肌肉松弛,不用力,避免用力过猛造成紧绷,需要全身松弛地呈现流水般的柔顺感觉。

2.化势: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化解对手的攻势。

练习中需要灵活转换姿势,通过细微的身体变化来应对对手的力量,从而以柔克刚。

3.沉肩坠肘:太极拳强调身体的下沉感。

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肩膀下沉,肘部下沉,通过重心的下沉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抵抗对手力量的能力。

4.缩胯塌骶:太极拳强调下半身的柔韧性。

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收缩髋关节,向下塌骶,以增强下半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5.圆腰顶胯:太极拳强调潜人体能量的发挥。

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腰部的柔软和灵活,使腰腹成为身体劲力传输的主要部位,同时要保持胯部的挺直,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

6.气沉丹田:太极拳强调以丹田为中心。

练习过程中,要将注意力集中放到丹田(位于脐下三寸处),同时要注重呼吸的调节,让气息在丹田内外循环。

7.内外兼修:太极拳注重内功的修炼。

练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的外在动作,还要注重内在的修炼,如修炼呼吸、意念集中、锻炼内气等。

总的来说,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需要从松身、化势、沉肩坠肘、缩胯塌骶、圆腰顶胯、气沉丹田以及内外兼修等方面入手。

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才能逐渐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功,打好太极拳的基础。

养生太极过三关

养生太极过三关

练 习 坚 持 半 年 以上 或 者 同 一 动 作 重 复 数 千 万 次 后 ,
强 制 性 就 会 逐 渐 消 失 ,就 可 以 进 入 外 导 内行 的 自觉 性阶段 。 这 个阶段 , 与外有 所结合 , 中有 内 , 在 内 外 内
中 有 外 , 足 出手 移 必 有 内 部 驱 动 , 意 散 乱 与 心理 即 心
主 要 倾 向不 同 。 即使 在 身 处 静 态 、 定 状 态 下 , 有 一 中 也 个 内部 的 开合 问题 , 可 以 用开 合 来 说 明意 引 气 行 。 也
1 开 则 气 运 四 梢 . 则 气 敛 入 骨 . 合
时 , 乎 此 月 扩 空 , 宫 穴 呼 应 肩 井 穴 , 找 踝 骨 内 似 劳 又 侧 昆 仑 穴 , 气 时 命 门 穴 找 神 阙 穴 , 会 似 -- 气 流 呼 百 T ̄ '
团 如 月 带 合 意 时 ,意 在 拇 指 内 侧 少 商 穴 与 食 指 甲 后
侧 的 商 阳穴 , 后 意 想劳 宫 穴 , 会 呼应上 顶 , 合 然 百 配
吸 气 , 阙穴 找命 门穴 , 似 乎涌 泉 穴走会 阴 穴 , 神 又 通
过 中 脉 上 百 会 穴 , B- 水 上 涌 津 液 满 口 。两 手 相 开  ̄ -口 , j
干 扰 较 少 较 浅 且 容 易 排 除 , 感 的 习拳 者 对 “ 行 ” 敏 内 有 不 可 名 状 的 感 知 。 继 续 坚 持 这 种 自 觉 性 外 导 内 行 的 训 练 , 拳 的 趣 味 必 与 日俱 增 , 时 口 生 津 液 , 运 有 有 时 手 心 发 热 , 时 心 意 空 旷 , 时 精 神 振 奋 , 有 的 有 有 也
意引气 行 关是难点 , 气相 合催 动 身形 手势 是 关键 。 意 养 生 太极 修 炼 者 只 要 在 此 三 关 上 苦 练 ,其 养 生 效 果 必将 出人 意 外 而 令 人 惊 喜 。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入门有绝招,太极拳基本功练习方法,如今太极拳练习的人很多,太极拳不仅是老年人在练太极,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太极的队伍中来,下面店铺就教大家太极的基本功练习,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活臂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

“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

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

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有哪些怎么练习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有哪些怎么练习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有哪些怎么练习太极功夫其博大精深,难以尽述。

其实太极拳中有着三种功夫。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三种功夫。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一:松柔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特征。

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

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真正的功夫。

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

于外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于内是五脏六腑之安舒、经络气血之通畅,毫无死硬僵固之意。

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意气穿领。

太极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和“柔”。

有些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

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不存半点拙力笨劲。

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则适得其反。

放松是一个无限升华的过程,可谓“松”无止境。

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不松的状态。

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强拔硬挺,就会出现“顶牛”现象。

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

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

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才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

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

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

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

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之病,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

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

“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

旧时用人力打夯,几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用全身之力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真功太极拳的三种功夫谈太极真功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有志于此者不可不详察焉。

笔者有幸先后跟随数位大师习练各式内功拳,虽自知驽钝,功浅识微,但有幸亲眼得见并领略过先辈大师炉火纯青的太极真功,对此梦寐以求,并常常揣摩其中奥妙,有时似乎偶有所得。

太极功夫博大精深,形意悉备,难以尽言。

钡会前人真知灼见,结合自己点滴体会,我以为,就太极功夫的练用内涵及特点而言,最能代表太极功夫的主要是三种功夫,即松柔功夫、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松柔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

可以说是个“门坎儿”。

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它贯穿太极功夫的始终,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太极功夫。

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无丝毫死硬僵固之意,但又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连。

太极拳的手法、身法、底盘、整劲等,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

有些人认为,不使劲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

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的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即彻底的放松干净,不存半点拙力笨劲,这是一个无限追求的过程。

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一定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未松开的状态。

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位置,便强拔硬挺,出现“顶牛”现象。

须知“由己则滞,从人则活”,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

而不至于“舍近求远”。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

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使每个动作要领都能在意念的引导下,用放松的过程去完成。

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

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

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以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

正如试验室所用的分析天平,之所以天平灵敏,主要是因为它的设计精密,松滑无碍。

人体在“松”的状态下,腰胯自由灵活转动,各个关节轻灵无滞,筋骨顺台,气脉贯通,意无间断,各种功夫劲法才能准确到位。

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形成一动俱动的整体之力。

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

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

“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

旧时用人力打夯,几十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全身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

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

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

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

因此,练太极功夫与练习举重、拳击、健美者的肌肉结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境领和内力充贯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完全不同于只重外在表演的“松”与“柔”,更不同于杂技中的“柔术”。

只有在松柔的状态下,才能使人体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看到的车把式挥鞭驭马的情景。

马鞭子的鞭杆是用弹性很好的合股竹竿而制,其顶部再绑上一截更细更柔,弹性更好的细竹枝,行内人俗称“小鸟”(因其极松软,颤颤抖抖,似雀跃之状而得名)。

“小鸟”顶端系垂着鞭绳,鞭绳末端为鞭梢一车把式挥鞭发力前,往往先将鞭子在空中舞动起来,使“节节松开”的鞭杆、小鸟和鞭绳、鞭梢形成一个整劲,“蓄劲如开弓”,然后再用力打击,此时鞭把往下挥动的带动力,通过鞭杆的杠杆力和“曲中求直”的弹力得到放大和后续延长,再通过灵活的“小鸟”,“周流无碍”地传给鞭绳,最终集中贯注于鞭梢,“发劲如放箭”,经过数次放大和加压,自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因此好的车把式有时一鞭下去甚至能将烈马致于死地。

而换成锐器刺,造成的创伤,也未必有鞭打的伤害大。

此例虽不及“弓箭”之喻更接近太极蓄发之势,但鞭杆之柔韧,“小鸟”之灵跳,鞭绳之松软,以及整体传递发力时的情状,也直观地说明了太极功夫中“松柔”、“轻灵”的基本要素为其根在脚(鞭把)、发于腿(鞭杆)、主宰于腰(十乌)、形于手指(鞭蝇及鞭梢)的完整一气,较为形象地体现出太极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劲力升华过程。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知觉)二、知觉知觉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听劲”到“懂劲”的功夫。

虽然人人都有知觉的本能,但那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条件反射,只有通过悉心训练,才能成为太极功夫中的知觉功夫。

正如杨澄甫所说:“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办甚难得之于我也。

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

”知觉功夫是在松静功夫基础上的第二种功夫,实际上是…知人”的功夫。

如果说松柔是体,重在知己,知觉剐为用,重在知人。

能知觉,方能屈伸动静,见人则开,遇出则合,着来则降,就去则升,阶及神明。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这种功夫的真实写照。

“知觉运动来相应,因敌变化示神奇”,完全是靠意念的反映和身上的知觉。

知觉功夫的不同点,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动作,而是周身一家,粘、黏、连、随,“挨着何处何处击”。

此种境界虽然也离不开眼观耳听,大脑支配,但仅靠这些远远不够。

顶、匾、丢、抗之病,多因不懂知觉而生。

“懂劲”是知觉功夫的最主要标志。

它的锻炼方法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推手、问劲和听劲来体会提高。

推手时,因为对方的意识和劲路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自身的知觉和感悟也会随之而变。

对练推手,主要是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兴趣点全在知觉功夫的高低。

动知者易,运觉者难。

太极拳高于其他拳种之处,全在精神之内敛和神经感应之灵敏,凡全身所触之处.皆如昆虫之触角一样是敏。

在太极推手中,每—个定式都会变化虚无数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静中随着接触点上的消息去知觉,去想像,去判断,去灵活多变,死招死术不是真功夫。

只有真正懂了劲,有了知觉应变能力,才能做到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走”“粘”自如。

李雅轩先生说:只要懂了劲,变一百个方式也一样,都是太极劲。

高级阶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长眼一般,所以有时将推手叫做“听劲”或“摸幼”。

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种劲路仍了然于心,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劲之长短毫发无差”,“谴劲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李亦畲先生语)这样的境界,没有长年累月的真功夫是达不到的。

太极推手虽不是散手之实战,却是太极功夫独到而卫不可逾越的锻炼方式,推手功夫长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长一分。

太极高手与其他拳师宴战,如不求一招制敌,立见胜负,竞技者必会在太极高手的引吞之下,棱黏牢而不得脱,其劲力、招术无从施展,只能干不觉间形成自然而然的“太极推手”而处处被动。

推手是锻炼知觉功夫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练习手眼身法步等审敌之法和点上的知觉发放功夫。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内劲)三、内劲内劲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它不仅是技击实力的体现,更是保全真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的高级境界。

内劲功夫是松静功夫和知觉功夫的综合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只有练就上乘的内劲功夫.才可以说太极功夫到家。

经过长期气敛入骨的恪炼,会感到一种雄浑沉厚的内在劲力充满身心,虽筋皮柔软于外,而腹脏坚实于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真气充足,内如江河气腾然。

太极内劲是一种充盈之气和内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合成力,经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过程,“煅造淬火”而成。

它既刚又柔,既柔又刚,刚柔相济;既有方向,又无定向,八面支撑,浑身是手;既是实实在在的本体力量,又是虚灵变幻的内在意识;既无形无象,而又能切实感知得到。

太极内劲不是单质的搬砖抬石的笨力,往往是与对方之力合在一起而显奇,在速点上,和知觉功夫中的“因敌变化示神奇”是相吻合的。

太极浑圆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积柔成刚,无坚不摧。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但绝对不是说没有内劲,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内劲,没有内劲功夫,遇到强手,不但发不出,也化不开。

杨澄甫在(审敌法》中说,“与人对敌,先现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小,我以力攻之,所谓遇弱者力胜.遇强者智取。

”可见太极功夫并非全然无力,其妙在于灵活机动,不使蛮力而已。

再如武禹襄的“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阐明了如何用力,何时用力,用何种力的观点。

那些认为一说用力便不符合太极拳理拳法的观点是肤浅的。

《太极指明法》上有“用劲不对,不用劲不对”,只要将“力”用在关键时,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机得势,则内力越大,效果越好。

练架子,我们常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是内劲或内意练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浑圆深厚,动作由开展新趋于紧凑。

虽形似干枝老梅,绝无花俏繁琐,但自身的实际感觉却舒展大方,开合有致,虚实分明,运化中,既能体现出方圆相生之意,又注重对拉拔长之抽丝劲,以内动不令人知的内气潜转来支配形体,适应变化。

初练者需要逐量加大训练强度,但最终衡量功力深浅不在于动作的大小和底盘的高低.而主要在内劲功夫。

外静如山岳,内动如江河,没有内劲,只讲动作,则漂浮无本。

例如,练拳推按之时要有推山之意,五弓齐备,节节对拉,劲起于涌泉,发自劳官,心往远处想,力往远处放,周身圆满,一动俱动。

发人时,有时虽抖弹的距离很短,外形微动,似烈马抖鬃,对方被疾发远去,跌出丈外,而仍觉摧力不断。

当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可用内功发人。

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所说的敷、盖、对、吞功夫即指此,“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其不得动.以气盖彼来处也。

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

“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老人身不灵活,便不靠身法手法.全凭内力也。

王其和大师当年躺于炕上,可将置于腹部的小米弹到房顶,李宝玉大师当年与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其肌肤,对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见内功非凡。

“桃花源出迷难返”,走出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再想返还仙源是不可能的。

随着老一代太极大师的相继辞世,再想见到纯正的太极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练成纯正的功夫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相信,“蓬莱有路教人到”。

太极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功夫资料和精神财富,太极功夫虽魅力无穷,但并不神秘玄奥,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虚心地学,科学地悟,刻苦地练,同样能达到太极功夫应有的境界,造就出一个个功力非凡的当代太极大师,使太极拳进一步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