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的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演讲稿-踢猫效应-不要成为坏情绪的传染者

踢猫效应--不要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我要讲的主题是一个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踢猫效应。
我相信它一定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身上都发生过。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心情糟糕的时候向家人发脾气,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身边的朋友争吵,或者想要砸东西?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压力,过多的压力会让我们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现在我们还在大学里,没有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但是当我们走出这人生当中最后一座象牙塔,开始在社会的高压下生活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到不适应,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达到脆弱的极限,这时候再来一点不顺的小事,我们的情绪就会失控,怒火喷射而出。
而如果我们周围的人恰好跟我们处于一样的状态,那么这种糟糕的心情或者情绪就会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蔓延,伤害自己身边的人,无辜的人。
并且我们会潜意识地向那些无法还击的弱者传递。
(这里的弱者不单指传统定义上的弱者,还有亲近的人,那些被我们认为不会伤害自己的人,比如孩子对父母,也有可能父母对孩子,朋友之间。
以上就是踢猫效应产生的原因。
到底什么是踢猫效应呢?踢猫效应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是一种泄愤连锁反应。
心理学上给它的定义是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事务,许诺自己将每天早到晚回。
有一天早上他看报纸入迷忘记了时间,可是他又不想迟到,于是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抓到开了罚单,最后他还是迟到了。
这位老董非常愤怒,为了发泄怒气,他把销售经理叫来办公室训斥了一顿。
销售经理挨训以后,走出老董办公室,气急败坏,这时候刚好他的秘书过来汇报工作,经理就对自己的秘书挑剔了一番。
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憋了一肚子气,就故意去找接线员的茬。
大家知道接线员在公司中差不多是最底层的地位,他没有下级,没有办法再从公司里找到出可以发泄的对象,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儿子,问作业做了没,儿子说没有,于是接线员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
儿子感到莫名其妙,平时父亲问这个问题他也是说没有,怎么唯独今天就发这么大火。
踢猫效应的道理

踢猫效应的道理
,
踢猫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做出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而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抨击,从而导致他们不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效应可以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发挥作用。
例如,一个政治家可能会担心他的政策会受到公众的反对,因此他可能会放弃正确的政策,而采取一些更加谨慎的措施。
此外,一个社会组织可能会担心受到其他组织的抨击,因此他们可能会放弃正确的行为准则,而采取一些更加安全的措施。
总之,踢猫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受到其他人的批评,而不再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踢猫效应的教育启发

1.提高警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
家长自身因为某些事情产生坏情绪时,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不要把坏情绪带到家里。
不要随意发泄情绪,不要迁怒于无辜的人。
要意识到坏情绪产生的根源在哪里,避免自己成为“踢猫效应”的参与者。
2.做好预防,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人们都难以避免坏情绪的产生。
如果自己感觉特别难以控制时,就及时发泄出来,但是发泄的方式和对象一定要合理。
比如,可以找好友倾诉,跑到无人的角落大喊几声,通过运动来发泄等等。
3.学会转变,成为坏情绪的终结者。
如果我们不幸成了“踢猫效应”的受害者,要善于调整情绪,及时终止坏情绪。
就像故事二中的服务员,虽然错误在顾客,但服务员并没有让顾客的坏情绪影响到自己,而是迅速把自己抽离出来,巧妙地化解了顾客的坏情绪。
踢猫效应心得(通用3篇)

踢猫效应心得(通用3篇)踢猫效应心得篇2踢猫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描述了人们由于情绪失控,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家庭和职场环境中。
在踢猫效应中,情绪的传递就像一个传递链,一环扣一环,不断传递下去。
当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情绪失控时,他的情绪会传递给身边的人,比如家人或同事。
这些人可能会因为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产生情绪波动,甚至会将情绪传递给其他人。
这种传递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情绪得到缓解或释放。
踢猫效应的危害非常大。
首先,情绪传递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其次,情绪传递会影响到他人的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处于情绪的困扰中,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最后,情绪传递会加剧情绪的波动,甚至可能导致情绪失控,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避免踢猫效应的产生,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将情绪传递给他人。
当情绪失控时,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找到适当的方式来缓解情绪,比如通过运动、呼吸练习等方式来平静自己的情绪。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避免因为情绪传递而产生不良后果。
总之,踢猫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它描述了人们由于情绪失控,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现象。
为了避免踢猫效应的产生,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将情绪传递给他人,同时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避免踢猫效应的产生。
踢猫效应心得篇4踢猫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描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情绪不稳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在职场中,领导因为工作压力大,将情绪发泄到下属身上,导致下属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工作表现。
在体验踢猫效应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情绪传递的连锁反应。
当我在面对压力时,我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从而将负面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
“踢猫效应”: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个人可贵的修养,是在失意时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文/芨芨草有一天去听心理讲座,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并因此有所思考。
这个现象叫“踢猫效应”。
所谓的“踢猫效应”,是指人的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急速变坏,又把这种坏情绪由点到面一层一层传递给身边的人,从而产生一种连锁反应。
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坏情绪最终的承受者,是最底层的弱小群体。
刚开始时,我并不理解这个现象和“猫”有什么关系。
于是我去翻阅了案例的源头,才知道真的是和猫有关系的——一个父亲,在公司受了气,回到家就责骂自己的孩子;孩子受了气,转过身去又把怒气转嫁到猫的身上,用脚狠踢无辜的猫咪;猫受痛,逃到街上;开着车的司机见到狂奔的猫,怕伤着它,赶紧打转方向盘,却不料,撞上了另一边的孩子……原来。
这才是“踢猎效应”的整个始末,跟“蝴蝶效应”似乎是有异曲同工的地方的。
而在这个效应里面,人的情绪是始作俑者。
人是有脾气的,由脾气引起的情绪变化,是人心理正常的状态。
在情绪的控制中,是人的大脑在指挥这个过程。
如果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踢猫效应”就不会产生。
但人是情感动物,情绪与理智是人的两种形态。
当人的理智大于情绪时,他所做的事就是比较理性的。
同样,当人的情绪大于理智时,他所做的事就是比较冲动的。
有句话说“冲动是魔鬼”也是这个原因。
情绪化的人容易冲动,而冲动有时又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这一连锁的反应,也同样是“踢猫效应”的延伸。
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能够避免“踢猫效应”的发生,是即使在失意的时候,也能表现出来的人性最珍贵的善良品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情绪失控的人所做的事情。
那样的情况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
相反,一个人能够在承受失意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修养,却是能够让很多人感动和赞赏的。
有一次,我路过一个饭店的后门,看见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正对着一个年轻小伙子开骂。
我听了一下,似乎小伙子是店里的员工。
踢猫效应的故事及启示

踢猫效应的故事及启示“踢猫效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当时一个著名的科学家William Benjamin Carpenter第一次提出了该概念。
他将“踢猫效应”定义为:当一个物体被强烈地触动时,它会进行反应,甚至发出强烈的反击。
从那以后,“踢猫效应”一词就与社会和道德有关,泛指某种态度,即当一个人受到攻击时,他会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比如一个人受到嘲笑,他会用语言发起反击。
有一个很有名的“踢猫效应”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游荡的街头,拿着一只小猫,他心爱的猫,可惜他家里没有钱养它了。
于是,他把它放在路边,希望这只受孤独伤害的猫能够被收养。
然而,一位以为自己很“酷”的年轻人,看到他这样做,就骂了他一句:“你就这样把猫丢下?你太没出息了!”老人听了这话,但没有发出任何反击,只是淡淡地说:“告诉你,你千万别踢猫,因为你永远都弄不明白,它能受多少痛苦。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年轻人,他彻底改变了自己。
他再也没有责骂别人,也决定把那只猫收养,并把它养得特别可爱。
他也经常向他认识的年轻人讲述这个故事,提醒他们:不要以过度蛮横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不要踩着玻璃心去思考问题,也不要没有考虑就轻易地指责别人。
“踢猫效应”一词不仅代表了人们所拥有的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且也体现了社会保护弱者的道德要求。
它是一种提醒,要求我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出尊重和友好,不要轻易去惹是生非,以至于造成无谓的伤害。
此外,它还表明,只有当我们尊重他人,才能获取尊重。
互相尊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更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踢猫效应”的故事传递出一种深刻的启示:不要欺凌弱者,应当尊重他人,并及时纠正所犯的错误与罪行,以达到和谐、进步和繁荣。
心理学踢猫效应故事

心理学踢猫效应故事
好嘞,下面就是“踢猫效应”的故事。
有一天,老板在公司里被客户骂得狗血淋头。
你想啊,那客户就像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炸,老板呢,只能在那陪着笑脸,心里可憋屈了。
老板回到办公室,这一肚子火没处发呀。
这时候,部门经理正好进来汇报工作,老板看着他就来气,就开始挑刺儿,把部门经理狠狠数落了一顿,什么工作没做到位啊,效率太低啊,其实有些事儿根本就不是部门经理的错,可老板就是想找个出气筒。
部门经理那叫一个郁闷啊,心里想:“我招谁惹谁了?”但是他也不敢跟老板顶嘴啊。
从老板办公室出来后,看到办公室里有个员工在那稍微休息了一下,他就走过去,对着员工就开始吼:“上班时间你在这儿偷懒,你还有没有点上进心了?这个月的绩效你是不是不想要了?”员工也是一脸懵,本来工作挺认真的,就是刚忙完歇了一小会儿。
这员工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可又不能和经理对着干啊。
下班后,他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猫在沙发上,本来猫在那好好待着呢,这员工一脚就把猫踢开了,还嘟囔着:“你个小畜生,一天到晚就知道捣乱。
”猫“喵呜”一声惨叫,跑开了。
你看,这就是“踢猫效应”,一个人的坏情绪就像接力棒一样,一级一级地往下传,最后倒霉的是最弱小的那一个。
所以说啊,咱们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让自己成为这个坏情绪传递链条上的一环。
踢猫效应的故事

踢猫效应的故事
“踢猫效应”源自于一则有趣的寓言:
一位骑士在晚宴上被领主训斥了一顿,他怒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庄园,对没有及时迎接的管家大发了一通脾气。
管家心里窝火,回家找了个鸡毛蒜皮的理由,把自己的妻子骂了一顿。
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儿子在床上蹦达,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耳光。
最后,那孩子莫名其妙的挨了一耳光,心情极度糟糕,一脚把正在身边打滚的猫踢了个跟斗。
这就是“踢猫效应”。
这个故事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当一个人沉溺于负面或不快乐的事情时,就会同时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
当他把怒气转移给别人时,就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踢猫效应的人生感悟
一位男子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儿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受了委屈,非常窝火,便伸出脚狠狠地踹那只地板上正在打滚的猫。
可怜的猫连忙飞一般地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仓促间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切忌无缘无故把别人当做出气筒,因为坏情绪会伤到无辜的人。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