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Word版
欧阳询的著名书法作品

欧阳询的著名书法作品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代表作有:
1、张翰思鲈帖:
《张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季鹰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作品。
《张翰帖》内容记叙晋人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故事。
该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章法注重行气的贯通,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字距较小,行距较大,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给人以清新整饬之感。
2、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
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
3、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又称《温公碑》,《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刻,岑文本撰,欧阳询书。
宋时碑石下半截断裂,又有牧童嬉戏,下截多漫泐,昭陵诸碑多如此。
4、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
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
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5、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仲尼梦奠帖》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
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十大有名的碑帖

十大有名的碑帖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碑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代表了中国书法的精髓。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碑帖被世人所熟知,下面是十大有名的碑帖:1. 颜勤礼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名碑帖之一,由北魏时期的颜真卿所创。
这篇碑帖的特点是字迹工整、骨力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快雪时晴帖:这篇碑帖由唐代的王羲之所创,以其流畅的笔法和独特的潇洒风格而闻名。
它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赵孟頫行书帖:这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豪放洒脱的笔势而闻名。
它的字迹奔放自如,极富动感,被誉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4. 文徵明《祭侄文稿》:这是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为侄子祭奠时所写。
这篇碑帖的字迹秀丽流畅,纵横有致,被誉为明代楷书的代表作。
5. 唐寅牡丹帖:这是明代画家兼书法家唐寅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精湛的笔法而闻名。
这篇碑帖以牡丹为主题,通过书法表现了花朵的美丽和华贵。
6. 雅石堂帖:这是清代书法家郑板桥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端庄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这篇碑帖的字迹秀美细腻,犹如石壁上的青苔,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7. 乾隆御碑: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题字的碑帖,以其雄浑豪放的笔势而著称。
这篇碑帖的字迹挺拔有力,气势磅礴,展现了皇帝的统治威严。
8.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这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草书的典范之作。
这篇碑帖的字迹潇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9. 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章法和独特的笔法而著称。
这篇碑帖是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所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
10. 董其昌《洛神赋卷》:这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婉约秀丽的风格而著名。
这篇碑帖的字迹流畅优美,充满了艺术的韵味,被誉为楷书的瑰宝之一。
这些有名的碑帖不仅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名称】仲尼梦奠帖【类别】行书书法【作者】欧阳询【形式】纸本【年代】唐【原稿尺寸】【成品尺寸】纵25.5cm 横33.6cm(画芯)纵 3.5cm 横341cm(手卷)【文物现状】辽宁省博物院藏《仲尼梦奠帖》正帖【作品说明】《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
释文:“仲尼梦奠,七十有二。
周王九龄,具不满百。
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
无有得停住者。
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
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此帖曾由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
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等人递藏,又辗转藏于清宫内府。
帖后有赵孟頫等多人题跋,众人的评述基本勾勒出此帖的风神体貌。
用笔险峻、结体谨严、体态修长、笔力健劲,是欧书的一贯风格,此帖在这些方面均有很好表现。
从书写文字来看,皆是暮年人语言,且笔力笔力清癯、瘦硬,显然系欧阳询晚年所作。
此帖最显著特征是“运笔如刀”———点画精美犹如刀刻,转折刚劲果断,出锋沉着有力,行笔起止分明,牵丝映带,干净利落,无一笔懈怠或拖泥带水,显示出书家深厚的笔墨功力。
欣赏此帖,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古人所说的“入木三分”并非虚言,体会到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老而逾妙”的境界。
而达到这一境界,既有年高的客观因素,更有功力与技法升华的原因,因此才有“右军书法晚乃妙,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说法。
纵观历史上杰出的楷书大家,艺术成就往往与其享年有直接关系:如钟繇79岁,欧阳询84岁,颜真卿76岁(被害),柳公权87岁,文徵明89岁……在那“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之龄俱不满百”、“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们都堪称“人瑞”了。
他们楷书风格的形成、代表作的产生,都无一例外地出自晚年(60岁以后)。
这是由于楷书的特殊性———“崇尚精而密”造成的。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是中国书法艺术瑰宝的代表,记录了中国悠久历史中一些杰出的书法家的作品,无论是笔法、用纸、墨迹还是题字,都堪称经典之作。
这些名帖以其出色的艺术价值、独特的字体风格和传世收藏的价值,成为了世人所公认的艺术珍品。
这篇文章旨在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通过对每一张名帖的传世背景及其特点的介绍,展示中国书法的卓越成就和无穷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帖,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更可以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介绍十张传世名帖,并探讨它们的背景故事、字体特点以及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这些名帖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书法家在不同时期所倡导的书法理念和技法,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最后,本文将总结这些传世名帖的共同特点,探讨它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名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名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汲取灵感,传承发展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
1.2 文章结构一、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1. 引言部分: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本篇文章的目的。
2. 正文部分:依次介绍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每个名帖的介绍包括背景介绍和名帖特点。
2.1 传世名帖1: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2 传世名帖2: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3 传世名帖3: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4 传世名帖4: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书法十大名帖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着深厚的哲学和艺术内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而在众多的书法名家和作品中,书法十大名帖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那么,究竟哪些作品才有资格被称为书法十大名帖呢?第一、《兰亭序》《兰亭序》是东晋名士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序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全文写于公元353年兰亭宴上,是王羲之前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序文以自然为主题,墨迹疏朗,清新脱俗,旋转自如,气韵灵动,这种行草书法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一直在书法界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初唐四杰帖》《初唐四杰帖》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骆宾王的四方名迹的总称。
这四个名家都是东晋书法风格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风格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书法独特的美感。
第三、《张献忠碑》《张献忠碑》是宋代书法家赵之谦所写的一篇碑文,它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块文房之宝,保存完好的、且具有巨大历史价值的楷书大碑。
碑文所写的内容是明代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以及清朝平定张献忠造反的历史事件。
第四、《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唐代书法家李邕所写的一篇碑文,写于公元728年。
这篇碑文保存完好,描绘了唐朝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的状况。
作品的字体偏小,但是用笔细腻,有着很强的艺术性。
第五、《苕溪渔隐帖》《苕溪渔隐帖》是明代文学家唐寅所写的七幅山水规矩画,以及若干幅他本人所写的书法作品的总称。
在书法方面,唐寅融合了各家之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符合他对“近墨者黑”这个信念的坚信。
第六、《字林西征碑》《字林西征碑》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工书的石刻碑,有300余幅篆、隶、楷字。
这篇碑文所写内容是明朝将军田银宝西征的经过,碑刻发挥了汉隶的凝练简练,又不失某种精细的气韵。
第七、《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怀素所写的祭祀文稿,全文用行书书写,意境深远,寓意高洁。
这篇长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精神和艺术的结晶,素以“外翻法”著称而成为怀素的代表作之一。
第八、《十七帖》《十七帖》是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的帖子,共17帖。
中华十大

一、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堂宝帖》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书法珍品(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被疑为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据传为王献之的手笔,帖上的“至宝”二字是乾隆帝亲笔题写的。
但是,据专家鉴定,《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都是后人临摹的,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
1.快雪时晴帖【名称】快雪时晴帖【类别】中国书法【作者】王羲之【形式】纸本【年代】晋【原稿尺寸】纵23cm;横14.8cm【成品尺寸】纵23cm;横14.8cm【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快雪时晴帖》正帖:正帖(右侧)和赵孟頫题跋(左侧)一段:附有各种题跋的全帖细部(从右至左):【作品说明】《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原文: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大意: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
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迹一并摹在同一张纸上。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
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以“快”字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系,“ 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
“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
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
行书十大名帖
行书十大名帖引言行书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行书以其气势恢宏、书法流畅而著称,被誉为中国书法的顶峰之作。
在众多行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名帖,它们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行书十大名帖。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这些名帖,以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1.简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书的一篇序文,它以其雄浑大气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2.特点:–健硕有力:王羲之的行书筆势挺拔有力,展現出良好的力度掌握和篆刻般的线条。
–飘逸自然:在力度之外,王羲之的行书又别有一番风韵,自由而灵动,给人一种飘逸自然之感。
–传世之作:《兰亭集序》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后世模仿学习的对象,对于中国行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1.简介:《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所书的题辞,其独特的风格和气势使其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2.特点:–横冲直撞:欧阳询笔下的行书横冲直撞,豪放不羁,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决然的品格。
–笔画丰满:他的字体粗壮而丰满,构图疏密有致,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
–影响深远:《九成宫醴泉铭》作为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行书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对行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怀素《战国策》1.简介:怀素的《战国策》是一部以战国时期的著名策略家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怀素以其独特的行书风格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2.特点:–奔放流畅:怀素的行书作品奔放流畅,独具风采,线条流畅自如,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感觉。
–风格多变:怀素的行书风格多变,既有刚健有力的一面,又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卓越。
–传世之作:怀素的《战国策》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影响力为后世行书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四、赵孟頫《赵子昂七言诗》1.简介:赵孟頫的《赵子昂七言诗》是他根据唐代诗人赵子昂的名句所书写的行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级名帖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级名帖“中国十大传世名帖”指:《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怀素《自叙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祝允明《草书古诗帖》。
名帖之冠:《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希宝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
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
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俯、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
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
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
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俯题跋。
欧阳询代表作
欧阳询代表作欧阳询主要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1、《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2、《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
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
此碑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
楷书28行,行59字。
碑额篆书“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
《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557年~641年)早年所书,另有一说《皇甫诞碑》刻立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50年)。
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3、《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于唐贞观五年立。
欧阳询书。
用笔瘦劲刚猛,结体内敛修长,法度森严。
此碑模勒之工,非后世所及,故称楷法极则。
刻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白药用欧阳询楷书写了一篇文章,35行,每行33字。
原碑在长安(今Xi)的钟南山佛寺,但和尚认为里面有宝藏,就把它砸碎了,所以原碑被损坏了。
北宋时期,石毁后多有石刻。
原石拓片只有的宋拓片,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4、《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仲尼梦奠帖》释文以“仲尼梦奠”开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有佛教无常、报应之意。
无款印。
5、《虞恭公碑》为唐岑文本撰,欧阳询书。
唐贞观十一年立。
为欧阳询最晚年作品。
原碑在宋代已残。
有北宋及之后传世拓本数种。
唐欧阳询《梦奠帖》
唐欧阳询《梦奠帖》唐欧阳询《梦奠帖》相貌丑陋的欧阳询是隋唐之间的学者,其大半生是在崇尚北方文化的隋朝度过的。
唐朝建立的时候,欧阳询已六十多岁。
唐高祖李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和高度集权的国家。
他以后的三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无论在政治还是从文化上的建树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无可比拟的。
李渊还没当皇帝之前就与欧阳询相识,并对欧阳询的才学十分钦佩。
唐朝建立后,欧阳询出任给事中,得以在皇帝左右工作。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李渊于门下省设置了修文馆——即后来著名的弘文馆。
从史料上来看,欧阳询在当时的职务是钦定弘文馆的学士,奉命主编类韦,是当时在内廷供职的书法教授。
与欧阳询同时担任这一职务的,还有在当时与他几乎齐名的学者和书法家虞世南。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欧阳询主持编写了唐代大型文献巨著《艺文类聚》共100卷。
全书引用文献达一千四百三十一种,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部类书。
宋代学者周必大等人曾利用这部书校订了《文苑英华》;到了清代,这部书成为校勘、辑佚先秦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古籍的重要圭臬。
欧阳询的书法在隋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在唐代更是为朝野所重。
《新唐书》评其书法是“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高丽尝遣使求之。
”欧阳询在历史上被列为唐初四大家之首,被公认为“翰墨之冠”。
《续书断》说他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自唐以后,历代书法家对欧阳询的赞颂之词不胜枚举,事实上无论是“唐初四大家”(欧、虞、禇、薛)还是“唐代四大家”(欧、禇、颜、柳),欧阳询都位列首位。
他一生写了不少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几块碑刻都很有分量,特别是他写的定武兰亭碑,被公认为是碑刻之冠。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而以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从钟繇、卫瓘开始,以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至欧阳询、褚遂良为“北派”;而以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至智永、虞世南为“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