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合集下载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简介及五大原因分析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简介及五大原因分析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简介及五大原因分析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年9月开始,欧洲货币体系出现风险,汇率机制出现严重动荡,最后爆发了一场重大的货币危机。

这场严重的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以及最后的平息都有其历史背景,但作为生动的货币风险案例,欧洲货币体系风险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一、危机概述1992年,德国马克超常坚挺,而英镑和意大利里拉等其它货币对马克汇率则一路下滑,跌入低谷。

1992年9月8日,欧洲货币市场出现爆发动荡的最初信号,在强大的货币投机压力下,芬兰马克宣布与欧洲货币单位脱钩。

之后里拉跌破1马克兑765.40里拉的汇率机制规定的浮动下限,不得不于该月13日宣布对马克贬值7%。

14日,德国央行在其它欧共体国家的强烈要求下,将官方贴现率从8.75%降到8.25%,抵押贷款利率从9.75%降至9.5%,但“抢救”无效,该月16日伦敦市场开始后,英镑兑马克汇率又跌破欧洲汇率机制规定的底线1:2.778。

,为扭转英镑颓势,英格兰银行当天两度提高基础贷款利率,从10%提至15%,在未能奏效后,英国财相拉蒙特又于当晚收回提高利率的成命,并宣布英镑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任由英镑贬值,改天后被称为黑色星期三。

9月17日,意大利步其后尘,宣布里拉退出汇率机制,而西班牙也宣布比塞塔贬值5%。

但这一连串举措并未阻止英镑、里拉下跌的势头,此外,法国法朗、丹麦克朗和爱尔兰镑也相继跌至汇率机制规定的浮动下限。

由此,欧洲货币体系和经货联盟进程都到了紧要关头,幸而9月20日法国公民投票以微弱优势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共体各国稍稍松了一口气,否则,不仅仅是欧洲货币体系,就是整个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进程都可能有“流产”的危险。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欧洲货币体系出现如此剧烈动荡,其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内外部因素来看,造成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有:1.刺激经济复苏的目标与欧洲联合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西欧大多数国家经济自1990年下半年始增长速度明显下跌,1991年进入低谷。

《金融风暴》—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金融风暴》—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金融风暴》—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及其矛盾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

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

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

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

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

虽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

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

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

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

20世纪90年代的五大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五大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五大金融危机1. 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0年代初,两德合并。

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5%。

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

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2. 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

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

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

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的五大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五大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五大金融危机作者:魏波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04期1. 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0年代初,两德合并。

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5%。

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

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2. 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

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

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

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

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

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

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

1992年英镑危机 索罗斯净赚10亿

1992年英镑危机 索罗斯净赚10亿

1992年英镑危机索罗斯净赚10亿1992年,德国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德国的官方货币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也因此不断攀升。

由于欧洲货币单位是由一定量的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组成的综合货币单位,因此也是当时欧共体各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账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动不仅能左右德国的经济状况,更会对欧共体其他成员国的基本面产生同样大的影响。

德国春风得意,英国经济却一直处于不景气的境地,它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增长。

但德国政府却因为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担忧引发通货膨胀,于19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

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

而一场英镑的旷世危机的导火索也由此被点燃: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而抢购马克的风潮。

在过去的200年间,英镑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

然而到了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英镑首当其冲。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出场了。

他开始大举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狂跌,英国政府也因此乱了阵脚。

到了16日清晨,英国政府无奈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将当时的基准利率由10%提高到15%,并同时大量购进英镑,希望可以吸引国外短期资本的流入,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

然而,就在英国央行布局的同时,索罗斯早已开始对英镑的空袭。

大量英镑被抛出,大量德国马克被买进。

尽管英国央行购入了约30亿英镑以力挽狂澜,但未能阻挡英镑如雪崩般的跌势。

16日收市,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挫约5%,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低位。

此后的一个月内,又再度下挫约20%。

英国政府不得不宣告这场货币保卫战以失败告终,并同时宣布英镑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开始自由浮动。

索罗斯和他的量子基金则在此次英镑危机中获取了逾十亿美元的暴利。

[摘自上海证券报]。

国际金融——92年欧洲货币危机

国际金融——92年欧洲货币危机

(3)对美元联合浮动加剧危机 欧共体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本意之一就是要摆脱美元对 欧共体经济的影响。但是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清偿手段和 储备力量。欧洲共同体的对外贸易主要使用的还是美元,外汇储 备也基本是美元,欧洲货币单位的价值也是用美元来表示,由此, 欧洲货币体系对美元联合浮动。不允许任何一个成员国单方面对 美元调整汇率,以维持欧洲货币单位的美元价值不变。 当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变化的时候,货币也随之变化。弱币无 力与强币一起浮动。对美元汇价下跌,是弱币国的央行不仅要在 货币市场上抛售美元买进本币,又要承担维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 固定比价的责任,还要承担与其他成员国的固定货币比价的责任。
●谢谢观赏!
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国间 各种经济矛盾日益加剧,尽管各国间各种经济矛 盾日益加剧,但任何国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国 只能在合作与协调中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
四、危机防范
世界正在朝着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的方向发 展,这一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 谓政策协调就是要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 的调整,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 合干预,以达到应对各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进 而互助互利的目的。
2、德国利息率过高引起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
德国东西德统一后,财政出现巨大赤字,政府为了缓解由此 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了低通胀率的德国民众不满,爆 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为,通胀的德国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 要求的降低其利息率的要求,反而将贴现率升高。 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做出反应的是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 克自动挂钩,德国利率提高,芬兰人便纷纷将芬兰马克换成德国 马克,芬兰马克供给增加,至9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汇率持续下 跌,芬兰央行开始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但仍止不住其下泻趋势。 之后芬兰政府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这成为 了欧洲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 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 而论其根本原因,最为关键的是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打破 了其货币与其他国货币的相对平衡。在某一个国家的实力增强到 打破平衡的时候,则需要在各个方面对各个成员国货币做出调整, 而这种调整的联动性非常大。一旦调整未能及时,或者某一成员 国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调整,则会导致整个货币体系的失衡,当 失衡达到一定的程度,货币篮子就不能再维持下去。再加上德国 利率政策的影响,加剧这一失衡的倾斜度。到此时,危机也就爆 发了。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风暴》—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及其矛盾
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

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

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

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

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

虽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

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

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

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

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对德国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

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泻不,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当时英法政府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

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

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

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政府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

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

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

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

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

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英镑狂跌,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

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

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

意大利里拉在13日贬值之后,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汇市场上处于危机,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价值为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终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

欧共体财政官员召开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会议后宣布同意英意两国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比赛塔贬值5%。

从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时
间内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只进行过一次调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内就进行了二次调整,可见这次欧洲货币危机的严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建立成一个近似欧洲合众国的政治实体,其成员国不仅要使用同一种货币,而且还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马斯特赫条约》,才使欧洲货币风暴暂时平息下来,英镑、里拉趋向贬值后的均衡的状态。

欧洲货币危机的教训
这场货币危机有不少深刻的教训,仅就确保香港金融市场稳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启示,这就是要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西欧金融九月风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共体主要工业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不协调。

当时德国在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马克坚挺的情形下,还偏执于本国利益,不顾英意两国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为了他们本国经济发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

在芬兰马克被迫与德国马克脱钩的情况下,还意识不到维持欧洲货币体系运行机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绝不会降低利息率。

等到外汇市场风暴骤起,才宣布将其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但这只能给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以这样的预期,即他们认为德国过去提高利率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现在降低利率仅仅是对通货膨胀的让步。

当然,这场危机的过错不能全部归罪于德国,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国间各种经济矛盾日益加剧,但任何国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国只能在合作与协调中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

世界正在朝着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所谓政策协调就是要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调整,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合的干预,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

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即一国所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经济运行。

由此,各国采取协调的经济政策就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各行其是,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