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 很好的东西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2.1 复习笔记一、鲁迅概述1.鲁迅及其著作鲁迅(1881~1936年),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

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鲁迅的文学史地位(1)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2)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天地。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3)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概述(1)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呐喊》与《彷徨》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在1918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并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思考题要点整理(二)——鲁迅相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思考题要点整理(二)——鲁迅相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思考题要点整理(二)——鲁迅相关(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把《呐喊》、《彷徨》理解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强调的是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标志”,则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及其对于现代小说发展的典范意义。

这可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两方面加以把握。

所谓“表现的深切”,首先应该注意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念这一背景入手,来认识他独特的表现视角,即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深入挖掘,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拷问”;注意鲁迅小说中“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情节结构模式。

所谓“格式的特别”,着重分析鲁迅小说在“新形式”方面的探索,比如其别具视野的小说叙述者、反讽式结构、主体性的渗入以及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等。

对这一方面的理解,最好结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1.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表现视角都是“内向性”的,即对于精神创伤与灵魂病苦层层深入的揭示与拷问,并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这正是其小说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常常是多层次的,或者说,这种“看客文化”是无处不在、深入中国文化内部肌理的,既有“鉴赏”与“表演”的“看/被看”,也有“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或“独异个人”与“庸众”)的“被看/看”,甚至还有“隐含作者”与“看客”间的“看/被看”。

3.“归乡”模式是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叙述人的故事(常表现为“我的故事”)与被叙述人的故事(他/她的故事)互相渗透、影响、质疑,实现小说层层深入的灵魂“拷问”,也内蕴着鲁迅的“反抗绝望”。

4.结合具体文本解读。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1.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与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下的解析,强调的是“民族自我批判”、“反省国民性弱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自我)——反思)为什么文化纯度: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一、文艺运动与社团流派:(一)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二)左联:(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理论纲领宣布: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

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大会决定同国际左翼文艺运动发生联系,同国内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

大会讨论了帮助新作家、培养工农作者、出版机关刊物等事项,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出了具体规划。

大会还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稍后,茅盾、周起应(周扬)相继自日本回到国内,也分别参加了“左联”的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一.序言:1.现代文学: 1917 年五四文学革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①特征:时间性、现代性、文学性②特点:根植现实的时代性、审美追求的现代性、风格个性的多样性③意义: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融入到世界文学的大家庭。

1.发难期: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 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城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2.建设期: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李大钊对文学内容的要求——宏深的思想、深刻的学理。

3.收获期:诗歌: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相隔一层纸》散文:1918 年 4 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

小说: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篇。

戏剧:早期春柳社——文明戏——胡适《终身大事》文学研究会:1921 年 1 月,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并在北京成立,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提倡现实主义,被称为“为人生”派,有《小说月报》等刊物出版。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 。

创造社: 1921 年 7 月,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发起组织成立,宣扬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被称为“艺术派” ,刊物有《创造》季刊等。

语丝社:成立于 1924 年,以《语丝》杂志为阵地,主要撰稿人为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刘半农等,以杂文为主,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尖锐泼辣,不拘格调,形成了一种“语丝文体” 。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意义:反帝反封建、追求现代化、自觉融入到现代文学的大潮中。

1.散文:1.《朝花夕拾》: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文学作品赏析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文学作品赏析

一、《狂人日记》: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与环境文化的分离)我怕得有理。

⑵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为奴隶而不得的人。

”!(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⑶(忏悔)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原罪意识)《孤独者》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内容:“表现的深切”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吃人”《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形象系列:农民形象《阿Q正传》《风波》《故乡》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 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 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尽管阿 Q 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很好的东西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很好的东西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很好的东西第一篇:《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很好的东西《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很好的东西.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

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

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

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1、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免费下载】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免费下载】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一、
1、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
二、
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 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2 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 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 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 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
(《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 Q:阿 Q 接受史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
《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慈爱柔和中蕴藏着
《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 《书信 3605》“革命工头”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奴隶总管” 《扑空》“洋场恶少” ②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4、主观性 释愤抒情的歌哭,主客体的融合。 《纪念刘和珍君》在沉默与开口间的困惑,显示内心的痛苦。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汉语表意、抒情功能的极致。 常用“拗体”,打破语言的束缚。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自我)——反思)为什么文化纯度: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一、文艺运动与社团流派:(一)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二)左联:(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理论纲领宣布: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

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大会决定同国际左翼文艺运动发生联系,同国内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

大会讨论了帮助新作家、培养工农作者、出版机关刊物等事项,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出了具体规划。

大会还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稍后,茅盾、周起应(周扬)相继自日本回到国内,也分别参加了“左联”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很好的东西.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

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

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 《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
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
2、“漫笔式”写法
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
(二) 《野草》
1、“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
○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
○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

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
①批判心理和灵魂《论“他妈的”》《论照相之类》
②“推背式”思考方法《小杂感》
③独辟蹊径的思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
④反常规的联想: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
《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
《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
3、“贬锢弊常取类型”
①“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上海文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书信360108》
《二丑艺术》“二丑”《一点比喻》“带头羊”《“题未定”草(二)》“西崽”
《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书信3605》“革命工头”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奴隶总管”《扑空》“洋场恶少”
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4、主观性
释愤抒情的歌哭,主客体的融合。

《纪念刘和珍君》在沉默与开口间的困惑,显示内心的痛苦。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汉语表意、抒情功能的极致。

常用“拗体”,打破语言的束缚。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

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理水》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神圣哲学的戏谑化。

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

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

《铸剑》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

《理水》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

《非攻》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

鲁迅.doc- 1 - 鲁迅.doc- 1 -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了。

她再没有这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