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国学堂】《黄帝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此《黄帝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你

补齐。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经使用手册》、《黄帝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这对《黄帝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经》并不是黄帝所作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经》可谓是如雷贯耳,但

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经》中只有13个药方

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黄帝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清解释说,《黄帝经》把药划分为三六九等,“毒”越大,表明药越猛,而

治病效果却越不济。只有“无毒”治病,也就是不用药,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黄帝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这说明什么问题?至少说明这本书不是主要教人怎么用药的,《黄帝经》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经》中到底讲了怎样的养生方法

《黄帝经》尽管只有13个药方,但这本“老黄历”在现代医学先进浪潮中却始终不褪色。四清告诉记者,因为它有着一套举世无双的养生方法。

《黄帝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表明再温和的药,也不如平常吃饭,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的均衡饮食是治病的最佳良方。而这就是现代医疗追求的又一原则:医食同源。将这一原则落实到现代人养生当中,也就是人们最熟悉的方法——药膳。

王旭东认为,《黄帝经》里说:“正气存而邪不干。”《黄帝经》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因为它讲究“天人理论”,把人放在地球乃至宇宙一起观察,将人体阴阳调和得与自然一致,也就是达到了现代所说的“健康”。而此时,外来细菌、病毒就没有了生存的环境。

谁都是生病了去看病,这也是现代医疗人们求医的惯用套路。而《黄帝经》的原则之一:未病先防。也就是现代我国准备推行的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战略,主“防病”大于“治病”,并在病变趋势中掌握主动权。

很多人都以为心理医生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是为压力过大的都市人治疗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应运而生的。但是,可知数千年之前的《黄帝经》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法,并开始为古人们治疗心病。

《黄帝经·素问·移精变之论》总结出一套“以情胜情法”。与“以毒攻毒”异曲同工,用正常的精神活动来调节不正常的精神活动。

这套方法按照五行原理,将人的常见情绪与五行对应:“恐类水、喜类火、忧类金、怒类木、思类土。”而根据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找到“以情胜情”的方法:“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按照这套方法,古代行医者见到因各种情绪导致心病的人,无需用药,借助家人、朋友对其施加相克的情绪,就能使其病愈,成了早期的“心理疗法”。

被“百搭”的《黄帝经》

“名医名家们”怎样借《黄帝经》上位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很多养生保健类书籍几乎无一列外

地引用了《黄帝经》的观点或者原文。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本溯源”,因为《黄帝经》的确称得上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还没有发生,但是你可以去预防,这是很高明的保健措施。但是如果利用“治未病”的理论大肆宣传所谓的一劳永逸的保健养生法那就非常遗憾了!

《黄帝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所以,和什么医学保健理论都能搭得上边,而且言简意赅,但又寓意深刻,似乎怎么解释都能自圆其说,中医无所指,也无所不指,正因为如此,也很容易被一些伪学者们利用,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总之是把读者、观众绕晕了,顺着大家养生、保健特别是祛病的速成心理加以灌输,很多缺乏中医和中国哲学常识的人就很容易深信不疑。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黄帝经》?王旭东说,原因在于几千年来中医医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并没有突破,古代中医和现代科学不一样,《黄帝经》在细节上不重视,用哲学的观点

来诠释医学,比如说“阴阳调和”,这句话如果直接用到临床医学上就会显得玄而又玄,不得其所。

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思维,这其中可发挥的空间很大,恰恰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来填补。中医生存的重要因素来源于临床效果,也正因为中医的“玄虚”,让一般老百姓觉得深奥、晦涩。这正好让人钻空子,一些没有临床经验的“名医名家”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和对中医的一知半解来忽悠人,形成如今养生书籍都靠《黄帝经》来撑场面

靠某一种食物单打独斗背离中医宗旨

从泥鳅到绿豆,从白萝卜到固元膏,如今流行的养生食物在中医专家的眼里都只是一笑而过。

四清说,这些说法猛一听很有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中医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思维,不是只看一点,中医看病要辨体,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有了病不是靠一种饮食就能治好的,甚至靠药完全能治好的也不对。这都不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黄帝经》里讲得很清楚,要想养生至少要从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精神。养生光靠食物怎么可能呢?这么说肯定不符合中医原理。

四清说,比如说当归,大家都知道它有养血补血的作用,但不是只吃了当归就能达到不贫血的目的。临床上不可能是哪一味中药可以治病,中医讲究的方剂,是“组合拳”。

现代中医院校学生难以学到中医精髓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第一讲(上.文稿) [转贴 2010-01-20 15:08:32] 字号:大中小《灵枢?天年》 第一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12 23:00—24:0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经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 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听众朋友的耳朵是雪亮的,所以说呢,还说兑水呢,哈哈哈~…… 徐文兵:当然我们这个节目不知不觉,整整一年了~ 梁冬:是呀~ 徐文兵:嗯。去年也是,我记得就是十一月底,初冬的某个晚上,被梁冬拉到 中山公园他的书房…… 梁冬:对,录制了这个节目的第一期。 徐文兵:录制了第一期,到十二月六号开播~ 梁冬:对,整整这么一年了哈。 徐文兵:诶~这期节目要播出,整整一年了。所以我们非常愉快地做了五十二 期 节目。

梁冬:非常感谢我们的听众朋友,那么热情的给我们的支持。而且呢,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事情但凡是正确的,那么它就会很容易就开始,做事情也比较顺利~你看这个节目,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做下来啦,是吧~ 徐文兵:对~ 梁冬:很不容易啊~诶,那这个闲话少说,说回来,上一次呢我们讲完了之后呢,今天开始一个新的一章。以前呢我们大部份时候呢,都讲的《素问》里的文章,有上古天真呐~有四季调神大论呐,等等。那从这一次开始呢,徐老师为我们挑了哪一章呢, 徐文兵:呃~我们挑了一个《灵枢》的第五十四篇叫《天年》。 梁冬:《灵枢》哈~《黄帝内经》是分成《素问》和《灵枢》两篇的,两大篇哈~ 徐文兵:两大部分,嗯~这个,……我们在最早介绍《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黄帝内经》呢是经过后人,特别是唐朝的太医令,叫王冰的这个编次整理,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版本是按他编辑而走的。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呢叫《灵枢》。我们为什么跳着讲呢,就是作为一个我已经读过《黄帝内经》,而且行医、教学多年的人来讲呢,我是想给大家先做一个勾勒,做个鸟瞰~就是说,《黄帝内经》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那么你按照它的顺序去读呢,你可能觉得就有点,……乱~啊,不知道这个方向和路径。按我们引导的方向去读呢~你就知道,我们在《黄帝内经》到底是在干什么~比如第一篇我们讲《上古天真论》是讲做人的道理,总结成两句话叫“亲近自然,回归传统”,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啊~我们是讲的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他在揭示了现代人,啊,几千年来人性没有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这些错误,人人还在犯,啊,不能尽其天年的人有很多;第二篇呢我们讲的是什么,上知天文,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我们应该跟着天的、星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黄帝内经启示讲解

本帖最后由昆虫记于2014-10-23 12:32 编辑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 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 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 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3.《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不治已乱治未乱” 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去盲目的解决当 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地说,就是把前头 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4.《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

《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医的医疗思想、医疗方法,即非对抗性治疗的思想,和合的思想,以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 5.《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 《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建立了另外一种科学形态。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 科学绝对不仅仅是17世纪牛顿力学以后的现代科学这种形态。现代科学有三个特征:一是逻辑推理,二是数学描述,三是实验验证。它有一个物质实体和形态。 而《黄帝内经》提供了以整体论、模型论、过程论等等为特征的科学形态。 它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强调个体性、特殊性,它不提供一种公理。 西方科学是唯物论的,是建立在物的层面上的。中国的哲学不能用西方哲学唯物、 唯心的模子来套用,中国哲学是物心合一的,是生生不息的,不是物的哲学, 而是人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中医就是以这么一种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在这么一种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当然不可能等同于西方在唯物论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科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学这种科学形态对解决人的生命问题是 有用的、有效的。 6.《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汇总 治则 定义: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 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因人制宜: 定义: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逆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反治法(从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的情况,采用与表面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与常规相反的方法。 调理阴阳(调整阴阳) 定义:利用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性能、情志的属性、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内治法 定义:通过给病人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各类治法的统称。 治病求本

定义: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同病异治 定义: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定义: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 定义: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寒因寒用 定义: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其母 定义: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解表法 定义:用发汗、宣肺的方药祛除肌表之邪,治疗表证的治法。古称汉法。 急则治标 定义: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集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此《黄帝内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内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内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 你补齐。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

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着作。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只有13个药方 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内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四清解释

《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国学堂】《黄帝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此《黄帝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你 补齐。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经使用手册》、《黄帝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这对《黄帝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经》并不是黄帝所作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经》可谓是如雷贯耳,但

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经》中只有13个药方 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黄帝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清解释说,《黄帝经》把药划分为三六九等,“毒”越大,表明药越猛,而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作客《百家讲坛》,带您进 入神奇的中医养生世界,为您精彩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医家之本。那么,《黄帝内经》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它会给我们的 健康人生能带来怎样的帮助呢?两千年前出现的这部神奇 的医书,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 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先民医者长期研究、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 论总结阶段。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开始面对疾病的侵害,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

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要从造成生病的原因,和生病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第一部生命科学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ta现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从遥远的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但由于战火和传承的原因,现今已经无法找寻到它的踪迹,这一珍稀的文化瑰宝可能永远地失传了。由此想见,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典《黄帝内经》,更应该得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0.10.28整理 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0分,每空1分)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分,每题1分)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主传导糟粕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白 E、腰膝痠软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肾不化气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 风池 B 风府 C 百会 D 大椎 E 阳维脉 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2、《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 A、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 C、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D、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筋痿 B、骨痿 C、脉痿 D、肉痿 E、痿躄 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 A、肠蕈 B、石瘕 C、石水 D、鼓胀 E、皮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第四讲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第四讲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第四讲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参与整理:冷冷清清、佩之、晓杰、建良、慧从卢溪、zxiu、yhlj、天机锁、猪光宝器、树没叶、答答答、weiping、天色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此,谢谢徐老师。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啊,谢谢您的光临,之前呢,我们不是徐老师和梁某人搭边出了一本书叫作《黄帝内经》嘛。啊,有些朋友就反映,话说呢,说这个书全讲的你生活方面有什么不对,什么不对,然后呢,到底该怎么办没说!徐文兵:呵呵梁冬:啊,有些朋友很困惑,说怎么办呢?倒是我们录音师老马说了一句话,很真理,他说,你把那些不对的事情不做,你就对了!徐文兵:呵呵。梁冬:其实生活里面不一定要做对的事,你只要不做不对的事,就可以了。徐文兵:对,不见得非要买股票,不买股票不就不赔了嘛!梁冬:哈哈哈,或者说,买了股票不卖,你就不会亏。徐文兵:无为而治,啊,不要干蠢事,要比那个瞎干蠢事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梁冬:对。徐文兵:上期节目我们讲

的一个是牛奶问题,一个是艾灸的问题。梁冬:对。徐文兵:艾灸呢,其实还是一个外治法。梁冬:对。徐文兵:呃,如果你想又喝牛奶,又把它消化掉,牛奶本身没错,啊,错的是呢,它积聚在你体内呢,你没法儿把它消掉化掉,如果能把它消掉化掉,那又是一个非常好的能源。所以我们如果非要喝牛奶的话,那就在牛奶里面要加一些热性的这个中药的成份。梁冬:拿姜来说,行不行?徐文兵:哎!那上次不是说广州的那个,梁冬:姜撞奶。对。徐文兵:姜撞奶,这本身就很对。另外呢我们经常使用一些中药,叫荜茇,草字头一个毕业的毕,茇呢,也是草字头一个拨弄的拨,这是一个荜茇,还可以加肉桂,就是我们那个吃炖肉用的那个桂皮,啊,再加这个,很多人一喝牛奶就说过敏,说乳糖不耐受,说喝完以后呢就拉肚子,西医说你是缺什么酶,其实呢,你那酶有就是它温度不够,它没法工作。这种人呢,如果你拿这种荜茇和肉桂煮上奶,或者用干姜,或者用一些比干姜更厉害的就高良姜煮上牛奶喝呢,你喝完以后试试,你就肯定不会拉肚子,就是说你能把它化掉了。这就像有些人对鸡蛋过敏,他吃生鸡蛋过敏,他吃炒鸡蛋就不过敏。梁冬:对。徐文兵:他要在炒鸡蛋里面再放点葱花和韭菜,他就更不过敏。这就是我们讲的食物的调和,这也是我们古人的经验。另外呢,就是大家可以喝点酸奶。酸奶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能量发酵了。梁冬:发酵。徐文兵:把它那个阴寒之气呢,平和一些,这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先讲一个就师父反复强调的《濒湖脉学》。我刚才讲了,你一定要手上有气,手上有气的标准就是你的手是热的,然后你再去号病人的脉。号病人脉的时候你要知道躲,因为你在号脉的时候,你要用心,其实你就向他打开你的心了,那个病人邪气重的时候,你是打开的,它就要进去。 所以当你号脉的时候,有时候你要弹一下指头,离开他。你如果不离开,那个东西就沿着这个手上来了,所以,你要有感有觉,你才能去做医生,这是我说我自己的体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说,李时珍老先生他是怎么给我们讲脉的。最简单的一个脉叫浮脉。他的歌诀是这么背的:“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是他对脉的描写,我们看起来很简单,这些字儿大家都认得,但是你要去想象,用心去体会它的感觉的话呢,确实需要有号过脉的人或者懂的人给讲一下。这个浮脉呢,“唯从肉上行”,什么叫肉?我们看一下我们身体的层次,最表的是毛,毛底下是皮,皮底下是什么呢? 是肤,啊。皮底下是肤,肤底下是肉,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肉底下是脉,脉底下是筋,筋底下才是骨,骨里面是髓。我们就不说了。所以他说是“肉上行”,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你手一搭脉,你能感觉到他这个层次在中部以上,中部以上,所以我们号脉讲轻轻一搭的感觉和稍微按一下,和摁到骨头上那个感觉,所以跟浮脉相对的是什么呀?是沉脉。比沉脉还厉害的叫伏脉,是那个“伏”,是这个“伏”,我们讲住骨,就是摸到骨头上才能摸到的感觉。那么浮脉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肉的层次上跳动。 这个肌肉,大家都说肌肉,请问肌和肉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修炼的时候,“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如果你不理解气和神的话,你光从唯物主义角度上讲,你理解不了“肌”“肉”的区别。可是道家重视气,也就是说肌和肉是同一块组织,但是当它发力绷紧的状态,凸起的叫肌,而当它泄了气放松的状态,就叫肉,区别在于它有没有气,是吧。 为什么叫“肌肉若一”呢?它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绷起来发力,在放松的时候它能松得很软,我们经常说人,说你这人很肉,开车这么肉,做事儿这么肉,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八讲概诉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八讲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播出时间:2009-05-09 23:00—24:00 经文: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草木旺盛、艾草、慧从卢溪、猪光宝器等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依然是和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一起来分享《四气调神大论篇》,在上一周我们讲到了“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徐文兵:对,上次我们有一句说了半截没说完。我们现代人很多得了颈肩综合症,肩膀脖子老是那么酸疼,这和他们伏案工作有关系。但是大家忘了,如果你里面的小肠是寒的、是不通的话,它照样会反映在经络上。就是你的肩背,小肠经走过的经络就出现问题。你一定要想治你体表的问题的话,还得往你肚子里面找原因。 梁冬:那怎么能治呢? 徐文兵:小肠有两个代表穴,叫水分和关元。你去看,很多人水分那儿就有一个结,咯噔咯噔的,一摸就响,你一定要把它揉开了。中里巴人不是说一个推腹疗法吗? 梁冬:推心置腹。 徐文兵:对,推心置腹。去把自己的手搓热了,揉自己的肚子。还有就是温暖自己的肚子,要用艾灸去灸一下自己的关元。 梁冬:那,吃东西有什么注意的吗? 徐文兵:吃东西的话,特别是在夏天,人体开放,小肠开门迎客的时候,你把那些凉不几几的东西弄进去。 梁冬:海鲜加冻啤酒? 徐文兵:海鲜加冻啤酒。还有呢,就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物理温度和化学温度是不一样的。 梁冬:什么意思? 徐文兵:拿冰镇辣椒吃进肚子里,它也是热的。你煮开了喝那个牛奶,它也是凉的。它有个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会消耗你的阳气。消耗的阳气多,它带来的就是寒,消耗的阳气少,可能就是热。这就是我们平常应该注意的问题。另外,就是有颈肩综合症的人呢,就是,看自己的小鱼际有没有发青发黑?有一年,我有一个好朋友,大春天的,不是“广步于庭”,早早的刚立春,就跑到颐和园去踏青。结果那草还没有发芽呢,他没踏成青,让青把他给踏住了,受寒,冻得脚疼,不听使唤。不停跑厕所吧,他还拉不出东西来。他就是那个泄泻的“泄”,他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第一讲文字稿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一讲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播出时间:2009-03-21 23 :00 —24 :00 经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中医太美。那对面呢,依然是最近人气暴涨的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很多人说您有这个赵忠祥的声音哦。 徐文兵:哎哟,不知道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梁冬:是的,我们在过去的十三周里面呢,粗略的讲了讲上古天真论,和大家一起向这 个徐老师学习了一遍,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是《素问》的第二篇,徐文兵:对。 梁冬:请徐老师这个给我们破一下题? 徐文兵:为什么讲“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 梁冬:就是不按照时间。 徐文兵: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那个生命的节奏,上次节目我记得你就重

点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要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所以他在那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也提到了,特别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调于四时,他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身心作息节律。所以呢,一个调于四时他就扩展开来在第二篇紧跟着就来讲了,他归结成一篇大的题目,叫四气调神大论。 梁冬:那调神又作何解释? 徐文兵: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以后,被培养出来这种后天的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干什么呢?是可以慢慢学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然后调 设自己的魂魄,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你改变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也就是说,让你先天赋予的那个神的本能,就是符合按照你的意愿,去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这叫调神。 梁冬:对,我们常常讲心意、心意,但是心和意显然不一样。 徐文兵:完全不一样。 梁冬:它到底怎么不一样呢? 徐文兵:你看我们经常说过年说:祝你万事如意!还有一种更好的说法叫:祝您称心如意!很人就当排比句,就是祝我好,不对。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是称心的未必如意,如意的未必称心。 梁冬:此话怎解? 徐文兵:这个心我讲了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的东西,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这叫心,本心。那个意是什么?出生以后,被灌输培养的,教育出来的东西。 梁冬:您能举个例子吗? 徐文兵:举个例子,就是说这个禅中有个故事,说有个小和尚跟着老和尚第一次进城,

内经习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 2、涌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阴阳异位(《素问·太阴阳明论》) 4、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5、开鬼门,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灵枢·天年》:“以(1)为基,以(2)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3)也;阳在外,阴之(4)也。” 3、《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6)。” 4、《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7)之官,(8)出焉。” 5、《素问·咳论》:“此皆聚于(9),关于(10)” 6、《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11)乃生,(12)乃成积也。”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13)之,因其重而(14)之,因其衰而彰之。”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15)则养神,(16)则养筋。” 9、《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17),逢热则(18)。” 10、《素问·五藏别论》:“胃者,(19)之海,(20)之大源也。”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 B. 岐伯 C.黄帝和岐伯 D.古代众多医家 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天癸至”的年龄是() A.八岁 B. 二七 C.二八 D.三八 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的养生,人的生活起居宜() A.夜卧早起 B. 早卧早起 C.早卧晚起 D.夜卧晚起 4、《灵枢·天年》指出,人在十岁左右的生理表现特征是() A.好坐 B. 好趋 C.好卧 D.好走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 阴阳 C.正气 D.五脏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是指() A.痰饮水湿 B. 水谷精气 C. 精血津液 D.寒湿阴气 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辛甘者,其作用是() A.涌泄 B. 发散 C. 补气 D.发热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其中“壮火”的本义是指() A.药食气味的纯阳作用 B. 相火 C. 君火 D.病理之火 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 复习思考题 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复习思考题 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 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3.理解: (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复习思考题 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 二、背诵: 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 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本神 复习思考题 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2.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述情志致病的机理、症状及一般规律。 5.试述五脏虚实的病候及治疗原则。 6.解释:(1)本于神;(2)经溲不利;(3)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 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肠澼 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凡阴阳之要—发为痿厥。” 3.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病机、掉眩、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暴注下迫、瞀瘛。 2、背诵:病机十九条。 3、理解: (1)分析病机十九条?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一讲 文字版

旅游卫视国学堂-20100227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一讲文字版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0.02.27 23:00~23:3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视频音频下载:hi.baidu./eajian/blog/item/09b4121a4e933.html 文字整理:慕越人、徒步去旅行、天机锁、佩之、XX、蓝色天空、修身齐家、慧从庐溪 旁白: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徐文兵:两个甲子。 梁冬:一百二。 旁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寿命的长短? 梁冬: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徐文兵:最重要打的那个“基”,来源于母亲。 梁冬:父亲他的……体现在哪里?什么叫做外在表现啊? 徐文兵:行为啊,举止啊,学习啊,工作啊,一些,表现的不是很好。那是什么?子不教……

梁冬:父之过。 徐文兵:父之过。 旁白:国学堂《黄帝内经》之天年系列,梁冬对话徐文兵,聊聊如何才能颐养天年。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今天的“国学堂”,有幸呢请到了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呢,和我们一起讲这个《黄帝内经》。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以及观众。 徐文兵:以前是听众,现在成观众了,大家好! 梁冬:啊,徐老师,咱们这个,由于时间非常紧凑,所以呢,抓紧时间进入《黄帝内经?灵枢经?天年》啊,这个解一下题。 徐文兵:呵……大家都知道中医,《上古天真论》第一篇讲的就是让“人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背景提示:“人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 自然赋予人的寿命叫天年,是两个甲子,120岁。 徐文兵:就说,中国道家或中医认为,人的天赋的寿命,叫“天年”,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 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 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 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 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 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 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 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气喘息息喝喝有声 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 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 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 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 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 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2.嫃胀:胸膈胀满 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 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 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 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 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

徐文兵解读皇帝内经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依然是和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一起来学习《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徐老师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是的,我们在上一周的时候呢,讲到了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这个字呢,很容易念成愉在肩背。俞在肩背。 徐文兵:这个俞,它和我们讲的运输的输是同义,就是脏腑内的气通过这个经络,通过这个地方传输到体表。相反来讲呢,如果我们刺激体表的气输出的地方可以影响到他内在脏腑的功能。 梁冬:噢…… 徐文兵:这就是中医由表及里或者由里及表的这么一个阴阳互根的,这么的一个道理。 梁冬:所谓的腧穴腧穴就是这个腧,对不对? 徐文兵:对,腧穴就是一个“肉”字边,月亮的月加上这个字,就是这个愉快的愉的半边。 梁冬:对,那我想请问了,这个俞和穴到底有什么区别? 徐文兵:哎,俞和穴有什么区别呢?穴,不用说,是凹进去的。凹下去,是吧?你挖个坑,铺上草,等着野兽往下掉。这叫穴。相反呢,还有的人的气是什么,凸出来的。 梁冬:冒出来的? 徐文兵:哎,冒出来的。它像火山口一样,它没有形,但是它有气,有那种感觉。就是有一些比较敏感的人,拿自己的手在病人身上一撸,就能感觉到有些地方,它有一种那种感觉,我们叫气象,象是看不见,象由心生,你拿心可以体会到。它局部那个气的形状,那个形象,它没有形,但是有象。是往起凸的。我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脚踝呀,内侧,叫什么?肾经上的第三个穴,叫太谿。 梁冬:哪个溪? 徐文兵:谿吧,现在简化成那个小溪,河水那个,溪水那个溪了。在古代呢,它不是那么写。奚还是那个奚,但是边上是个山谷的谷。简化字为什么说有点问题呢?它就把很多它认为同样的字都归成一个字了。其实那俩字不是一回事儿。古代那个谿意思就是那种山谷,但是这山谷之间比较窄,所以它叫谿。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第十讲文字稿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十讲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播出时间:2009-05-23 23:00—24:00 经文:道者聖人行從,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依然是梁冬,请到了徐文兵老师和我们一起呢,来分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徐老师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上一周的时候呢,我们讲到了这个?夫四时阴阳者?这一段,其中呢!有一句话呢!没有讲完就结束了。上一周的时间,讲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徐文兵:嗯!我们再说一下这个?死生之本?。我刚才讲了这个?本?,是树干,?末?是树梢。干如果坏了的话,那梢儿就不存在了。我们经常还听中医说一句话叫?治病求本?,那么诊病求什么呢? 梁冬:诊病求末是吧? 徐文兵:哎!回答正确。 梁冬:哦!真的? 徐文兵:大家学中医要举一反三。人的本在哪儿?就是说形体上看得见的本。 梁冬:就是躯干嘛。 徐文兵:就是我们的主干--身躯、躯干。 梁冬:身躯嘛!对。 徐文兵:简单用一个字, 梁冬:就是……? 徐文兵:体、身? 梁冬:哦,身,对……。 徐文兵:我们的末? 梁冬:就是…… 徐文兵:分支, 梁冬:就是四肢。 徐文兵:就是肢体。这个末梢在哪儿呢?手上、脚上。一个树得病了,它在最早表现在哪?梁冬:树叶啊? 徐文兵:梢上,树叶上。树叶枯黄了、树梢枯萎了,然后掉了。如果你是个得道的高人,你一看:哎哟!树病了。就是说没等它那个树干枯朽,树根糜烂,你就知道它病了,从它梢节上,你就发现它病了,赶紧给它治。是吧?这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啊!所以你看我们的诊断啊,大家经常学到什么?手诊。一看手,说你有什么什么征兆,有什么病。很多人问我有没有道理,我说当然有道理。人的很多内在大的疾病最早表现出来的征兆,不是在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最新资料推荐------------------------------------------------------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 66 集)此《黄帝内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内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内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你补齐。 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 。 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 ;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 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 1/ 13

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 《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 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 81 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只有 13 个药方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 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 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内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