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

合集下载

海水淡化工艺方案

海水淡化工艺方案

1 前言1.1 概况我国淡水资源极为匮乏,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淡水资源短缺乃至水危机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之一。

电厂在生产电能的同时,可利用其廉价的热和电,进行海水淡化,不仅可满足其工业用水的需要,而且还可为周边地区提供淡水水源。

在推动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电厂有着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因此滨海电厂配套建设海水淡化装置已成发展趋势。

1.2 水源及水质特点某电厂取水具有海域辽阔、水量充沛、海水较清、悬浮物及有害微生物少等特点,可大大节省海水取水成本及原料海水预处理成本。

海水水质分析报告如下:1.3 海水淡化规模根据建厂地区的缺水状况,电厂可针对性地提出水电联产的方案,目前可解决电厂的淡水用水,以后可根据需要适时配套建设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厂,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淡水资源保障。

本项目结合2×1000MW发电机组的建设规模,暂按配套建设2×104m3/d规模的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并对总规模为40×104m3/d海水淡化厂作出展望。

本专题报告按本期工程厂内自用的2×104m3/d规模和规划容量的40×104m3/d的海水淡化站分别进行比较论述。

2 海水淡化技术概述海水淡化技术的种类很多,但适于产业化的主要有蒸馏法(俗称热法)和反渗透法(俗称膜法)。

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蒸馏(LT-MED)技术。

2.1 蒸馏法淡化技术2.1.1 多级闪蒸(MSF)MSF是蒸馏法海水淡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较大型的海水淡化装置多数采用MSF技术。

大港电厂二期工程引进了美国的多级闪蒸(MSF)海水淡化装置,是我国第一套大型的海水淡化装置。

MSF的典型流程示意图见图2-1。

图2-1 盐水再循环式多级闪蒸(MSF)原理流程多级闪蒸过程原理如下;将原料海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引入闪蒸室,由于该闪蒸室中的压力控制在低于热盐水温度所对应的饱和蒸汽压的条件下,故热盐水进入闪蒸室后即成为过热水而急速地部分气化,从而使热盐水自身的温度降低,所产生的蒸汽冷凝后即为所需的淡水。

海水淡化方案

海水淡化方案

海水淡化方案海水淡化是指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使之变成可饮用水或用于农业和工业用水的过程。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水淡化成为解决淡水短缺的一个重要方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海水淡化方案。

一、蒸馏法蒸馏法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海水淡化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基于盐水和纯水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将海水蒸发,再通过冷凝使水蒸气重新凝结为纯净水。

蒸馏法虽然简单可行,但其能耗较高,设备大型化程度较高,使用成本较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

二、逆渗透法逆渗透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

它利用半透膜,通过高压将水分子强制通过膜孔,而将盐分、微生物、有机物等截留在膜表面。

逆渗透法无需加热,操作简单,而且设备体积小巧,使用灵活方便,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和地下水处理。

然而,逆渗透法对膜的要求较高,膜容易受到脏污物质的堵塞和膜的硬度下降,因此需要定期清洁和更换膜。

此外,逆渗透法对高压泵设备要求较高,能耗也相对较大。

三、电渗析法电渗析法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海水淡化技术。

该方法通过施加电场,使盐水中的离子受到力场作用,从而实现离子的分离和去除。

电渗析法操作简单,设备紧凑,能耗相对较低,尤其适用于处理低盐度水。

然而,电渗析法需要进行电解质溶液的再循环,导致能耗上升。

四、太阳能海水淡化太阳能海水淡化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海水淡化方式。

该方法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通过热能和光能将海水蒸发,然后通过冷凝将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成纯净水。

太阳能海水淡化无需使用化学药剂,能耗极低,对环境影响小。

然而,该方法对太阳能资源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应用更为适宜。

综上所述,海水淡化方案有蒸馏法、逆渗透法、电渗析法和太阳能海水淡化等多种选择。

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发的不断推进,海水淡化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人类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

海水、苦咸水淡化解决方案

海水、苦咸水淡化解决方案

海水、苦咸水淡化解决方案标题:海水、苦咸水淡化解决方案引言概述:海水和苦咸水是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其高盐度,直接饮用或者用于农业灌溉都存在问题。

因此,淡化海水和苦咸水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海水、苦咸水淡化的几种解决方案。

一、蒸馏法1.1 利用蒸馏设备将海水或者苦咸水加热至沸点,蒸汽在冷凝器中凝结成淡水。

1.2 蒸馏法适合范围广,可处理各种盐度的水,淡化效果稳定。

1.3 蒸馏法的能耗较高,设备成本较大,需要大量能源支持。

二、反渗透法2.1 反渗透膜能够有效过滤掉盐分和杂质,将海水或者苦咸水中的盐分留在膜外,从而得到淡水。

2.2 反渗透法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适合于小规模淡化水处理。

2.3 反渗透设备运行成本较低,但需要定期更换膜片和维护设备。

三、离子交换法3.1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海水或者苦咸水中的盐离子与树脂上的其他离子交换,从而得到淡水。

3.2 离子交换法对水质要求较高,适合于处理低盆度水。

3.3 离子交换法需要定期更换树脂,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循环使用。

四、太阳能蒸馏法4.1 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或者苦咸水的蒸馏,将蒸汽冷凝成淡水。

4.2 太阳能蒸馏法无需外部能源支持,能耗低,环保。

4.3 太阳能蒸馏法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需要在阳光充足的地区使用。

五、冷冻结晶法5.1 利用低温冷冻将海水或者苦咸水中的水分冻结成冰,再将冰晶分离出来得到淡水。

5.2 冷冻结晶法适合于处理高盐度水,淡化效果好。

5.3 冷冻结晶法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但处理效率高。

结论:海水、苦咸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种淡化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将有助于保护地球上珍贵的淡水资源。

最新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

最新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

最新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一、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海水淡化作为一种获取淡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海域的水质参数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各海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海水淡化方案。

二、各海域水质参数分析(一)渤海海域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其水质受到周边河流输入、工农业排放和海洋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渤海海域的盐度相对较低,平均盐度约为30‰。

但由于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海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较高,水质较差。

(二)黄海海域黄海海域的盐度在30‰至32‰之间。

水质相对较好,但仍受到陆源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

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有所增加,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油类污染物。

(三)东海海域东海海域的盐度在32‰至34‰之间。

由于受到长江等大河的淡水输入和沿岸经济活动的影响,东海的水质较为复杂。

近岸海域的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富营养化物质。

(四)南海海域南海海域是中国最大的海域,盐度较高,一般在32‰至35‰之间。

水质相对较好,但在一些近岸区域,也存在着石油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

三、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一)反渗透法反渗透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

对于渤海海域,由于水质较差,在采用反渗透法之前,需要进行较为严格的预处理,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和胶体等杂质,以保护反渗透膜。

而在南海海域,水质相对较好,预处理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对海水进行杀菌消毒等处理,以保证淡化水的质量。

(二)多级闪蒸法多级闪蒸法适用于盐度较高的海域。

对于南海海域,其较高的盐度使得多级闪蒸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该方法能耗较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

(三)低温多效蒸馏法低温多效蒸馏法在处理高盐度海水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能耗相对较低。

对于东海和南海等盐度较高的海域,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法。

但该方法设备投资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海水淡化技术分析

海水淡化技术分析

海水淡化技术分析1.基本概念1.1 淡水:含盐量应在1000mg/L(NaCL)以下。

通常船用海水淡化装置对所产淡水含盐量的要求皆以锅炉补给水标准为依据。

我国船用锅炉给水标准规定补给水的含盐量应小于10mg/L(NaCL)。

1.2 海水含盐量:大洋中海水平均含盐量约为35g/L。

1.3 海水盐的成分:当海水含盐量为35g/L时,各种盐类的含量如下表所示,其中含。

量最多的是NaCL和MgCL2表1 海水中各种盐类的含量淡水总产量与加热器所消耗的蒸汽量之比。

2海水淡化技术介绍图1 海水淡化方法的分类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技术上讲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在商业上成功应用的主要有多效蒸馏(MED)、多级闪蒸(MSF)、压汽蒸馏(VC))和反渗透法(SWRO)。

2.1多效蒸馏(MED)多效蒸馏是由单效蒸馏组成的系统,加热蒸汽被引入第一效冷凝后,使海水产生比蒸汽温度低的几乎等量蒸发。

产生的蒸汽被引入第二效作为加热蒸汽,并使海水以比第一效更低的温度蒸发。

这个过程一直重复到最后一效,在最后一效蒸汽被海水冷凝器冷凝。

第一效的冷凝液返回锅炉,而来自其它效的冷凝液被收集后作为产品水输出。

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是最早的海水淡化方法之一,早在1898年就建成了日产1200-1500吨淡水的竖管多效蒸馏大型海水淡化工厂,但早期多效蒸馏系统的蒸发器为浸没管式,传热系数低,结垢严重,严重影响了产水量及装置寿命。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降膜蒸发器(横管降膜及竖管降膜)的研究,使传热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70年代为了降低结垢和腐蚀,低温蒸馏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到80年代初期,低温横管喷淋技术正式用于工业性的海水淡化装置。

80年代中期大型低温高效海水淡化装置研究成功,其原理是以75℃左右的低温蒸汽作为加热热源,远低于多级闪蒸110℃左右的蒸汽温度,所以管壁的结垢倾向减小,并且使低温废热的利用成为可能,至此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进入比较成熟阶段。

海水淡化方案

海水淡化方案

海水淡化方案引言海水淡化是指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使其成为可以饮用或用于农业灌溉的淡水。

面对日益紧缺的淡水资源,海水淡化逐渐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海水淡化方案及其原理。

1. 蒸发结晶法蒸发结晶法是利用蒸发过程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然后将残留下来的盐分结晶析出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多效蒸发器、闪蒸器和结晶器等设备。

原理:海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多效蒸发器,通过多级蒸发实现水分的逐渐蒸发。

蒸发产生的水蒸气被冷凝成淡水,而盐分则随残留下来的海水进入下一级蒸发器,最终通过结晶器将盐分结晶析出。

优势:蒸发结晶法适用范围广,处理能力大,对盐分的去除率高。

劣势:能源消耗较高,设备复杂,需要占用大量空间。

2. 逆渗透法逆渗透法是利用半透膜将海水中的盐分和杂质截留在膜外,只允许水分通过的方法。

逆渗透法目前是应用最广泛的海水淡化技术。

原理:海水通过高压泵进入逆渗透膜,盐分和杂质被滞留在膜外,只有水分能通过膜孔进入膜内。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海水中的盐分从膜的排出端排放,而通过逆渗透膜的另一端获取淡化水。

优势:逆渗透法技术成熟,处理效果稳定,适用于小型或中型淡化水处理设备。

劣势:能耗较高,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膜,处理大量盐水时膜容易堵塞。

3. 多级闪蒸法多级闪蒸法是利用海水中的水分在低压条件下蒸发,将蒸发热量通过多级热交换,实现蒸发与冷凝的连续进行,从而达到淡化海水的方法。

原理:海水在低压条件下进入闪蒸器,通过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与海水接触进行热交换,再经过冷凝器冷凝成淡水。

多级闪蒸法通过多级热交换,充分利用热量,提高蒸发效率。

优势:多级闪蒸法能耗较低,设备结构简单,对水质要求不高,易于维护。

劣势:处理能力较低,处理效果受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

4. 污泥加热蒸发法污泥加热蒸发法是利用热能将污泥中的水分蒸发掉,从而实现淡化海水的方法。

该方法既可以解决海水淡化问题,又可以处理污泥。

原理:污泥经过预处理后进入加热器,通过加热将污泥中的水分蒸发掉,形成水蒸气。

海水淡化总方案

海水淡化总方案

海水淡化总方案思绪如潮,关于海水淡化的方案在我脑海中翻涌。

10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需要精心策划的系统工程。

那么,就让我以意识流的笔触,为你展开这幅宏伟的蓝图。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想象一下,我国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水资源,如果能被高效利用,将为干旱缺水的内陆地区带来福音。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座集科研、生产、环保于一体的海水淡化基地,实现海水的低成本、大规模淡化,满足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

二、技术路线1.预处理阶段:要对海水进行预处理,去除悬浮物、微生物等杂质,保证后续淡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一阶段,我们采用先进的过滤技术和紫外线消毒技术,确保水质达到淡化要求。

2.蒸馏淡化阶段:采用多级闪蒸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海水进行淡化。

这种技术利用海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实现水分子的蒸发和凝结,从而分离出淡水。

3.后处理阶段:淡化后的海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和矿物质,需要进行后处理。

我们采用反渗透技术,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杂质,使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三、设备选型与布局1.预处理设备:选用高效过滤器、紫外线消毒器等设备,保证预处理效果。

2.蒸馏淡化设备:采用多级闪蒸装置,实现高效淡化。

3.后处理设备:选用反渗透装置,提高水质。

4.布局:基地内设备布局合理,充分考虑生产流程、物流运输等因素,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四、环保与节能1.废水处理:淡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2.节能措施: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降低淡化过程的能耗,实现绿色生产。

五、建设与运营1.建设周期:项目预计建设周期为3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2.运营模式: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六、效益分析2.社会效益:为沿海地区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环保效益: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减少废水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至此,海水淡化总方案的轮廓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项目,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将其变为现实。

海水淡化系统方案

海水淡化系统方案

海水淡化系统方案1. 引言海水淡化是指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使其变为可以供人使用的淡水的过程。

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全球人口的增加,海水淡化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海水淡化系统的方案,包括主要的海水淡化技术和系统组成。

2. 海水淡化技术目前,海水淡化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2.1 蒸馏法蒸馏法是最早应用于海水淡化的技术之一。

该方法通过加热海水,使其蒸发,然后将蒸气冷凝成淡水。

蒸馏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去除海水中的各种杂质和微生物,产生纯净的淡水。

但是,蒸馏法的能耗较高,操作复杂,设备大型化。

2.2 反渗透法反渗透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

该方法通过高压泵将海水压力逼过半透膜,使盐分和其他杂质无法通过,只有水分子能够通过,从而实现海水的淡化。

反渗透法具有高效能耗比、操作简单、设备紧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

2.3 电渗析法电渗析法是利用离子迁移的原理,通过电流驱动来实现海水淡化。

该方法通过电解池中的离子迁移,使海水中的盐分离子被吸附在带电膜上,从而实现海水的淡化。

电渗析法的优点是能耗较低,操作简单,适用于小规模的海水淡化系统。

3. 海水淡化系统组成海水淡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3.1 海水进水系统海水进水系统负责将海水输送到海水淡化工厂。

该系统通常包括海水取水口、进水泵、滤器和预处理设备等组件。

海水取水口应选择在深海区域,以防止受到河流污染和悬浮物的影响。

进水泵负责将海水抽送到淡化工厂,滤器和预处理设备则用于去除海水中的悬浮物、藻类和有机物等。

3.2 淡化设备淡化设备是海水淡化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蒸馏器、反渗透装置或电渗析设备等。

蒸馏器用于将海水加热,使其蒸发,并将蒸汽冷凝成淡水。

反渗透装置利用半透膜将海水分离为淡水和浓缩海水。

电渗析设备通过电解和离子迁移实现海水的分离和淡化。

3.3 淡水处理系统淡水处理系统负责对淡化后的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满足不同的水质要求。

该系统通常包括除盐处理、杀菌消毒、pH调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应对全球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工作。

以色列70%的饮用水来自海水淡化水;澳大利亚的海水利用主要用于市政,占总装机规模的96%;美国的海水利用主要用于市政,占89.5%;沙特阿拉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生产国,2010年其产量达到11亿m3。

中国淡水资源缺乏,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淡水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增加水资源总量,有效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淡水短缺的矛盾。

在海水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海岸线超过1.8万km,水资源相当丰富。

但海水淡化发展速度相对其他国家缓慢,直至“十一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才开始较为迅速地增长。

据统计,至2011年底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为66万m3/d。

目前,影响海水淡化的因素有政策、技术和价格等。

其中海水水质是影响淡化技术正常应用及成本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发现,海水中的有机物污染、SDI(淤泥密度指数)、温度、浊度和盐度是影响反渗透膜运行的重要指标,进而影响淡化水品质。

因此对中国海域的海水理化性质、海水利用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对于优化沿海水资源结构、保障国家用水安全和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基于此,笔者首次将海水水质和海水利用状况相结合,介绍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个海域海水淡化的相关水质情况,归纳各地区海水利用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发展现状,分析形成原因和经验教训,旨对海水利用发展落后的沿岸地带提供帮助,对海水淡化利用较好地区的发展和转型方向提供参考,并为中国海水利用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途径。

1 渤海海域1.1 渤海的水质特征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水温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显著,2月份平均水温在0 ℃左右,8月份达21 ℃。

受大陆淡水注入的影响,盐度仅为30‰,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

1978—2010年历年8月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渤海夏季海水pH年际变化范围为7.86~8.30,渤海水温年际变化、降水量(酸雨)和月均黄河口径流量年际变化是影响海水pH变化的主要因素。

吴琳琳等研究发现2012年4—7月渤海湾海水温度为12.7~30.8 ℃、pH为7.30~8.55、海水CODMn为0.98~3.36 mg/L、溶解性总固体(TDS)为30.7~32.1 g/L、浊度为2.96~136 NTU、Cl-为16.9~17.8 g/L、电导率为44 800~49 800 μS/cm。

整体而言渤海水质的浊度变化范围较宽,主要受渤海湾海水泥沙含量的影响,特别在有潮汐和风浪时会大幅升高。

此外还发现海水温度升高会使操作压力和脱盐率下降,主要是因为水温上升导致水的黏度降低,膜材料的渗透性能提高,从而透过的盐分增加。

郭兴芳等发现天津渤海湾海水溶解性有机物所占比例较大,m(SCOD)∶m(COD)为57.3%~97.1%,绝大多数>65%,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宜选择能有效去除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工艺技术。

整体而言,渤海湾水质在温度、浊度方面变化较大,有机物、SDI较高,盐度较低。

1.2 渤海海水淡化现状针对渤海的水质特点,张大群等采用强化混凝—O3/UV消毒作为海水淡化蒸馏法的预处理工艺,使得原水浊度、CODMn、UV254、细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0%、19%、99.9%。

马敬环等通过混凝—斜板沉淀池—砂滤新工艺处理渤海海水,可使出水浊度降至1 NTU以下,铁降至0.1 mg/L,该工艺适合处理水质变化范围广的渤海海水。

渤海湾中,天津是我国较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区域的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至2011年,天津市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个,分别是天津北疆电厂、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天津大港电厂,海水淡化总处理能力为21.6万m3/d,海水淡化水利用量10万m3/d。

其中天津北疆电厂是国内首个海水淡化水大规模进入市政管网的项目,它的海水淡化水日均供水量为6 000 m3左右,90%以上向社会供应。

技术上,该项目采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针对渤海湾水质较差的特点,其预处理工艺为高潮位取水—二沉池—微砂加速絮凝沉降池—清水池。

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总处理规模为15万m3/d,采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

山东是全国海水淡化应用最广泛的省份之一,其淡化技术主要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

截至2006年底山东省海水直接利用量超过20亿m3,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处,日淡化海水3.5万m3,占全国淡化水量的25%。

目前,该省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和威海3个城市。

华能威海电厂是威海市主要的海水淡化企业,年淡化海水237万m3,针对渤海海水特点,该电厂采取的预处理工艺如下:海水取水→加NaClO系统→加PAC、PAM系统→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此外为了克服冬季水源低温的影响,水源主要来自循环水和凝汽器排水。

烟台市在长岛县建立了5座海水淡化站,每日产水量达到1 850 m3,直接受益人口达3.6万人。

此外,烟台核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获批准,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建成后可日产淡化海水14.5万m3,将大大缓解烟台的水资源紧张状况。

辽宁省内海域辽阔,海水资源利用具有极大的优越条件。

目前该省已建成并能有效运行的海水淡化设施有华能营口电厂、红沿河核电厂、葫芦岛海水淡化工程等。

其中华能营口电厂产水量达10 000 m3/d,针对渤海水质浊度高、温度低等特点,以海水直流冷却水作为原水,其具体工艺流程如下:海水冷却水—反应沉降池—双室介质过滤器—双室细砂过滤器。

2010年大连市海水淡化量为339万m3,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1.2亿m3。

其中大连长海县自来水公司的海水淡化项目产水量为1 200 m3/d,主要用于岛上居民饮用;大连庄河电厂采用海水反渗透技术,产水量达29 000 m3/d,主要用作冷却水或锅炉补给水。

2 黄海海域2.1 黄海水质理化特征黄海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

海区东南部表层年平均温度为17 ℃,盐度通常>32.0‰;北部鸭绿江口表层年平均温度<12 ℃,盐度一般<28.0‰。

整体而言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平均为15~ 24 ℃,海水盐度为32‰,呈现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降低的特征。

黄海的水温主要受冬季气温、黑潮现象等影响;盐度主要受黄海暖流、渤海热通量、海域冬季大风以及黄河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春季南、北黄海中部表层pH 稍高,沿岸较低;夏季表层pH东西两侧偏低;秋冬季黄海表层pH相当均匀,仅朝鲜半岛近岸有低值区。

黄海海域的浊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北部成山头的近海域出现高值,中部与南部离岸水域为低值区。

刘宗丽在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监测到3种典型的低分子质量有机酸:乳酸、乙酸、甲酸,并发现4月份胶州湾表层海水中三者总量的平均值比较大,为24.06 μmol/L。

周斌等发现胶州湾湾口部分站点pH、DO、COD、Cu、Zn、油类、PO43--P 等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SS、TDS 含量较低,该区海水可作为淡化取水水源,但预处理工艺中应关注钙、镁、铁和锰的影响。

整体而言黄海海水具有盐度、温度年变化小,近岸有机物高的特点。

2.2 黄海海水淡化现状徐佳采用胶州湾海水直接进入系统和海水添加絮凝剂后再进入系统两种工艺,初步验证了50 nm管式陶瓷膜作为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的可行性。

苏保卫等发现采用砂滤—超滤—纳滤等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软化胶州湾原水,提高RO的水回收率。

青岛市淡水资源贫乏,目前引黄济青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海水淡化相关企业等都是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来供应饮用水。

其中大唐黄岛电厂海水淡化日均量为16 000 m3,采用的预处理流程为:黄海原水—调节池—斜管沉淀池—盘滤—SVF超滤工艺,为解决冬季进水温度过低问题,将凝汽器冷却海水引入海水淡化系统。

山东青岛电厂海水淡化量为20 000 m3/d,采用海水反渗透淡化技术,其预处理工艺为海水—平流式反应沉淀池—海水清水池—自清洗过滤器—超滤膜组件—超滤产水箱。

江苏省海岸线长,但多为淤泥质海岸,利用难度大。

2006年来有多个项目建成投产,盐城射阳港电厂二、三期扩建工程采用海水冷却,年利用海水3.5亿m3。

2007年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正式投入运营,一期工程的海水冷却利用量为25亿m3/a。

这为江苏省海水利用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并为全面进行海水直接利用起到工程示范作用。

3 东海海域3.1 东海水质理化特征东海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

东海海域水体平均盐度为31‰~32‰,东部较高为34‰,水温度平均9.2 ℃,冬季南部水温在20 ℃以上。

邵和宾研究了东海北部冬、夏季悬浮物浓度的分布特征和运输规律,发现东海北部悬浮物运输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冬季陆架上悬浮物浓度明显高于夏季。

边昌伟发现东海水体的悬浮物浓度自近岸向外海降低,等值线走向基本与岸线平行,浓度最大区域位于长江口及闽浙沿岸,浓度最低区域位于100 m等深线以深的外海。

东海沿岸海水温度SST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同时东海沿岸表层海水温度(SST)总体呈上升趋势,暖冬是SST总体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

整体而言,东海海水水质具有盐度高、温度高、近岸悬浮物和SDI高的特点。

3.2 东海海水淡化现状海水淡化产业在上海刚刚起步,发展相对滞后,但上海却拥有较为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如上海电气的低温多效海水蒸发技术,该技术日产淡水量达12 000 m3。

上海704所与711所拥有较先进的多级闪蒸技术,华东理工大学拥有海水淡化浓盐水处理技术、低温多效蒸发器生产的关键设备——烧结型表面多孔管高通量换热器的生产技术。

目前,上海决定通过政策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这是快速提升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浙江是国内最早开展海水淡化应用的省份。

截至2011年底,浙江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设计产能达11万m3/d,占全国总产能的1/6,以市政供水为目的和与电厂配套的各占产能50%,淡化水已成为浙江主要海岛和沿海部分缺水地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目前已有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有华能玉环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舟山六横电厂、嵊山岛海水淡化工程等。

华能玉环电厂海水淡化工程于2006年调试至今,一直运行稳定、安全,目前日产淡水量3.5万m3,预处理工艺流程为海水—微涡旋板折式反应沉淀池—浸没式超滤膜池—反渗透,为保证进水温度维持在25 ℃左右,淡化系统采用两路进水,夏天采用未经交换的海水,冬天采用循环水。

海岛地区舟山市是我国最早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的地区,截至2011年9月底,舟山总共建成海水淡化装置近20套,规模达54 000 m3/d,海水直接利用量7×108 m3/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