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文化》教案
面对高考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
2.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
3.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
2.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
3.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2.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
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你又了解多少呢?罗素在100年前说了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俏皮话:我们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研究的结果是真是假;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外尔给数学下定义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这些都让人们渴望了解数学,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与文化》一课,来真正认识数学这门无穷的科学。
二、解题课文节选自《数学与文化》一书的绪言,是全书的总论。
课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作者齐民友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成语:泽被天下、风调雨顺、淋漓尽致。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a.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b.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数学与文化》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数学与文化》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数学与文化》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数学与文化》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数学与文化是一门独特而有趣的课程,旨在将数学与不同文化的传统、历史和艺术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展示一堂《数学与文化》的课程实录,并探讨一些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概览本堂课程的主题为“数学在艺术中的应用”,旨在让学生了解数学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运用的,并增强他们对数学美学的感受力。
课程目标通过本堂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 了解数学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运用的。
2. 增强对数学美学的感受力。
3. 开发对于数学和艺术的创造性思维。
4. 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
教学设计1. 初始活动本次课程开始时,教师会提出一些有关数学在艺术中应用的问题,例如:大师画家梵高的《星夜》是否存在着数学的影子?莫比乌斯环是如何运用到雕塑中的?学生们需要在小组讨论之后,上台介绍自己的结论。
2. 介绍数学与艺术的结合方式接着,教师会介绍数学是如何与艺术结合的,并介绍不同艺术形式的数学运用。
例如:对称性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应用,黄金分割在建筑和绘画中的应用,图形、图案和色彩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等。
3. 进行艺术作品分析接下来,教师将介绍几个著名的艺术作品,并引导学生在数学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艾舍尔的作品《天使与魔鬼》和《螺旋形的图案》,学生需要描述和探索其对称性和尺度感;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学生需要分析其黄金分割和透视效果等。
4. 数学美学讨论在学生探索艺术作品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讨论数学美学问题,例如对称性、对比、重复等概念如何影响人的审美感受。
学生还将被鼓励分享自己最喜爱的艺术作品,并讲解自己被吸引的数学元素。
5. 实践活动最后,教师将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和艺术知识进行创作。
例如:让学生在一个规定范围内尝试画出一幅具有对称性的图案,或者让学生使用黄金分割进行拼贴创作。
数学与文化教学教案

数学与文化教学教案[导学新概念]高六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的阅读,《数学与文化》是其中的第一篇。
阅读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需要提要钩玄。
“提要”就是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钩玄”就是探索文章更精微的内涵。
换言之,提要就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钩玄就是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
因此,学习本单元,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对文章概括分析的能力。
《数学与文化》一文,主要阐述了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的特点,读后可让我们感觉到数学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
阅读时要把握提示语,提取概括句。
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特点作仔细的分析,找到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类的关系。
[资料显示屏]北大数学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将数学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
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离开了数学,便无从产生和发展。
第二个层次是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这类例子是大量的。
第三个层次,是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这个民族的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数学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常常是先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才研究经济的。
有人曾用概率统计法研究《红楼梦》作者的语言习惯,发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很一致的。
说明曹雪芹曾创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
原苏联曾有人对《静静的顿河》一书的真正创作者提出过疑问。
有人用概率统计法研究该书的用词习惯,发现与肖洛霍夫其他著作的习惯是一致的,因而认为此书确是他写的。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数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牢固地确定了它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的地位。
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作出贡献。
同时,对于当今社会每一个有文化的人士而言,不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新教材)

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新教材)《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
2.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
3.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
2.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
3.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2.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
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你又了解多少呢?罗素在100年前说了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俏皮话:我们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研究的结果是真是假;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外尔给数学下定义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这些都让人们渴望了解数学,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与文化》一课,来真正认识数学这门无穷的科学。
二、解题课文节选自《数学与文化》一书的绪言,是全书的总论。
课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作者齐民友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成语:泽被天下、风调雨顺、淋漓尽致。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a.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b.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数学与文化》教案

《数学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数学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文化的关系2. 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3.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4. 数学与艺术的交融5. 数学家的故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数学与艺术的交融,介绍数学家的故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2.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练习题及答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数学与艺术的交融,介绍数学家的故事。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分析数学与艺术的交融,了解数学家的故事,体会数学的内涵和魅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展现出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博物馆或数学相关的展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数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推荐学生阅读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史相关的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教学大纲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教学大纲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1、三、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
2、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
3、伽罗瓦与群伦
4、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
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康托儿的集合论
【教学难点】消除集合悖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1、古代的无穷观念
2、无穷集合论的创立
3、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现代数学发展概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现代数学的最新进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
2、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
3、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
2018.1.31 4/4。
《数学与文化》教案

《数学与文化》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数学与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数学与文化》教案(一)1.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
2.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
3.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1.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
2.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
3.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2.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教学时数两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
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你又了解多少呢?罗素在100年前说了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俏皮话:我们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研究的结果是真是假;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外尔给数学下定义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这些都让人们渴望了解数学,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与文化》一课,来真正认识数学这门无穷的科学。
二、解题课文节选自《数学与文化》一书的绪言,是全书的总论。
课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作者齐民友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成语:泽被天下、风调雨顺、淋漓尽致。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a.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b.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数学与文化教学教案

数学与文化教学教案[导学新概念]高六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的阅读,《数学与文化》是其中的第一篇。
阅读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需要提要钩玄。
“提要”确实是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钩玄”确实是探究文章更精微的内涵。
换言之,提要确实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钩玄确实是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
因此,学习本单元,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加深对文章的明白得,增强对文章概括分析的能力。
《数学与文化》一文,要紧阐述了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的特点,读后可让我们感受到数学关于人类的积极作用。
阅读时要把握提示语,提取概括句。
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特点作认确实分析,找到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类的关系。
[资料显示屏]北大数学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将数学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
自然科学和经济、治理等社会科学,离开了数学,便无从产生和进展。
第二个层次是直截了当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这类例子是大量的。
第三个层次,是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那个民族的文明有专门大的阻碍。
——《数学——撬起以后的杠杆》数学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世界上专门多经济学家,常常是先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才研究经济的。
有人曾用概率统计法研究《红楼梦》作者的语言适应,发觉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专门一致的。
说明曹雪芹曾创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
原苏联曾有人对《静静的顿河》一书的真正创作者提出过疑问。
有人用概率统计法研究该书的用词适应,发觉与肖洛霍夫其他著作的适应是一致的,因而认为此书确是他写的。
——《数学——撬起以后的杠杆》回忆过去的一个世纪,数学学科的庞大进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牢固地确定了它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的地位。
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畴向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截了当地为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作出奉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与文化》教案(一)1.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
2.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
3.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1.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
2.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
3.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2.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教学时数两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20XX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
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你又了解多少呢?罗素在100年前说了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俏皮话:我们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研究的结果是真是假;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外尔给数学下定义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这些都让人们渴望了解数学,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与文化》一课,来真正认识数学这门无穷的科学。
二、解题课文节选自《数学与文化》一书的绪言,是全书的总论。
课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作者齐民友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成语:泽被天下、风调雨顺、淋漓尽致。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a.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b.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c.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
以上三点说明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
下面两点则需要细读文章来概括:a.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
b.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解说:课文虽较长但语言通俗,适合学生自读。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一方面标示出成语,一方面将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画出来。
重在引导学生自读并摘取要点。
)(2)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第2-5段,分析数学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
第三部分:第6-8段,评价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指出数学表达了一种探索的精神,并从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数学。
(解说:把握文章层次结构,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基础。
可以让学生列出文章结构提纲,以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2.具体研习,攻克重难点。
(1)第1段中哪些语句能说明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明确:“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这些语句都能说明数学在文化中的地位。
而最直接的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提炼主要信息并进行筛选的能力。
也许有学生会找到“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这一句,教师要适时引导:这一句只是形象的描述,不是确定的结论。
)(2)第2段中,“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一句中,用了“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在某种误差范围内”的限制语,从语言的表述上看严密而准确,但这为什么不是数学追求的“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明确:数学追求的“完全确定、完全可靠”不同于语言表述的严密与准确。
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以达到正确的结论。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含义。
)(3)“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公理方法”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怎样?“数学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三个概念都是一个含义,数学方法指的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以达到正确的结论的理性思维的过程。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清晰认识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和标准。
)(4)“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
”结合上下文,说明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明确: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只有用这种求真的态度才能解开“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这样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
此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正是数学所具有的这种求真态度使人类摆脱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得到思想解放。
(解说:这是一句很难理解的话,首先要搞清楚“习俗、权威”等对什么是没有用的——是对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
然后确定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
正是这种求真的态度使人类思想得到解放,并摆脱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进行筛选整合,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分析了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第一个特点。
作者从数学探讨的对象和方法指出了数学追求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的特点,并指出其在摆脱宗教等方面影响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5)是什么在驱使数学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欧几里德、牛顿等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是可以用数学来描述的。
这一信念促使数学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欧几里德、牛顿等例子说明了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而这种综合正是对数学进行研究时的那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数学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研究的,研究的过程是化繁为简以求统一。
)(6)“难道看不出这也是一种把生命归结为最简单成分的不同位置、不同形式、不同数量而成的数学味很重的结构吗?”“由一堆砖石固然可以建成宏伟的纪念碑,却也可以搭起一座马棚,它们的区别究竟何在?”结合上下文,说出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第一句话作者借DNA的双螺旋结构一例说明人们在用数学去讨论物种的进化与竞争,讨论遗传的规律,并使人们认识到这种数学味很重的结构。
这也恰恰证明了数学所追求的宇宙的根本——可以用数学来描述的、简单的、合理的世界。
这种深层次的研究能破除迷信,体现了数学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第二句话中,“它们的区别”也许就是“一堆砖石”“在数量上、形状上、结构上的差别”,这正是数学想解决的深刻的问题,这种研究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
(解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这一课的难点,重在让学生理解数学在影响人类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性和抽象性。
)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希望大家喜欢!(7)第4段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数学的自我完善性?明确:希腊人开辟了研究无理数系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性”的出现,体现了数学在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理性思维感到有问题时就要变,体现了数学在不断否定自己;从怀疑部分到怀疑自己的整体,都体现了数学的自我完善性。
(解说:这一段的阅读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因而只设计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8)在对全文进行总结时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作者高度赞扬了数学在人类理性发展中的成就,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精神生活,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
在探索中,数学的理性思维给人类的思想解放打开了道路。
同时,作者站在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阐明数学的重大意义。
(解说:设计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认识,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主要思想。
)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
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
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3.课堂训练。
结合课后练习四,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数学史上的小故事,结合自己学数学的体会谈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解说: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课堂训练,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可以自由表述观点,不求统一。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老师写说课稿也要变得新颖一点。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与顺序之教室》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二、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数学与文化》绪言全篇,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还可以阅读相关数学史的普及读物,提高自己对数学这门科学的认识。
方案二一、导语设计(同前)二、解题(同前)三、研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难于理解的句子,提出相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合,分配给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并归纳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研究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分享研究成果。
4.教师参与研究,提供研究线索,对小组研究作全面评价。
(解说:这种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包括“方案一”中的问题,教师可适时归纳整合这些问题,并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关问题的回答见“方案一”。
)四、布置作业(同前)(二)[导学新概念]高六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的阅读,《数学与文化》是其中的第一篇。
阅读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需要提要钩玄。
“提要”就是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钩玄”就是探索文章更精微的内涵。
换言之,提要就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钩玄就是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
因此,学习本单元,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对文章概括分析的能力。
《数学与文化》一文,主要阐述了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的特点,读后可让我们感觉到数学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
阅读时要把握提示语,提取概括句。
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特点作仔细的分析,找到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类的关系。
[资料显示屏]北大数学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将数学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
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离开了数学,便无从产生和发展。
第二个层次是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这类例子是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