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II) 技术-十二五煤化工论坛
甲醇制烯烃(DMTO)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甲醇制烯烃(DMTO)工艺技术发展现状摘要:乙烯和丙烯是化学工业的基石,超过75%的化学产品是其下游衍生物,它们通常通过石脑油蒸汽裂解和流化催化裂化法生产。
在上述工艺当中,石油是主要原料。
然而,中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油进口,因此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ICP)与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甲醇制烯烃技术,即DMTO,为甲醇合成低碳烯烃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甲醇是一种很容易从煤矿中提取的平台化合物。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DMTO的成功对于平衡低碳烯烃的供需、减少中国对原油进口的依赖以及促进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关键词:甲醇制烯烃;低碳烯烃;技术革新引言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现代化工的基础有机原料,主导着石油化工的半壁江山。
2020年,我国乙烯、丙烯总产能分别达到3200万、4500万t左右[1],但目前尚未实现低碳烯烃的自给自足。
低碳烯烃巨大的当量缺口,凸显烯烃生产技术的重要性。
在工业生产中,低碳烯烃的制备工艺通常为石油路线的石油烃热裂解,此工艺对石油的依赖度过高。
对国内烯烃工业发展而言,发展瓶颈之一是石油资源的日渐短缺。
近年来,随着油价起伏和国内石油资源限制,甲醇制烯烃技术原料为煤基甲醇,发展新型煤化工,对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石油短缺问题,保障我国石油战略能源安全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甲醇制烯烃的工艺介绍国外典型的MTO工艺技术主要有霍尼韦尔UOP/HydroMTO工艺、美孚MobilMTO工艺、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MTO工艺、鲁奇Lurgi的MTP工艺,国内代表性工艺技术包括大连化物所DMTO工艺、中石化SMTO技术、清华大学FMTP工艺和神华集团公司SHMTO工艺。
DMTO工艺主要的原料为甲醇,产品主要是富含乙烯、丙烯的轻烃混合气。
甲醇制烯烃(DMTO)工艺包括反应再生系统、急冷水洗和污水汽提系统(简称:急冷汽提系统)、热量回收系统(简称:热工系统)。
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 技术及行业发展

From early 1980’s
National Project
DICP SYN LPEC Technology named as DMTO
7
甲醇制烯烃第一代技术(DMTO-I)
2006年6月,完成了工业性试验
世界第一次万吨级工业性试验 2006年8月专家鉴定会结论:“技术指标和试验规模达国际领先水平”
5
甲醇制烯烃是“石油替代”的重要途径之一
石化产品链
油 品
(汽、柴、煤、润滑油)
MTG 醇醚 燃料 MTA 下游产品
塑料,含氧化合物, 精细化学品等
石 油
芳 烃
(苯、甲苯、二甲苯)
烯 烃
(乙烯、丙烯)
MTO MTP 煤炭 合成气 甲醇 合成氨 尿素,化肥等
6
煤化工产品链
DMTO技术研发历程 DMTO R&D history of DICP
苯酚 其它 涂料 香料
其它
3
中国烯烃供需问题突出
乙烯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当量缺口 产量
丙烯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当量缺口
产量
指标 产量 (万吨/年) 乙烯 当量需求量(万吨/年) 国内保障能力(%) 产量 (万吨/年) 丙烯 当量需求量(万吨/年) 国内保障能力(%)
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17
如何解决甲醇来源?
• 煤基甲醇
• 成本高 • 投资大 • 污染大 • 水耗高 • CO2排放 • 合适煤水资源匹配的地区
• 天然气基甲醇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介绍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II)技术

第50卷第4期邵会生,等:不同运行周期重整催化剂性能对比539持氯能力良好。
5)从再生催化剂外观来看,催化剂颜色正常,说明铂分散较好,催化剂再生性能良好。
综上所述,本周期催化剂综合性能高于上周期,这得益于装置采取了以下措施优化催化剂性能:严 格控制重整进料杂质,避免硫中毒、重金属中毒、氮中毒、高水冲击、高干点进料等问题的影响。
适 当降低再生器氧质量分数,提高催化剂循环速率,提高氧氯化区温度,促进销分散,保证重整催化剂 的氢钿比不低于0.9。
抓好精准注氯注硫,注氯注硫泵人口增设标定柱,保证精准注氯注硫。
控制好催 化剂水氯平衡,减少氯损失;选择合理的重整反应 苛刻度,发挥催化剂最佳性能,保证重整产物芳烃 转化率和装置长周期运行。
参考文献:[I]徐承恩.催化®整r艺与工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2 ]蒋项羽.PS-VI *整催化剂运行初期勺末期性能分析[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4, 45(3): 66-68.[3]王杰广,濮仲英,马爱增.连续重整催化剂严重硫中毒和积炭案例分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5, 45(9): 56-60.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Continous ReformingCatalysts in Different Operating PeriodsSHAO Hui-sheng,GAO Ying-chao, LI Ban(PetroChina Da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Dalian Liaoning 116033, China )Abstract: The 2.2 Mt a 1CCR of PetroChina Da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renewed the PS-VI reforming catalysts developed by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2014 and 2017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two groups of data with basically same service time were selected and compar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atalyst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regene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st in this cycle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previous cycle. At the same time, several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catalyst performance.Key words: Continuous catalytic reforming; Reforming catalysts; Activity; Selectivity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介绍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II)技术负责人:刘中民电话:*************-6617联络人:沈江汉E-mai丨:**************.f_n学科领域:能源化工项目阶段:成熟产品项目简介及应用领域DMT0-II技术是在I)MTO技术基础上将甲醇制烯烃产物中的G+组分回炼,实现多产烯烃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DMT0-I1技术的主要特点有:(1) C4+转化反应和甲醇转化反应使用同一催化剂;(2 )甲醇转化和C4+转化系统均采用流化床丁.艺;(3 )甲醇转化和C4+转化系统相互耦合。
中科院科技成果——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

中科院科技成果——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项目简介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目前烯烃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炼制的石脑油。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及石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石油需求量已远远大于国内生产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的资源状况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以煤为原料制取石油类产品的煤化工技术,实施石油替代战略,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
煤或天然气经由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路线中,煤或天然气经合成气生产甲醇的技术日臻成熟,而关系到这条路线是否能畅通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甲醇制取低碳烯烃(MTO)过程。
2006年8月23日,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业性试验技术成果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装置规模和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06年8月24日,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业性试验技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8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完成世界首次万吨级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的基础上,开发了DMTO成套工业化技术,实现了DMTO技术的首次工业化应用和世界上煤制烯烃工业化“零”的突破。
2010年8月8日,世界首套180万吨煤基甲醇制60万吨烯烃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2011年1月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二五”期间,DMTO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技术已经许可20套工业化装置,烯烃产能1126万吨/年,预计拉动投资2500亿元。
截至目前,已有9套工业装置成功投产,烯烃产能达520万吨/年,新增产值约600亿元/年。
在成功开发甲醇制烯烃工业化技术的基础上,大连化物所又与合作伙伴联合进行了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II)技术的研究开发。
DMTO-II技术是在DMTO技术的基础上将甲醇制烯烃产物中的C4+组分回炼,使乙烯、丙烯收率提高10%以上,实现多产烯烃的新一代工艺技术。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研究甲醇是一种常见的低碳含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丰富的资源和较低的价格,甲醇被广泛用作燃料、化工原料和溶剂。
然而,将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一直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低碳烯烃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可燃性和可再生性,是汽车燃料、化工原料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分。
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存在。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促进反应的进行。
在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既可以是单一的金属催化剂,也可以是复合催化剂。
常见的金属催化剂包括铜、锌、铅等,而常见的复合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和过渡金属的配合物。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对于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至关重要。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物理方法包括真空蒸发、磁强搅拌、离子交换等,其中真空蒸发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沉积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制备出高活性的催化剂,还可以控制催化剂的形貌和尺寸分布,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催化剂的改性也是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改性方法包括担载、模板法、合金化等。
担载法是将活性组分沉积在高表面积的载体上,提高催化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模板法是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模板剂,以调控催化剂的孔径和孔结构,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合金化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进行合金化,形成新的金属间化合物,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除了上述制备和改性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提高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催化剂的性能。
例如,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和活性位点,设计出高效的催化剂。
另外,通过表面活性改性,如组装单分子层、掺杂外延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探索新型的纳米催化剂和非金属催化剂,如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等。
综上所述,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分析

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分析摘要:就化学工业来说,乙烯及丙烯占据重要地位,大部分化学产品均是乙烯及丙烯的衍生物,其比例大于75%。
乙烯及丙烯在生产时会利用石脑油蒸汽裂解方法与流化催化裂化方法。
对这些工艺而言,石油可当作关键原料,但是我国非常倚仗原油进口,所以研究甲醇制烯烃技术很有必要。
本文研究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以望借鉴。
关键词: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DMTO反应器引言:DMTO-Ⅱ技术通过鉴定的日期是2010年6月。
甲醛这一平台化合物有很高的几率由煤矿内部提取,而我国拥有很多煤炭资源,甲醇制烯烃技术可让低碳烯烃供给和需求找到平衡,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可以从技术角度保证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处在世界第一梯队,能够为国家煤化工产业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DMTO反应器介绍对DMTO技术发展历程来说,研究人员需要对高效反应器进行开发,能让催化剂效率得到提升。
以借助SAPO-34开展的甲醇转化环节来说,其过程将释放热量,绝热温升能够升至250℃。
就SAPO-34催化剂来说,能够在焦炭沉积影响下快速失活。
基于此,研究人员认定流化床反应器和再生器的结构对DMTO技术更加有利。
(一)DMTO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分析以某DMTO示范装置为例,在装置流化床反应器中,直径达到1.0米,而甲醇的进料速率达到2.0t∙h-1,装置持续运转的时长是1200小时。
本次试验不仅分析操作参数给甲醇转化率造成的影响,还分析操作参数在低碳烯烃选择性方面的限制。
发现乙烯及丙烯平均选择性达到78.71%,此外,甲醇的转化率大于99%。
对示范装置来说,出于增大低碳烯烃选择性目的,催化剂最好停留60分钟。
如果接触的时间不长,催化剂将长久停留,证明装置中浅湍流的流化床反应器更优,对床高而言,它和直径之间的比值需要是0.3。
某公司对DMTO的流化床反应器进行设计,在反应器密相层中,直径达到11.0米,对密相床层来说,其高度是3.0米。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Ⅱ)技术

_对于部分深色石油产品,(;I 3A T 264和G B A I ’4945 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易分辨,很难通过 指示剂变色确定滴定终点"",可选用电位滴定法 (;B A 7304通过电位滴定曲线突跃点确定滴定终点, 测出石油产品的酸值对于电位滴定曲线无明显突 跃点的石油产品,G B n 7304无法准确测出滴定终 点,可选用颜色指示剂法G B A I '264和G B m945通过指示剂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测出石油产品的酸值。
3结束语1)目前,W 内测定石油和石油产品酸值的方法中,汽油、柴油的酸值一般采用G B A I ’264测定,酸 度采用G I V T258测定,喷气燃料总酸值采用G B A T12574测定,煤油产品标准对酸值没有要求.润滑油酸值一般采用G B J4945或G B H7304测定,原油酸值一般采用G B A T 7304或G B A T18609测定2 )对于不同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方法,由于测量 原理不同,不同滴定溶剂对油品中酸性物质的溶解 能力也不同,酸值测定结果存在差异3 )G B /T 4945和G B /T 7304要进行空白滴定。
建 议每次在测定样品前和配制滴定溶剂后,测定空内 值如果空白值较低,可以按照酸值测定标准的要 求,在计算结果时扣除空白值如果空H 值较高,1008建议史换试剂重新进行空白试验,避免由于试剂中 存在杂质,影响酸值的测定结果4)酸值结果表示在试验条件下石油产品中含有酸性物质的量:M 内外各种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标准 的测定原理、适用范围和测定结果不同,因此使用 不同酸值测定方法测得的结果不能用来比较实际 操作中,实验人员对不同的石油产品应该按照丨_家 和行业标准对石油产品的规格要求,选择相应的酸 值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参考文献:D j田松柏,马秀艳.石油及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方法的比较[J].石油炼制与化T , 2002, 33 ( 12 ): 49-53.[2]梁金强,王延湊,贾远远.高酸原油酸值测定的探讨[J 】.化学工程与 装备,20H ) ( 12):143-146.[3 ]黄红霞.含酸原油及其馏分酸值测定因素的考察[J 】.中国检验检测,2017(5): 10-14.4,海燕,张艳,吴莱萍,等.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方法比较及影响因 素探〖寸|儿齐fl•石油化丨:.2011,39(4): 280-283.丨5 ]薛世强.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技术探讨[J1.检验检测,2019 ( 3 ): 57-58.[6丨张雁玲,雒亚东,孟凡飞,等.石油产品及原油酸值测定方法的探 讨|J].当代化丨••,2015,44 (6): 1419-1422.! 7 ! d r 258—2016,轻质石油产品酸度测定法丨S|.[8 I (;m ’264—1983,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卜丨.[9丨G B /T 4945—2002,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 示剂法)[乳[10] G B /T 7304—2014,石油产品酸值的测定电位滴定法[Sj.[I I田松柏.原油中石油酸的分析与分布规律研究丨J].石油化丁.腐蚀与 防护.2005,22 ( 1 ):卜4.2021年4月当 代化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介绍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 TO -I I )技术负责人:刘中民电话:*************-6617联络人:沈江汉|.:-口11丨丨:〜丨1〇|咖&1(1丨").狀|11‘7:科领域:能源化|.项丨丨阶段:成熟产品项目简介及应用领域l )M T O -l 丨技术是在l )M T U技术》出丨_.将甲醉制烯烃产物屮的(:,+组分回炼,实现多产烯烃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D M T O -I I 技术的主要特点有:(I > (:4 +转化反应和甲醇转化反应使用同一催化剂;(2 )甲醇转化和G +转化系统均采用流化床工艺;(3 )中醇转化和G +转化系统相互耦合-D M T O-丨丨技术工业化试验项目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6月试验装置正式建成:D M T O -I I I :业化试验装置进料量约为5 t.d ‘,采用E 业制造D M T 0催化剂,2010年5月完成工业化试验并接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组现场对试验装K 进行的72 h 连续运行考核和标定结朵表明试验中甲醇转化率接丨〇〇%,乙烯+内烯选择性86%,吨烯烃甲醉 消耗为2.671,催化剂消耗为0.25 k g.i '甲醇:2010年6月26日DM T O -丨丨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组认为各项数据达到预期指标,技术先进可行,是在l >M T (>技木莪础丨:的进一步创新2010年丨0月26日,“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U M T O -I I ) I .业化技术成果新闻发布会暨I :业化示范项丨1技术许可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大连化物所等技术许可方与蒲城済洁能源化丨.有限公司首套67万D M T O -丨丨烯烃项丨丨技术许可协 议^2015年2月6日,世界首套采用DM T O -I 1技术建设的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DM T O -I 1T.业装置成功开车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投资规模:大于丨〇〇〇万。
中科院发布“十二五”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进展

中科院发布“十二五”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进展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和化工节能》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日前,中科院正式发布了二十五项“十二五”期间通用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其中包括了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以下是技术进展回顾。
【总页数】2页(P58-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21.2
【相关文献】
1.中科院发布“十二五”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进展 [J], ;
2.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介绍: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Ⅱ)技术 [J],
3.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介绍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II)技术 [J],
4.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介绍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Ⅱ)技术 [J],
5.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介绍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第二代(DMTO-Ⅱ)技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4
275
249
323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研究队伍构成
研究生教育
3
化物所研究队伍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概况
三个国家工程中心:
催化国家工程中心 膜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色谱研究和分析国家工程中心
正在建设: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
4
5
DMTO-II技术
9
专利商介绍
DMTO技术推广、技术营销、技术服务
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洛阳石化工程公司
中科院大 连化学物 理研究所
陕西煤业 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
正大能化集团
10
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 (DMTO-II ) 技术 技术研发单位:
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 世界第一次万吨级工业性试验 – 2006年8月,专家鉴定会结论:“技术指标和试验规模达国际领先水 平”
100 转化率 乙烯+丙烯+C4 90
72小时考核标定结果
甲醇转化率 99.18% 选择性: 乙烯 39.81% 丙烯 38.90% 乙烯+丙烯 78.71% 乙烯+丙烯+C4 89.15% 吨烯烃甲醇消耗 2.96 吨
18
DMTO-II工业性试验结果
• 历程
– 工艺全流程打通阶段(2009.7.15-2009.9.20.) – 条件试验和考核运行阶段(2010.4.30-5.20) – 累计813小时运行
• 考核运行阶段主要历程
时 4月30日 5月1日-5月3日 5月4日 5月5日-5月15日 5月16日8:00-5月19日8:00 5月19日-5月20日 间 主要内容 甲醇转化系统反应器进甲醇原料 调整系统,C4+转化系统升温、加剂 C4+转化系统反应器进C4+ 装置平稳运行 现场专家考核,72小时标定 补充试验,装置停车
• 全国主要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 报、科技日报、化工报……)
24
成就与挑战 —面向新世纪的DMTO技术
SYN Energy Technology
25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提供中试工艺技术和催化剂
–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 工程放大、试验装置设计和工程化开发
14
装置概况及主要工艺流程简述
• 试验装置概况
装置的组成 试验装置包括原有DMTO装置部分(包括:甲醇转化 制烯烃单元、空压机部分、动力站),以及为DMTOII试验增加的C4+分离单元和C4+转化单元。 催化剂 DMTO-II和DMTO均使用同一种DMTO专用催化剂。
技术许可授权代理:
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1
DMTO-II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 DMTO
流 化 反 应
3吨甲醇→1吨烯烃
中间产品
分离
甲醇
混合烯烃
C4+ + C2= + C3=
~80%
DMTO-II
流 化 反 应
2.6~2.7吨甲醇→1吨烯烃
中间+ C2= + C3=
85-90% 12
22
DMTO-Ⅱ技术成果鉴定
• 2010年6月26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 京组织并主持召开了“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 (DMTO-Ⅱ)技术”成果鉴定会。
23
DMTO-Ⅱ技术成果鉴定
• 主要鉴定结论 (中石化协鉴字 [2010] 第 056 号)
– “DMTO-II工业性试验装置工艺合理,运行安全可靠, 技术指标先进,是DMTO技术的再创新。也是目前世界 上第一套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II)技术工业 化试验装置,与DMTO技术相比,DMTO-II技术吨烯烃 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装置 规模和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查新表明 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
DMTO-II的技术特征
• DMTO-II是DMTO基础上的再发展,兼有DMTO的技术特征
– 连续反应-再生的密相循环流化反应 – 性能优异的DMTO工艺专用催化剂 – 乙烯/丙烯比例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调节 – 对原料和工艺设备无特殊要求 – 工艺无环境污染问题
•
DMTO-II还具有如下新的特征
– 甲醇转化反应与C4+转化反应采用同一种催化剂
19
专家组在DMTO-Ⅱ装置现场 进行72小时考核
20
设计大型化DMTO-II装置的考虑
• 工艺方面
工业化装置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再生器; 将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流化床型式或不同的催化剂连接关系,以进一步 降低副反应,提高目的产品的选择性; 合理的优化甲醇转化和C4+转化反应再生系统的能量关系,无需外部供热, 为C4+转化反应器提供热量; 合理利用装置各个温位的热能。
1. 技术背景:DMTO技术 2. DMTO-II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 3. DMTO-II工业性试验
工业性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建设 工业性试验结果
4. 设计大型化DMTO-II装置的考虑 5. 技术经济 6. 技术成果鉴定
6
技术背景:DMTO技术
• 大连化物所、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公司(现新兴能源科技公 司)、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联合开发 • 2006年,完成了工业性试验
• DMTO-II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用于新建甲醇制烯烃或煤制烯烃项目; (2)用于DMTO工业装置的改造和技术升级换代; (3)与现有的石脑油制烯烃装置联合,用于增产扩能和降低能耗。
国家发改委和工业信息化部正在制定政策和烯烃产业布局规划,神华包 头项目成功后,将有计划地安排一批煤制烯烃或甲醇制烯烃项目
2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概况
(截至2009年12月)
院士 正高职 副高职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硕士 博士 合计
644 600 476 400 200 390 498 520 476 515 465
66 98
12
107
1000 800
793 730
820 760
790 714
232
254
254
295
300
15
DMTO-II工业性试验装置 工艺流程简图
16
工业化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建设
DMTO装置基础上改造建设,2009年7月12日 建成
DMTO DMTO-II
17
DMTO-II工业性试验催化剂
• DMTO-II工业性试验所用为 工业化生产的DMTO专用催 化剂(D803C-II01) • 神华包头甲醇制烯烃项目 中工业催化剂的一部分 • 粒度分布与FCC催化剂相当
• 在保障甲醇转化效果的同时,实现C4+的高选择性催化转化,显著提高低碳烯烃选择性
– 甲醇转化和C4+转化均采用流化反应方式,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区进行,可以共用再生 器,耦合构成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
• 利用C4+转化反应强吸热的特点,在高温区进行C4+转化反应,既符合该反应的转化要求,也 能实现热量的耦合;
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 (DMTO-II) 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8月7日
1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概况
集基础、应用及开发研究、以承担国家 重大项目为主的综合性化学化工研究所 主要代表成果
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本世纪初 合成液体燃料 航空煤油、合成氨原料净化新工艺 卫星姿态控制肼分解催化剂 膜分离技术、高效农药 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化学激光 燃料电池、氢能、太阳能、储能、 生物技术、C1化学、化学动力学
• 设备方面问题
装置大型化后设备设计可能预料到的问题均可得到有效的解决。
• 设备国产化问题
除部分仪表需引进外,均可实现国内制造。
21
技术经济
• 与DMTO技术相比,DMTO-II技术吨烯烃甲醇消耗降低 10%以上,具有显著技术经济优势和应用前景。
– DMTO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将在神华包头60万吨/年烯烃装置上得到
– 甲醇转化和C4+转化目的产物一致,产物分布类似,可以共用一套分离系统
13
DMTO-II工业性试验
• 目的
– 通过工业性试验,验证DMTO –II工艺和效果,为工业化装置设计提供 技术基础
• 合作三方
– 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 投资建设、管理运行试验装置 • 股东: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大连化物所
甲醇 DMTO
8
DMTO技术工业化进展
– 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180万吨/年甲醇 → 60万吨/年聚烯烃,2006 年12月核准(发改工业[2006]2772号)) – 国内外首次采用流化床形式的甲醇制烯烃的大型化工业装置 – 2010年5月31日,装置全部建成中交,进入投料试车阶段 – 预计2010年8-10月甲醇投料
72 96 120 144 168 192 216 240 264
转化率或选择性,wt%
80 乙烯+丙烯
70
60
50 乙烯 40 丙烯 30 0 24 48
运行时间(h)
7
“石油替代”战略
>800oC,+H2O, 乙烯+丙烯 收率~45%
石脑油
>800oC,+H2O
乙烷
乙烯 丙烯
煤 天然气
合成气
成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