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预防
职业病预防及措施

职业病预防及措施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或者工作所致的一类慢性疾病。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工作环境改善、个人防护措施、职业健康教育等方面。
一、工作环境改善1. 确保空气质量: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进行定期检测和清洁。
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过滤器,以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2. 控制噪音水平:使用隔音设备或者降噪设备,减少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定期检测噪音水平,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3. 控制化学物质:采用替代品或者低毒物替代品,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
建立正确的储存和处理方法,防止泄漏和污染。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面罩等。
4. 控制物理因素:对于工作环境中的辐射、震动、高温、低温等物理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屏蔽、隔离、降温等。
5. 管理危(wei)险废物:建立科学的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废物的正确处理和处置。
定期进行废物处理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二、个人防护措施1.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危(wei)险因素,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2. 健康监测: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检、血液检测等,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
3.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减少病菌和有害物质的接触。
4. 合理用眼:对于长期从事需要用眼的工作,注意适时歇息,避免眼部疲劳和视力下降。
5. 合理用脑:对于长期从事需要大脑思量的工作,注意适时歇息,避免脑力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三、职业健康教育1. 提供职业健康知识:向工作人员提供有关职业病的知识,包括病因、症状、预防措施等,增强他们的职业健康意识。
2. 培训工作人员:对从事高风险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授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防护措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3. 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活动:组织职业健康宣传活动,如讲座、培训班等,提高工作人员对职业病预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职业病的预防

职业病的预防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工作环境改善、个人防护、职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一、工作环境改善1. 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浓度。
安装排风设备、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
2. 控制噪音水平,采取隔音措施,减少噪声对劳动者的影响。
定期检测噪音水平,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3. 确保工作场所的照明充足,避免劳动者因为光线不足而导致眼睛疲劳和视力下降。
4. 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设备和工作场所,减少劳动者因长时间工作而导致的肌肉疲劳和损伤。
二、个人防护1. 劳动者应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口罩、防护手套等。
并且要正确佩戴和使用,确保其有效性。
2. 长时间暴露在有害环境中的劳动者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职业病症状。
3. 提供适当的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减少劳动者的工作压力和疲劳程度。
三、职业健康教育1. 通过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内容可以包括职业病的症状、危害因素、预防方法等。
2. 定期组织职业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素养。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工作环境改善的方法等。
3. 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情况和健康状况。
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问题。
四、监测和报告1. 建立职业病监测系统,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评估有害因素的暴露水平和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2. 及时报告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制定职业病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预防职业病需要从改善工作环境、个人防护、职业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全面落实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生情况,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预防措施

职业病预防措施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或工作方式等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病预防措施:1. 工作环境改善- 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避免聚集有害物质;- 控制噪音水平,减少工作场所的噪音对劳动者的影响;- 提供充足的照明,避免劳动者因工作环境不良而受到眼睛疲劳或视力损害;- 防止工作场所的震动,减少对劳动者身体的不良影响。
2.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耳塞等;- 培训劳动者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确保个人防护装备的质量和适合度,以提供最佳的保护。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危害因素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职业病的危害;-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早发现职业病的征兆。
4. 健康教育与培训- 向劳动者提供关于职业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培训;-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洗手、戴口罩等;- 提供有关职业病防护的宣传资料,让劳动者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5. 工作时间和强度的合理安排- 控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安排劳动者进行休息和放松,减少工作压力;- 鼓励劳动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6. 职业病事故的应急处理-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职业病事故;- 提供急救设备和培训,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救治;- 对职业病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 法律法规的遵守- 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等;- 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确保其有效实施;- 加强对职业病预防措施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总结起来,职业病预防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改善工作环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监测评估危害因素、健康教育与培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强度、应急处理职业病事故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等。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三篇)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所产生的疾病,一般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以及工作方式等因素有关。
预防职业病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措施,下面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预防知识。
一、加强职业卫生管理1.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定,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2. 完善工作场所环境:加强工作场所环境治理,落实各项职业卫生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照明、噪声、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
3. 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换位、吸附、排风、防护等,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和蔓延。
4. 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体系:通过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体系,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源,确保工作环境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5. 健全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治机构,完善职业病医学专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二、个人防护措施1. 佩戴个人防护用具: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合理选择和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职业病危害。
2. 注重个人卫生习惯:注意日常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洗手、洗澡,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3.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增加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4.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及时发现潜在职业病病因,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职业病。
三、提高职工职业卫生知识1. 加强职业卫生教育:加强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卫生行为习惯。
2.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取营养,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降低职业病发生风险。
3.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预防及措施

职业病预防及措施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等因素引起的一类慢性疾病。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工作环境改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
一、工作环境改善1. 确保通风良好: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流通,避免职业病因空气污染引起。
2. 控制噪音:采取隔音措施,减少噪音对员工健康的影响,如使用耳塞或者耳罩。
3. 控制化学物质: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使用防护设备、密闭系统和通风设备,以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
4. 控制尘埃:使用吸尘器、湿式清洁等方法,减少员工对尘埃的暴露。
5. 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工作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在舒适范围内,避免过热或者过冷的环境。
二、个人防护措施1.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乱扔垃圾等,避免交叉感染。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及早发现职业病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4.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期连续工作,适当歇息和放松,减少工作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5. 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工作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和工具,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健康教育1. 提供职业病预防知识:向员工提供关于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包括病因、症状、预防方法等,增强员工的预防意识。
2. 培训员工:定期进行职业病预防培训,教育员工如何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做好个人防护等。
3. 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定期检查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员工的健康档案,记录体检结果、职业病防护措施等信息,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5. 鼓励员工参预:鼓励员工积极参预职业病预防活动,如健康讲座、体检等,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
总结:职业病的预防是保障员工健康的重要任务,通过改善工作环境、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职业病的实用知识

如何预防职业病的实用知识职业病是指在特定职业环境中,由于工作岗位上的长期接触或者过度劳累引起的疾病。
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预防职业病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职业病的知识:1. 了解职业病的类型和危害在预防职业病之前,首先要了解不同职业病的类型和危害。
不同的职业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如噪音引起的听力损失、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等。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预防和避免职业病。
2.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戴上耳塞或耳罩来保护听力,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来防止化学物质的侵害。
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并确保正确使用。
3. 经常洗手和保持清洁在一些特定的职业中,接触到有害物质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避免这些物质残留在身体上,经常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也是预防职业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4.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职业病问题。
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防止职业病的进一步恶化。
请确保定期参加公司或职业健康机构提供的健康检查。
5. 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和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姿势和工作环境对于预防职业病非常重要。
正确的工作姿势可以减轻肌肉和骨骼的负担,减少患上职业病的风险。
调整工作环境,如改善通风条件、降低噪音等,也可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6.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雇主应该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员工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
7. 注意心理健康长期从事某些职业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要预防职业病,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有助于减轻职业病的风险。
8. 遵守职业健康法规和标准最后,遵守职业健康法规和标准是预防职业病的基本要求。
合理合法地从事工作,遵守相关的安全措施和规定,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的预防

职业病的预防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或工作,接触或暴露于某些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下,导致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工作环境改善、职业健康监测等方面。
一、个人防护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根据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确保装备的质量和合适度,正确佩戴使用。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脸、洗澡,避免因为工作接触有害物质后,将其带回家中。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二、工作环境改善1. 确保通风良好:对于易产生有害气体、粉尘或蒸汽的工作场所,应加强通风设施建设,确保工作环境空气流通,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2. 控制噪音:对于噪音环境较差的工作岗位,应采取隔音措施,减少噪音对劳动者的影响。
3. 防止辐射:对于需要接触辐射的工作,应配备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减少辐射对身体的损害。
4. 管理有害物质:对于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工作场所,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封闭操作、排风装置等,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暴露。
三、职业健康监测1.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劳动者的健康档案,记录其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体检结果等信息,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3. 职业病报告和登记:建立职业病报告和登记制度,对职业病的发生进行报告和登记,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四、职业健康教育1. 提供相关知识:向劳动者提供相关的职业病预防知识,包括职业病的危害、预防方法等,提高劳动者的防护意识。
2.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高风险职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职业病预防措施

职业病预防措施引言概述: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工作环境中接触特定有害因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职业病预防的五个主要措施,包括工作环境改善、个人防护措施、健康教育、职业健康监测和法律法规保障。
一、工作环境改善:1.1 确保良好的通风系统: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1.2 控制噪音水平:降低噪音对工人的影响,采取隔音措施或者提供个人防护设备。
1.3 减少化学物质的接触:合理选择和使用无毒、低毒的化学品,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二、个人防护措施:2.1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2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脸,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后直接触摸眼睛、口鼻等。
2.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健康教育:3.1 提供职业病防护知识:向职工宣传有关职业病的知识,使其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3.2 培训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提高职工对工作环境的危(wei)险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3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职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歇息等,以增强身体反抗力。
四、职业健康监测:4.1 定期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4.2 进行职业病健康监护:建立职业病健康档案,对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和监测。
4.3 建立职业病报告制度:对职业病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统计,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五、法律法规保障:5.1 制定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职业病防护的责任和义务。
5.2 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对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3 提供相应的赔偿和救济措施:对职业病患者提供相应的赔偿和救济,保障其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职业病报告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 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 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 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 行政部门报告
(六)职业危害事故的防范与调查处理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 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 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 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 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对遭 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 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 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 单位承担。
三、职业病诊断管理制度 (一)职业病诊断机构 (二)职业病诊断 1.综合分析。职业病的诊断必须通过综 合分析,排除其他致病因素所致类似疾 病后而作出诊断。 2.归因推定诊断。 3.集体诊断。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 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 师集体诊断。
(三)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鉴定 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诊断 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第八章 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 述 职业病防治的主要制度 职业病病人的待遇与保障机制 几种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规定 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 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概
述
一、职业病防治法的概念 职业病防治法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职 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 经济发展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 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 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 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第三节 职业病病人的待遇与保障机制
一、职业病病人的待遇 职业病病人待遇,是指劳动者罹患职业病 后依法享有医疗、职业康复、工作、工资及物 质福利等方面的权利。凡被确诊有职业病的病 人,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 当安排其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 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 善安置。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 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三)民事赔偿 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 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职业病危害的民事赔偿,按照《职业病 防治法》的规定,适用民法有关特殊侵 权行为造成人身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 职业病危害的民事赔偿项目和标准,按 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具体规定计 算。
三、职业病病人工作变动的待遇保障 劳动者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用人单位根据职业病 诊断医疗卫生机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和康复 疗养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的, 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 待遇不变。 四、疑似职业病病人权益保障 除享有作为劳动者、同时作为病人的一般权 益外,还享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合法权 益,主要是:知情权、合理诊疗权利、保留工 作及其待遇的权利、申请诊断鉴定的权利、提 起劳动争议仲裁权以及民事诉讼赔偿权利。
(一)职业病病人待遇享受条件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享受 职业病病人待遇的条件主要是:①劳动 者患有法定职业病,②患有法定职业病 的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劳 动者是指用人单位以各种形式聘用或招 用的从事可能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的人 员:③职业病病人或其近亲属持有有效 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 定书,④经过职业病伤残等级评定。
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 施:①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 况,调查取证;②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 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 ③ 责令 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 行为。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 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 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①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 事故的作业,②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 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③组织控 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 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解 除控制措施。
(二)用人单位费任 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职业病病人待遇承担保 障责任,这是对造成职业病强制性的法 定义务。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按国家规 定的费率交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被诊 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 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 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病人除 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外,还依法享有 民事赔偿的权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职业病病人待遇保障机制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伤保险;二是用人单 位责任;三是社会救济。 (一)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社会统筹和建立工伤保 险基金,对因工伤、职业病造成损害劳动能力、 死亡的劳动者及其遗属提供必要的物质补偿和 对其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职业康复等服务的 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国务院 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 当力晒对工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 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二)放射防护管理 1.设置放射性危险标志。 2.放射性物品管理。 3.放射性产品管理。 4.放射性治疗管理。 5.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三)放射事故管理 (五)放射防护监督 1.放射防护监督机构及其职责。 2.放射防护监督员及其职责。
第五节 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
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及其职责 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 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 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 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 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部门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 标准和卫生要求,依据职责划分,对职业病防治工 作及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三)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 无法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公民给予 无偿救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职业病 病人是曾在创造社会财富时付出了沉重 的健康代价的劳动者,对他们的社会救 济属于整个社会救济的一部分。对职业 病病人的社会救济,不影响职业病病人 预防对造成其职业病的原用人单位的追 偿权利。
二、职业病的范围 2002年4月,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印发 了《职业病目录》,将法定职业病调整 为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索所致职 业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算喉口腔 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十大类 115种。
三、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原则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是指要把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作为 根本目的和首要措施,控制各类职业病危害源头。 防治结合是指既要预防职业病危害的产生,又 要在职业病危害产生后,尽可能降低职业病危 害的后果和损失。分类管理是指根据不同的职 业病危害的致病性质、严重程度等,采取不同 的管理措施。综合治理是指在职业病防治活动 中采取一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包括立法、 行政、经济、科技、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等。
(二)防尘 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 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 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规定的 卫生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 业的工程项目,粉尘处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三)健康管理 对新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对在职和离职的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定 期进行健康检查,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职工, 必须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给予治疗或疗养。
(四)监督和监测 《尘肺病防治条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 生标准的监测,劳动部门负责劳动卫生工程技 术标准的监测,工会组织负责组织职工群众对 本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教育职工 遵守操作规程与防尘制度。 二、放射防护 (一)放射防护许可登记 放射工作实行许可登记制度。放射工作场所的放 射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 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其设计必须经有关 的卫生、公安部门审查同意。竣工后须经有关 部门验收同意,获得许可登记证方可启用。
(四)职业卫生培训和健康监护 1.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 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 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 生培训。 2.职业健康监护。①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 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 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 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②用人 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 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 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的主要制度
一、前期预防制度 (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二)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三)工作场所的基本要求 (四)职业危害项目申报
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① 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 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 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②制定职业病防治计 划和实施方案;③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 度和操作规程;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 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⑤建立、健全工作场所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⑥建立、健 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三)职业危害告知 1.设置警示标志。 2.劳动合同内容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 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 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 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3.设备中文说明书。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 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 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