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般若三句

合集下载

傅大士心王铭

傅大士心王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邦造作还复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
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

生活禅与快乐人生

生活禅与快乐人生

到彼岸
• 破除了执著,所显示的 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 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 观之理不二即是涅槃。 所以彼岸并非遥不可及, 会心当处即是。我们千 万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 有八万四千里之遥,非 也!此岸在当下一念, 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 一念顿悟,众生即佛。
百炼成钢后得大自在
• 《心经》还告诉我们,有了 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 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 《心经》的第一句说“ 观自 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时” ,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 为一位具体的菩萨的名号, 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修般若法 门的人。 • 我们学佛,最终的目的是希 望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枷锁, 放下一切负担,使我们的身 心真正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 自在的状态中,感受到人生 的价值。
人们才能真正认同生活禅这一法门的
如实性和可行性。
禅的内容
从自然现象来说
•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 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 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 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 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
从社会生活来说
• 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 禅,适度是禅。
第三部分 《心经》与生活禅
佛陀以大智慧,引导我们到达觉悟的彼岸、涅槃 的彼岸,这就是《心经》的要义。
《心经》说什么?
• • • • 一,大智慧 二,破执著 三,到彼岸 四,大自在
大智慧
• 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 解释,智与慧是有区别的。 所谓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 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 有照了之功,慧有鉴别之 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 断惑证真。 • 《心经》就是一部讲大智 慧的的经典。《心经》是 读诵最广的一部经,也是 字数最少的一部经,更是 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
禅天禅地

谈般若三进程与闻思修证和信解行证

谈般若三进程与闻思修证和信解行证

谈般若三进程与闻思修证和信解行证谈般若三进程与闻思修证和信解行证净德居士三般若进程,是指修行中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而信、解、行、证也是修行中渐进性的修行过程。

以华严的观点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中含多,一可分解出若干份,三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乃至分得更细小,这很好理解了。

多即是一。

所谓毛端刹海啊!哪怕是一根毛的尖端那么一点地方也蕴涵着无量佛刹。

再小的一点,它也包含着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

不管一也好,多也好。

一与多是一体的,聚而则为一,散而则为多。

从华严这个观点来看我们的修行进程也是这样!从文字般若入手,我们有文化的人可以看高僧大德的论述,读佛学方面的书、可以读经。

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家可以看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光盘等等,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时代,简直太方便了。

通过读书、读经、看经解和看光盘,听讲经说法,我们可以从法师和大德的论述中,逐步正确的认识佛法、认识佛教,走近佛法和佛教。

这就是文字般若,通过文字和语音、影视,把高僧大德的直接的修行经验、体悟的心得,接受过来,转变为我们学佛的基础,当然也可以说是间接的经验,把这些间接的经验慢慢积累起来。

不要小看这个文字般若的过程啊!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的心性。

尽管你的习气这时还蛮重,宿业也很重,不可否认的是,你自性中的那些颠倒梦想、那些妄想、分别和执着,在你意识心的思索和对过去的反思、反省中,开始在动摇。

佛法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播,开始在你自性中激起了浪花,起了作用。

你觉得高僧大德说得对啊!觉得佛陀真的是太伟大了。

佛的经典里,在两三千年前就把我们末法时代的事情讲得这么清楚。

你会感慨不已。

这时候,你通过闻而思,思而解。

为什么我们这里要用思?因为你还是用的意识心。

用的是逻辑思维,但是有一部分佛法的浅显道理,你理解了。

所以叫思而解。

这就是闻、思、修、证的前两个步骤啊!也是信、解、行、证的第前两步。

往往是信一点,解一点,信得越多,解得越多,悟得越深。

般若中观的心理学观

般若中观的心理学观

佛教教理分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大组成部分,有为法表现了世俗人生的精神形态,而无为法则体现了出世间的佛菩萨的精神状态,般若中观的学说,则是架通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桥梁。

《心经》中讲到了苦、置碍、颠倒梦想、十二缘起这些四圣谛的苦集二谛,当然也讲到了解脱于苦的灭道二谛,其方法就是般若。

般若学在即度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就是龙树菩萨和他的代表作《中论》。

因为龙树和他的《中论》对印度大乘佛学乃至中国佛学的影响太大了,所以人们又把般若学称为中观学。

《心经》虽然讲到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也讲到了六根六尘十八界这一类唯识学中的基础框架,但其主旨则在于般若——空观。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以般若的空观融通了五蕴的教义。

并一步在"空中无色、无色想行识"这一段中又否定了五蕴的教义。

《心经》用同样的逻辑和方法,还融通和否定了六根六尘十八界,融通和否定了十二缘起,最后用"无苦集灭道",连佛教的根本——四圣谛也一概加以否定。

对于这个否定,一般熟悉佛教、信奉四谛法的人很不理解,但《心经》又是那样的权威,这就使人产生了困惑。

其实这种否定,就来源于四圣谛中的道谛,道谛的核心就是般若,般若的实质就足"空"。

苦于观察的人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中的那些具体的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事物产生了,某些事物消灭了。

任何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衰弱、消亡,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不变的、单一的、永恒的事物,这是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和哲学的定论。

运动是变化的、永恒的,佛教对此有自己特殊的认识,这就是空。

我们这个肉体的五蕴色身,在父母生下之前并不存在;百年作古之后,依然不复存在。

活着的人,特别是那些有力量、自我感觉强烈的人,谁会甘心接受这一事实妮?人们对"我"的那种贪恋和执着是超越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无所谓,但"我"却是实在的、最终的、最根本的存在,是"我"的一切的依据。

王雷泉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

王雷泉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

王雷泉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智慧海《安徽佛教》2013-10-17一、中国社会的症结在精神萎缩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到现在,据说已经到了“不差钱”的地步,这话出自赵本山的小品,虽是戏言,却也反映了弥漫在社会生活中虚夸浮躁、骄奢淫逸的众生相。

既然在物质层面“不差钱”,那么还缺什么呢?缺德。

有鉴于此,温家宝总理这些年不断呼吁国人的血管中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要抬头仰望星空。

大脑萎缩、胸膛干瘪、下腹膨胀,这是当今社会价值失范、缺德少信的形象写照。

大脑萎缩,指思想空虚,丧魂落魄,精神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处;胸膛干瘪,指缺乏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下腹膨胀,指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

我曾经收到一个企业家学员在英国马克思墓前发来的短信,非常有意思:“我们以前为了追求思丢掉了马克,最近三十年为了马克又丢掉了思。

”在复旦大学禅学会举行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禅茶会上,这位学员在主题发言中呼吁:“面对社会上责任的缺失和资本的扩张,需要用佛眼去看穿本质,用佛法的智慧来提升自己,培养社会责任感。

”(陆峰:《责任与资本》,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四期,2009年5月)21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

道的第一个层次,属于世俗社会的法律和道德;道更深层的本原,是超越凡俗的宗教精神。

一个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宗教情操。

这种超越性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超凡脱俗的气质。

表现在社会上,就是要考虑长远、全面、整体的利益。

大道理不排斥小道理,但小道理一定要服从大道理。

在南传佛教的《巴陀伽摩经》,佛陀把人类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1、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的增加。

换而言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

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2、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

他如此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

3、当一个人既富有,又有好名声,他祈求健康长寿。

他如此祝愿:愿我健康长寿。

4、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希望死后幸福。

复旦毕业致辞-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复旦毕业致辞-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上午好!我相信,诸位同学此时此刻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体会到了这种情感。

我想,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有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有在默默无闻中品尝到的甜酸苦辣,甚至有的同学可能还有几分怨恨。

当然,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

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无论你们藏有怎样的感受,激动还是怨恨,这一切都将成为复旦历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在此,我特别要感谢今天在场的和没有在场的家长们以及中学的老师和校长们。

四年前,他们怀着对复旦大学的信任,把你们送到复旦。

今天,当你们走出这所学校,对于你们的未来充满期待的,除了他们,还有你们在大学的老师们,还有你们的母校——复旦大学。

此时此刻,我不想努力地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

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的年轻。

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苏格拉底在雅典准备接受死刑之前,还不忘告诫人们:“有一个真理我没有时间来给你们阐述。

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我相信许多学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

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学在省察时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

即便是有,也不用过分地伤感,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

”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

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也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

我的期望是,但愿复旦没有因为生怕你们“虚度光阴”而使你们被迫地“误用光阴”,而让你们远离智慧。

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省察的严肃问题是:复旦在这四年中给了你们什么!除了文凭以外,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问题。

语默动静体自然(无量至尊自在心)

语默动静体自然(无量至尊自在心)

语默动静体自然(无量至尊自在心)无限般若自在,语言无声,静而自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禅人像摄影\无限般若心自在,语言无声,动静自然。

我问佛祖:为什么不给所有女人闭月羞花?佛陀说: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人的眼睛没有一种美能抵得上一颗纯洁而充满爱的心我给每个女人但是有人在上面放了灰尘我问佛: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遗憾?佛陀说:这是一个旋转的世界,旋转意味着遗憾再开心,没有遗憾也感受不到幸福。

我问佛:如何让人心不再孤独?佛陀说:每颗心都是孤独和不完整的大多数人一生都带着这种残疾只是因为当你遇到另一半可以让它变得完美,不是疏忽错过了,就是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我问佛祖:如果我遇到了一个我可以爱的人,却怕我抓不住怎么办?佛说:人间还剩多少爱,浮世迎千变万化和爱人做开心的事不要问是劫还是命我问佛陀:我怎么能像你一样聪明?佛说:佛是先来的人,人是未来的佛佛将世间万物分为十大境界:佛、菩萨、音闻、缘感、天、阿修罗、人、兽、恶灵、地狱;神、阿修罗、人、兽、恶灵、地狱是六种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并从中体验痛苦在经历痛苦的过程中,只有理解生命的真谛,才能获得永生凤凰涅槃佛陀说:人生有八大苦难:生、老、病、死、爱离别、长期怨恨、不能问、不能释怀佛陀说:生命是自己创造的,但它是由心生的世间万物为一相,心不动,物不动,心不变,物不变佛说:坐亦禅,行亦禅,一花即天下,一叶即同。

春天花开,秋天落叶佛说:一切法律都是天生的,都是命运偶然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在相遇的那一刻缘起缘灭,缘空我和你一样天真。

佛教说一个人的开悟有三个阶段:“探索、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放下才能安心佛说:无量般若自在,静与动自然。

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

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

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济群法师2010年元旦,为复旦大学禅学会学员所讲(顶礼济群法师)三性代表了唯识宗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也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建构基础。

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在唯识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称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

通过三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空与有的真相,获得中道的如实智,从而摆脱生命中的一切迷惑。

一、”空“、”有”两宗的差别我们知道,中观和唯识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源流。

中观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为依据典籍,论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二谛是通过二分法(对立法)认识世界。

所谓世俗谛,即凡夫认识的世俗世界。

所谓胜义谛,即圣贤体认的诸法实相。

这个实相就是空性,就是圆成实,并非一般人所能认识,惟有具备空性慧才能通达。

但我们也不必气馁,因为这一能力是众生本自具备的,只是被无明遮蔽了,不曾产生作用。

修行所做的,正是开启这一蒙尘已久的智慧,由此体认空性。

对于空性的表述,中观和唯识有着不同侧重。

中观讲空性,偏向用空来表述,故称空宗。

但这种空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空无所有,而是超越空和有两边的。

唯识讲空性,偏向从有来表述,故称有宗。

但这种有也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实实在在的有,同样是超越有和空两边的。

所以空性是非空非有的,无论说它是空或有都会落于一边,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除了对空性有不同表述外,中观和唯识的主要区别还体现在对现象世界的分析。

对于现象世界,中观称之为世俗谛。

唯识宗则分为依他起相和遍计所执相两个层面,将缘起现象和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作了区分。

我们看到桌子,看到房子,看到世间万象,其中都包含着这样两个层面:一是缘起现象,一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

我看到的你们也是同样,一是缘起现象,也就是你们的五蕴身,属于依他起相;一是你们呈现在我认识上的影像,也就是我所看到的你们,属于遍计所执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道方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范围涵盖出世与世间的智慧,处理世出世间关系的方法,即真俗二谛论。

所谓实际理体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性空”,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

•“幻有”具有二重意思: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其非实在;二、幻有非凭空而现,它的产生要有条件(因缘)。

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讲说一切法,这就是俗谛。

•《金刚经》全部讲的是“性空幻有”,表现为这么一种说法的形式:“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即出于度生实践,所以要假设佛法。

在经中这样的“既非”句式不胜枚举。

四种思辨形式•凡是读过《金刚经》的人,都会对其特殊的思辨形式印象深刻,而这部分却也是让很多人最感困惑的。

•(一)正→反→合:这是一种辨证逻辑,先说正面的,再说反面,最后是正、反合起来说。

•(二)肯定→否定→肯定:与“是→不是→才是”相同。

•(三)假有→非有→真有:这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形式。

•(四)有→空→中道:这也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形式(非空非有)。

•针对第三种“假有→非有→真有”,“假有”的意思是:一切现象,只要想像的出来,可以用语言、文字、思想加以形容、表达的,都是假的,并不是实有。

•至于第四类的“有→空→中道(非空非有)”,这就是世俗谛与真谛(第一义谛)。

“即非”的逻辑•首先,提出某概念如P,这概念只是现象的提举而已,•跟着便否定此概念,如非P,这否定是对P 的自性否定,即否定以自性立场来看p,而得p 的否定;•但这非p 也不可执着,继而再否定这非p,随即显示一超越于p 的即非p 的更高境界,即超越的p。

•即非逻辑并不表示其在逻辑上有矛盾,无宁即非有辩证的意味,因为必须通过反的历程,否定自性p,才能臻于空的p,最后对p 才有正确的理解,这实在是一种认识层面的升进历程,由现象的认识以达于本质的认识。

•即非的诡辞不单有认识的涵义,且有实践的涵义,这主要是就对世界的态度来说。

P表示对世界的肯定,但这肯定有执着在内,执着世界的自性也。

非P 表示对世界的否定,否定其自性也。

第三步的P,表示最后还是肯定世界,不能舍离,但这肯定是无执着的肯定,真正的肯定。

这也是修行者对世界的正确的态度。

参见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金刚经》中“佛说×××、即非×××、是名×××”的“完整”提法有如下二十九条:1.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第9分)2.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第9分)3.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第9分)4.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9分)5.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10分)6.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第13分)7.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第13分)8.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13分)9.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13分)10.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14分)11.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14分)12.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第14分)13.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第17分)14.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第17分)15.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17分)16.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第18分)17.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20分)18.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20分)19.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21分)20.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21分)21.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22分)22.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23分)23.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25分)24.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

(第29分)25.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第30分)26.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30分)27.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第30分)28.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第31分)29.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31分)《金刚经》中“先肯定一个命题,再否定这个命题”的“非完整”提法还有如下十三项: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

(第3分)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3分)3.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第5分)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第7分)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第8分)6.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8分)7.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10分)8.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第14分)9.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第14分)10.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第14分)11.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第14分)12.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第17分)13.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第25分)经文举例之一•“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5分)•如来虽有三十二相,但这也是暂时的虚妄相,不是真实永恒不变的如来相,因为下面便说:凡是有形相可让我们执著的,都是虚妄,不是真的。

•因此如果能见到“诸相非相”,不执著一切法相,也就是见到了“空”、“无相”,就是见到如来,这便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般若,实证如来法身、亲见一切法性,对如来而言叫作法身,对法相而言叫作法性;然而不论法身也好、法性也好,都是无相的-法身即无身,法性即空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如果能够熟背不忘的话,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解决,因为你会知道见到任何相都是虚妄相。

正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是有人自称他已经得到三明六通,能够神通自在,便会知道那不是佛法,因为不论对方玩什么花样,在佛法之前都无所遁形。

经文举例之二•“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14分)•此处的“第一波罗蜜”,就是“实相”,就是“非相”;能够亲自体验到“实相非相”的这个人,就已经得到超度了,能够从烦恼的生死苦海而得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神通广大。

•这一句的思辨型式是:知道有这样东西,但是不执著实有这样东西,那才是真正拥有这样东西。

•所谓的“自由自在”,是心的自在。

《六祖坛经》中说的很清楚:“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如此便能来也好,去也好,来去都好;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这是来去自由、生死自如。

•佛菩萨们便是随缘度众生,自由又自在。

“随缘”有两种:一种是等待因缘,另一种是促成因缘。

等待因缘非常消极,促成因缘才是菩萨行。

如果怎么努力都无法促成因缘,那是由于因缘尚未成熟,心中应该仍旧保持自在,不必起烦恼。

经文举例之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13分)•• 1.微尘,即非微尘,就是微尘;2.微尘所结合成的世界,说是世界,便是非世界,那就叫作世界。

至于有多少微尘呢?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微尘。

•一个日月系统,也就是一个太阳系,叫作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因为包括了三个“千”,所以一个大千世界也叫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便是一尊佛所教化的范围。

•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释迦牟尼佛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一个大千世界的微尘是数不清的,无量无数,比恒河沙数还要多得多,但是如来说不要称它为微尘,你把它当作是微尘的话就错了,因为微尘也只是假相,所以那不是微尘;但是这个假相也不能说是没有。

不论是一粒微尘、所有微尘,或是像世间那么多的微尘,都是如此。

毛泽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毛泽东接见了胡达法师率领的柬埔寨佛教代表团。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参加了会见。

毛泽东一边等待客人,一边兴致勃勃地和赵朴初聊天。

客人还没有到,毛泽东以开玩笑的口吻对赵朴初说:“佛经中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先肯定再否定,再来一个否定的否定,是不是?”……•佛说→正即非→反是名→合•正反合三段式与“佛说×××、即非×××、是名×××”有相似之处:•但佛法并不以此为止。

佛法教人知道“佛说×××、即非×××、是名×××”之后。

沿此思想递进递上,直至心性(佛性)清净,而不为丝毫客尘所染,转得《法华》,而亲证无上菩提也。

(田光烈:《金刚经》主题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