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
长春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五课《 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

《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2. 掌握简单的声音实验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声音的秘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探索声音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他们对声音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充满了好奇。
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各种声音的录音,如风声、水流声、钟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声音并猜测声音的来源。
这些声音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确保声音清晰可辨。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有些声音大,有些声音小?设计意图:通过听觉刺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的实验活动做铺垫。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实验一:用橡皮筋和空盒子制作简易吉他。
老师向学生展示制作吉他的材料和步骤,并让学生跟随指导进行制作。
学生们将橡皮筋拉过盒子的开口,并固定在盒子两端。
然后,学生们可以拉动橡皮筋,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拉动橡皮筋时声音的变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产生的原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声音 15.声音的变化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声音》中,第15课《声音的变化》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声音强弱的变化1. 定义: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2. 影响因素:声音的强弱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同一物体振动时,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弱。
3. 实验探究:通过拨动钢尺或橡皮筋等实验,观察不同力度下物体的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变化。
实验现象:用力拨动时,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动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二、声音高低的变化1. 定义: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音调高表示声音尖锐,音调低表示声音低沉。
2. 影响因素: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 实验探究:通过弹拨松紧、粗细、长短不同的橡皮筋等实验,观察物体的振动快慢和声音的高低变化。
实验现象:弹拨越紧、越细、越短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拨动越松、越粗、越长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三、噪声与保护听力1. 噪声的定义:高低和强弱变化混乱、听起来嘈杂刺耳且不和谐的声音,被称为噪声。
2. 噪声的危害:干扰谈话和工作,影响工作效率。
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影响听力,甚至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 控制噪声的措施:控制噪声源:如城区禁止鸣笛,工业、交通运输业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安装隔音板,设置隔音绿化带等。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防护耳罩等。
4. 保护听力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预防疾病。
避免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
尽量避免接触强噪声环境,若必须进入噪声环境工作,要做好保护听力的措施(如戴防护耳罩)。
避免耳部或头部受伤,如感觉耳部不适,应及时就诊。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音一、思维导图二、重要知识点(一)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充满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等。
同一种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类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效果:固体>液体>气体。
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四)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2、耳朵各部分作用:①耳郭-收集声音,②外耳道-传递声音,③鼓膜和④听小骨-接受并产生振动,⑤耳蜗-将振动转为信号,⑥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3、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4、在相同距离内,声音越强,鼓膜震动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大。
声音强弱相同时,距离越近。
鼓膜震动越大,声音越大。
5、我们怎样感受到声音?物体的震动带动周围空气的震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五)声音的强与弱1、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分贝(dB)。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六)声音的高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七)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琴弦越细、越紧,声音越高;琴弦越粗、越松,声音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一、思维导图二、重要知识点(一)感受我们的呼吸1、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3-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强弱):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水高音低,水低音高)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小的一般音高)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短的音高)4.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绷得较紧的音高)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大班科学上学期教案及教学反思《声音的秘密》

《声音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来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来源,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鼓、鼓槌、音叉、乒乓球、细线、放大镜。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鸟鸣、汽车喇叭、敲门声等。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二)新课讲解1.讲解声音的来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讲解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三)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鼓和鼓槌,让学生敲击鼓,观察鼓面的振动情况,感受声音的大小。
2.实验操作:用细线将乒乓球系在鼓槌上,让学生敲击鼓,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感受声音的大小。
3.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记录每次敲击鼓时乒乓球弹起的高度,分析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教师点评实验,强调实验的严谨性。
(五)拓展延伸1.讲解音叉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学生操作:用音叉敲击鼓,观察鼓面的振动情况,感受声音的大小。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声音的来源和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能发现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秘密?五、教学反思1.优点:(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设计合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1)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听不懂专业术语,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
(2)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
(3)课堂小结部分,学生对声音的来源和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需要进一步巩固。
四年级上册声音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声音科学知识点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例如空气、水、金属等。
在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声音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原理。
首先,学生将学习什么是声音。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
我们可以通过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来感知到声音的存在。
接下来,学生将学习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铃擦动增在空气中的震动,从而发出声音。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例如空气、水或其他物质。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介质分子会以一定的方式传递振动信息,从而使声音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不同的介质中也会有所不同。
在学习声音的特征时,学生将了解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是音高的高低,不同的音调有不同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量是声音的强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音色是区分不同声音的特征,不同的声音由不同的谐波组成。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声音和物体的关系。
不同的物体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例如,长度不同的弦线振动时,会产生不同音高的声音。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并了解到物体的形状、材质和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声音的产生。
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学生将学习到两种传播声音的方式:空气中的传播和物体的振动传播。
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的。
在物体的振动传播中,声源振动使附近的物体振动,从而使声音传播。
最后,学生还将学习声音的应用。
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通信、音乐和声波图像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体验这些声音的应用,并进一步了解声音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声音的科学知识,学生将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在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来学习这些声音的知识点,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青岛版《科学》五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16《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情景“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提出了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钢尺、矿泉水瓶、蜡烛等。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上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用图文呈现了雷声轰鸣、交通堵塞时汽车鸣笛、演员演奏乐器、工业机械转动、小鸟鸣叫和学生讨论图。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为后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呈现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使用两烧杯交替倒水、拨动钢尺、吹空矿泉水瓶、触摸发声的声带,让学生尝试让锣发声及停止发声等活动。
指导学生法探究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活动三:声音具有能力吗?用图文呈现学生敲击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侧的燃烧的蜡烛与鼓声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因离音响太近,且音响发出声音太大使得学生不得不捂住耳朵进行保护。
指导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声音具有能量的结论。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发生了振动。
”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
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知识点(共3课)(2022秋)

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20.声音的产生1.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2.怎样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答]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具有能量。
声能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形式。
5.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水会飞溅)水飞溅说明什么?(音叉在振动)6.为什么蜡烛火焰会来回晃动?[答]敲击鼓面,发出的鼓声会使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进而振动了蜡烛火焰,这表明鼓声具有能量。
7.利用声能的现象: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等。
8.人的听力是有听觉阈限的,有的声音能听到,太高或者太低的声音都听不到。
9.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他并不能发出声音,而轻轻拨动就能发出声音?因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力弯曲尺子只会使它变形,并不能产生振动。
轻轻拨动尺子尺子产生了振动,所以能发出声音。
10.哪些现象能说明声音有能量?声音很大,震的耳朵疼。
敲击鼓面,旁边蜡烛的火焰会晃动。
爆炸产生的巨大声音让周围玻璃破碎。
超声波碎石等。
11.音叉上的数字代表音叉的固有频率数,字母代表频率的单位赫兹。
12.实验【声音的产生】【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实验器材】空纸盒、橡皮筋、小鼓、豆粒、音叉、水槽、水。
【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用槌敲音叉后,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温馨提示】1、用手拨动橡皮筋时不要用力过猛。
2、要轻敲鼓面,避免用力过多敲坏鼓面。
3、不要把音叉放入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放置有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
1.音叉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倒水时水会发生(振动),钢尺弹拨发声时产生(振动),说话声带发声时产生(振动)。
2.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4.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我发现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现象:把蜡烛放在振动的鼓旁,火焰会摇摆;声音会振动鼓膜,声音太大会使耳朵发痛;超声波可以打碎体内的结石。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7.实验一
实验目的:声音传播的方向是不是向着各个方向?
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中心,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笔敲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
8.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声音下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
液体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固体),空气的传播速度(最慢)。
10.关于“土电话”在制作时,要用类似纸杯这样的物体,否则传播效果不好。
利用“土电话”也能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土电话”传播声音的效果也会不同,我们通过实验发现铜丝、铁丝、比棉线、毛线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用手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属于声音(高低)的不同。
较长的钢尺(振动)的(较慢)声音就低;较短的钢尺振动的(较快)声音就高。
12.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属于声音的(强弱)不同。
用(较大的)力量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音量大、声音强);用(较小的)力量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音量小、声音弱)。
13.制作“水杯琴”:取多只规格相同的玻璃杯,通过调整各杯水的量,敲击杯子来调整杯子发出的声音不同,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改变杯内液体的多少,可改变水杯“琴”各“琴键”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杯内的水越多,音调越高;杯内的水越少,音调越低。
14.生活中的噪音有:飞机场飞机起飞声、街道上的汽车鸣笛声、建筑各地的设备声、迪厅的音响声等
15.噪声的危害: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如果噪声长期干扰人的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等病症;噪声还会影响听力甚至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等。
16.减少噪音的方法:①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如:汽车上按汽车消音器;②阻挡噪声的传播;如: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音屏障;③防
止噪音进入耳朵,如:听到大的声音时捂耳朵(4)改进设备和生产流程;如:生产制作降低水流声的水管。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