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诊断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

合集下载

pcr体外诊断试剂原理

pcr体外诊断试剂原理

pcr体外诊断试剂原理PCR体外诊断试剂原理是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体外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和诊断。

PCR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分子复制的技术,通过特定的引物和酶,可以在体外扩增目标DNA片段,从而实现对病原体的检测和诊断。

PCR体外诊断试剂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样品提取:首先需要从患者样品中提取出目标DNA。

常见的样品包括血液、唾液、尿液等。

样品提取的方法有多种,可以使用化学试剂、磁珠等。

通过样品提取,可以将目标DNA从样品中分离出来,为后续的PCR扩增做准备。

2. PCR扩增:PCR扩增是PCR体外诊断试剂的核心步骤。

在PCR反应过程中,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酶和缺失核苷酸等试剂。

引物是一段与目标DNA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序列,它们能够在PCR反应中与目标DNA序列的两端结合,并作为模板进行DNA复制。

酶是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能够在适当的温度下催化DNA复制。

缺失核苷酸是一种特殊的核苷酸,它能够在PCR反应过程中被DNA聚合酶识别并插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从而防止新合成链二次结合。

PCR扩增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在变性步骤中,将PCR反应体系加热至高温,使目标DNA双链解旋成两条单链。

在退火步骤中,将PCR反应体系降温至适宜的温度,使引物与目标DNA序列互补结合。

在延伸步骤中,将PCR反应体系升温至适宜的温度,使DNA聚合酶催化新的DNA链合成。

通过多次循环这三个步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增出大量的目标DNA片段。

PCR扩增的循环次数越多,扩增产物的数量越多。

3. PCR产物检测:PCR扩增后,需要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凝胶电泳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将DNA分子分离并可视化的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通过荧光信号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并定量分析扩增产物数量的方法。

通过PCR体外诊断试剂,可以对各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和诊断。

快速测定COD试剂的原理

快速测定COD试剂的原理

快速测定COD试剂的原理
快速测定COD(化学需氧量)试剂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释:
1. COD试剂的选择:COD试剂通常是一种氧化剂,例如高锰酸钾
(KMnO4)或二氧化氯(ClO2),它们能够与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

2. 反应原理:COD试剂与水样中的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COD试剂会被还原,而有机物则被氧化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这个反应是一个高度氧化的过程,因此COD试剂的消耗量与水样中有机物的含量成正比。

3. 反应条件:COD试剂的反应通常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以提高氧化反应的效率。

通常使用硫酸(H2SO4)作为酸化剂,将水样酸化至低pH值。

4. 反应终点检测:为了确定COD试剂的消耗量,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终点检测。

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指示剂或光度计测量溶液的颜色变化。

指示剂通常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在反应终点时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指示COD试剂的消耗量。

总的来说,快速测定COD试剂的原理是利用氧化剂与水样中的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通过测量COD试剂的消耗量或反应终点的指示剂变化来确定水样中
有机物的含量。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

体外诊断试剂的实验原理

体外诊断试剂的实验原理

体外诊断试剂的实验原理
体外诊断试剂是指用于体外诊断过程中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试剂,包括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各类试剂。

体外诊断试剂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方法:利用试剂与被检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颜色反应、形成沉淀、融合现象等物理性质的改变,以及化学性质的变化,来检测样品中的某些物质的浓度或者有无。

2、免疫学方法:利用生物体在免疫过程中所产生的可以与抗原或抗体结合的性质,形成免疫复合物反应。

在免疫学方法中,通常将一种抗原或抗体与检测样品中的分子相结合,再通过一系列的信号放大机制来检测样品中的特定成分。

3、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基因、DNA、RNA等分子所具有的性质,通过PCR 扩增、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芯片等技术,来快速检测和分析样品中的基因、DNA 或RNA等分子。

对于不同类型的体外诊断试剂,其实验原理可能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说,以上三种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

新冠 试剂盒 机理

新冠 试剂盒 机理

新冠试剂盒机理
新冠病毒试剂盒是一种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工具。

它的
机理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抗体来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试剂盒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免疫学原理。

当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

这些抗体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因此新冠病毒试剂盒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来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试剂盒通常包括两种类型的试剂:一种是检测IgM抗体的试剂,另一种是检测IgG抗体的试剂。

IgM抗体是在感染初期产生的抗体,而IgG抗体是在感染后几天或几周产生的抗体。

因此,通过检测IgM和IgG抗体的存在与否,可以确定感染的时间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新冠病毒试剂盒的使用非常简单。

医务人员只需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
血中采集一小部分血液,然后将其加入试剂盒中。

试剂盒中的试剂会
与血液中的抗体结合,形成一种可见的颜色变化。

根据颜色变化的程度,医务人员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试剂盒的优点是快速、简单、准确。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
感染者的身份,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此外,新冠病
毒试剂盒还可以用于筛查潜在的感染者,从而控制疫情的传播。

总的来说,新冠病毒试剂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可以帮助医
务人员快速、准确地确定感染者的身份。

它的机理是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来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试剂盒
的使用非常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感染者的身份,从而采取相应
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生化试剂检测原理

生化试剂检测原理

生化试剂检测原理
生化试剂检测原理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测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量或活性。

这些试剂可以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的反应,通过观察反应产物的生成或消失,可以确定目标分子在样品中的存在与否。

生化试剂检测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方法通过将目标分子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再添加与抗体结合的酶标记物,并加入相应的底物,观察底物的转化产物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2. 荧光染料法:该方法通过与目标分子结合的荧光标记物,在激发光的作用下发出特定的荧光信号,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或发射波长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3. 核酸杂交法:该方法通过与目标DNA或RNA序列互补的探针结合,形成双链结构,然后通过探针上的标记物(如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物)来检测分子间的杂交反应,从而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

4. 酶活性测定法:该方法通过测定样品中特定酶的活性来间接推断目标物质的存在。

通常是通过观察底物的转化速率或生成物的产生量来确定酶的活性,从而间接反映目标物质的存在。

总的来说,生化试剂检测原理是通过利用特定的化学反应,结合适当的试剂和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目标分子在样品中
的存在与否。

不同检测原理的选择取决于待测分子的性质和所需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等要求。

快速试剂的原理及其方法ppt课件

快速试剂的原理及其方法ppt课件

快速HIV检测与常规HIV检测
• 快速*
• 常规
平均45分钟 (10分钟-2.5小时)
平均3.5小时 (94分钟-16小时)
* 一般不要特殊设备,试剂可不用冰箱存放
快速试剂的局限性
• 一般不用于血液筛查(除5年行动计划)
• 有一定的假阳性反应,如作为临床诊断, 要复检和确认 • 有一定的假阴性反应(尤其暴露时间<3个月) • 随访检测(解释检测前后咨询必要性)
PA原理示意图
(PA)检测结果的判定
(2)斑点EIA或称斑点ELISA(dot-EIA):
• 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将HIV抗原滴在膜上成点状, 即为固相抗原。加血清样品作用,以后步骤同 ELISA。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斑点。 反应时间在10 min以内,使用抗原量少。
(3)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快速 试验
快速试剂的原理及其方法
常用HIV抗体检测方法:

– – – ELISA 快速HIV检测 免疫印记法 ( Western Blot) 其他方法:免疫荧光法(IFA)、放射免疫沉
淀实验
HIV抗体检测
• HIV抗体检测分为筛查试验(包括初筛和复 检) 和确认试验(WB)。
• (一)检测试剂
• 筛查试剂必须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 册批准、批检合格、临床评估质量优良、在有效 期内的试剂。目前常用的筛查试剂有酶联免疫、 颗粒凝集和其它快速诊断试剂。采供血机构进行 血液筛查应采用HIV-1/2混合型酶联免疫试剂。自 采自供血的单位必须进行HIV抗体检测。
(1)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
• PA是HIV血清抗体检测的一种简便方法,是将 HIV抗原致敏明胶颗粒作为载体,与待检样品作 用,混匀后保温(一般为室温)。当待检样品含 有HIV抗体时,经抗原致敏的明胶颗粒与抗体发 生抗原-抗体反应,根据明胶颗粒在孔中的凝集情 况判读结果。PA试剂有两种,HIV-1和HIV-2抗 原共同致敏的PA试剂(AFD HIV-1/2 PA),已 经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注册批准; HIV-1、HIV-2抗原分别致敏的PA试剂 (SERODIA-HIV-1/2)可初步区分HIV-1型和 HIV-2型,目前我国尚未引进。

快速诊断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

快速诊断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

快速诊断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1.免疫学原理: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诊断试剂盒原理。

免疫学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

在免疫学的反应过程中,试剂盒通常使用检测抗体作为诊断目标,检测样本中的对应抗原。

具体来说,试剂盒会先标记抗体或抗原,然后与待测样本中的目标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通过光学、电化学等方法进行检测,从而得到目标物质的定量或定性结果。

2.酶学原理:酶学原理是常见的质子检测原理之一、酶学反应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特定化学反应。

试剂盒可以利用具有特异性的酶反应来检测目标物质。

对于目标物质的检测,试剂盒通常利用酶的催化活性来产生可观测的信号,这种信号可以是光学、电化学和荧光等。

常用的酶学原理包括酶的催化和底物的转化等。

3.分子生物学原理:分子生物学原理是一类用于检测其中一种特定核酸序列的原理。

分子生物学原理的核心是通过核酸松弛、扩增和杂交等技术,对待测样品中的目标序列进行特异性检测。

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原理有PCR(聚合酶链反应)、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等。

这些原理可以通过特定的引物或探针与目标序列结合,从而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测。

4.化学反应原理:除了上述免疫学、酶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外,一些试剂盒还可以利用特定的化学反应进行检测。

这里的化学反应可以是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络合反应等。

通过这些化学反应,试剂盒可以对目标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测。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介绍的原理只是快速诊断试剂盒化学反应中的一部分。

实际上,不同的试剂盒可能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技术,具体的原理与技术选择取决于待测物质的特性、设备的性能要求以及应用的需要。

此外,为了增加试剂盒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通常会结合多种不同原理和技术进行检测。

总的来说,快速诊断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涵盖了免疫学、酶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反应等多个领域。

这些原理的选择和应用是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和需求来确定的,不同的原理和技术在试剂盒的开发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潜力。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原理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原理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原理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是一种用于检测液体或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试剂盒。

该试剂盒通常包含了亚硝酸盐试纸条或片剂、显色液和反应管等组成部分。

该测试剂盒的原理是基于亚硝酸盐与苯酚反应产生偶氮化物,进而与二氧化钴发生作用生成显色产品的化学反应。

当试样中含有亚硝酸盐时,试纸条或片剂上的化学指示剂会与亚硝酸盐发生反应,使试纸变色。

显色液中的二氧化钴则可以进一步增强试纸上的显色反应,产生更明显的颜色变化。

使用该测试剂盒时,首先将待测液体或食品中的样品取出,然后加入试纸条或片剂中,让其与样品发生反应。

稍等片刻后,再滴入适量的显色液,使试纸上的颜色变化更加明显,便于观察和比较。

最后,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可以确定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亚硝酸盐检测是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环节,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保障食品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检测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1.硫氰酸钠:白色斜方晶系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水溶液呈中性,遇铁盐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化铁,遇亚铁盐不反应,与硫酸生成黄色的硫酸氰钠,与钴盐作用生成深蓝色的硫氰化钴,与银盐或铜盐作用生成白色的硫氰化银或黑色的硫氰化铜沉淀,在空气中易潮解。

2.液体石蜡:即矿物油,珍珠大米的检测方法:取大米于样品杯中一半体积,加入70℃以上的热水至样品杯近满处,用洁净牙签轻轻搅动30秒以上,静置片刻使溶液温度降低到50℃以下(固体石蜡的熔点为50~65℃),如果样品中掺有石蜡,液面上会出现细微的油珠,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液体石蜡的油珠会聚集加大,固体石蜡的油珠会结成白色片状物浮于液面上。

3.工业碱:一般指(碳酸钠)、工业烧碱(氢氧化钠)、工业重碱(碳酸氢钠)。

碳酸钠也被称为纯碱。

碱性溶液遇到酚蓝试剂变成紫红色,碳酸钠与钙的可溶性盐生成沉淀,而氢氧化钠或者碳酸氢钠遇到钙的可溶性盐则不会发生沉淀。

4.甲醇:工业酒精,甲醇经氧化试剂氧化后形成甲醛,甲醛可与品红-亚硫酸作用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氧化剂配制:高锰酸钾-磷酸溶液,混合后不容易保存,所以分开配制逐一添加。

品红-亚硫酸溶液:混合后不易保存,同样是分开配制逐一添加。

亚硫酸为亚硫酸钠与盐酸配制所得,可百度。

)5.甲醛:乙酰丙酮法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二氢卢剔啶后,412nm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此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性能稳定,误差小,不受乙醛的干扰,有色溶液可稳定存在12hr;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最低检出浓度为0.25mg/L,仅适用于较高浓度甲醛的测定;方法缺点是反应较慢,需要约60min;SO2对测定存在干扰(使用NaHSO3作为保护剂则可以消除)。

变色酸法也称铬变酸法,甲醛在浓硫酸溶液中可与变色酸(1,8-二羟基萘-3,6-二磺酸)作用形成紫色化合物。

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缺点是在浓硫酸介质中进行,不易控制,且醛类、烯类化合物及NO2等对测定有干扰。

酚试剂法原理是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颜色深浅与甲醛含量成。

正比副品红法原理是在甲醛存在下,亚硫酸根离子与副品红生成紫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检测限为50μg/L。

本法的优点是简便灵敏,其它醛和酚不干扰测定;缺点是褪色快,灵敏度不高,易受温度影响,使用了有毒的汞试剂。

AHMT法原理是甲醛与4-氨基-3-联氨-5-巯基-1,2,3-三氮杂茂(AHMT)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然后经高碘酸钾氧化成6- 基-5-三氮杂茂[4,3-b]-S-四氮杂苯紫红色化合物,比色定量。

该方法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对乙酰丙酮法、MBTH法及副品红法干扰严重的六胺对此测定方法无干扰,因此,该法是测定树脂交联过程释放甲醛的有效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检出限为0.01mg/m3,较适宜与一般情况下室内空气的检测;缺点是颜色随时间逐渐加深,要求标准溶液的显色反应和样品溶液的显色反应时间必须严格统一,在显色体系最大吸收波长550nm测定,Co2+、Cu2+干扰测定。

溴酸钾-次甲基蓝法原理是在酸性介质中,甲醛可促进溴酸钾氧化次甲基蓝反应,降低体系吸光度的特点来快速测定甲醛含量。

次甲基蓝在6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H2SO4介质中加入KBrO3能使其吸收峰微降,而再加入甲醛后,其吸光度会显著下降,△A降低与甲醛浓度成正比。

银-Ferrozine法原理为水合氧化银能氧化甲醛并被还原为Ag,产生的Ag与Fe3+定量反应生成Fe2+,Fe2+与菲洛嗪(Ferrozine)形成有色配合物6.溴酸钾:见附页。

7.硫酸镁:络合滴定法取供试品适量,加水溶解,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醋酸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自紫红色转变为纯蓝色。

每1mL乙二胺四醋酸钠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6.018mg的MgSO4,计算,即得。

沉淀法,先在待测硫酸镁液体里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待完全沉淀后过滤、洗涤、干燥、定量后返算硫酸镁含量,国家仲裁一般选择后者!8.漂白剂(二氧化硫):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颜色还原,因为SO2的漂白原理是SO2与被漂白物反应生成无色的不稳定的化合物,破坏了起到品红中起发色作用的对醌式,加热时,该化合物分解,恢复原来颜色。

(未查到市场上快速检测试剂盒原理)9.重金属铅:见附页10.苏丹红:大概步骤是用正己烷提取,正己烷润洗中性氧化铝柱萃取,正己烷洗涤,30%丙酮正己烷混合液解吸附。

也可用层析法,关键是选择层析液11.游离矿酸:指无机酸,硫酸、磷酸等,国标检测食醋中矿酸方法是用百里草酚蓝试纸和甲基紫试纸检测。

百里草酚蓝试纸的制备方法:取0.10g百里草酚蓝,溶于50ml乙醇中,再加6ml氢氧化钠溶液(4g/L),加水至100ml。

将滤纸浸透此液后晾干、贮存备用。

甲基紫滤纸制备:配制0.01%甲基紫溶液,取滤纸条(5cm×l0cm),浸泡在0.01%甲基紫溶液中,浸透后取出晾干,贮于棕色广口瓶中,避光保存。

12.孔雀石绿:孔雀石绿筛查柱。

水溶性非食用色素(含孔雀石绿)检测,利用水溶性食用色素被试棉吸附后,可以漂洗干净;而非食用色素被试棉吸附后,不容易去除的原理,快速筛查是食用色素还是非食用色素。

溶于浓硫酸显黄色,稀释显暗黄色,Ti2+使其水褪色,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绿色变为微带绿光的白色沉淀。

与AuBr-4、GaCl-4、TaFb-、TiBr-4、UO22+、Zn2+等形成有色离子缔合物。

(调节ph值加热可褪色,冷却后调节ph 值可恢复颜色)13.吊白块:即甲醛次硫酸氢钠,加热条件下约60℃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甲醛+二氧化硫;甲醛+二氧化硫+盐酸品红→紫色络合物。

14.硼砂、硼酸:十水四硼酸钠,酸性条件下,硼砂转化为硼酸与质子化姜黄反应生成红色,再遇氨水显蓝绿色。

硼砂提取液用盐酸调至酸性,滴加至姜黄试纸,显红色继续滴加氨水变为蓝绿色或蓝紫色。

15.皮革水解蛋白:作用类似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粉检测方法A只需取5mL乳样,加除蛋白试剂5mL混合均匀、过滤、沿滤液试管壁慢慢加入饱和苦味酸溶液约0.6mL形成环状接触面。

如果环状接触面清亮,就表明不含皮革水解蛋白即是合格乳;而如果环状接触面呈现白色环状,说明乳样含皮革水解蛋白,为异常乳。

检测方法B:皮革水解蛋白为胶原蛋白,L(-)-羟脯氨酸为胶原蛋白的主要组成氨基酸之一,含量占10%以上。

而乳蛋白的氨基酸构成中,不含L(-)-羟脯氨酸。

如果牛奶蛋白水解氨基酸中检出L(-)-羟脯氨酸,则可证明牛奶掺假。

胶原蛋白在浓酸条件下,高温水解为游离氨基酸,首先用氯胺T氧化生成含有吡咯环的物质,然后用高氯酸溶液除去多余的氯胺T。

以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为显色液,生成红色化合物。

16.罗丹明B:俗称玫瑰红,有脂溶性,现场检测中使用非极性有机溶剂(例正己烷、正己烷+丙酮等)将其溶解并提取出,提取液流过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吸附罗丹明B,用非极性有机溶剂(例正己烷)淋洗小柱,洗脱样品油脂和食品内源性干扰物,用肉眼可观测到在小柱上出现鲜亮的粉红色条带,判定为可疑样品,该样品需送实验室作进一步确证检验。

绿色结晶或红紫色粉末,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丙酮、氯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水溶液为蓝红色,稀释后有强烈荧光,其水溶液加入氢氧化钠呈玫瑰红色,加热后产生絮状沉淀。

于浓硫酸中呈黄光棕色,带有较强的绿色荧光,稀释后呈猩红色,随后变为蓝光红色至橙色。

17.豆浆生熟度:方法一:生豆浆中含有尿酶,此种酶可以分解尿素。

生豆浆加入尿素后,加热过程中尿酶分解尿素形成氨水,加入酚酞指示剂可变红。

方法二:生豆浆中含有尿苷毒素,它有溶血作用。

制作2%血细胞悬浮液备用,取生豆浆加氯化钠去蛋白,过滤取上清液加入2%血细胞悬浮液,37℃30min,若发生褐红色变化,则为生豆浆。

18.尿素:方法一:对二甲氨基苯甲醛(DMAB)在强酸作用下与尿素发生显色反应显为柠檬色。

DMAB配制方法:2 g加30mL95%乙醇,混合后加入36%浓盐酸6 mL,溶解完全后用95%乙醇定容至100mL。

方法二:尿素与亚硝酸盐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而亚硝酸盐可与格里斯试剂发生偶氮反应生成紫红色染料。

掺尿素就会影响该反应的发生。

取被检奶样3mL放入大试管中,加入0.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加入浓硫酸1mL,将胶塞盖紧摇匀,待泡沫消失后向试管中加入约0.1g 格里斯试剂,充分摇匀。

待25min后观察结果。

若为紫红色,则不含尿素。

0.05%亚硝酸钠溶液:称取50 mg亚硝酸钠溶解于100 mL蒸馏水中,置棕色瓶保存备用。

格里斯试剂:称取89g 酒石酸,10g对氨基苯磺酸和1g α-萘胺。

在研钵中研细混匀后装入棕色瓶备用。

19.碘含量:食盐中所含的碘酸钾在酸性条件用I- 还原反应:碘酸根加碘离子加氢离子生成碘,碘遇淀粉溶液变蓝。

20.亚硝酸盐:碘量法: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和碘化钾作用后析出的游离碘,将水中的亚硫酸盐氧化成硫酸盐,过量的碘与淀粉作用呈现蓝色即为终点。

其反应为:KIO3+5KI +6HCl→3I2+3H2O+6KCl SO32-+I2+H2O→SO42-+2HI本法适于测定亚硫酸盐含量大于2mg/L的水样。

21.硫化钠:又名臭碱。

有味精企业将其用作除铁剂使用。

硫化钠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产生硫化氢气体。

用盐酸溶液分解硫化碱,产生的硫化氢与对氨基二甲苯胺溶液和三氯化铁溶液作用,生成亚甲基蓝。

蓝色越深,含量越多。

22.甜蜜素:即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方法一:在硫胺介质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环己醇亚硝酸酯,与磺胺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红色染料(方法较复杂)。

方法二:甜蜜素具有还原性,在0.03mol/L磷酸介质中和80℃反应条件下,定量的溴与甜蜜素反应20min后,比色法测余溴间接测定甜蜜素含量。

取一定量试样,加入2ml溴酸钾-溴化钾溶液和1ml 0.3mol/L磷酸溶液,并加水定容至10ml。

80℃反应20min后冷却,388nm波长测定。

(样本处理方法稍显复杂,文献可查到)华益精点有一快速检测试剂盒,操作简便。

23.过氧化值:在三氯乙酸-冰乙酸介质中,氢过氧化物与KI溶液生成I2,滴加淀粉溶液显蓝色反应。

24.酸价:游离脂肪酸溶于有机溶剂(乙醚乙醇1:1混合),然后利用酚酞试剂滴定显色。

25.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可氧化KI为I2,与淀粉变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