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07综采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矿压情况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采煤难度的增加,采煤工作面的矿压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中普遍存在矿压显著增强、矿压突然突变等问题,给矿井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传统的矿压观测手段存在数据采集不全面、观测精度不高、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矿压条件下的实时监测需求。

加强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提升矿压观测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矿压灾害的发生,保障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

1.2 研究意义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水平。

矿压是导致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观测和监测矿压情况可以帮助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2. 优化采煤工艺,提高采煤效率。

通过对煤层的矿压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采煤工艺,提高采煤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 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矿压观测技术可以为煤矿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管理措施,提升矿井的整体运营水平。

4. 推动矿压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和提升监测设备和方法,推动矿压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和效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引入先进的矿压监测技术和优化采煤工艺等改进建议,旨在提高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

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第一篇:关于对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检查的情况关于各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检查情况综放一队:1、东108工作面回风顺槽矿压观测点共设21组,7#~8#钻场段巷高2100mm、宽2000mm右帮及墙体压力大,浆皮开裂,托板压裂,个别锚杆崩断,帮部鼓出。

要求起底补打锚杆加固,加强矿压观测。

东108联巷(150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35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30mm,底鼓较明显。

2、东108运输顺槽共设观测点22组,顶板最大下沉量50mm,两帮最大移近量45mm。

3、东运下109运槽口以下20m~30m段压力大顶部有坠包帮部鼓出,95#~97#管路处顶部网子撕裂重新加固,顶板离层矿压观测滞后,矿压显现较明显要求对该段打点柱并加强观测。

4、矿压观测电子版记录齐全,未打印纸质版,要求做封皮打印存档待查。

综放二队:1、西202工作面根据kJ216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分析,回风顺槽现有8组锚杆/索应力动态监测系统,联巷口位置处于“三岔口”跨度大、来压较明显,来压处分别为:11#联巷口、12#100m、16#500m、17#650m,加强矿压观测。

运输顺槽现余7组锚杆/索应力动态监测系统.巷道靠近DF26断层牵引带,收敛变形较大,分别是:4#350m、5#450m、6#550m、7#650m锚杆/索应力大,加强矿压观测。

2、矿压观测电子版记录齐全,未打印纸质版,要求做封皮打印存档待查。

生产准备队:1、西1120运输大巷维修段共设观测点21组。

其中9#~21#矿压观测点矿压显现较明显,巷道顶部浆皮开裂,巷道左拱顶部个别地段有吊包,已逐段进行挑顶扩帮维修。

2、西201运输顺槽维修点未设置矿压观测点。

该维修段巷道帮、顶部压力大,巷道底鼓量较大。

要求巷道维修过程中及时设置矿压观测点并加强观测,并对维修点到切眼段矿压明显、坠包多的地段设置矿压观测点进行观测,做到预测预报,监控有效。

3、无矿压观测记录,无锚杆/索拉拔试验记录,要求及时补全,并打印纸质版。

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

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

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摘要:随着矿产开采的延伸,由于受地质条件的限制和采区边界的影响,为提高资源回收率,为确保顺利回采,文章针对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为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综采工作;采矿;分析1 工作面概况及工作面支护1.1工作面概况寸草塔二矿31202综放工作面位于31煤二盘区,22煤22111、22113采空区下方,31煤回风大巷西北侧,为31煤层二盘区第二个工作面,辅运外侧为31201工作面采空区。

工作面推进长度2635.7m,工作面宽度310m,煤层厚度为4.0-7.8m,平均煤厚6.42m。

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揭露6条断层,所有断层均为正断层,产状分别为:F3170:311°∠55°H=1.2m、F3169:111°∠60°H=1.0m、F3168:303°∠55°H=2.5m、F3145:164°∠55°H=2.4m、F3144:228°∠40°H=5.8m、F3149:256°∠55°H=1.5m。

预计该6条断层将会对回采产生影响,其中F3168、F3145和F3144对回采影响大。

工作面回采至距切眼约2070m处可能揭露22煤层揭露的F28(F28:86°∠43°H=6.3m)断层在31煤的延伸,预计断层落差H=6.5m(靠近辅运顺槽)。

断层附近煤层顶底板破碎,容易发生片帮和冒顶。

1.2支护方式工作面选用液压支架共155台,郑煤机生产的ZFY18000/25/39D型支架145台,其中工作面中间支架143台,过渡架头尾各1台,机头组合支架1台,机头、机尾端头头支架ZY12000/20/40D共9台。

表1-1 郑煤ZFY18000/25/39D液压支架主要技术特征表1.3液压支架的确定1.3.1选型原则和要求:1、支架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要适应直接顶和老顶岩层移动产生的压力;2、支架的结构和支护特性,要能适应和保护暴露顶板的完整性;3、支架底座要适应底板岩石的抗压强度;4、支架支撑高度要与采高或煤层厚度相适应;5、支架的安全性能要好。

综采工作面压力顶板分析报告

综采工作面压力顶板分析报告

综采工作面压力顶板分析报告第一篇:综采工作面压力顶板分析报告双柳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压力分析报告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煤工作面处在岩层之中,为了保持采煤工作面的最小合理空间,必须对采煤工作面进行支护,并对采空区进行处理。

目前,双柳矿正在回采(3+4)#煤层,该煤层为山西组下段顶部煤层,根据勘探资料显示,煤层厚度在3.5—4.25米之间,平均4.0米,主要回采工作面有23420、33406两个工作面,23420综采工作面平均采高3.4米,33406综采工作面平均采高3.56米。

二采区顶板直接顶为泥岩、泥页岩,较为破碎,三采区顶板为砂质泥岩,黑灰色泥岩,半坚硬。

作为双柳矿目前正在回采的两大采区,工作面布置密集,准备时间合理,所以顶板相对稳定,工作面采用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支撑掩护式支架支护顶板,随着工作面推进,每循环一次,落山跨落一次。

除遇特殊地质构造,正常回采过程中不易造成顶板跨落。

双柳矿综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架支护顶板,23420工作面安装ZZ4000-18/38型液压支架118架,最大控顶距4.57m,最小控顶距3.97m。

33406工作面安装ZZ6000-20/42型液压支架134架,最大控顶距5.26m,最小控顶距4.66m。

工作面每个支架安设2台ZBYJ-II型耐震式综采支架工作阻力检测表,用于检测支架前后立柱初撑力及工作阻力。

观测指标有顶板下沉量、活柱下缩量、支架载荷量。

每10个支架安设1台ZDYJ—ⅡB型红外传输压力监测记录仪,用于记录工作面支架压力数据。

每3-4天用ZDYJ—Ⅱ型红外数据智能采集仪对工作面支架记录仪进行数据采集,并传输到专用电脑绘出压力折线图,根据折线图每5天进行一次压力分析报告,每月进行一次总结。

对于材运两巷的顶板离层段经常观察,随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工作面出现的顶板隐患,及时填写《顶板隐患报告单》,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现场令责任人进行整改并反馈回组队,以采取有效措施。

矿压观测总结

矿压观测总结

矿压观测与顶板灾害防治矿山压力研究方法1 理论研究:解析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模糊分析、概率统计、随机分析、灵敏度分析、趋势分析近代数学、力学和计算机科学方法2实验室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似模拟3 现场观测:出现了利用红外遥感、声波、遥控、自动监测课程意义1 本课程是正确进行采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和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2 毕业后到煤矿就业的同学编写规程、设计支护、排计划等离不开实际矿压观测数据。

否则为盲目3 继续深造的同学需要做科研工作,煤矿的科研不能只是空洞的理论。

必须以现场观测数据为基础。

为何要进行这项工作为何要不断进行矿压观测工作?煤田地质条件复杂、采煤方法多样、采矿技术进步、矿压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不考虑现场实际矿压状况,任何理论都不能保证安全生产课程性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矿山压力基本概念、矿山压力观测仪器、矿山压力观测方法、矿山压力观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可以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岩石及岩体的基本性质1 物理性质(密度,孔隙性,吸水性,软化性)、2 变形性质(应力-应变曲线)、3 强度特性(单轴抗压,抗拉,抗剪,三轴抗压)、4 破坏类型(拉断破坏,剪切破坏)、5 岩体性质(非均质,各向异性,非连续性)、一矿山压力矿压概念:采动后作用于围岩中和支护物上的力矿山压力的来源(自重,构造,膨胀)圆形巷道应力分布规律二矿山压力显现:概念:煤及岩层采动后,在矿山压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围岩运动与支架受力等现象3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三带直接顶与老顶厚度的确定4 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应力的“三区”影响因素(直接顶、推进速度、开采深度、采高与控顶距、倾角)第二章矿山压力观测仪器本章主要内容一机械式矿压观测仪器、二液压式矿压观测仪器、三振弦式矿压观测仪器、四矿山压力遥测仪器、五其他矿压观测仪器、矿山压力观测仪器发展的特点:由无到有、由功能单一到多项功能组合、由简陋到精致,甚至可实现遥控、监测、按其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式、液压式、振弦式、电阻应变式、声波法、光学法及其他物理方法按观测内容分为:1、采煤工作面和巷道支柱(架)工作阻力观测仪器2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和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仪器3岩体内部原岩应力和附加应力观测仪器4围岩深部位移观测仪器5矿山动力现象观测仪器等机械式和液压式矿压观测仪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较低,是矿山压力观测常用仪器。

综采工作面矿压分析

综采工作面矿压分析
/kN 初
35 9 1 193 1.47 1.34 1.4 1.71 1.32 1.3l 1.42
的半圆木接顶,超前支护立柱迎山角6。;局部超高地
段可用3.5 m单体柱或木柱支护。
增载系数
工作面安设了6 4、25 8、45
8、65
8等4个测点,采
用ZDYJ—IIB型综采压力记录仪连续记录工作
阻力。 2工作面来压规律
最大 最小
0 0 O 0 0 0 O O O 0 O O 2
初撵力/kN
比例/%
64.7 54.6 59.7 80.4 67.7 74 73.6 85 79.3 65.7 35.8 50.8
末阻力/kN 比例/%
76 71 72 84.6 66.7 71.9 52.5 82 67.5 75.5 66.3 66.8
注:L一老顶处次来压步距(或周期米压步距)。
由表3可知,老顶属于IlI级来压强烈的顶板。
3支架受力分析
于顶板体系处于良好状态,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2)工作阻力P。。由表2可看出,支架在通常状 况下,工作面支护阻力较小,支架额定工作阻力有 富裕。 3)循环末工作阻力Pn。由表1,表2可看出,支
1)初撑力P。。由表2可看出,支架的初撑力利 用偏低,大部分时间只占额定值的70%左右;今后顶 板管理工作中应切实加强初撑力支护质量;保障支架
1)具体做法。 a)管路损失与管长、流速成正比.与管径成反 比。由于泵站型号已确定,因此流速、管径也就确定。 一是从管长着手。一般液压泵站距工作面50 m内 为宜,但由于工作面推进速度较快,这样就会造成经 常“搬家”,从而占用生产时间,最好是泵放在轨道上, 随时都可调整,但这样会占用运输线路和阻碍行人。 二是改进注液枪支管和供液于管。由于目前支管与 干管一般都是“上”设计,这样就会造成主管的一分液 体无法进入支管内,因此,对其进行了改进见,图2。

综采工作面矿压分析总结

综采工作面矿压分析总结

矿压分析总结一、工作面位置1-101综采工作面位于一采区皮带巷右翼,1-1011巷沿矿井边界布置,1-1012巷沿一采区轨道巷下山方向布置,切割巷靠边界与许北煤矿相邻。

该工作面地面东南有许村村庄,地面有一座废弃洗煤厂,有零星的房屋建筑,其余为山脊沟谷及农用耕地。

地面标高+580m—+630m,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470m—+534m,盖山厚度为163.0~245m。

二、工作面情况该工作面正巷长为1372m,副巷长为780m,切巷220m,回采煤层为1#煤层,1#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煤层发育稳定,厚度一般为1.5-1.7m,平均1.6m。

顶板为伪顶、直接顶、老顶;伪顶为泥岩(0.5m);直接顶为细砂岩(4m),老顶为砂纸泥岩(5m).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多。

1#煤层与2#煤层层间距为10m—14m,不稳定。

根据掘进过程中揭露情况,工作面大约共计16个断层,其中1-3m断层14个,倾角25°-65°;4m断层1个,倾角55°;15m 断层一个,倾角70°。

三、液压支架参数根据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底板比压、煤层厚度及有关生产资料,工作面支护选用ZY3300/11/26A掩护式液压支架,其特征见下表:支架型号ZY3300/11/26A型支撑高度1100-2600mm 支架宽度 1430-1600支架初撑力1308KN 支架工作阻力1650KN支护强度0.50-0.61(f=0.2)Mpa 所需泵站压力31.5Mpa支架中心距1500mm 顶梁长度3050mm端面距340mm 移架步距600mm四、分析处理截止7月15日8点班1-101工作面共推进323m(正巷推进至37#点前17m,副巷推进至16#点前91.5m)。

初次来压规律综采工作面推进了6m时,工作面45#—73#架顶板开始垮落,落顶厚度在2m左右。

顶板压力较大,顶板帽落的矸石较多。

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十号矿压监测分站压力增大。

综采工作面数值模拟与矿压监测研究

综采工作面数值模拟与矿压监测研究

综采工作面数值模拟与矿压监测研究摘要:本文根据塔矿的覆岩结构特点及地质条件,对工作面和回采巷道进行了数值模拟,总结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围岩应力与变形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该工作面矿压的监测,掌握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的规律保证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数值模拟矿压监测矿压显现规律1、引言本煤矿属于浅埋煤层。

浅埋煤层埋藏浅,上覆的岩层不易控制,矿压显现规律不明显,国内现有的关于浅埋煤层围岩活动和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还待深入和提高。

2、地质情况塔矿的综采工作面为一水平的辅助水平。

煤层的厚度为4.10~4.68m,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倾角为1~3°,该面煤层沉积较稳定,煤层倾角近似水平。

煤层老顶为沙质泥岩,厚度为10~19.02m,是灰泥沙质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泥质矿物质为主。

直接顶为砂岩,厚度为5.05~10.17m,灰白中粒沙质结构,块状构造。

直接底为沙质泥岩,厚度为5.61~15.54m,灰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水平层理发育。

3、综采工作面开采数值计算3.1 计算方案利用FLAC2D对该煤矿的浅埋工作面进行数值模拟,工作面走向模型范围为1500 m×83.5 m,共有49634个单元网格,50100个节点。

模型水平方向每隔0.1m划分一个网格,竖直方向每隔1m划分一个网格。

顶板布置6根锚杆,长度2.2m,间距0.9m,无锚索;两帮各3根锚杆,长度1.8m,间距1.2m,无锚索。

巷道宽度3.5m,高度5m。

对模型的左右边界施加水平约束,对底部边界施以固定,即模型边界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均为零,而模型的顶部为自由边界,不给模型的上部施加载荷,而给水平方向施以3 MPa的等效应力。

3.2 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1)工作面顺槽围岩活动规律;对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如图1~4所示。

在锚杆支护下工作面的两巷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可以确定现在的锚杆支护方案是可行的。

图1 运输顺槽垂直方向应力云图图2 回风顺槽垂直方向应力云图图3 运输顺槽水平方向应力云图图4 回风顺槽水平方向应力云图(2)工作面回采时围岩数值模拟;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工作面围岩应力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化情况见图5~8所示:随工作面的继续向前地推进,上覆岩层形成的冒落区域逐渐向上部岩层扩展,当工作面推进至50m后,该区域范围稳定下来,冒落高度约20m,冒落并未发展至地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307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山西***煤业有限公司综采队
二0一一年
90307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通过90307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掌握了该工作面煤层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工作面支架支护强度、围岩破坏活动过程煤壁中应力变化大小和应力影响范围。

为工作面现场管理提供完善、准确的资料,以直接指导生产实践和解决施工生产问题。

一、观测目的
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就是定量研究开采工程中矿压显现规律。

为现场管理提供完善准确的资料,指导工程实践,解决施工生产问题,本次观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
①掌握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回采空间围岩与支架相互作用关系;采动引起的支承压力分布;寻求搞好工作面顶板管理的有效措施。

②对正在使用的支架适应性进行考察。

即从顶板控制出发,对在既定条件下使用支架的架型、参数、特性和支护效果提出评定性意见。

③根据围岩条件及支撑压力分布来确定工作面巷道断面形状、规格及支架参数,煤壁前方巷道超前维护距离。

二、工作面概况
㈠、90307综采工作面位于矿井3#煤层9盘区西部,为9盘区开采的第四个工作面。

该工作面沿煤层倾向布置,西北面为120305采空区,西南面为酸枣疙瘩新农村保安煤柱。

工作面第一回风巷,顶板标高为+640~+645m,倾向长288m;第二回风巷顶板标高为+640~+645m,倾向长289m;工作面走向长82m。

地面标高为+975~+1108m左右,工作面对应地表为黄土丘陵区域,沟壑纵横无任何建筑物。

㈡、煤质和煤层赋存情况
该工作面所采3#煤层是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根据现有巷道揭露的煤层资料分析,该面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属稳定煤层,煤层厚度为1.7m。

煤层倾角3°~7°平均6°。

㈢、煤层顶、底板情况
1、顶板
顶板依次为伪顶、直接顶、基本顶。

伪顶为灰黑色碳质泥岩,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厚度平均约为0.18m;直接顶为灰色泥质结构,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斜层理较发育,底部含碳质,厚度平均约为2.68m;基本顶为灰色粉砂岩、中间含中粒砂岩,为粉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厚度平均约为8.05m。

2、底板
直接底板为灰黑色泥岩,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厚度平均约1.75m。

3#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抗压强度平均13.8MPa;抗拉强度平均0.95MPa;单项抗剪强度平均6.79 MPa;底板也多为泥岩,抗压强度平均10.6MPa。

㈣、地质构造
据掘进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90307工作面煤层整体形态为一单斜构造,工作面沿倾向布置,从工作面巷道揭露资料看,该面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无断层及陷落柱等构造。

工作面里段为易冒落的顶板,顶板随回采而垮落,顶板来压比较稳定。

三、主要观测内容
根据90307工作面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到观测可行性和针对性,决定本次矿压观测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工作面支架支护载荷的观测。

通过支架支护载荷的观测可以确定顶板压力的大小及其动压系数、周期来压步距。

②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的观测。

基于观测结果,通过分析,对工作面有关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

四、观测方法
1、工作面每架支架在前、后立柱上各安装一块压力表,做到专人管理。

2、工作面前方煤壁中应力的大小及其变化反映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工作面前方煤体内未受采动影响的某一点,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其应力的大小将发生变化,所以通过该点的应力变化就能捕捉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和应力集中峰值点,即以定点的应力变化间接的观测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本次观测,利用单体支柱工作阻力检测仪对机、回顺槽中的单体支柱进行了压力观测,从而确定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和峰值点。

观测时,应循环观测支柱受力变化,并动态记录测点到工作面的距离,定期对两巷测点处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两帮变化量进行测量并记录真实数据,以便准确分析、确定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和峰值点。

3、发现支架和单体支柱(两巷用的)初撑力达不到规定值的,及时补液升劲,支架和单体必须达到完好标准。

五、资料的整理结果与分析
1、从现场收集的资料整理结果来看,支架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呈现不规则变化。

工作面推进8米左右,顶板来压强度增加,直接顶大面积跨落,由此推断该工作面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为8米左右。

随继续推进,支架载荷相继出现三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于工作面推进24米;第二次峰值出现于工作面推进39米;第三次峰值出现于工作面推进57米;第一、二次峰值间隔推进15米,第二、三次峰值间隔推进18米。

从数据反映情况,可以断定该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23~25米,周期来压步距为15~18米。

2、机、回两巷测点收集数据资料显示,工作面在老顶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前后,机巷顶板移近量及两帮收缩量十分明显,有一定变化量;回巷顶板移近量及两帮收缩量不十分明显。

3、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阶段,回采队结合支架特性、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基础管理。

在确保乳化液泵正常工作泵压下,从提高支架初撑力入手,保持支架合理支护状态,使支架各支、掩、护等构件全承压,形成了煤壁、顶板“全封闭”式管理,为安全生产赢得了主动。

六、工作面矿压观测结论
通过矿压观测,经数据分析(见作业规程)和整理,获得结论如下:
1、工作面支架支护阻力均值为2373.2kN/架;支护初撑力均值为1898.6kN/架;支架平均支护强度为0.3767 MPa。

2、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23m左右;周期来压步距为15~18m,并且老顶周期来压强度较高,来压显现较明显。

3、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为25~30m。

峰值点位置为工作面煤壁前方2~10m左右处,峰值介于23~27MPa之间。

4、来压前支架实测平均工作阻力占额定工作阻力74%。

由此说明,本工作面使用的ZZ3500/13/25/ 及ZG3500/13/25/型掩护式液压支架工作状态比较理想且工作阻力富裕量较大,且两顺槽超前支护使用的DZ-28型,柱径为100mm的单体液压支柱,均能完全满足顶板来压时控制顶板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