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

合集下载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成一个文学中心的团体。
增进知识: 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
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
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
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 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 正同劳农一样。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 还是著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
1、周作人在成立宣言三中说: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 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 劳农一样。
2、茅盾为人生与“写实主义”的倡导
生平和文学活动大事
1896年7月5日生。父亲沈永锡、母亲陈爱珠 1903年,入私塾读书。 1905年父亲病逝 191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读书 1916年毕业,8月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18年3月与孔德沚结婚。 1920年1月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 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2-3月参加共产主义小组, 后转为共产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调国文部。夏,到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12月任上海特别党部宣传部长。 1926年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留在广州工作,任国民 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1927年1月去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 主编。7月离开武汉去南昌。8月回到上海,被国民党通缉。
为人生的新文学(1920年)
《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1920-1-10《东方杂志》17卷1期)
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 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从这里研究得普遍的弱点, 用文字描写出来,这才是表现人生的文学。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

文学向来与现实人生密不可分,合之两美,分则两伤。

文学研究会即秉承这种传统,主张文学为现实人生服务,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它反映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对作家人格精神的要求,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

它的成立主要缘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郑振铎等人在1919年创办的《新社会》旬刊和1920年创办的《人道月刊》,为文学研究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核心人物;二是《小说月报》的改组,为文学研究会提供了活动阵地;三是《新青年》的分化,需要有一个新的社团在新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引导和发挥引导作用。

文学研究会在这种时代要求之下便应运而生了。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活动阵地是《小说月报》,这上面不仅刊登文学研究会作家的作品,还重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随着文学研究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也都加入了社团的创作之中。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因此被称为“为人生派”,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

他们以现实人生为题材,积极关注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因此又被称为“问题小说”。

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中较早开始自觉创作的作家之一,作品《超人》是一部描写“爱的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主人公何彬受尼采思想的影响,想做一个超然物外、仇视人类的“超人”,然而在母爱的感召下,他最终以爱否定了恨。

小说意在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这样的重大问题。

“爱的哲学”成为冰心早期创作的思想基础。

受泰戈尔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将“爱与同情”看作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有了它们,“踏着荆棘,不觉着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此外,文学研究会主要作家的作品还有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校长》、《倪焕之》,卢隐的《海滨故人》、《曼丽》,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七)文学研究会文学格调 冷静、客观、写实
(八)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
1、小说月报
2、文学旬刊 3、诗
(五) 文学研究会文学创作宗旨 艺术为人生的艺术。 文学要真实地表现现实人生,尤其表现那些 平凡人们的苦难人生、黑暗人生、卑微人生,如 实写出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通过文学来传播一种启蒙主义思想,唤起 “人的觉醒”,促进“人生的改良” 。
Hale Waihona Puke (六)文学研究会的创作特点 1、文研会主要反映广大农民、妇女、知识分 子的命运,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2、问题小说是文研会主要表现形式。 3、文研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 4、文研会多为传统型作家,本土色彩较浓。
文学社团的兴起和发展
一、两大文学社团
(一)文学研究会
(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
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一) 成立时间: 1921年—1932年 (二)发起人: 郑振铎、茅盾
(三)代表作家 周作人、冰心、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 自清等。
(四)文学研究会成立的目 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 学。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第六章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一.【教学要点】一.背景及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三、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二、【基本内容】1.背景成立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来雨轩公园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茅盾、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12人。

成立宣言:(周作人执笔,1921-1-10《小说月报》12卷1号)联络感情:希望大家时常聚会,交换意见,可以相互理解,结成一个文学中心的团体。

增进知识: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

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

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2.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1.小说月报2.文学旬刊3.诗⑴小说月报(1910/8-1932/1)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32)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原仅是一家印刷店,一台机动印刷机和两台手动印刷机,只印刷名片和成印小额商务印刷业务1903年,接收日本印刷所拍卖的设备,成为上海最先进的印刷所。

由印刷业向出版社的发展。

《华英初阶》教材畅销,1902年创办编译机构,聘请张元济主持编译事务。

文学刊物: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小说月报》1910.8-1932.1)1910/7-1912/3王蕴章主编1912/4-1917/12 恽铁憔主编1918/1-1920/12 王蕴章主编1920年1月,开设“小说新潮栏”,茅盾主持该栏目。

1921/1-1922/12 全部改革,茅盾主编1923/1月—1927/4 郑振铎主编(14卷1号-18卷5号)1927/5—1932/1 叶绍钧、徐调孚主编《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1。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的意思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的意思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的意思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是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组织,专门致力于对各种名词的解释和探讨。

在这个研究会中,学者们深入研究名词的定义、意义和语义背后的文化背景,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维方式。

I. 名词解释的重要性名词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内涵。

而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产生较大争议或者常常变化的名词。

这些名词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其全貌。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工作,增进人们对名词的理解,从而提升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

II. 名词解释的方法与途径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来进行研究。

首先,他们积极搜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包括各种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

其次,他们还会寻找不同领域的专家与学者进行合作,并从他们那里获取专业的见解和观点。

最后,他们还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名词在真实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并从中得出更加准确的解释。

III. 名词解释的意义与价值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首先,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名词在不同时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与变异。

这对于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以避免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与困惑。

其次,名词解释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内涵与发展,推动知识的传承与进步。

最后,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对于普及和推广人文学科也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和研究语言、文化等领域,提高社会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

IV.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的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在未来将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随着各种新名词的不断涌现,我们所面临的解释难题也愈加复杂。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将继续突破学科边界,发挥多学科的协同效应,以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文学研究会成立

文学研究会成立

冰心:《繁星》、《春水》等
总结词
冰心的作品以诗歌为主,语言优美,情 感细腻,反映了她对自然、人生等方面 的感悟。
VS
详细描述
冰心的《繁星》和《春水》是她创作的重 要诗歌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 情感等方式,展现了她对自然、人生等方铎的作品以学术研究为主,资料翔实, 观点独到,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化研 究的深厚造诣。
刊物内容
这些刊物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文学体裁, 展现出文学研究会多元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
03
刊物影响
通过刊物的出版,文学研究会不仅汇聚了当时的一批优秀作家和批评家,
还吸引了众多读者,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文学创作与批评
文学创作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积极投身文学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叶圣陶的《倪焕 之》、冰心的《寄小读者》等,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强化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未来的文学发展应该继续秉承文学研究会的 传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发挥文学 的社会功能。
拓展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和题 材
未来的文学发展应该鼓励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和题材 ,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提高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 价值
未来的文学发展应该注重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和审美价值,培养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素 养。
成立时间:1921年1月4日。 成立地点:北京。
宗旨与理念
宗旨
研究文学,普及文学,提高文学。
理念
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描写人性,强调文学的审美和社会功能,反对封建制度下的旧文学和鸳鸯蝴蝶派等 商业化的通俗文学。
03 文学研究会的活动与贡献
CHAPTER

第五章 文学研究会

第五章 文学研究会

第五章文学研究会第一节文学研究会概述五四文学革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揭开序幕,它的深入发展则在新文化运动走向低潮期间进行。

文学社团的蜂拥而起,文学刊物的纷纷出现,作家作品的此起彼伏,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学流派。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成员最多、影响也最大的纯文学团体。

奠定社团理论的是沈雁冰,在组织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郑振铎,创作实践的代表则是叶绍钧。

早在1920年冬,文学研究会即开始酝酿成立。

在北京的几个发起人,想出版一个文学杂志,“以灌述文学常识,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发表个人的创作。

”[注]这个想法得到许多人的赞许。

但由于经济关系,他们无力单独出版杂志,和上海各书局接洽。

适逢商务印书馆经理张菊生和编辑主任高梦旦在京,张、高认为再出文学杂志与已出的《小说月报》性质相近,不愿再出,但答应把《小说月报》改组。

对这个办法,他们又不同意,于是想先成立一个文学会,由该会出版杂志。

不久,沈雁冰来信,说商务请他当《小说月报》编辑,内容可以彻底改革,但刊名不能改。

北京的同仁于是积极筹备文学会的成立,并推郑振铎起草会章;同时决定,暂时不出文学杂志,而以《小说月报》作为原拟出版的文学杂志的代用刊。

12月4日,文学研究会的发起同仁在耿济之住宅开会,讨论并通过会章,并推周作人起草宣言,随之而以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的名义发起,在北京各日报、杂志发表宣言简章,征求会员。

当时要求入会的人很多,发起人又在耿宅开会通过会员名单,并决定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召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

文学研究会出席成立大会的有21人,推举蒋百里为主席。

郑振铎报告本会发起经过,接着讨论、修改会章,选举郑振铎为书记干事,耿济之为会计干事,最后讨论“读书会”、“基金募集”、“图书馆”、“会报”、“丛书”、“讲演会”等几个问题。

文学研究会口号

文学研究会口号

文学研究会口号文学,是一座通向人类灵魂深处的桥梁。

它以文字为媒介,以情感为载体,将人类的思想与感受传递给读者。

文学研究会,致力于探索文学的奥秘,传承文学的精髓,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我们的口号是:研究文学,感受生活。

在文学研究会中,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各个文学流派,探索不同作者的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内涵与意义。

我们关注文学中的情感表达,思考作品背后的思想与人生哲理。

我们相信,通过研究文学,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妙与多样。

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欢迎任何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

在这里,你将有机会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你的思考与感悟。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体验,每一个人都能从文学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在文学研究会中,我们注重学术的严谨性与深度。

我们鼓励会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成果。

我们相信,通过相互交流与启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团体。

我们不仅研究文学,还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文学沙龙等,为会员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与创作才华,我们鼓励会员们勇敢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文学天赋。

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家庭。

我们相信,文学能够温暖人心,启迪人思。

在这里,我们关注每一个会员的成长与进步,鼓励每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文学潜能。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学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让我们一起加入文学研究会,共同研究文学,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多彩。

让我们用文字书写自己的人生,用文学追寻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与文学同行,与文学共鸣,让文学的力量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

文学研究会,研究文学,感受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其中的美丽。

让我们用心去阅读,用情去感受,用笔去书写。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文学情怀的世界,让文学的火花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4日
地点: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人物: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刊物: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後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

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7期)等刊物。

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主张: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由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中旬
地点:北京
人物: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刊物:是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主张:“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创造社在前期被认为是尊重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注重自我表现的文学团体。

前期作家们的创作侧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前期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

后期创造社受当时国际国内左倾思潮影响,理论倡导和文学活动不免带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对待鲁迅、茅盾等作家表现出了偏激的情绪,然而大部分成员在参加革命实践,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新兴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以及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建设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新月社
时间:1923
地点:北京
人物: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刊物: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1928.3.10),《诗刊》周刊(1931年)。

主张:在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年成立于,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语丝社
时间:从1924年底自1930年
地点:北京
人物:主编:孙伏园、周作人
撰稿人: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韩侍桁、杨骚、陈学昭等
刊物: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主张:语丝社倡导“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实际上继承了《新青年》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和鞭挞社会丑恶与黑暗的精神传统。

在思想、文化及政治各条战线上,语丝社与“现代评论派”、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新军阀及社会上的各种新与旧的黑暗势力发生了激烈的交锋。

浅草社
时间:1922年春
地点:上海
人物: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925年初,发起人林如稷出国,该社活动便随之停止。

主张: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其社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

出版《浅草》季刊和《文艺》旬刊
创作:浅草社的创作以“自叙传”式的抒情小说为主,受到了创造社尤其是郁达夫的很大影响,其主要作者林如稷、陈鹤翔、陈炜漠等的一些作品,在主题、题材、结构、表现手法上都带着模仿郁达夫早期作品的痕迹,但是也有独创性,他们更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复杂纷繁的心理世界,如写人物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写人物跳跃的、刹那间的感觉感受并以此组织安排情节等,从而开拓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丰富了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段和方法。

沉钟社
时间:1925年秋
地点:北京
刊物: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沉钟》周刊1925年10月10日创刊,至第10期停刊。

1926年8月10日,改为《沉钟》半月刊,出版第1期,至第12期又停刊。

1933年10月15日复刊,为第13期。

1934年2月28日出至第34期停刊。

沉钟社又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

1924年,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先在上海组成浅草社,出版过《浅草季刊》。

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

两个团体的旨趣和追求,也是一致的,沉钟社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人物: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莽原社
时间:1925年4月24
地点:北京。

人物: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

刊物及主张:莽原社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

《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

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

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未名社
时间:1925年8月
地点:北京
人物: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

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

刊物:“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

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

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湖畔诗社
时间:1922年 3月
地点:浙江杭州
人物: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

稍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

刊物作品及主张: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

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等。

1925年 2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仅出 2期。

接着五卅运动发生,因各人思想变迁,湖畔诗社便不复存在。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

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扼要地道出了各人诗作的特色。

汪的《一步一回头》,应的《妹妹你是水》,潘的《向美丽的姑娘》,冯的《落花》等均为佳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1925年以后,潘先后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湖畔诗社不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