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20世纪20年代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文学主张的再辨

20世纪20年代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文学主张的再辨摘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文学社团,在成立初期就发生了激烈的论争。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被划分为“为艺术”和“为人生”两个“对立”阵营。
然而,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并不是简单而单一的“为艺术”“为人生”能够说明的,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也并不会完全是一个主张、一个主义,而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的。
关键词: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为艺术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一,“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文学观念,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对于代表这两种观念的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来说,它们暂时是不相容的。
实际上,创造社成员的文学活动并不完全是人们认为的“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代表了“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文学观念。
那“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一)“为艺术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说法从字面来理解,一般是不为任何功利性,秉持着展现艺术性来作文艺作品,这种解释无形中就与浪漫主义画上了等号,是追求文艺作品的“美”。
关于“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口号最先被谁提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宋世明先生在《“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一文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是先于法国库辛明确提出就已经存在的文化观念,这个口号的提出来自于康德的美学观点,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性的概括。
它涵盖了艺术独立性、艺术的无功利性、艺术与生活分离等,这一口号被法国库辛解释为艺术不为宗教和道德服务,这后来也成为唯美主义运动的解释。
[[1]]简而言之,“为艺术而艺术”是反对任何功利性的,艺术不为任何目的。
(二)“为人生而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注重文学的功利性,注重文学对于人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因此,“为人生的艺术”也经常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
现实主义就逐渐成了“为人生”派的写作原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成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由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机关刊物:《小说日报》主张:倡导文学革命,“文学为人生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方法上在创作方法上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主张严肃认主张严肃认真的观察,客观真实的描写,采用现实主义方法。
意义: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之一,社团之一,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由于该会无严由于该会无严密组织,密组织,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渐解体。
创造社:成立: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发起者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
《创造季刊》出版标志着正式活动的开始。
主张:创造社是由文艺作家自由结合的团体,他们强调“内心的要求”,和侧重表现自我,重表现自我,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本倾向。
1925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倡导“无产阶级文艺”,对革命文学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
意义:意义: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同文学研究会同文学研究会一起,一起,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始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日益思念被日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叶圣陶等12人,后发展为170多人。
重要会刊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该社成员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以1925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员大多是欧美留学生。
代表刊物有:《诗镌》、《晨报副刊》、《新月》。
他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人。
4、问题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圣陶,庐隐,王统照,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之处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
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
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
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
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
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
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滔滔两岸潮———试探讨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战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滔滔两岸潮———试探讨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战吴沛钰(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宁273100)摘要:文学革命发动后,新文学逐渐形成声势和规模,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表现之一即新文学社团的兴起。
新文学作家们受到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的影响,自发聚集为具有不同创作倾向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便是其中影响和贡献最大、最具代表性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个文学社团进行比较,及二者的激烈论争,分析它们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论争内容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08-01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中成立最早,影响极为重大的两个。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创造社紧随其后,在同年6月成立。
两者的论战从成立之初便展开,争论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为何而文学、为谁而文学、文学创作的方式、翻译外国文学的目的等。
这场论争历时弥久,文人才子们的思想碰撞不仅促进了社团自身的发展和思想主张的完善,亦让后世的我们“坐享渔翁之利”,获得了很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深刻的观点。
一、同源异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科学等新潮思想影响扩大,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急需一个情感和思想的出口,于是通过文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同时,随着文学革命的进行,创作实践的突破势不可挡。
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相继诞生。
二者均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前者较多地受到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受到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以及“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故在形成之时两个社团便分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对立阵营。
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
他们以人生现象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刻意表现新旧冲突,在创作方法上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史

文学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
文学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两个重要文学团体,它们在当时的文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文学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该社的文学思想核心命题是“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文化和复古思想,主张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文学创造社的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其中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文学研究会则是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另一个文学团体。
它成立于 1921 年 6 月 8 日,由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以研究文学为宗旨,发扬新文化,摧毁旧文学”,强调“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们办有《文学研究会》月刊、《小说月报》、《诗潮》等刊物。
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人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文学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它们的作品以鲜明的文学风格和题材,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同时,它们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风格,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2
朱自清
学者、散文作家 现代美文的一座高峰
a
13
主要作品集: 《踪迹》(1924) 《背影》(1928) 《你我》(1936) 《欧游杂记》(1934) 《伦敦杂记》(1943)
a
14
写景抒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人抒情:《背影》 生活情趣:《看花》 社会政治:《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a
25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于 1922年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a
26
冯沅君
冯沅君笔名淦女士,1926年出版 短篇小说集《卷葹》《春痕》。小 说多描写反抗旧礼教、争取婚恋自 由的故事。有浪漫主义色彩。
a
27
创造社的浪漫பைடு நூலகம்义小说有感伤 倾向。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 的则是高亢、激越、乐观的情绪。
五四青年的悲剧处境。现代史早 期中国青年的哀伤。
a
8
周作人
散文作家 文艺理论家 1906年赴日留学 抗战时期任伪职 晚年定居北京
a
9
文艺论著: 《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a
10
散文代表作: 《故乡的野菜》 《乌篷船》 《喝茶》
a
11
周作人开拓了散文的表现领域, 强调“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 人: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等。
a
1
文学研究会作家关注现实生活, 提倡“为人生”,注重表现被侮辱 与被损害者,创作“血与泪的文 学”。
a
2
“问题小说”
“五四”以后几年间出现的一种 小说类型,主要反映社会、道德、 教育、婚恋等人生问题。
a
3
代表作: 冰心《超人》:爱 庐隐《海滨故人》:愁 许地山《缀网劳蛛》:苦 王统照《沉思》:美
a
15
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 田汉、张资平等。
a
16
创造社开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 义文学思潮的先河。
前期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 术”,后期提倡革命文学。
a
17
郁达夫
“自叙传”抒情小 说的代表作家
a
18
代表作: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
a
a
4
乡土小说
许钦文《疯妇》 鲁彦《菊英的出嫁》
a
5
叶绍钧
童话集《稻草人》 短篇代表作: 《多收了三五斗》 《潘先生在难中》 长篇小说: 《倪焕之》
a
6
《多收了三五斗》
“丰灾小说”的代表作,反映三 十年代农民丰收而又破产的悲剧生 活。
a
7
《倪焕之》
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 运动到大革命十年间,青年知识分 子倪焕之在爱情婚姻、教育事业和 革命活动三个层面的追求和失败。
a
28
19
1921年10月,郁达夫出版小 说集《沉沦》,收入《沉沦》、 《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作 品。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小说集。
a
20
郁达夫的贡献: 1、“自叙传”式的浪漫抒情小说 2、“零余者”形象
a
21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倾向。体现了 创造社小说的浪漫主义特征。
2、大胆的自我暴露。体现了五四 时代个性解放的精神特征。
a
22
3、散文化的结构 4、诗化的语言
a
23
“零余者”形象 被社会所遗弃,陷入孤独忧 郁,不甘沉沦又无力自拔,或游离 社会习俗之外,愤世嫉俗,反抗社 会却又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弱者。
a
24
创造社其他小说家
郭沫若: 自叙传抒情小说《漂流三部曲》 张资平: 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