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第六章 30年代小说一

《无轨列车》《新文艺》和
《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
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等。
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 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 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从自己的直感出发来描写近代都市的“新事物”,他们
最热衷的是烟酒、汽车和舞场,这是他们笔下的都市文
蒋光慈(1901—1931, 笔名光赤,安徽六安 人)是普罗小说的代
表作家。1925年,出
版新诗集《新梦》 《哀中国》,较早提 出“革命文学”的口 号。
蒋光慈
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作者自称这是“粗暴的叫 喊”。小说写佃农的儿子汪中在社会的迫害下逐渐觉醒、最 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1927年4月,他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对刚刚过去的上海 工人武装起义作出了迅疾的反映。 《丽莎的哀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写了白俄贵族妇女丽莎 在十月革命后流亡中国、被迫卖淫的痛苦经历。 1930年3月起发表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出版单行 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这是作者的最后一部长篇,是
1. 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如《砥 柱》。
2. 庸俗可鄙的小知识者、小公务员和 小市民,如《出走以后》中的姑太太、 七叔。
《包氏父子》。这篇作于1934
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以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一个 下层小市民的悲喜剧。门房老
包把改变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
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 费尽心机地借债供小包上洋学
普罗小说的重要作品。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浙江宁海人)。《二月》(1929) 描写他所熟知的青年知识者的生 活,思考知识分子的道路。鲁迅 作序,称主人公萧涧秋:“极想 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 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
第六章散文(一)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 论。 《新青年》、《每周评论》、《新生活》都开 辟了“随感录”专栏。以随感的形式对现实作敏锐 的反应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鲁迅、陈独秀、 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 陈独秀:《青年的误会》 鲁迅:《知识即罪恶》
(2)朱自清 善于写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晰 语言上清秀、朴素、精到。 《匆匆》 《背影》
(3)梁遇春(1906——1932) 胡适:“一个极有文学兴趣和天才的 少年作家。” 郁达夫:“中国的伊里亚” 《春醪集》 《笑与泪》 梁遇春的散文拉扯闲谈,妙语连珠, 任性、率真、飘逸,操一种半诙谐半感伤 的笔调,探求人生哲理,比常人更能体验 人生的滋味。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概念,提倡“记述 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之后又形成了一 整套散文理论。 周作人有二重人格:叛徒、隐士 散文有两体:浮躁凌厉、冲淡平和 “言志”小品的代表:《北京的茶食》、《故 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篷船》 选材平凡琐碎,但一经笔墨点染,就透出某种 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 语言上常用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 生一种涩味和简单味。 风格:闲适
在风格上与周作人相似的有俞平伯、 钟敬文、废名等,他们的散文闲适、青涩、 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形成了“言志派” 散文。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1)冰心 散文成就远远高于小说。《笑》是现 代文学史上较早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学 校竞相选入课本。 冰心体: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 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冯致。 冰心散文的语言:词汇句式上既保留 了文言的典雅、凝炼,又适当地“欧化”, 使句子更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动 的韵律感。是文言、白话与西文的完美结 合。
第六章 散文(一)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与“言志派”
一)周作人 (一)创作简况
初名槐寿,字星杓, 初名槐寿,字星杓,入 南京水师堂时改名作人 别名有遐寿、启孟、 别名有遐寿、启孟、启 知堂、药堂等。 明、知堂、药堂等。
1.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浙江绍兴人 。1903年赴南京求学 ,1906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任中学教 员、大学教授。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31年九一 八事变后,执留北平,出任伪职,堕落为汉奸文人。抗战 后被捕。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
2、钟敬文 、
第一本诗文集《荔枝小品》 第一本诗文集《荔枝小品》。 有隐逸思想,冲淡而轻松。 有隐逸思想,冲淡而轻松。
3、废名
早先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的生活, 早先专写农朦胧枯涩的风格。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 作家散文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 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象是画在荷 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 写家庭 , 写朋友 , 写山水 , 在 . 写家庭, 写朋友, 写山水, 景物人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怀, 景物人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揭 示人生真谛。 示人生真谛。
第六章 创造社

第六章创造社第一节创造社概述一、创造社概述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他们先在上海出版丛书,次年起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由于成员的分化和创作倾向的转变,创造社以1926至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早在1922年9月,郭沫若在阐述创造社的宗旨时说:“我们是最厌恶团体之组织的:因为一个团体便是一种暴力,依持人多势众可以无怪不作”;“我们这个小社,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我们没有章程,没有机关,也没有划一的主义,我们是由几个朋友随意合拢来的。
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也并不必强求相同。
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罢了。
”[注]所谓“内心的要求”,就是诗人不受客观世界条件的束缚,自由而真率地表现个人的感情。
郭沫若等人当时所要建立的便是这种不带任何党派性功利性色彩的、纯粹的同人文艺社团,他们几个人之间也完全是由于共同的艺术趣味才结合在一起的。
创造社成员郭沫若在谈到创作的具体过程中说:“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露出来的 Strain ,心琴上弹出来的 Melody ,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的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注]在这里,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是次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主观情绪几乎是唯一的要素。
1923年,郭沫若在上海大学作了一篇题为《文艺之社会的使命》的讲演,他继续表达了文学只是真情流露的观点:“文艺也如春日的花草,乃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
诗人写出一篇诗,音乐家谱出一支曲子,画家绘成一幅画,都是他们的自然流露: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应该说没有所谓目的。
……所以艺术的本身是无所谓目的的。
”创造社其他成员也或多或少地表示过类似的观点。
第六章 20年代新 诗

四、冯至抒情诗及叙事诗创作 鲁迅誉其为“中国最为杰出的 抒情诗人”,他对现代新诗的贡献 主要在于抒情诗和叙事诗。 1927年出《昨日之歌》诗集; 叙事诗《帏幔》《蚕马》《吹箫人 的故事》。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止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三)歌咏青春和光明 在《青春》一诗中,诗人唱道: “青春象只唱着歌的鸟儿,/ 已 从残冬窟里闯出来,/ 驶入宝蓝的 穹窿里去了。/ 神秘的生命,/ 在 绿嫩的树皮里膨胀着,/ 快要送出 带鞘子的/翡翠的芽儿来了。/ 诗人 啊,揩干你的冰泪,/ 快预备着你 的歌儿,/ 也赞美你的苏生 罢!„„”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若尔尔者? 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 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 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 改前非,重新做人。
(一)徐志摩是新月派的 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 人。 他有四本诗集: 《志摩的诗》(1925) 《翡冷翠的一夜》(1927) 《猛虎集》 (1931) 《云游集》 (1932)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 作
一、创造社诗人 强调“情感”与“想象”的诗 歌创作。 郭沫若“诗=(直觉+情调+想象) +(适当的文字)”,1921年出代表 诗集《女神》。
二、湖畔诗人 汪静之、 冯雪峰、应修人、 潘谟华清新自然的爱情诗创作,都 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点。 1922年出四人合集《湖畔》, 1923年出四人合集《春的歌集》; 1922年出汪静之《蕙的风》。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五第六章:新诗

新诗(一)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五四文学运动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
(一)诗界革命——梁启超:“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二)“五四”新诗运动:纲领性《谈新诗》——胡适主张新诗散文化,平民化。
打破诗的格律,白话写诗。
“作诗如作文”(三)时代变化:(一)“作诗如作文”的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散文化”“平民化”。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一)第一白话诗人——胡适《尝试集》(理论倡导者)尝试“以白话入诗”,在美国意象化诗歌的启发下,倡导把“诗的散文化”和“诗的白话化”结合起来,实现“诗体的大解放”。
新诗尝试代表:鲁迅、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
(二)早期白话诗的形成在集体的努力下,早期白话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是中国现代诗最初的形态。
早期的白话诗分为两大类(“具体的做法”)①白描手法,客观写实的倾向——《相隔一层纸》②托物寄兴,表达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鸽子》正是在这样的新诗里,虚化意象和寓言意象大量出现,并且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象,这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面并不多见的。
(三)早期诗歌特色:这反映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时代特色。
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但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历史文件”的性质)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921年,新诗初步稳定下来后,“新诗坛的消沉”,现代诗面临着内部危机和内部突破的要求。
一批青年诗人开始批判早期的白话文,对新诗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新诗走上了一条通过自身的艺术否定向前发展的道路。
过程:(一)对白话文理性色彩的批判①1923年,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投向文坛的爆击弹(郭沫若)对早期白话文的理性色彩展开了抨击,反复强调了文学和诗歌的抒情本色②创造社将“情感”“想象”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加以强调和突出,对于诗歌的内部艺术调整是一个推进。
③郭沫若的文学主张(1)诗歌观:“诗的本质在抒情(2)理论:《论诗三札》——“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3)作品:《女神》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在新诗发展上的主要贡献: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和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郭沫若(化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 孽》 。
给鲁迅扣上了一顶又一顶可怕得惊人的帽子。 诸如“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反革 命人物”、“资产阶级最良的代言人”、“戴着白 手套的法西斯蒂”、“中国的唐·吉诃德”,而且还 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
.
成仿吾 : 李初梨 : 蒋光慈 : 钱杏邨 : 彭康 :
.
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 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 与发展;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 第三类的人的观念与话语,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 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 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
同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深入到文艺理论 的许多基本问题,如文艺与现实,文艺的真实 性与倾向性,文艺的大众化与艺术质量以及作 品的现实性与其永久的艺术价值等关系问题。 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是不能用简单的肯定、否 定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认真细致的辩证分析, 每一个正确的命题,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会 变成谬误。有些左翼作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确出 现过错误。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评虽然出发点有问题, 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也有某些可取之处。 对纠正偏差不无裨益。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 革命文学论争,引起 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 视,加强了对文艺工 作的领导,帮助革命 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大会于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 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 华汉、沈端先(夏衍)、 钱杏邨(阿英)、鲁迅、 画室(冯雪峰)、等40 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创造社第一节创造社概述一、创造社概述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他们先在上海出版丛书,次年起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由于成员的分化和创作倾向的转变,创造社以1926至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早在1922年9月,郭沫若在阐述创造社的宗旨时说:“我们是最厌恶团体之组织的:因为一个团体便是一种暴力,依持人多势众可以无怪不作”;“我们这个小社,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我们没有章程,没有机关,也没有划一的主义,我们是由几个朋友随意合拢来的。
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也并不必强求相同。
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罢了。
”[注]所谓“内心的要求”,就是诗人不受客观世界条件的束缚,自由而真率地表现个人的感情。
郭沫若等人当时所要建立的便是这种不带任何党派性功利性色彩的、纯粹的同人文艺社团,他们几个人之间也完全是由于共同的艺术趣味才结合在一起的。
创造社成员郭沫若在谈到创作的具体过程中说:“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露出来的Strain ,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 ,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的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注]在这里,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是次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主观情绪几乎是唯一的要素。
1923年,郭沫若在上海大学作了一篇题为《文艺之社会的使命》的讲演,他继续表达了文学只是真情流露的观点:“文艺也如春日的花草,乃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
诗人写出一篇诗,音乐家谱出一支曲子,画家绘成一幅画,都是他们的自然流露: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应该说没有所谓目的。
……所以艺术的本身是无所谓目的的。
”创造社其他成员也或多或少地表示过类似的观点。
郁达夫强调作家在创作时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我以为艺术虽然离不开人生,但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总不该先把人生放在心里。
艺术家在创造之后,他的艺术的影响及于人生,乃是间接的结果,并非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先把结果评量定了,然后再下笔的”[注]成仿吾提出创造一个“艺术的世界”,“真的艺术品能使我们沉没在作品的世界之内,把作者与读者构成的世界完全忘了。
”“至少要能使我们把我们的世界完全忘了”[注]。
对于艺术功能的强调,郑伯奇则有较系统的论述。
他在《国民文学论》中曾经明确宣布:“艺术只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我的最安全,最统一,最纯正的表现”。
创造周报创造社的创作“无目的论”,强调表现“内心的要求”,具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
同时,创造社的文艺思想有其矛盾的地方。
田汉后来也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我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着两元的见解。
即在社会运动方面很愿意为第四阶级而战,在艺术运动方面却仍然保持着多量的艺术至上主义。
”[注]郭沫若提出创作目的与社会效果的相互对立的说法,有他的用意在里面。
郭沫若非常赞赏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
作为“无为”的“道”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是宇宙本体,永恒不变,是“无为”的。
就其生长万物来说,它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原因和总规律,又“无不为”。
郭沫若把老庄这种“无为而不为”的思想用来指导文艺创作,强调创作的灵感,听其自然,贵在“自然流露”,“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是没有所谓目的”。
又如儿童游戏,是“一种内心智慧表现的要求,并没有所谓目的。
”[注]他又说:“我于诗学排斥功利主义,创作家创始时功利思想不准丝毫夹杂入心坎。
”“我承认一切艺术,它虽形似无用,然在它的无用之中,有大用存焉。
”[注]这里的“无用中有大用”,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他的“为活动本身而活动”,特别是谈到人在劳动时“应该纯无打算”,不是“为己”和“为人”,但同时又是“为己”和“为人”[注]。
由此,可以看出“为艺术而艺术”文艺思想,并不完全就是唯美主义,而带有“天人合一”的泛神论色彩。
第二节创造社特色一、创造社的创作方法关于创造社的创作方法,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认为:“文学研究会被认为写实主义的一派,创造社是被认为浪漫主义的倾向”,虽然文学研究会也有带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如许地山,创造社也有不少写实倾向的作品,“但若就集团的主要倾向来说,这样的区别还相当正确”。
文学史也把创造社作为为浪漫主义文学流派,认为创造社的思想的个性主义,突出主观自我,在自我表现中强调感情作为文学的本质特征。
一句话,创造社提倡艺术的“表现”,反对“模仿”和“再现”,强调文学的直觉性、本能性和不自觉性,轻视社会理性的作用,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他们的浪漫主义特征。
欧洲文学的浪漫主义有主观性、抒情性、想象力、理想性、敏感性、象征性、神奇性、自然美和中古风等特点,而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则带有自己的精神和审美特质。
有学者认为现代浪漫诗学体系体现为主观性、独创性和自律性[注]。
创造社与西欧浪漫主义相比,缺乏崇高的形象、奇特的情节和恢弘的想象。
只有郭沫若的《女神》才具有充分的西欧浪漫主义特征。
类似《女神》的宏伟气度,很难在创造社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找到,在这一点上,《女神》是“孤独”的。
二、创造社表现的内容创造社研究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相比较,最大的特征便是理想性的表现,表现相对于现实的美好的人事境况,表现作家对理想的憧憬及其幻灭的痛苦。
而创造社除其成立之前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特性外,其它作家大都致力于内心情绪的表现,如青春的悲哀、人生的苦闷等,而这些内心的情绪全都来自于现实感受和社会感应,是地道的现实情绪。
其次,浪漫主义擅长于描写幻想中的事境,以时空的自由寄托理想,以超现实的世界折射现实世界。
创造社作家作品固然有幻想之作,如郭沫若的《残春》,郁达夫的《青烟》,及一些诗歌,但这些幻想的情节全是为表现作家现实体验的苦闷、哀伤情绪服务的,决无理想的寄托,他们所热衷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心境、情绪。
本着“内心的要求”和“生命的冲动”,一般不注意题材的选择处理,写进作品的题材往往就是素材,琐屑、庸碌而又平淡。
再次,浪漫主义倾向于用自然的美映照现实的丑,通过自然的美化寄托自己的理想,把美妙的自然当作自己不安定灵魂的最后归宿。
创造社作家重视自然,却不崇尚自然,他们描写自然,只是通过自然唱出甘甜苦涩的歌,他们咏叹自然,也只是借自然景物场景抒写内心情绪。
他们完全把自然当作自我感受的对象,当作情绪发泄的契机。
由此可见,创造社文学风格的意义在于,它的自我情绪表现。
其主题的现实情绪性,题材的随意攫取性,体裁的普遍诗化、散文化,心理的自然流露化,都是情绪表现的美学要求决定的,与浪漫主义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异性。
这样说,并非否认创造社与浪漫主义的密切联系,只是说创造社尽管受浪漫主义影响最大,但决不为浪漫主义所溺,而是在夹缝中“执拗”地坚持自己的审美追求——表现自我,表现自我在此时此地此生的主观情绪感应,表现青春觉醒后的痛苦和婚恋的悲哀[注]。
第三节郁达夫一、郁达夫小说的内容郁达夫1921年,郁达夫以“创造社丛书”的名义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沉沦》,这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共收《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个短篇。
其出版后,立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
因为它真实地传达出在新旧文化交替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苦闷——性的苦闷。
这种性的苦闷源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摧毁,也源于时代和生活的感伤,甚至于生理的自怜而引发的心理和精神的感伤。
倪贻德的《玄武湖之秋》同样表现了青春初萌的青年在“爱的要求”煎熬下的痛苦情绪,以及得不到异性爱的悲哀情绪。
只是其作品中的求爱心理往往受理性与道德意识的抑制,显得更加深沉蕴籍。
郭沫若的《落叶》、《残春》、《喀尔美萝姑娘》等作品,除却太多滥情主义的夸饰外,在表现青春的悲哀情绪方面,与郁达夫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类似的作品还有周全平的小说《林中》、《圣诞之夜》,成仿吾的诗歌《海上的悲歌》等。
郁达夫故居表现人生难以排解的烦恼和沉沦失落的孤寂。
对于人生苦闷情绪的感受,文学研究会作家力图从理性上去探索,当作“问题”来解决。
而创造社作家只求用情绪去表现,以求感染人们,引起理解与同情。
他们从不对人生的苦闷进行清晰的分析,只要传达出莫名其妙的苦闷、难以言传的感伤、捉摸不定的烦恼,这就足够了。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三部曲,郁达夫的《还乡记》、《茑萝行》等小说,都刻画了政治上无作为、社会上无地位、经济上受压迫的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表现了类似作者自己的这群“有识无产者”携妻带子、徘徊歧路的痛苦,其中传达出来的苦闷、感伤、消沉的情绪确实令人窒息。
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在表现“有识无产者”的苦闷的同时,也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烦恼。
作品中“我”与陈二妹在生之烦恼、人生苦闷情绪方面,是平等的、相通的,况且他们又同处于天涯沦落人的境地,因而苦闷的情绪在表现时又交织着感伤惆怅的色调。
《薄奠》借“我”与人力车夫的交往,传达了同样的情绪。
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自叙传成分,通篇都笼罩着一层厚厚的无法拂去的或忧郁、或愤慨、或空虚与悲哀、凄凉与寂寞的情调,难怪沈从文称郁达夫的小说为“感伤小说”[注]。
马良春、张大明等也认为郁达夫开创了“情调小说”[注]。
不仅如此,当时的郭沫若、成仿吾,以后的“京派”作家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都深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种潜在的文学流派。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写一个农家子弟兼乘父教、求学立业过程中的经历,其中既有对社会的嘲讽,和对旧文化习俗的揭露,也明显地表现出一些传统人生观念的影响。
其小说《木马》,则将一日本市民家庭的悲剧生活,用悲哀惆怅的调子叙写出来,隐隐传达出人生灾难的消息,曲折地表现出自我的感伤和苦闷。
此外,在戏剧上,有郁达夫的独幕剧《孤独的悲哀》,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等。
诗歌上有穆木天的《旅心》等。
二、郁达夫的艺术个性郁达夫文集首先,郁达夫小说的结构追求一种“单纯化”的美。
他说:“高明的作家,是在他的能把复杂的事件,化作单纯,把不必要的地方,一律删去。
”[注]因此,他的作品一般只写一个主人公,叙述一件事情,而不是着力制造戏剧性的场面和复杂人物的外在冲突,而是努力描摹人物的心理矛盾和情绪起伏,因此他的小说也趋向于散文化,具有自由不拘的特点。
比如《茑萝行》运用书信体,无论表情叙事,都尽诉心曲,达到娓娓动听。
作品写送别妻子、人去楼空的惆怅,回忆两年生活在辛酸坎坷,夫妻间的隔膜,以及自己在外受的委曲和各种悔恨,真可谓纵横捭阖,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