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系导师介绍
上海大学2017年拟录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名单公示11

上海大学2017年拟录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名单公示11钱锋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92艾忠焰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91白姣姣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6曹斌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6韩学东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6刘勇敢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6赵俊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6于晓艳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5鲍凌志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4曹辉煌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4王纯新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4胡英义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3陈文君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2彭望龙学术型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2赵小楠学术型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95张越学术型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6李苏娜学术型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85陈望学术型080600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0孙济鹏学术型080600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0靳平霞学术型080600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1金洋帆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5云晓雪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3滕铝丹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2杨彤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2杨玉丹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0祖武杰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0何星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8张洁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7袁瑞学术型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9宋冰学术型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4.3孙晓晴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5.5施誉挺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0刘阳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9.3杨帆学术型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9.5吴亮学术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8陈佳雯学术型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5白晓庆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苏畅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陈璐蓓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毛莹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王璐颜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苏青青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4许娇娇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2刘秉奇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2毛逸涛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1樊佳悦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1宁萍学术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4谢静蔚学术型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李倩学术型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刘畅学术型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5何梓钰学术型083201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学院93汪扬学术型083201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学院93苏丽虹学术型083201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学院84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上海大学考研网。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钱晋武

凝聚优秀骨干教师的重点学科
日期
上海市高教局 第一期 1986年-1990年
上海市高教局 第二期 1991年-1995年
上海市教委 第三期(1996年-2000年)
上海市教委 第四期(2001年-2005年) 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0年-2003年 教育部重点学科 2001年-2005
序
学科名称
号
1
本统一, 建设11门学科基础主干课程) 强调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建成学院局域
网,服务多媒体网上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课内实践教学注重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课外科技活动注重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术导师模式 学科竞赛模式(三大机器人比赛系列等)
3、制度保障 获奖奖励 科研折算课程设计学分 4、教师自主开发(或参与设计)创新实验平台
精密机械工程系
1994.5
上海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1999.5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设机械自动化系,精密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
1994.5
上海大学 自动化学院
学科专业现状
专业现状 两大平台: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七个本科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 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包装工程、 工业设计 主要涉及四个一级学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十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教育部、上海市、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一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一等奖三项,三等
奖一项。
五、注重课外,探索全面学分 制下的学生培养
发挥组织作用:党员核心小组 发挥老师作用:导师制 发挥社团作用:机器人学生分会等 发挥学生作用:学生成才沙龙
上海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评级

上海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评级阅读延伸:专业选择对考生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然而,每年依旧有大量考生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
曾经存有过这样一项调查,71.2%的受访者则表示,如果有可能想要再次挑选一次专业。
为何可以发生这种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由于很多家长和学生的专业挑选不科学。
专业选择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专业缺少科学的标准、对专业缺乏专业的了解、对自己缺乏专业的了解。
挑选专业的科学在专业选择上,家长和考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标准,比如,考生是否感兴趣、考生是否擅长、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及薪酬等等。
然而,问题是,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在筛选的过程中往往将多个标准混合在一起。
也就是,既考虑考生是否感兴趣,又考虑考生是否擅长,还需要考虑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及薪酬。
将多个标准混合在一起的结果,就是没标准,也可以说道就是凭感觉。
比如说,挑选计算机类,学生似的有点感兴趣,学生似的也有点擅于,专业未来劳动力方向及薪酬似的也极好。
想要选择到合适的专业,家长和考生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
一般来说,家长和考生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标准中的一种:兴趣导向、就业导向、学业成功。
(1)兴趣导向兴趣导向就是将考生兴趣作为专业筛选的第一标准。
家长和考生在对专业充分了解之后选择其中考生最感兴趣的。
这一标准非常容易操作,只需要考生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做出判断即可。
比如,中文,不感兴趣,历史,有点感兴趣,哲学,感兴趣。
最终选哲学。
这一标准适宜具备较强自我驱动力的学生,学生可以凭借自身评价而非外在评价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展开推论,同时可以根据自我意愿管理自己未来的自学。
这一标准的优势在于易于操作,同时考生在专业选择之后到真正入读之间是非常快乐的,毕竟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
这一标准的问题则存有很多:首先,学生对专业的介绍程度很难作出合理的推论,通过十几天的片面介绍回去推论未来四年的生活就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学生未来将可以碰到更多的击垮美感,学生感兴趣的并不一定就是擅于的,因此未来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可以存有很多击垮美感。
上海大学夜大学教学开支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上海大学夜大学教学开支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上大内[2003]248号各学院:上大内[2002]第100号文“上海大学夜大学教学开支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经2002-2003学年试行后,根据具体执行情况、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后,现修改下发。
学费收入中的34.5%为教学开支专项经费由成教院统筹,用作教师兼课酬金和各项教学开支。
现将各项涉及教学开支的经费分配办法规定如下:一、授课费授课费含授课津贴及学院的教学管理费用。
授课费由成教院按各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对学院结算,其中管理费一般掌握在10—15%比例。
各学院可根据学院教学管理改革制订授课津贴发放办法。
学院内在职教师承担夜大学课程可列入教学工作量或直接发授课津贴,聘请退休教师或外校教师承担夜大学课程一般直接发授课津贴。
注:加括号的为不希望按此规模组织教学。
考务费按授课费的5%核发。
考务费由成教院向各学院办公室发经费卡控制,由成教院院长审核使用。
二、实践环节经费教学计划中列入的各项实践环节(含毕业设计)的经费以学院为单位,按实际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人数及学分确定总额,每生每学分14元计算,一次核发到学院,由学院包干使用。
三、班主任津贴班主任津贴,成教院对各学院按在校学生人数以每35名学生配备一名班主任的标准核发,每名每月300元(专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酬金另定),一个发10个月。
各学院可自行制订发放细则。
上述费用中含每年对班主任考核后,对优秀班主任的奖励费用。
四、其它教学成本及管理费用其它教学成本及管理费用(含录取费、计算机上机费、试卷印刷费、证书工本费等)按标准由成教院在上述教学专项经费中支出。
本文件经校长批准后实行,同时停止执行上大内[2002]100号文(“上海大学夜大学教学开支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上大内[2002]257号文(“关于上海大学夜大学教学开支专项经费调整的通知”)。
其它文中涉及教学专项经费开支的规定,如与本文有不同的以本文件为准。
本办法在2003—2004学年中试行,试行中将按具体执行情况及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作必要的调整。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导师介绍

方明伦 (男),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系统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及应用开发。
现任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CIMS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长、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
曾任教育部第一、二、三届科技委委员,国家“863”计划第一、二、三届CIMS主题中的“质量控制”专题和“先进制造及自动化”专题专家组成员。
主持研制“上海二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上海五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振兴一等奖;“桑塔纳汽车汽缸盖浇注模”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专业” 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
至目前已培养20余名博士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五十余名硕士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目前承担和参与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的制造过程多目标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海市重点基础攻关项目“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组织制造方法研究”;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的“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3060; 021‐56331235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校办(200072)龚振邦 (男),教授。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机械。
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精密工程。
现任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曾是“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IAPP, International Advanced Robotics Program)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第四届科技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一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和材料学部机械学科第八届评审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第二、三、四届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微机电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副组长。
导师简介

忻平,男,教授,1954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华东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等职。
现为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秘书长。
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
主要著作有《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5部,合作的学术专著有20部,个人译著一部。
先后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学术月刊》、《学术季刊》、《史学月刊》、《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
忻平教授是国内第一部王韬专著的撰写者,并率先提出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其代表作《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抛开“结构主义”俗套,以全新的“全息史观”贯穿全文,对1927-1937年上海的社会结构、上海人的社会人格、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研究。
现仍然是区域社会史专著中一部重要且居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被国内外一些大学作为博士生参考书。
鲁雄刚,男,教授,1969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
现为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五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主要从事冶金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导师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研究方向
精密加工工艺、金属切削理论、微细加工机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技术、表 面质量控制、微孔加工技术与设备等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的研究和开发 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制造、机械快速设计及敏捷制造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 信息化、虚拟技术等 材料塑性成形理论、工艺、模具和设备。 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加工减震技术 机、电、液一体化
机械故障诊断,动力学测试与分析,固体力械设计理论、机器人机构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 外形复杂的柔性产品和体内材料复杂非均质产品的建模、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基 于机器视觉与感知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机械行业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方面
微机械结构大变形分析及其在微电机械中的应用,多孔介质混合物物理论 机床动力学、结构动态优化设计 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
工业控制及自动化设备 长度测量及压力测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 半导体高端封装设备及机器人应用 精密加工技术及检测
针对大型电站机械设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配套试验机和替代进口机电设备的动态设 计、机械结构的动态分析、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 机械设计及理论、齿轮动态力学仿真技术、机器及机械零部件的动态仿真解析、虚拟 样机技术 机械系统和结构现代设计理论、重点是智能适应结构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尤其是结构 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基于仿生技术的设计理论。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目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1.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2.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总体方案3.教学计划4.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6. 附件附件一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2011级教学计划表附件二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教学计划表复合型课程教学框架附件三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2011级教学大纲(一)附件四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其它院系开设)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1.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1.1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机械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控制,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备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机电集成系统控制、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础理论,接受现代机电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训练。
整个课程体系重点围绕设计、检测、机电、制造、控制及系统集成等,以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与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加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公共基础核心课、学科基础核心课、专业方向模块课组、专业或人文选修课,重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与工程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
使学生具备从事机械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控制、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
1.3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⑴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电学、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集成系统控制、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基础知识,掌握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手段⑵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数字化设计、工艺操作、集成控制、机电系统开发、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机械系统设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能准确读懂机械设计图纸;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数字化设计工具,能用计算机熟练地进行零、部件、以及机械系统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耦合系统建模、试验台架设计及测试,研究摩擦副间的润滑及工作机理;
旋转类机械的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涉及理论建模仿真及相关实验测试;
基于生物力学基础的人—机耦合系统分析。
研 究 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机 招 生 要 勤奋好学,最好 CET6 已过
方向 电系统驱动及控制、环境能量收 求
集与利用、振动利用技术
产学研合作关系。
研究领域:机电控制、动态分析与仿真、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集成制造;目前在研的
项目包括:计算机测控集成模块开发、大型养路机械测控系统研制、新型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
开发。
金健 讲师
张健滔 副教授
研 究 流体润滑
招 生 要 本专业,刻苦勤奋,自律性强
方向
求
滑动轴承的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的研究,涉及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学及固体弹性力学,液-
为工厂产品(工业非标产品)或市场商品(终端产品),有诸多外观专利并撰写了用于机械工程
大类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基本完备的教材一套,为若干大学作为主干课程使用,在产品设计过
程中对材料、成本、后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有较成熟的经验.
本人对具有严谨的工程思维、浪漫的艺术才气和萌动着创新意念的青年抱有好感,如果你是,
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微机接口与控制专题和机械工程测试、信息、信号处理测试等课程),并
担任主讲多门本科生教学课程工作。本人已经连续主带了 8 届硕士研究生工作,已毕业的五届
硕士研究生的硕士论文的评审质量都达到了优良。全部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现担任上海市
互换性协会委员、秘书长。
金侠杰 高工
研 究 机电控制、机械系统设计、计算 招 生 要 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
严良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机电一体化系统与微电 招生 英文良好,勤奋善学。对工业控制感兴趣,
子
要求 有单片机开发经验或者传热学基础最佳。
主要致力于中央空调节能策略的研究与节能项目的实施。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
的项目。曾在企业工作多年,有较丰富的企业项目实施经验,项目涉及自动控制、软件开发等。
具体涉及项目有 OA 系统开发、医疗管理系统开发、高通量实验机电系统研发、混炼机(密炼机)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分组情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第一组
黄秀玲
副教授 (组长)
导师简介
研究方向
包装技术、运输安全、医疗 招生要求 积极乐观、刻骨勤奋
器械、食品安全等
研究方向:包装机械、运输安全、包装技术、食品安全等
主持项目:(1)中国博士后基金(2)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品包装与物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
控制系统开发,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自动点胶系统研发,自动盖章系统开发,表面肌电采集
与处理系统研发,振动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开发等。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分组情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第二组
导师 姓名 陆明刚
副教授 (组长)
导师简介
研 究 传感技术和精密测试方向
招 生 要 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独立工作能力
就是缘。
研究方向
微系统封装及可靠性
招生要求 机械、材料相关专业
副教授 路秀真
主要研究方向:微系统封装及可靠性、复杂界面多尺度分析、微纳尺度流动及散热等。主持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项目,参与欧盟框架计划、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项目、
02 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
研究方向
型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等。
研究团队:除导师外,还外聘了 3 位经验丰富的高工作为技术指导并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
发,与国内外 30 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合作领域广泛。
戴春祥 副教授
研究经费充足,期待勤奋好学的研究生加入本团队。
研 究 数字化设计与分析 方向
招生要
求
有三维建模基础或编程基础
精密机械及仪器、人机系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机器人感知及智能、光机电精密机械及仪器、人机系
统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学位委
员会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机械电子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指导的研究生曾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仪器仪 表学会一、二等奖学金、陈嘉庚青少年科技发明竞赛三等奖等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机电系统驱动及控制、环境能量收集与利用、
振动利用技术。
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宽风速范围高效运行的风
致振动微型压电能量收集器的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适用于无线传感器自供电的微型风
振压电能量收集器的研究”,上海大学创新基金“内窥胶囊机器人视觉驱动用低能耗微型压电作
主要研究领域:现代设计方法与制造、产品数字化建模、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分析等。曾担
任硕士生“CAD/CAM 文献阅读课”及专业英语课,现担任硕士生“数字化制造”文献研讨课。曾
主持或参加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等多项科研
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EI 收录 6 篇),著作 4 部,发明专利 6 项。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4)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5)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5 项。
招生要求:具有一定的软件应用能力,数学基础好,机械基础好。性格开朗、积极、热情、乐观、
勤奋、虚心好学。
刘建影 研究方向
微系统集成技术及微纳制造 招生要求 机械、材料相关专业,英语优良
教授
盛建平 副教授
张燕
国际电子制造及封装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研究微纳电子制造与集成材料和工艺,包括纳米
李朝东 教授
张泉
研 究 灵巧机电一体功能部件 方向
招生要 英语好,有国际交流能力。
求
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上海高校机械电子工程创
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北航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力觉触觉反馈与再现装置”,压电
感知与驱动融合机器人用驱动模组,企业项目“导电滑环压力测量与优化设计”,企业项目“机
动器的研究”等。在《Sensors & Actuators: A. Physical》、《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等国内外重要核心学术期刊以及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3 篇,EI 收录 8 篇。受邀担当《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等国际知名公司有企业项目合作。现有项目国家 02 专项课题(华进公司),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
市科委重点项目。
研究方向
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计算 招生要求
机图学
机械设备制造与工艺出身,并对机械及日用新产品的开发有心得,长期从事各种小家电类产
品的造型、结构创新与开发,包括产品的模具开发、制造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诸多设计成
研究方向
人机系统与信息处理、 测控技术及其应用
招生要求 真诚、踏实
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感检测与控制、人机交互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教学科研工作。
在该领域已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等 6 项,企事
业横向委托项目 20 余项。发表各类研究论文 50 余篇,其中被 SCI/EI 等收录 30 余篇。申
方向
求
近几年以来,先后主持和承担完成了十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和多项国家实
用专利。在全国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科研论文。所发表的多篇国际会议论文被 EI 检索。
先后两次获得上海市科学进步三等奖;获得一次上海市产学研工程项目三等奖。曾荣获第三届
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和上海大学机电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优秀教师称号。目前每年上多门
基础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包括化工机械、液压系统、数字化设计、计算机集成等。
先后主持并参与完成三十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六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学
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12 篇,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项,
出版论著 1 部,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与国内外多个企业与研究所保持着长期紧密的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分组情况 联系方式:xuri394@
研究方向 视觉检测与精密测量
招生要求 自律、踏实
博士,副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视觉检测与精密坐标测量、 刀具状态在机检测技术与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
散热,3D 互连,碳纳米管互连,2 维材料散热技术,金属与高分子界面散热材料散热技术,纳米
连接材料在电子制造、生物电子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主持国家 02 专项课题,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欧盟第六、七次
框架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和 Intel、华为,汉高,JCAP
研究方向 智能机器人
招生要求
易劲刚
主要研究领域:(1)智能车辆与机器人动力学及控制。 (2)人与机器人物理交互建模,动态测量及协调控制。
(3)新颖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在半导体制造、民用基础设施、微纳米操作等应用领域。
研究方向 机器视觉及检测
招生要求 乐学,好知,合群
张旭 副教授
张旭,博士,副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5 年 6 月于东北大学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11 年 9 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就职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曾在通用电气(GE) 中国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2007.3-2007.12)和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及生物医学系 (2010.9-2011.3,2013.12-2014.3)进行访问研究。在《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Machine Vision and Application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文章 18 篇,其中 SCI 收录 8 篇,EI 收录 15 篇。 目前在研项目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 1 项,国家重点 实验室项目 2 项,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 1 项,上海大学创新基金 1 项,作为重 要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项目 2 项。曾经参与的项目有: 973 基础项目子课题“掘进系统的位姿测量与自动导向”,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自重构彩色编 码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GE 中国研究中心合作项目“基于结构光测量系统的航 空发动机叶片自动检测–工件装卡,视点规划和数据分析”, 香港城市大学项目“全景视觉三 维自动感知系统的自标定与三维重建” 和“基于运动轨迹描述的行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