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关于生物调查报告范文

合集下载

生物环境调查报告(推荐5篇)

生物环境调查报告(推荐5篇)

生物环境调查报告(推荐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环境调查报告(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环境调查报告(推荐5篇)》。

第一篇: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主题:我家乡的环境问题时间:20xx年**月**日活动情况: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了几个比较热闹的地方:学校河边菜市场超市等我们发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学校的不远处和河边有很多的垃圾,我们看了一下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垃圾,而且白色垃圾占多数,我们还看到了倒垃圾的人,他们好像没有意识到着一点。

菜市场就更不用说了,到处都是邻居和果皮,家禽场到处是臭味与各种毛,卖鱼的地方随处可见的是鱼鳞和血,乱七八糟而且很多的垃圾都是被随意扔在路上和路边的。

医院和超市还算比较干静的。

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并且问了一些行人。

我们发现他们的环境保护意、是还不够强,因为是在这样一个十分偏僻的小镇,虽然不贫穷但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调查表。

(1)调查地点:学校医院河边超市菜事场等多个人口密集地。

(2)污染情况:较为严重(3)主要表现:垃圾很多,很多小水沟都遭到严重的污染,水质变的恶劣,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其中白色垃圾占了很发一部分。

而且有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河中,河水变的很脏很臭。

(4)主要原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大家都不是很注意公共场合的环境卫生,也不注重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

(5)解决方法:首先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每个人都从身边做起,将身边的环境保护好,再做宣传,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活动体会:通过这次活动,不但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使我更加的熟悉了这项活动的过程,而且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身边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明白了现在的严峻行势。

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偕相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尽力去保护环境,同时也会做有关于环境的宣传。

第二篇: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塑料袋,白色污染中的重要角色。

调查生物的调查报告8篇

调查生物的调查报告8篇

调查生物的调查报告8篇调查生物的调查报告篇11 引言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认识常见的淡水海洋植物,了了解其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经济意义或危害,了解水生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使我们学会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固定方法,锻炼我们劳动观念及动手能力,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等。

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各类水生环境(包括岩滩、泥滩、沙滩、池塘、河流)的生态环境特征及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定性定量调查,浮游生物的定性和定量调查,海洋生物标本处理制作等。

2 节肢动物2.1 中国明对虾2.1.1 简介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旧称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

学名,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旧称penaeus chinensis)2.1.1 形态特征个体较大,体形侧扁。

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 13~17厘米。

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

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

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

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

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

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

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养殖品一般体长12-15厘米,体重20-40克。

生命周期为一年,个别能活二三年。

2.1.2 生态习性中国明对虾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雄虾俗称“黄虾”,一般体长155毫米,体重30-40克;雌虾俗称“青虾”,一般体长190毫米,体重75-85克。

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长半尺许,故又叫大虾。

平时在海底爬行,有时也在水中游泳。

渤海湾对虾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洄游,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

4月下旬开始产卵,怀卵量30-100万粒,雌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

生物调查报告

生物调查报告

生物调查报告
根据我们进行的生物调查,以下是我们的报告:
1. 生物多样性:我们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物种,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兽类等。

这表明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很丰富,生态系统健康。

2. 植物调查:我们记录了多种植物物种,包括树木、草本植物、花卉等。

其中一些植物是当地特有的,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植物群落,例如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3. 动物调查:我们观察和记录了多种动物物种,包括鸟类、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等。

我们发现了一些濒危物种,如白犀牛和金丝猴,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4. 栖息地状况:我们评估了不同生物物种的栖息地状况。

一些栖息地,如森林和湿地,保持较好的完整性,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殖条件。

然而,一些栖息地,如开垦的农田和城市化区域,受到威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

5. 影响因素: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森林砍伐、土地开垦、水体污染等都对生物种群和栖息地造成了损害。

需要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总结:根据我们的生物调查,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受
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物种的存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调查小实验报告(3篇)

生物调查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们小组开展了本次生物调查小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掌握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实验材料1. 生物调查工具:望远镜、放大镜、记录本、相机等。

2. 生物样本:昆虫、鸟类、植物等。

3. 实验地点:公园、树林、河流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对象等。

2. 观察与记录:通过望远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生物,并记录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 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采集,以便后续研究。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过程1.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实验地点:某公园(1)调查准备:提前了解公园内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准备好调查工具。

(2)观察与记录:在公园内观察各种生物,并记录其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昆虫、鸟类等进行采集,并做好标记。

(4)数据整理:将观察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种类:在本次调查中,共观察到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30余种。

2. 生物数量:昆虫数量最多,达数百只;其次是鸟类,有数十只;植物种类较多,但数量相对较少。

3. 生活习性:昆虫多在早晨和傍晚活动,鸟类多在清晨和傍晚鸣叫,植物则在阳光下生长茂盛。

七、实验结论1. 我们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繁多。

2. 生物调查方法简单易行,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意识。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生物,尊重生命,遵守相关规定。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生物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调查范文

生物调查范文

生物调查范文标题,探索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

引言: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进行了一次生物调查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深入自然,用心观察,记录下了许多有趣的生物现象和数据。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们的调查过程和结果,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一、调查地点和时间。

我们选择了一个距离城市不远的自然保护区作为调查地点,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调查时间定在春季,这个季节生物活动频繁,适合我们观察和记录。

二、调查方法。

1. 野外观察,我们分成小组,带上望远镜、相机和笔记本,深入森林、草地、湖泊等不同生境,进行野外观察。

我们记录下所见到的各种动植物的种类、数量、行为习性等信息。

2. 样品采集,在调查中,我们还采集了一些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以便后期的分类鉴定和研究。

3. 数据整理,回到实验室后,我们对野外观察和样品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了生物多样性分布图和物种组成表格。

三、调查结果。

1. 动植物种类丰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包括各种鸟类、哺乳动物、昆虫和植物。

其中,有些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如金丝猴、白头叶猴等。

2. 物种分布不均,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生境下的生物多样性存在着差异。

一些物种在特定的生境中数量较多,而在其他生境中则较少。

这提示我们要关注不同生境的保护和管理。

3. 生物活动规律,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有趣的生物活动,如鸟类的筑巢、昆虫的觅食、植物的开花结果等。

这些活动对于生物的繁衍和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调查心得。

这次生物调查让我们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我们对生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人人都积极参与,才能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结语:通过这次生物调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决心。

关于生物的研究报告(共9篇)

关于生物的研究报告(共9篇)

关于生物的研究报告第一篇: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物之间的遗传差异。

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和原材料,还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控制疾病传播和调节气候。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可持续农业和渔业、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等。

第二篇: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以精确修改生物体基因组的技术,它在生物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研究基因的功能、了解疾病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目前,CRISPRCas9是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它利用一种名为Cas9的酶来切割DNA,并利用一种称为引导RNA的分子来定位需要修改的基因。

CRISPRCas9技术具有高效、准确和低成本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研究中。

第三篇: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们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固氮、甲烷产生等过程,将碳、氮、硫等元素循环回环境中。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固氮微生物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氮肥,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甲烷产生微生物则可以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影响全球气候。

第四篇:生物钟与生物节律的研究进展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内在时间控制系统,它调节着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节律,如睡眠、觉醒、进食和繁殖等。

生物钟的节律通常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匹配,形成24小时昼夜节律。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生物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发现,生物钟的节律是由一组基因和蛋白质组成的分子机制所控制,这些基因和蛋白质相互调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反馈回路。

调查生物的报告

调查生物的报告

调查生物的报告
生物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的总称,包括动植物以及微生物。

对于生物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特征、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本报告将对生物进行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片森林作为调查的对象。

在森林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包括树木、草本植物、蕨类植物等。

这些植物在森林中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树洞中栖息着各种昆虫,它们在森林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除了植物和昆虫,我们还对森林中的动物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了一些鸟类在树林中筑巢,并观察到它们捕食昆虫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松鼠在树林中觅食,它们灵活的身姿和机敏的动作让我们印象深刻。

在调查生物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一些植物和昆虫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而一些动物则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通过对生物的调查,我们不仅更加了解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好生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对生物的调查,我们对生物的特征、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认识到了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生物的关注,共同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感谢大家的阅读。

以上就是我们对生物的调查报告,谢谢!。

有关生物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

有关生物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

有关生物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生物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生物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

第一篇:生物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

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

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

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

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来垃圾围绕街道,臭气熏天的状况。

各个村庄开始整治村内环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庄焕然一新!而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的后代,树立好榜样,奠基好基础,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呢!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关于生物调查报告范文
2021关于生物调查报告范文

目:
生物资源调查

院:
**********

业:
水产养殖

级:
*****

名:***
1
引言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认识常见的淡水海洋植物,了了解其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经济意
义或危害,了解水生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使我们学会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固定方法,锻炼我们劳动观念及动手能力,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等。

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各类水生环境的生态环境特征及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定性定量调查,浮游生物的定性和定量调查,海洋生物标本处理制作等。

2
节肢动物
2.1
中国明对虾
2.1.1
简介
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旧称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

学名,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2.1.1
形态特征
个体较大,体形侧扁。

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
13~17厘米。

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

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

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

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

有5对步足,前3对
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

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

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养殖品一般体长12-15厘米,体重20-40克。

生命周期为一年,个别能活二三年。

2.1.2
生态习性
中国明对虾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雄虾俗称“黄虾”,一般体长155毫米,体重30-40克;雌虾俗称“青虾”,一般体长190毫米,体重75-85克。

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长半尺许,故又叫大虾。

平时在海底爬行,有时也在水中游泳。

渤海湾对虾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洄游,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

4月下旬开始产卵,怀卵量30-100万粒,雌虾产卵后大部
分死亡。

卵经过数次变态成为仔虾,仔虾约18天经过数十次蜕皮后,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

5个月后,即可长成12厘米以上的成虾,9月份开始
向渤海中部及黄海北部洄游,形成秋收渔汛。

其渔期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渔具为拖网、锚流网和张网等,改秋捕后规定开捕期自9月份以后。

2.2
日本鼓虾
2.2.1
简介
鼓虾属动物的总称。

眼完全被头胸甲覆盖。

第一对步足特别强大,钳状,左右不对称,雄性较雌性强大。

生活时体上多具明显花纹,特别是鲜明鼓虾,体色鲜艳美丽。

鼓虾的繁殖期在秋季,卵产出后抱于雌性腹肢间直到孵化。

鼓虾遇敌时开闭大鳌之指,发出声响声如小鼓,故称鼓虾。

2.2.2
概述
鼓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鼓虾科、真35—55毫米。

体背面棕色或约伸至第1额角柄第1节末螯长,长为宽的4倍。

掌长内外缘在可动指基部后方各的背腹面各具1枚短刺。

小虾下目。

体长一般为缘褐色。

额角尖细而长,端。

额角后脊不明显。

大为指长的2倍左右,掌部有1个极深的缺刻,外缘螯细长,长度等于或大于大螯,掌部外缘近可动指基部处背腹面也各具1枚刺。

尾节背面无纵沟,但具两对较强的活动刺。

栖息于泥沙质之浅海区。

3
甲壳动物
3.1
肉球近方蟹
3.1.1
分类
肉球近方蟹属爬行纲、方甲科。

分布在中国南海沿海、近海。

3.1.2
概述
头胸甲方形光滑,黄棕色散生有红色斑点,前半部稍隆,后半平坦,胃、心域间有h形沟相隔。

螯脚两指基部之间具一肉球,但雌性及幼蟹则不明显。

头胸甲长约27毫米,宽约3毫米,近方形,前半部微隆起,具颗粒和红色斑点半部平坦。

胃区和心区间具一横沟,心区和肠区两侧凹陷。

额宽,前缘平直,中间稍凹。

眼窝下肾外侧由小颗粒组成一条细线。

螯足雄的大,雌的小。

各节肾面具红色斑点。

长节内侧腹缘近末端具一发音隆背。

腕内侧具齿状突起,掌节膨大,两指内缘具细齿。

雄性两指基部间具一膜质球,雌性无此球。

步足各节间具红色斑点,指节具六条纵列黑色刚毛。

3.2
宽身大眼蟹
3.2.1
分类
宽身大眼蟹头胸甲横宽长方形,宽大于长的2.5倍,粗糙有小颗粒突起。

体黄绿色,腹面及螯足棕黄色。

前侧缘有长毛,具有2个尖齿。

眼柄长约等于体长。

雄者呈三角形,雌者圆形。

生活于河流泥滩上,穴居河岸或田埂。

分布辽东半岛、江苏、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软体动物
4.1
单齿螺
4.1.1
简述
拉丁名:
monodonta
labio
俗名:
芝麻螺
纲目:
马蹄螺科
产地及产期:
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

舟山内外侧岛屿沿岸均有发现,为习见种。

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

以海藻为食。

4.1.2
概述
单齿螺壳呈圆锥形,小型,壳质坚厚。

一般高1-2厘米。

壳表螺旋形肋明显,与生长线互相交结成许多方块形颗粒。

壳面顔色多为暗绿色,夹以杂色。

壳内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泽。

中华圆田螺
4.2.1
简述
学名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
,俗名田螺、香螺,英文名mudsnail。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田螺科、圆田螺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