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接种剂量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力产生和接种剂量成正比,即:疫苗接种剂量越大,产生的免疫应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但接种剂量不能任意增减,应按生物制品规定进行。剂量过大过小均可造成免疫耐受性,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还容易出现接种反应。

2.接种次数活疫苗在体内得到繁殖,产生较好免疫效果,故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死疫苗、灭活疫苗及类毒素注人人体后不能繁殖,且反应迅速、消失快,如不进行多次注射,常常达不到免疫效果。需强化l~2次才能产生较好免疫力。

3.接种间隔时间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间的间隔。前者的时间长短根据预防接种制剂的性质、产生免疫反应的快慢、注射后机体吸收快慢而定。我国目前规定:不加吸附的疫苗,最低限度间隔7~10天注射一次;类毒素或吸附制剂,间隔4~8周。若免疫计划安排有困难,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缩短间隔时间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加强免疫间隔需根据体内抗体消失的快慢而定。按时进行加强免疫,能很快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增强免疫效果。

4.免疫途径每种生物制品均有最适宜的途径。如小儿麻痹糖

丸口服效果最好、最方便,麻疹疫苗、白百破二联疫苗则以皮下注射效果最好。应根据疫苗的免疫机理,选择最适宜的接种途径。

5.年龄新生儿期开始合成抗体,可成功接种卡介苗。母体特异性IgG一般持续到生后6个月,故8个月后才需接种麻疹疫苗,否则干扰抗体形成,影响免疫效果。

6.冷链系统管理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方法制成。大部分为是蛋白质,或由脂类、多糖和蛋白质合成复合物,有的还是活微生物,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冷藏。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需要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称为冷链。冷链设备的短缺或管理不善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甚至因此出现接种反应。

【工作总结】免疫规划工作总结

免疫规划工作总结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在消灭和控制相应传染病中,已显现出免疫规划工作的良好效果。**年我县与全省同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及时制订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新模式,取得了较好工作效果。 一、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 我县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了领导。成立了*县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以保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全县适龄儿童享受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 二、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 继续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认定和人员培训工作的 三、加大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 免疫规划知识和免疫规划国家政策的宣传对免疫规划接种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根据省、市卫生厅(局)关于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向公众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每年的4月21至25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根据宣传主题在电视台播放了预防接种知识光碟,各预防接种门诊今年悬挂了“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的宣传横幅,张贴宣传画,在街头开展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宣传单等。通过宣传,广泛普及了预防接种知识,提高了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冷链、疫苗和注射器使用管理。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以后,一类疫苗的种类和注射器的种类都增加了,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县疾控中心根据《规范》要求统一印刷了疫苗出入库登记簿、注射器出入库登记簿、冷链温度记录簿、疫苗发放登记簿、冷链设备档案记录表等,免费发放给各接种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 五、全面加强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和常规免疫接种工作。 我县自20**年县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率先达到a级规范化接种门诊后, 20**年至20**年先后有12家乡级预防接种门诊通过了县卫生局b级规范化接种门诊的考核验收,实现了定时、定点、定人员为适龄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接种服务,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目标要求。为适应扩大免疫规划接种服务的需要,县疾控中心新建设了设施和功能更为齐全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提高了接种服务水平。 我县20**年通过省卫生厅“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0%达标”考核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常规疫苗的接种工作,巩固了90%达标的成果。近三年接种率调查显示均在95%左右。**年以来,为了确保新增的一类疫苗接种率达80%以上,各乡级接种门诊改变了以往按月接种模式,乡级实行按旬或按周接种制度,确保了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 六、进一步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目前,我县有21家预防接种单位,由于地域关系及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 增多,使得以往的免疫接种服务形式很难适应如今的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为此,我县下发了有关文件,每年开展两次以上免疫规划查漏补种工作,要求各乡结合学校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有效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新增一类疫苗和脊灰疫苗等加强免疫的查漏补种工作;加强免疫薄弱地区、流动和留守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接种剂量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力产生和接种剂量成正比,即:疫苗接种剂量越大,产生的免疫应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但接种剂量不能任意增减,应按生物制品规定进行。剂量过大过小均可造成免疫耐受性,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还容易出现接种反应。 2.接种次数活疫苗在体内得到繁殖,产生较好免疫效果,故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死疫苗、灭活疫苗及类毒素注人人体后不能繁殖,且反应迅速、消失快,如不进行多次注射,常常达不到免疫效果。需强化l~2次才能产生较好免疫力。 3.接种间隔时间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间的间隔。前者的时间长短根据预防接种制剂的性质、产生免疫反应的快慢、注射后机体吸收快慢而定。我国目前规定:不加吸附的疫苗,最低限度间隔7~10天注射一次;类毒素或吸附制剂,间隔4~8周。若免疫计划安排有困难,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缩短间隔时间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加强免疫间隔需根据体内抗体消失的快慢而定。按时进行加强免疫,能很快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增强免疫效果。 4.免疫途径每种生物制品均有最适宜的途径。如小儿麻痹糖

丸口服效果最好、最方便,麻疹疫苗、白百破二联疫苗则以皮下注射效果最好。应根据疫苗的免疫机理,选择最适宜的接种途径。 5.年龄新生儿期开始合成抗体,可成功接种卡介苗。母体特异性IgG一般持续到生后6个月,故8个月后才需接种麻疹疫苗,否则干扰抗体形成,影响免疫效果。 6.冷链系统管理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方法制成。大部分为是蛋白质,或由脂类、多糖和蛋白质合成复合物,有的还是活微生物,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冷藏。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需要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称为冷链。冷链设备的短缺或管理不善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甚至因此出现接种反应。

浅谈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浅谈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发表时间:2017-07-04T10:57:29.9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4期作者:包秀梅[导读] 近年来,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各位从事教育的人们一直都在探索一个问题。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八里堡小学122000 摘要: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成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认识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不断地总结、探索,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地有所改善。关键词: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堂语言 近年来,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各位从事教育的人们一直都在探索一个问题:如何在短暂的课堂内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精心的教学准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后的总结等方面下功夫。 一、精心的教学准备 1.全面精准地备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的设置,习题的难易程度,教学实践的安排等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不但能使教学效果提高,还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便于我们对知识的整合,以旧带新,以新固旧,最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这里我想说一说了解学生爱好这一点,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低,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直观、易懂的手段。有一位语文教师做得就比较好,她在教授《燕子妈妈笑了》这一课的板书时,没有用文字冬瓜和茄子,而是在黑板上呈现了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当时一年级的小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精神饱满,学习兴趣浓厚,这都得归功于这位授课教师在备课时精准地备了学生。 2.明确教学目标。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标,然后以后所有的环节都为这一目标服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每堂课都要根据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课堂如同战场,接下来教师就打一场有准备的教学实践战。 3.教学内容的选择。优化整合教材,把握本学科不同年级知识的纵向联系,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再有就是对知识拓展、延伸部分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难度和深度要适宜,涉及的范围要适度。在对知识内容关注的同时,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引领和指导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之中显得特别地重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大量的单词,我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去记忆。那么对老师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事了多年的英语教学,在这方面我有一个小小的经验。在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对相同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单词一定要大量地拓展。 4.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就是一节课的骨架、灵魂,教学效果跟它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基本的要做到有整体性、层次性和连贯性。我们的教学设计还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新时期教学的特点和思路。比如在授课式教学的教学环节是:目标—讲授—接受—训练—达标;而在新时期的教学环节是: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板书是一篇优秀教学设计的点金之处,力争做到简单、精细、准确、到位。 二、科学的教学实施 1.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课堂语言要言简易懂,尽量不要有口误,或者是对知识点把握不准,语言啰嗦,拖延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语言还要抑扬顿挫,不要让孩子有乏味的感觉,尽量有吸引力,时而严肃,有幽默感,时而和蔼,像朋友交谈一样,不要让孩子和教师之间感到有距离,用真情实感去上课。同时我们还要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一次,我们去听一位同事的语文公开课,文中有一段话需要学生背下来,这位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给文字配上了相应的动作,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结果学生很快就背下来了,大大地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还有我们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表扬学生的语言——bingo、wonderful、good、 very good、excellentgood job,它们的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根据实际的经验,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用bingo,如果教师边说边竖起大拇指,就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中注意劳逸结合。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教学,要注意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生的情绪。比如新学期开始的阶段,学生刚刚过完假期,无论再怎么收心,学生的状况也不是很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尽量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宜讲得太快太急,这样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会太好。 三、积极的教学反思 所谓的教学反思,用很直白的语言来理解就是,上完课之后,静下心来,找一找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我们当然要继续发扬下去。重点是我们来考虑一下我们的不足: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语言是否得体……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很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学,以实践为载体,提升自己。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时间,不是我们某个人在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事情,它是一项综合教学艺术运用的结果。我们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学习,扬长避短,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去创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东门含雪的博客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东门含雪的博客东门含雪的博客 首页管理相册标签 我的日历 << < 2007 - 4 > >>日一二三四五六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我的分类 教育随笔(110) 教学论文(94) 教学设计(41) 班主任工作(4) 远程研修(1) 它山之石(0) 课件素材(1) 我的音乐(1) 生活娱乐(3) 日志更新 英语课堂字母教学游戏(1-22) 教学实例: 谈如何营造课堂英语氛围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 如何做好课堂形成性评价 如何做一个充满激情的英语老师 创设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 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课堂评价要不拘一格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最新评论 讨论: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讨论: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心得 讨论: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心得 讨论: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讨论:漂亮的动画图片 讨论:笑不笑由你 讨论:心灵的

讨论: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讨论:英语课堂字母教学游戏(1-22 讨论:英语课堂字母教学游戏(1-22 BLOG留言 ::签写留言:: 击鼓传花继续中(接张朝全),欢迎参与 击鼓传花继续中(接张朝全),欢迎参与 尊敬 BLOG链接 BLOG搜索 日志标题日志内容 BLOG信息 日志总数:260 评论数量:37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 加为好友发送短信 推荐支持站长 今日:0 昨日:0 本周:0 全部:0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 程门立雪发表于 2007-4-13 21:41:00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 随着课改的春风,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中,但是一个个新的教学模式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效果有改变但是起色不是很大。所谓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有没有真正的完成。而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真正关注的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不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真正的目标,也是长久不变的目标。我们教学不能仅仅围绕在考试这一种评价上,我们应该更多的为孩子的长远利益考虑,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着想。思考这么多,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呢? 首先,兴趣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就会始终跟随着老师的恶脚步,甚至超越,给给学习带来惊喜。而学习效果便会达到。而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情感的和智慧的付出。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决定效果。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英语成功教学的关键。现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是灌输,不单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

免疫规划工作汇报材料

免疫规划工作整改材料 在县局及疾控部门的领导下,我镇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发展迅速,为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全镇免疫规划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从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以来,全镇免疫预防工作历经8年,通过村医的不懈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覆盖全镇的接种服务体系,完善了疫苗冷链系统和疾病监测网络。 2、实施免疫接种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健全了一系列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按照《免疫接种工作管理规定》,依据“区域规划、定点接种、资格认证、规范管理”的原则,对全镇免疫接种点、接种门诊、接种人员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设置,实行资格认证。为保证免疫规划得到科学、规范、有序的实施,为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提供了管理和技术保障。 3、实现区域无脊髓灰质炎证实目标。 4、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努力提高新生儿及时接种率。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和GAVI项目工作,设立产科接种点并加强管理,全镇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100%,全程接种率99%。 5、实施加速控制麻疹策略,努力预防和控制麻疹发病。 6、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疫苗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 免疫预防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60年代初期,全国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通过坚持和推广预防接种工作,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都得到有效控制。其它疫苗

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如流脑、乙脑、新生儿破伤风、风疹、甲肝、腮腺炎发病率均显著下降。 7、全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根据卫生部建立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安排,2008年初,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试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后,不仅可以为适龄儿童提供更为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而且可以为公众提供实时预防接种信息查询,增强了预防接种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全镇免疫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免疫预防专业人员有待补充,队伍需要稳定。 免疫预防专业人员数量本来就不足,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工作量将成倍增加,对免疫预防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规划队伍急需得到调整、充实。 2、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人口的流动性为免疫规划管理增加了难度。目前全镇可预防传染病还时有发生,暴露出我镇个别行政村的疫苗接种、特别是流动人口的接种管理存在问题;全镇乙肝感染率仍然很高,相关疾病的负担依然很重;全镇甲肝发病率虽然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流脑、乙脑、风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尚需引起高度重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全镇要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针对免疫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证全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工作落到实处。 孟坝中心卫生院 二0一五年八月七日

影响动物用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动物用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灭活疫苗,是将一些病毒或细菌等病原,采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原失去感染动物机体的能力,但保留其免疫原性,再加入一些特定的佐剂制成的。 一、是灭活疫苗本身存在的问题 1、抗原含量不够;灭活疫苗抗原含量的高低有时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2、佐剂优劣不同,也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灭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会加上一些佐剂,目的主要有缓释、增强抗原免疫原性、减少免疫应激等作用,佐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疫苗抗原产生抗体水平。 3、疫苗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环境不当会造成疫苗效果的改变。 灭活疫苗一般建议储存在2-8℃左右环境,长时间高温或者在低温条件下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如果在低温条件下,家禽灭活疫苗(油乳剂)会产生冻结,解冻后疫苗油水分层,这个时候疫苗已经失效,不能持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效果减弱。 二、在实际免疫操作中,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动物机体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 疫苗接种到动物上,需要抗原刺激动物本身的免疫器官,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从而最终产生抗体,但动物机体如果本身存在一些疾病或者免疫功能障碍,如免疫抑制病时,疫苗接种后,动物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弱甚至产生不了免疫应答,这时接种的疫苗很多情况下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 2、接种途径也会对疫苗效果造成很大影响。 一般灭活疫苗大多靠注射接种,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不同部位注射,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异。因此疫苗接种需按疫苗规定的接种途径接种免疫。 3、接种操作方式对疫苗效果造成影响 家禽用油苗静置时间过久的话会出现疫苗中抗原不均匀现象,因此需在注射过程中经常摇晃疫苗,使抗原混合均匀,如果不摇晃有可能接种到每个动物个体抗原量不同,造成疫苗效果不好,均匀度差的现象。 4、接种前后饲养管理对疫苗效果影响很大。 饲养管理好坏,对灭活疫苗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动物生活的环境是否舒适会对动物机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好的环境,动物机体健康,免疫器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反之则免疫器官受损,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谭玉清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元化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基础、学校管理等,就教育教学本身而言,又是一门艺术,教学离不开教育,教育应服务于教学,为此,单独谈教学,就犹如“人才”中失去了“人”,一个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的教师,只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如果这样,教师“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是马家爵式的“人物”,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是相抵触的。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教育管理应着重于教学管理。 首先,教育是解决“人”的问题,而教学是解决“才”的问题。成了“人”,又何愁不成“才”;反之,成了“才”却失去了“人”,这样的“才”会有危险。 其次,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只有发自内心地要把这件事做好,才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否则只能是交差了事。我们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如此,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乐教”,其次才是如何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乐学”,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才是怎样学。因之,学校管理的重心问题应是解决:“要我教”为“我要教”、“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地、自愿地、发自内心地工作和学习。 就教学管理单方面而言,在基于上述基础之上,一是加大对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二是采用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抓好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三是加强教师教学研究的力度,成立各年级各科备课组,集体研究教材、教法、教纲、考纲、学法指导,培养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四是加大奖惩力度,鼓励一部分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成为学校学科带头人,从而带动全校教师的发展;五是开展各种竞赛辅导、知识讲座及课外活动,实行奖学金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分级分科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奋斗目标,并随机检查学生完成计划情况;七是在学生中开展以点带面以面带点的互帮互学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学法活起来;八是领导、教师、学生间充分发挥一个面、一条线及一个点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学校管一个面、分管领导抓一条线、教师教学抓一个点,形成齐抓共管,上下一条心的管理格局,最终真正把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落实在学生学习这个点上,通过此种人盯人的管理方式来发展优生、带动中等生、转化差生。 在教学系统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虽然有各自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作用。要使各因素之间形成最佳结合,发挥最佳效果,就离不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管理水平高,管理手段、方法先进,规章制度健全,组织严密,人和物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水平低,人和物不但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作用。因此,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进行全方位监控,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 。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

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我主要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点。 1:疾病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机体内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有对外来物质自我鉴别的能力,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进入识别阶段,机体细胞正常进入免疫应答状态,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当机体感染疾病或正在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就会造成机体细胞的这种正常自我识别发生紊乱,病毒感染机体时可对宿主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当机体的这种自我识别保护能力被干扰后,病毒或细菌便会趁机定值而引起组织器官病变例如:马立克病毒与鸡痘病毒,所以也就直接造成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链条的破坏。 当机体感染球虫时,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及淋巴样组织,造成肠道弥漫性出血直接造成机体造血器官功能紊乱,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T细胞及B细胞相应减少,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也会造成这样的免疫细胞的减少。 所以在机体完全健康时免疫抗原,是机体获取良好免疫应答的基础保证。 2:营养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在相应的日龄阶段体重不达标,例如:鸡群的密度,发生过疾病等等,这样会使一部分鸡处于非健康状态,一些特

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活化性降低。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营养物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黏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过量的氨基酸会造成抑制抗体的合成,,不合理的额外添加氨基酸对免疫效果是非常不利的。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黏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合成抗体作用很大,对鸡的早期法氏囊免疫器官具有保健作用。 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形成,巨噬细胞不仅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它还具有对抗原递呈,传导,内化抗原加工等作用,对注射免疫部位引起的炎症,可配合抗菌素治疗,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具有抗应激及抗感染等作用,还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特殊作用。 所以说机体获取合理的营养,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健康标准,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免疫增效剂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大家知道,某些抗原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才能刺激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理想的抗体产生,一些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在此时便起到了诱导与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这些药物要严格按照疗程才会具有诱导与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在免疫抗原接种的前2天与后2-3天内都要使用。有的人只使用1天或一次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增效剂与疫苗保护剂一定要分清,脱脂奶粉是疫苗保护剂,左旋咪唑等

防疫站免疫规划工作总结范文—企业工作总结

防疫站免疫规划工作总结范文—企业工作总结 免疫规划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保持民族繁荣昌盛、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县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在消灭和控制相应传染病中,已显现出免疫规划工作的良好效果。**年我县与全省同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及时制订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新模式,取得了较好工作效果。 一、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方案》。 我县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了领导。成立了××县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以保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全县适龄儿童享受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 二、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 继续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认定和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完善接种单位资质认定工作。20**年6月底前已认定25家预防接种单位(包括4家只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和卡介苗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0**年以来对预防接种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今年4月15日,再次对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74人进行

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考试,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了上岗证。 三、加大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 免疫规划知识和免疫规划国家政策的宣传对免疫规划接种工作的开展十分 重要。根据省、市卫生厅(局)关于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向公众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每年的4月21至25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根据宣传主题在电视台播放了预防接种知识光碟,各预防接种门诊今年悬挂了“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的宣传横幅,张贴宣传画,在街头开展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宣传单等。通过宣传,广泛普及了预防接种知识,提高了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冷链、疫苗和注射器使用管理。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以后,一类疫苗的种类和注射器的种类都增加了,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县疾控中心根据《规范》要求统一印刷了疫苗出入库登记簿、注射器出入库登记簿、冷链温度记录簿、疫苗发放登记簿、冷链设备档案记录表等,免费发放给各接种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疫苗贮存、运输温度记录和库房管理、领发手续等冷链运转机制,实行专人负责、专帐管理和冷链专用。 五、全面加强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和常规免疫接种工作。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资料讲解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 几点因素

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我主要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点。1:疾病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机体内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有对外来物质自我鉴别的能力,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进入识别阶段,机体细胞正常进入免疫应答状态,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当机体感染疾病或正在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就会造成机体细胞的这种正常自我识别发生紊乱,病毒感染机体时可对宿主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当机体的这种自我识别保护能力被干扰后,病毒或细菌便会趁机定值而引起组织器官病变例如:马立克病毒与鸡痘病毒,所以也就直接造成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链条的破坏。 当机体感染球虫时,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及淋巴样组织,造成肠道弥漫性出血直接造成机体造血器官功能紊乱,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T细胞及B细胞相应减少,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也会造成这样的免疫细胞的减少。 所以在机体完全健康时免疫抗原,是机体获取良好免疫应答的基础保证。 2:营养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在相应的日龄阶段体重不达标,例如:鸡群的密度,发生过疾病等等,这样会使一部分鸡处于非健康状态,一

些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活化性降低。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营养物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黏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过量的氨基酸会造成抑制抗体的合成,,不合理的额外添加氨基酸对免疫效果是非常不利的。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黏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合成抗体作用很大,对鸡的早期法氏囊免疫器官具有保健作用。 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形成,巨噬细胞不仅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它还具有对抗原递呈,传导,内化抗原加工等作用,对注射免疫部位引起的炎症,可配合抗菌素治疗,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具有抗应激及抗感染等作用,还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特殊作用。 所以说机体获取合理的营养,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健康标准,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免疫增效剂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大家知道,某些抗原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才能刺激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理想的抗体产生,一些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在此时便起到了诱导与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这些药物要严格按照疗程才会具有诱导与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在免疫抗原接种的前2天与后2-3天内都要使用。有的人只使用1天或一次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增效剂与疫苗保护剂一定要分清,脱脂奶粉是疫苗保护剂,

疫苗管理整改报告疫苗管理报告方案3.0

疫苗管理整改报告疫苗管理报告方案3.0 疫苗管理报告方案3.0做好疫苗供应管理,合理制定疫苗分配计划,杜绝疫苗短缺和浪费现象,满足群众预防接种需求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为完成疫苗合理分配及疫苗评价,请各地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建立疫苗库存统计微信群,上报疫苗库存 预防接种门诊及产科接种点每周一盘点疫苗库存,当日上报疫苗库存量到县级疾控机构,县级疾控机构每周二上午收集汇总所有报表后上报市级疾控机构,市级疾控机构每周二下午收集汇总所有报表后上报到省疾控中心(所有统计疫苗数量均以“支”为单位)。省、市、县三级建立各级疫苗库存统计微信群,方便信息沟通。各地要准确掌握所辖疾控机构及接种单位第一类疫苗库存情况,并根据每种疫苗的实际使用及库存情况,精细测算接种需求,合理制定分发计划,减少疫苗浪费,避免分配不均。 各预防接种门诊和产科接种点盘点疫苗库存后填写附表3和附表4上报县级疾控机构,县级疾控机构收集各接种单位报表后汇总填写附表2上报市级疾控机构,市级疾控机构收集各县级疾控机构报表后进行汇总,并将上报省疾控中心(省直管县汇总填写附表2上报省疾控中心)。 二、规范第一类疫苗分发供应流程

各地对所辖疾控机构及接种单位申报的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要严格审核,要求其上报使用计划必须附有详实的测算依据,提供疫苗以往分发数、库存数、报废销毁数及使用数等数据。各地需对照“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对数据予以分析核对,去除不合理的计划量。 三、加强第一类疫苗使用情况的监测与评价 各地要加强对基层疾控机构疫苗分发供应的指导,掌握每一批疫苗的使用去向。每月定期开展第一类疫苗使用情况分析评价工作,汇总上月辖区第一类疫苗分发、使用、损耗、库存情况,掌握辖区各地第一类疫苗使用的情况,找准疫苗损耗过大的地区和具体单位,分析原因。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疫苗分配,加强疫苗使用的控制与管理,杜绝疫苗短缺和浪费现象。 四、规范疫苗使用和记录 各级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要统一使用省级疾控机构下发的疫苗出入库本,建立真实、完整的领取、分发疫苗记录,做到台账清晰,苗账相符。对于多人份疫苗,各地要合理安排接种,做到集中预约,集中接种,尽量减少损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疫苗接种信息要及时录入“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疫苗无论是使用、报废,均需按照规范予以记录,所有疫苗去向务必真实、准确,不得虚构。 针对疫苗使用管理,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活动,对于疫苗管理混乱的单位要予以通报,责令其限时整改。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1: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它,不能制造、改变它。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需要制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它与科学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人们的认识、对经验的概括程度、时代要求的不一样,教学原则也就不一样。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 2:教学目的和任务 老师没一堂课的教学,都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展开,偏离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活动是无效的,说不定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了,才能根据这个来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过程。因此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考虑的非常周到、细致、具体。教学的目标和方法都要跟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没有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时盲目的,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的乱搞,没有章法,漫无目的的前进。3:教学内容和特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和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循序渐进。教学的内容要有启发性,而不是盲目的灌输式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课程目标从某种角度来说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另外,学生的

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教学内容不同的需求。要让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相比之下要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就是好的教学内容。 4:时间和空间条件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校舍建筑、教学工具、时间、空间等。物理环境可划分为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 设施环境包括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而设施环境是物理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学设施是否完备、良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环境的质量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学场所的质量对教室和学生的身心活动有直接的影响。教室要有良好的位置方向和足够的空间,有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条件,要保持适当的温度,无噪音,造型设计和色彩运用要恰当,建筑应布局合理、实用,能满足教学需要,外观造型还应有一定的审美效果,色彩运用也应慎重考虑不同颜色给师生情感带来的影响。学校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然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之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时空环境指的是学校内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构成的特定环境。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并互为补充的。在单位时间内合理地组织教学的空间活动以提高教学效率,就等于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学习时间,科学地安排分配时间对师生生理及心理都有较大影响,对教学成效也会产生影响。 5:班集体的特征

免疫系统疾病

第七十五章免疫系统疾病简介 一、免疫系统疾病分类简介 1.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存在先天性缺陷,或后天继发于感染、癌、代谢病、营养不良或物理及化学等因素,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不全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2.超敏反应性疾病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组织成分引起的免疫应答所造成的组织器官免疫性损伤和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器官特异性,如桥本甲状腺炎;非器官特异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两大类疾病。 4.同种免疫病系由同种异体抗原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5.淋巴增殖病由于淋巴细胞在其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发生转化形成的克隆性疾病。有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等)及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等)。 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简介 1.免疫抑制疗法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环孢霉素一A、FK506、单克隆抗体(如抗CD3、抗CD4抗体,抗TNF—a单克隆抗体等)等治疗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病及移植排斥反应 等。 2.免疫调节、增强及免疫替补疗法采用特异或非特异免疫球蛋白、胸腺素转移因子、干扰素、IL一2、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菌制剂(如oK一432、卡介苗、胸壁酰二肽等)、化学合成药物(如左旋咪唑)等疗法治疗免疫缺陷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等。 3.免疫重建采用骨髓移植、胎肝移植、胎儿胸腺组织移植等疗法,治疗免疫缺陷病及血液病等。 第七十六章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组由于遗传性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在发育、分化或代谢等方面存在异常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不全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婴幼儿。临床以反复严重感染为主要特征。由于易伴有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督功能失常,因而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于同龄正常人群。其免疫缺陷可表现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体液与细胞免疫联合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及补体缺陷。 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X连锁无丙种球蛋自血症X连锁婴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又名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或Bruton病,由性联隐性遗传。其缺陷在X染色体的长臂(Xq21.3—22),由于编码B细胞酪氨酸激酶的基因缺失或突变,使B细胞发育停滞于原B细胞和前B细胞阶段所致。本病仅见于男孩。 【诊断】 1.临床表现在出生4~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IgG的保护作用消失,患儿开始反复发生严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见有化脓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亦可发生脑膜炎、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患儿淋巴结发育不良,扁桃体小或缺如,虽反复发生感染,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肿大。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少于2 500mg/L,IgG少于2 000rag/L,IgA、IgM、IgD和I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