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蝈蝈与蛐蛐赏析

合集下载

《蝈蝈与蛐蛐》赏析

《蝈蝈与蛐蛐》赏析

《蝈蝈与蛐蛐》赏析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
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微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蛐蛐交替歌唱的情景。

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夏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

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蛐蛐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

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冬夏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蛐蛐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摘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第 1 页。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叶塞宁)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叶塞宁)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叶塞宁)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和诗意。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田园诗《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诗中有画,色彩感强,有一种永恒的美,多体现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死时他年仅25 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蝈蝈与蛐蛐.swf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

理解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渲染的气氛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外国诗两首》有关资料(精选12篇)

《外国诗两首》有关资料(精选12篇)

《外国诗两首》有关资料(精选12篇)《外国诗两首》有关资料篇1【作者简介】1、济慈: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叶赛宁: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蝈蝈与蛐蛐》赏析(许自强)】这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

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夏夜的蝉鸣声和蟋蟀的叫声是夜晚的独特乐章,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而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描写蝈蝈和蛐蛐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外国诗歌,感受不同地域的夜晚之美。

第一首诗是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蝈蝈》(To Grasshopper),这首诗描绘了蝈蝈在夏夜中欢快的歌唱和跳跃,表达了生命的活力和乐观的态度。

济慈在诗中写道:“Happy little Grasshopper! / Linkèd to green daysfor a thousand years, / Singing together! / Joy is thine, and Joy is mine.”(快乐的小蝈蝈!/ 与绿色的日子相连一千年,/ 在一起欢唱!/ 快乐属于你,也属于我。

)诗人用“Happy”、“Joy”来形容蝈蝈的歌唱和跳跃,表达了他们带给夜晚的快乐。

蝈蝈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夏天的绿色和生命的活力,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和儿时的回忆。

第二首诗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蛐蛐夜》(The Oven Bird),这首诗将夜晚的寂静和蛐蛐的歌声相对比,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变化和人类的思考。

弗罗斯特在诗中写道:“The question that he frames in all but words /Is what to make of a diminished thing.”(他用无言的方式提出的问题是 /如何对待减少了的事物。

)通过描写蛐蛐夜里的寂静和思考的问题,弗罗斯特让读者思考自然中的变化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蛐蛐的歌声在诗中扮演着引导人们思考的角色,象征着对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这两首诗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蝈蝈和蛐蛐,但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类对大自然的思考。

在夏夜中,蝈蝈和蛐蛐的歌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鼓舞着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变化。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幽幽细语,引导学生赏析《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

幽幽细语,引导学生赏析《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

幽幽细语,引导学生赏析《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

在外国诗歌中,有一首非常典型的幽幽细语作品,那就是《蝈蝈与蛐蛐,夜》。

这首诗描述了夏夜里蝉鸣和蛐蛐声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面,我们将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表现、情感表达、意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语言表现《蝈蝈与蛐蛐,夜》是一首由白话体构成的现代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充满了幽细的感觉。

诗歌内的语言圆润细腻,极具节奏感,每个词汇都充分展现出作者的感知和感悟,充满深刻的意味。

例如,诗歌的开头写到:“蝈蝈与蛐蛐,请安睡吧,/以他们的身躯,构筑着夜的宁静。

”通过将蝉鸣与虫鸣集结起来,形成一个短小而富有节律的描述,同时提醒读者夏夜中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也让读者深受启迪。

又如,诗歌的结尾写到:“心灵在那间小小的角落,为时光留下一个符号。

/天亮以前让我怀念,纵使那是虚妄一场。

”这种细腻、真实的感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夏夜景物的感悟,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二、情感表达《蝈蝈与蛐蛐,夜》从作者心境出发,将自然与人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深情的味道,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对生命的铭记,更表现出作者深深地对生命情感的认同与珍视。

例如,诗歌中的“心灵在那间小小的角落”“为时光留下一个符号”便是作者对生命的一种留恋与珍视。

这些细节渗透在整首诗歌之中,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关注和感悟。

再如,诗歌中的“舒适在润泽的夏夜,/诗句在收音机中回荡”等语句,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尊重与抒发情感的心情。

这些生动、清晰的描写,让读者瞬间被唤醒心灵深处最纯净的情感,也留下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体现出了作者内心对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细腻感觉。

三、意象塑造《蝈蝈与蛐蛐,夜》中充满了大自然的意象,是一幅充满韵律和美感的画卷,让人们在阅读中享受到了自然和生命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例如,诗歌中描写到的夏夜和夜晚的独特气质,将诗歌的意象推向了高潮。

4、外国诗两首

4、外国诗两首

4《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所选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这是一篇略读文章,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叶塞宁的《夜》描绘了静谧美丽的夜色,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目标: 识记积累生字词,掌握作家作品常识。

过程方法目标: 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等的欠缺,为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读以及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作为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另外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下列教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取多种形式。

2.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解读意象,促进朗读的提升;3.比较阅读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蝈蝈与蛐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

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颂扬了大自然的精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这首诗能够分为两节:第1~8行诗为第一节。

用“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领以下7行诗,要紧写了“蝈蝈的乐音”。

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气、充满欢乐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精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

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要紧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

“孤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步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

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的主题。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尽管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

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

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画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唱歌。

但读者完全能够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

全诗颂扬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气,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成效。

三是美在乐趣盎然:这首小诗专门富有田园诗的乐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仿佛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顺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宁静安详的境域。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新课程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

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慈蝈蝈与蛐蛐赏析
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
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蝈蝈与蛐蛐》赏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到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这是诗的第一节,用动静相衬的手法描写盛夏时“蝈蝈的乐音”。

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

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夏天白日里“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这是诗的第二节,用动静相衬的手法,描写冬日“蛐蛐的歌儿”并将前一节的画面叠加起来,交织成大地的诗歌。

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
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

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的永恒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他通过对盛夏时“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