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济慈诗歌中生存与死亡观的分析

合集下载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作者:崔世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5期摘要:约翰·济慈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诗歌天才,是浪漫主义诗歌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他的文学创作时间并不是很长,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却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诗歌,给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内涵,对近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夜莺颂;济慈;死亡观作者简介:崔世文,男,山东胶州,(1980.3)现为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10-01一、济慈简介约翰·济慈(1795-1821)与诗人拜伦和雪莱并称于世,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诗歌天才,是浪漫主义诗歌复兴时期的重要诗人。

[1] 他的文学创作时间并不是很长,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却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诗歌,给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内涵,对近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坎伯雷姆在其主编的《罗顿英国文学选》中认为,大部分在读了济慈的诗歌和信函之后都会从心里觉得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在二十四岁、这一人生最美好的年龄离开人世,是令人痛心的,如果能够继续活下去,他到底能够在文学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没人能够预料的出。

[2] 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认为济慈是大自然制作的诗人,他的灵魂像一颗星星在永恒的世界里闪烁。

二、《夜莺颂》的创作背景《夜莺颂》的创作时间是一八一八年,当时济慈的弟弟刚刚离开人世,而自己的病情也开始恶化,他创作的诗歌受到英国一些权威杂志的排挤和打压,自己与恋人的感情也面临破碎,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使得他身心疲惫,感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和痛苦。

济慈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而加紧了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对人世、对死亡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他一方面努力激励自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著,另一方面死亡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无法摆脱。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文化传播第3卷第14期济慈的死亡哲学观欧阳静(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8)摘要:济慈是英国史上非常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于世界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诗歌史上也是一个不 得不提的存在。

拜伦和雪莱也是非常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济慈却是最大化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浪漫主义诗 人,因此济慈对于浪漫主义诗歌的贡献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本文也主要通过济慈的诗歌分析济慈的生死哲学观。

关键词:济慈;死亡哲学观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4-0148-01_'引言济慈一直以来都饱受命运无常的折磨,在他短短的一 生中,先后经历了亲人的离去,但是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中,他 一直没有放弃对真与美的追求,他用诗歌表达了他的内心感 受和他的人生理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他受到病痛的折磨 和各式各样的打压,他的爱情也离他而去,但是他从未退缩。

他积极的热爱这个世界,积极的感受这个世界,并用自己的 笔触将他的所见所感表达出来,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 的影响力并不短暂,他的生命力也并没有因为他的生命的逝 去而逝去,他的生命力在后人对他的拜读中得到了不断的延 续。

而济慈对于生死哲学的探讨与追问,使济慈的诗歌焕发 出了更大的光彩,也使济慈的灵魂得以永久留存。

二、 现实环境给济慈的死亡哲学观带来的影响济慈生活的时代,各种思想在文化领域不断碰撞,社会 背景动乱,因此济慈的死亡意识也就更加强烈。

尤其是在济 慈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时,死亡于他而言触手可及,在那个 时刻,济慈对于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果仅仅是从肉 体生存的角度来探讨死亡,那么死亡无疑是痛苦的,也是卑 微的,死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也证明了命运的难以捉摸。

但 是同时,肉体死亡也反向证明了灵魂的不朽和高贵。

例如在 济慈肉体死亡之后,济慈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和给这个世界带 来的震撼和启发是没有消失的。

人们拜读济慈作品,解读济慈思想,对济慈的人生观和 哲学观进行研宄和分析,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济慈的灵魂被 保留下来了,他的人生意义得到了最大化。

济慈的诗歌

济慈的诗歌

济慈的诗歌引言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富盛名的一位。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美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济慈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美和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探索,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诗意。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济慈的诗歌作品,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

济慈的生平简介济慈于1795年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失去了父母,由其监护人抚养长大。

他在学校学习医学,但对诗歌的热爱促使他抛弃了医学事业,专注于写作。

他的第一本诗集《原头脑草地》于1817年出版,但并未获得较大成功。

然而,他的第二本诗集《超度也是快乐的》(1818年)以及《夏天的女神》(1819年)让他成为当时备受欢迎的诗人。

济慈的诗歌创作风格1. 浪漫主义情感表达济慈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他深情地抒发了对自然、爱情、艺术和死亡的深刻感受。

例如,在他的诗歌《秋日边缘》中,他用美丽的词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短暂美好的感伤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2. 精致的诗意和鲜明的意象济慈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诗意和鲜明的意象,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例如,在他的诗歌《吟游诗人》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创作过程和内心体验,营造出一种纯粹的诗歌氛围。

3. 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济慈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

在他的诗歌《杜鹃》中,他用丰富的形象和感性的语言展示了杜鹃鸟的美丽和自由。

济慈的代表作品分析1. 《超度也是快乐的》《超度也是快乐的》是济慈最重要的诗集之一,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是《恒河之歌》,这篇诗描绘了一个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以及对生命和灵魂永恒性的思考。

此外,《洞窟的神圣叙事》和《聚会证言》等诗篇也展示了他对生命和人类经验的深入思考。

2. 《夏天的女神》《夏天的女神》是济慈最后的诗歌集,也是他最富有成就的作品之一。

约翰·济慈的死亡观

约翰·济慈的死亡观

济慈的诗歌不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更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 亡的思考。死亡是文学中永恒的创作主题,德国哲学家马 丁·海德格尔说过人是向死的存在。
本文以济慈诗歌中的死亡叙事为切入口,试图领会济慈对死亡 的观点,并探索其死亡观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献综述。
阅读济慈的诗作,可以洞悉到诗人内心对生命的珍惜与赞美之 情,在大自然中,诗人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美和与命运作 斗争的力量。同时,从大自然生物的生死荣枯以及社会事物的 自然更替中,诗人还懂得了死亡只是一种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这个规律是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的。
第六章是这篇论文的结语部分。济慈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 颗耀眼的流星一样一滑而过,却给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留下了 许多宝贵的遗产。
研究和探索济慈的死亡观,对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有一定的帮助,亦可帮助读者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了解那个时代。
《夜莺颂》一直被视为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作品,是济慈诗歌艺 术的巅峰之作。《秋颂》是其颂诗的最后一首,被认为是最完 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济慈在他的诗作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死亡的理解,通过 阅读他的这些作品,读者能够洞悉济慈的内心世界,与诗人的 灵魂进行沟通交流。第五章接着对济慈的死亡观进行解读,具 体而言,济慈的死亡观有三个方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一 种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死亡是对生命的最高奖赏;向死而生, 对生命的珍惜和赞美。
约翰·济慈的死亡观
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十九世纪与雪莱和拜伦齐名的浪 漫主义诗人,其一生短暂却传奇。一个半世纪以来,济慈的研究 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当代得到的评价 愈来愈高。
在西方,济慈的声誉大有超过其他浪漫主义诗人,包括雪莱、 拜伦、华兹华斯等人之势。对济慈诗歌作品的解析一直在不断 深入。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作者:欧阳静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5期摘要:约翰·济慈对于世界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更加偏向于浪漫主义,因此他在浪漫主义诗歌复兴阶段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济慈的诗作中,体现出的不仅是济慈心中的爱与美,也是死亡与死亡背后的价值,而在《夜莺颂》中就相对全面地展现了诗人济慈的死亡观。

关键词:夜莺颂;济慈;死亡观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1本文主要围绕对《夜莺颂》的赏析来分析济慈的死亡观,济慈作为诗歌天才,其才气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对济慈的死亡观进行研究,其实也是在追寻其存在的本质价值。

一、济慈与《夜莺颂》(一)济慈的简介济慈是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充斥着浪漫主义和其个人情怀的诗歌而闻名于世,与拜伦、雪莱不相上下。

在浪漫主义诗歌的复兴时期,济慈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他的才华不但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还为大多数人所称赞。

但是虽然如此,济慈只在诗坛上活跃了大约五年的时间。

在这五年里济慈创作了大量浪漫主义诗歌,而这些浪漫主义诗歌不仅在浪漫主义诗歌复兴时代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之后的诗歌发展与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可惜天妒英才,济慈于1975年出生于伦敦,却于1821年与世长辞。

济慈家庭背景复杂,韶华时就能为社会、为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不难想象,如果济慈的生命能够再延续一段时间,济慈又会给世界带来怎么样的震撼。

(二)《夜莺颂》的创作背景在济慈的父母相继离世之后,1818年,济慈的弟弟也离开人世,而济慈自身的病情也急转直下,与此同时,济慈开始受到一些权威杂志的打压,与爱人的感情也难以维系。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济慈的身体和心灵逐渐难以承受,折磨和痛苦成为了济慈那一阶段生活的主旋律。

而济慈似乎也有所意识,自己剩余的时光所剩无几,所以加快了创作诗歌的步伐,并且抛却俗世眼中的爱与美,对死亡也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解读。

约翰·济慈诗歌中的死亡美学研究

约翰·济慈诗歌中的死亡美学研究

死亡是济慈诗歌的主题,济慈对死亡的思考也必然地影响到他的 诗歌创作。在济慈的诗歌中,对死亡的描写总是折射出一种特殊 的美。
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济慈生平及其 诗歌以及文献综述,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独创性。
第二章主要讨论济慈诗歌中死亡的美学表现,死亡是平静美丽的、 伤感浪漫的、也是超脱和解放的。第三章探讨了济慈诗歌中死 亡美的表现手法。
约翰·济慈诗歌中的死亡美学研究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著名代表诗人。济慈以浪 漫伤感的笔触书写出了许多不朽诗篇,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 瑰宝。
然而济慈在他生前并未得到许多关注,甚至在他死后的二十年间 依然未受到重视。随着时间的流逝,济慈的作品越来越受到文学 界的重视。
前人对济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理论框架下的诗歌分析,结构 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新批评主义等都角度都有学者做 过阐述。本文着重研究济慈诗歌的死亡美学。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的展现又离不开济慈精 湛的诗艺。阅读济慈的诗歌中死亡的描写常常在读者心中产生 深深的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济慈诗歌死亡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济慈的诗歌, 品味其中蕴含的美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济慈的诗歌,更全面地 了解这位诗人。
济慈把颂诗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灵活 运用也为表现死亡的美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章讨论了死亡美 的表达效果。
阅读济慈的诗歌,读者能够经常感受到其诗歌中充满死亡的气息, 济慈对死亡的描写如此美丽以至于读者会产生对死亡的自我认 同感;而在这之后又会对生命产生更强烈的热爱。第五章为本 文的结论。

论济慈的生命意识与诗歌创作

论济慈的生命意识与诗歌创作
作 家 谭 论


论 济慈 的生 命 意 识 与诗 歌 创 作
蒋培君
叔 本 华 曾说 : 生 存 的 全 部痛 苦就 在 于 , 问 不 停地 在压 榨着 我 “ 时
们, 使我们喘息不过来, 并且紧逼在我们 身后, 犹如持鞭的工头。倘 若在 什 么 时 候 , 间会 放 下 它 持 鞭 的 巨手 , 只有 当我 们 从 令 人 心烦 时 那
建筑 里 … …” 《 , 独 》 灰色 的建 筑 死 气 沉沉 , 形 中对 生命 构 成 (哦 孤 ) 无

淡忘苦难 . 享受生命
l 9世纪 的 英 国社 会 矛 盾 复杂 尖 锐 , 们 生活 在 困苦 与 不安 之 中。 人 济 慈 曾称 自 己所 生 活 的地 方 足“ 可 恨 的 土地 ” “ 人 听 闻 的 国家 ” 极 和 骇 。 (给 芳 妮》 他 出生 在 一个 普 通 的马 厩 主 家庭 , 短短 的一 生 中 , 遭 《 ) 在 他
诗 人济 慈短 暂 的一 生 或 许 再 恰 当 不 过 了 。济 慈 生 于 l 9 ? 5年 ,亡 于 l2 年 。 6岁 时 弟 弟爱 德 华 天 折 , 丧 父 ,4岁 丧 母 , 2岁 失 去 81 他 9岁 l 2 弟 弟托 姆 。父 母 去 世 时 不 到 4 , 弟托 姆 去 世 时 不 到 2 0岁 弟 0岁 。母 亲 和托 姆 均 死 于 肺 结 核病 , 是 济 慈 的 家 传 疾 病 , 慈 本 人 1 这 济 5岁 时 就 开始 受 到 它 的 侵 扰 。 而 他 深 感 生 命 的 脆 弱 与 人 生 的 短 暂 , 说 : 因 他 “ 静想 想 吧 !生命 不 过 是 瞬 息 ;是从 树 顶 落 下 的 渺 小 的露 滴 / 走 静 / 所 的 险境 :是 印 度 人 的睡 眠 , 正 当他 的船 冲 向凶 险 的 悬 崖 ,在 芒 莫伦 / 西 。 (睡 眠 与诗 》 由此 出发 , 慈对 于 人 生 的 意 义 与 价值 , 于 生存 ”《 , 济 对 与死 亡 都 有 着 自 己独特 的 体验 与思 考 。

济慈 夜莺颂

济慈 夜莺颂

济慈夜莺颂引言《夜莺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济慈在诗中描绘了夜莺的美丽与哀伤,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本文将对济慈的《夜莺颂》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诗歌概述《夜莺颂》是济慈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共有八个部分,共计430行。

诗中以夜莺为主题,描述了夜莺的美妙歌声、夜莺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和夜莺的永恒存在。

诗歌通过描绘夜莺的歌声表达了济慈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第一部分:夜莺的歌声与力量诗歌开头,济慈描述了夜莺的歌声如何美丽动听,如何能够使人陶醉其中。

他将夜莺的歌声比作一种宇宙力量,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传达出自然的真谛。

这一部分描绘了夜莺的美丽和神秘,也展示了济慈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第二部分:夜莺与人类的对话在第二部分中,济慈写道夜莺在林间唱歌,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试图与夜莺进行对话,希望能够从夜莺那里得到答案。

他问夜莺为什么如此激情地唱歌,不知道死亡的苦痛。

然而,夜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存在。

第三部分:夜莺的永恒存在在接下来的几个部分中,济慈探讨了夜莺的永恒存在。

他认为夜莺的歌声是永恒的,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

夜莺的歌声不随岁月的流逝而衰退,而是永远存在。

通过夜莺,济慈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认为灵魂可以通过艺术和美来永久地存在。

第四部分:对死亡的思考在诗的后半部分,济慈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死亡的问题。

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解放,能够摆脱尘世的苦痛和痛苦。

然而,他同时也意识到死亡的终结性和不可逆转性,以及对生命的珍视。

他追问夜莺为何如此热爱歌唱,是否是因为知道自己将来会死去?结论通过对济慈的《夜莺颂》进行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济慈对艺术、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他通过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自然和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他也思考了死亡的问题,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来实现灵魂的永恒存在。

这首诗以其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内容,成为了济慈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分析诗人对真与美的理解,以此来论述虽然人类个体的生 命短暂,但是人类却用人性中的真与美创造了永恒流传的艺术作 品。艺术记载着历史,记载着人性中的真与美在世间代代相传。
论文最后依据对济慈的诗作分析得结论:济慈对生存与死亡的 观念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两种复杂的心态,这两种心态伴随着诗人 的诗歌不断交织出现。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倾向于消极的态度, 而在另一些诗歌中,诗人选择了积极的态度。
促使人类达到生命最好的状态。他的诗歌给了后人生活的启示: 人不能在应该体验生活的时候选择自我沉溺,而是要以开放的心 态体验生活的参差多样。
论文主体部分首先从济慈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环境论述济慈对死 亡的恐惧心理和对生活的抑郁情绪。其次,着眼于济慈选择珍惜 当下生活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论述济慈积极的人生观和 面对死亡的超然心态。
本文以新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埃尔金大理石雕像》、《秋 颂》、《夜莺颂》、《恩狄弥昂》等诗歌和济慈书信集的文本 细读,在济慈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之间建立联系, 解析济慈诗歌中对死亡的惧怕和对生活消极的态度以及面对生 死的超脱,珍惜当下生活的积极心态。济慈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 这两种复杂而矛盾的观念,但在不同的诗歌里,济慈选择了不同 的态度。
但是在济慈的成熟之作中,济慈较多的体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他选择向死而生,与生命和解,平静而超然的看待生死。济慈诗 歌中的生死观既是对生命的珍惜和赞美,又是对死亡的包容与接 受。
约翰·济慈诗歌中生存与死亡观的分 析
济慈的一生十分短暂却又命运多舛,可他却为世界留下瑰丽的诗 作。尤其是他诗歌中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死亡的想象,一直 都备受后人的关注。
虽然对济慈诗歌中生存与死亡的研究作品络绎不绝,然而,从现 象学角度探讨济慈诗歌中的生存观和死亡观的分析作品却不太 常见。本文借用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在世”的基本理念解释 济慈诗歌中“死亡界限”与“向死而生”的观点。
本文试图分析诗歌中诗人对生死的消极态度和积极态度,旨在为 研究济慈诗歌中所包含的生死观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借用新批 评理论和对济慈诗歌的文本细读,本文分析了济慈诗歌中“死亡 界限”的概念,主要以《秋颂》为例作详细解析。
在《秋颂》中,济慈阐释了死亡界限的理念。承认死亡对生命的 威胁并不是为了让人消极悲观,而是提醒人类对如何生存进行思 考,对待生命最好的态度,一种既不沉溺于过去,也不为还没有到 来的死亡所忧虑,而是对当下生活充满珍惜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