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螨病
蜱螨研究现状分析报告

蜱螨研究现状分析报告
蜱螨是一类寄生于动物体表的微小节肢动物,属于螨纲蜱螨目。
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包括陆地、淡水和海洋等环境。
蜱螨对宿主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可以传播各种疾病,因此对蜱螨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蜱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蜱螨分类学研究。
蜱螨属于节肢动物门,有着复杂的分类体系。
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对蜱螨形态、遗传、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蜱螨的分类系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蜱螨生态学研究。
蜱螨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蜱螨对于宿主选择、寿命、繁殖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研究者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揭示了蜱螨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对防治蜱螨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蜱螨生物学研究。
蜱螨是复杂的寄生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需要在宿主体内进行多次脱皮。
研究者通过研究蜱螨的生命周期、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了蜱螨寄生机制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蜱螨疾病传播研究。
蜱螨是各种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包括布鲁氏菌病、脑炎、莱姆病等。
研究者通过对蜱螨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防治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蜱螨的研究从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层面展开。
通过对蜱螨种类和形态的系统描述、蜱螨在不同生境中的种群分布和功能特点的研究、蜱螨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蜱螨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蜱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

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
奶牛是家畜中的重要一员,但在养殖过程中,奶牛常常会受到蜱虫的侵害,而蜱虫引
起的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与产量。
蜱虫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巴贝斯虫病、
弓形虫病、贫血症和黄疸等。
在养殖过程中,了解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
及治疗方法对维护奶牛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巴贝斯虫病
巴贝斯虫为一种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寄生虫,主要通过蜱虫传播,其病原体在奶牛的红
细胞内寄生,导致溶血性贫血和黄疸。
临床症状表现为奶牛出现贫血、黄疸、食欲不振、
体温升高、厌食、精神沮丧、运动不灵活等症状。
诊断时,应根据临床症状、脾脏肿大、
黄疸和PCR检测确诊。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氯呋酚钠和磺胺吡啶等药物,同时可针对贫血症状进
行支持治疗,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加强护理,提高免疫力,并及时处理蜱虫,防止
二次感染。
二、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传播,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
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厌食、眼结膜充血、水肿、黏膜苍白、流产和新生仔畸形等。
诊断时,应通过血清学检测、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确诊。
三、贫血症
贫血症是由于蜱虫吸血导致奶牛贫血、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表
现为奶牛贫血、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消瘦等。
诊断时,应根据临床症状、红
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进行诊断。
在养殖过程中,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及时处理蜱虫,加强护理,提高免疫力,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
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

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摘要】奶牛四种蜱虫病包括犬脑膜炎、布鲁氏病、Q热和黄热病。
疾病症状各不相同,但常见的包括高热、关节痛、头痛、乏力等。
鉴别诊断需要根据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清洁环境、定期检查和预防接种。
并发症可能包括神经系统损害、内脏器官受损等。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奶牛四种蜱虫病的控制非常重要,预防措施也尤为关键。
【关键词】奶牛、蜱虫病、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治疗、预防措施、并发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蜱虫病是由蜱虫传播的一类寄生虫病,主要感染动物,包括奶牛。
奶牛是农场主要的养殖动物之一,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蜱虫的侵袭。
蜱虫通过叮咬奶牛的皮肤,传播病原体,导致奶牛感染蜱虫病。
目前,奶牛常见的蜱虫病包括伊利疫、弓形体病、贾第虫病和棘峰虫病。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奶牛的健康,还会给乳制品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了解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提高养殖业的效益,保障奶牛健康,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奶牛四种蜱虫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养殖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些疾病。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奶牛感染蜱虫病的风险,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奶牛可能患上的四种蜱虫病包括贫血症、原虫病、立克次体病和布鲁氏菌病。
这些疾病可以给奶牛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及早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
贫血症是由血液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贫血、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和衰弱。
奶牛可能表现出脱水、皮肤发白和精神萎靡的症状。
原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拉稀、呼吸急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奶牛可能表现出消瘦、毛发粗糙和行动迟钝的症状。
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乏力和肌肉疼痛。
奶牛可能表现出精神不振、眼神呆滞和体温升高的症状。
蜱虫病防治四措施

蜱虫病防治四措施作者:李连任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第11期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
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
蜱虫病是畜禽的一种重要体外寄生虫病,人可因蜱虫咬伤而患粒细胞无形体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
1灭虫可用0.1%辛硫磷、0.05%蝇毒磷、1%敌百虫、0.5%毒杀芬、0.5%马拉硫磷或0.05%地亚农等药液进行喷洒、药浴或洗刷,均能杀死畜禽身上的蜱虫。
2环境防治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
对于自然界中游离的蜱虫,可采用局部火烧或化学防治等方法灭除。
对于进入室内的蜱、螨,首先要消灭来源,禽畜的窝舍应远离住房。
并经常打扫干净,墙面缝隙要抹平。
同时,禽畜的窝舍和活动处所要进行喷药。
为了防止蜱、螨侵入室内,可将松香、蓖麻油粘胶涂于20厘米宽的长纸条上,放置在靠近门窗附近的墙基地面,进行粘杀。
定期修理畜禽圈舍,堵塞所有的裂口和缝隙,进行粉刷,定期清除垃圾和灰尘,都能减少舍内蜱的数量。
还可用敌敌畏烟剂熏杀,用量为0.5克/立方米,熏杀后密闭门窗1~2小时,然后通风排烟。
3人被蜱虫叮咬后的处理一旦发现有蜱附着体表,应用镊子取去,禁止用手去硬拔。
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
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凡士林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窒息后自然从皮肤上落下,千万不要生拉硬拽:也可点支烟,用烟头烫它的屁股,或用打火机烧:或者用手拍打被虫子吸血的皮肤的附近的地方,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
蜱螨

返回
病原诊断:
刮压法:检出率高,约80%左右。 常用甘油作为透明剂。
透明胶纸法:检出率稍低,但无痛
主菜单 简述 形态 生活史及生态 致病 诊断 防治
蛛形纲
A. B. C. D. E. 蜱 恙螨 疥螨 革螨 蠕形螨
蜱(Tick)
形态: 一、硬蜱(显喙):
蜱包括硬蜱、软蜱两大类。
椭圆形,体长2~10mm,吸血后可达30mm,表皮革质, 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颚体位于前端,雄虫背面盾板
大,几乎占满虫体整个背面,雌虫盾板小,只遮盖虫
体背面前部,气门一对,位于第4足基节后外侧。足4 对,分6节,足跗节有哈氏器。腹面有生殖孔、肛门等。
主菜单
简述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与防治
人疥螨
雌
雄
返回
雌疥螨
返回
皮下隧道
返回
疥疮
返回
病原诊断:
1、消毒针挑破隧道尽端,取出疥螨 2、用消毒的矿物油涂于患部,用刀 片刮取皮垢,镜检 3、解剖镜直接检查皮损部位,寻找
隧道,找出疥螨
主菜单 简述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与防治
革螨
成虫黄色或褐色,具有骨化的 骨板,分颚体和躯体。背板上有刚 毛,其数目和排序因种而异。气门 1对,位于3、4对足基节间外侧。 足4对,第一对足跗节背面亚末段 有跗感器。
蠕形螨吞食毛囊上皮细胞,引起毛囊扩张肿胀 (毛囊肿大,皮肤粗糙)
可引起皮肤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真皮层毛细 血管扩张(痤疮,酒糟鼻) 可引起皮脂腺分泌障碍或分泌旺盛(脂溢性皮 炎) 虫体携带病原体而继发感染(毛囊炎)
主菜单 简述 形态 生活史及生态 致病 诊断 防治
1、毛囊 2、汗腺
肿大的毛囊
鸡常见的中毒性疾病及防治

脱 落 , 至 引起 贫 血 , 瘦 , 长 发 育 停 止 , 甚 消 生
鸡 常 秃 头 。身 体瘦 弱 :母 鸡 产 蛋 率 下 病 的爆 发 。 降 。鸡 蜱 螨 病 的病 原 主 要 为 皮 刺 螨 科 31 鸡 皮 刺 螨 . 的鸡 皮 刺 螨 、疥 螨 科 的突 变 膝 螨 与 鸡
32 突 变 膝 螨 . 通 常 寄 生 于 鸡 腿 上 的 无 毛 处 及 脚 趾
45 鸡 突 变 膝 螨 病 可 用 以 上 两 种 药 .
11 波 斯 锐 缘蜱 .
体扁 平 , 圆形 , 卵 前部 钝窄 , 部 宽 后 圆 ,吸血后 虫 体呈 红 色乃 至青 黑 色 , 饥 饿 时 为黄 褐色 。 蜱 大 小 为 长 7 雄 . mm. 5 雌 蜱 大 小 长 为95m . m。 1 . 鸡 皮 刺 螨 2 虫 体呈 黄 色 ,吸 血 后 变 为 红 色或 褐 色 。 体椭 圆形 。 后部 稍 宽 。 体表 密 布 细 毛 .假 头和 附肢 细 长 ,螫 肢呈 细针 状 。 雄 虫 大小 长 约06m . m,雌 虫 长 为
1 . 鸡膝 螨 4
虫 体灰 白色 , 圆形 , 体 背 面 的 近 虫
虫体 与 突变 膝螨 相似 , 较小 。 但
15 双 梳 羽 管螨 .
鸡常见 的中毒性疾病及 防治
刘冬 梅 薛 进 ( 苏涟 水 县 畜 牧 兽 医 站 , 苏 涟 水 江 江 2 30 ) 2 4 0
鸡 的 中 毒 性 疾 病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食 盐 续 时 间 的 长短 而 不 同 。 状 轻 微 的 , 症 饮 中 毒 、 品 中毒 和 变 质 饲 料 中 毒 等 , 此 , 药 因 水 增 加 , 便 稀 薄或 混 有 稀 水 。 重 者 粪 严 了 解 鸡 的 常 见 中毒 的病 因 、症 状 及 其 防 治 食 欲 废 绝 、 欲 强 烈 、 休 止 地 饮 水 、 渴 无
羊蜱病的临床症状 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 养羊技术

羊蜱病的临床症状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养羊技术羊蜱病是指寄生在羊体表一类吸血节肢动物蜱所引起的疾病。
蜱病也可寄生在哺乳类(包括人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引起疾病。
由于蜱传播的疾病较多,它是许多病毒、细菌、回归热螺旋体、原虫、钩端螺旋体等的媒介或贮存宿主。
据资料统计,蜱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所以,应引起广大畜牧工作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蜱病的临床症状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病原及生活史蜱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也叫做犬豆子、草爬子或者草瘪子,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是一种体外寄生虫。
目前,我国共有117种已知蜱类,可分为硬蜱科和软蜱科。
硬蜱科的共同形态特征是呈长椭圆形,背侧体壁为厚实的盾片状角质板,口器长,须枝分成四节,但在背面无法看到第四节,这是由于其发育不全。
口器朝向虫体前端伸出,呼吸孔处于第四对肢后面,饥饿状态下的成虫长度在7mm左右。
软蜱科不存在角质板,而是由富有弹性的草状外皮构成,饥饿状态下快速缩瘪,而吸食血液后会快速膨胀,由此得名。
软蜱科的蜱虫呈椭圆形,背腹偏平,成虫体长达到10mm或者更长。
肢长,须枝分成比较明显的四节,口器在腹面伸出,呼吸孔处于第三与第四对肢之间,且较小。
蜱虫发育可分成四个阶段,当雌雄蜱在羊体表交配后,雄蜱会立即死亡,而雌蜱依旧会留在体表,并继续吸血,在其吸取充足血液后,就会离开羊体而飞落到地面,找到一隐蔽处,如草木茎根、墙缝里、石块下、鼠洞以及尿窝下等,1-4周后开始产卵,且产卵结束后雌蝉立即死亡。
一般来说,每只雌蜱能够产出几千到上万个虫卵。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虫卵会孵出六肢幼虫,其就能够侵袭羊体,并进行吸血,吸饱后再经过长时间的脱皮即变成若虫。
若虫会继续吸血,当饱食后再次落地,脱皮后就能够发育为成虫。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蜱虫在隐蔽处生存,当羊经过时就会附着到体表,并在体表上固定。
蜱螨类有关知识介绍

哈氏器
图8
篦子硬蜱雄性腹面 假头基 距 生殖前板 生殖孔
基节
转节
股节 胫节 后跗节 跗节 爪 爪垫 假关节
中板 气门 侧板 肛门 肛侧板 肛板
幼虫
若虫
幼蜱和若蜱的形态与成蜱相似,但无生殖孔 与孔区;盾板仅覆盖体背前部。此外,幼蜱 只有3对足,无气门板。(见图9)
图9 亚洲璃眼蜱的幼期
(二)软蜱
硬蜱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种类多在春季活 动,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等;也有些种类在夏季 才出现成蜱,如残缘璃眼蜱。硬蜱的地理分布与生态 环境有密切关系。全沟硬蜱适应于低温高湿的生态条 件,因此在温带的林区最适于它们生存。草原革蜱是 典型的草原种类,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 亚东璃眼蜱是适于高温低湿的种类,它的生活温度的 最高阈值达48~50℃,因此它是荒漠地区的主要代表 种。软蜱的生态条件与硬蜱不同,它们都在寄主动物 的居处生活,由于各种动物的洞穴内的小气候比较稳 定,对于它们的生活和繁殖都很适宜。
图1
一寄主型蜱类生活史示意图
2、有些种类幼虫和若虫在一个寄主上发育, 成虫另寻寄主,称为二寄主型,如残缘璃眼蜱。 3、有些种类幼虫、若虫和成虫都需要更换寄 主,称为三寄主型,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等。 有的种类由于不同寄主或自然条件的影响,它 可以同时出现二或三寄主型(见图2、3)。
图2
蜱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有:森林脑炎、新疆 出血热、凯撒奴尔森林病、兰加特脑炎、 鄂木斯克出血热、西尼罗热、发热伴血小 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播的螺旋体病有: 莱姆病、蜱媒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等;立 克次体病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通体 病、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西伯利亚蜱传斑 疹伤寒)、Q热、落矶山斑点热、钮扣热等; 细菌性疾病有:鼠疫、布氏杆菌病、兔热 病等;蜱传播的原虫病有:巴贝西原虫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学概论-2昆虫学(Insecta)昆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已知的Nearly a million species,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se are beetlesOver 50000 species of arachnids and ahother 30000 of crustaceans(甲壳动物) 危害:1、本身作为病原体引起特异性疾病;2、携带其它病原体作为疾病的传播者一般形态结构Have 3 pairs of legs,the head,thorax and abdomen are distinctA single pair of antennae♀♂异体。
附肢分节。
用气管呼吸头部:有眼、触角和口器眼:一对复眼(多二个,如蚊)或单眼(多三个,如虻),为视觉器官触角:由许多节组成,着生于头部前面的两侧,至少有触觉、嗅觉及湿度感觉等功能。
口器:位前部腹面,是昆虫的摄食器官,由上唇、上咽、上颚、下颚、下咽或小舌及下唇6部分组成。
兽医昆虫的口器主要有五种类型:①咀嚼式——毛虱;②刺吸式——蚊、蠓、蚋、吸血蝇;③刮舐式——虻;④舐吸式——家蝇、绿蝇、虱蝇⑤刮吸式——螫蝇、角蝇等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三节,每节由背、侧、腹板构成。
各胸节的腹面均有足一对, 5节/足——基、转、股、胫、跗节;跗节分1~5节,末节上有爪、爪间突(爪垫)。
多数昆虫的中胸和后胸的背侧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虱、蚤无翅。
在前胸和中胸,中胸和后胸之间各有气门一对腹部:分6~12节,多为11节。
各节分界明显,无附肢。
末端几节构成外生殖器。
第1~8节二侧各有一对气门体被:体表有几丁质硬化形成的外骨骼(硬壳)Life cycle and habit昆虫的发育分为2种类型:Complete metamorphosis完全变态:卵→幼虫larvae→蛹pupa→成虫adult,如虻、蝇、蚊、蚋、蠓、白蛉、蚤Incomplete metamorphosis不完全变态(半变态):卵→若虫→成虫:如虱分类与描述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甲壳纲 Crustacea昆虫纲 Insecta虱目Phthiraptera血虱亚目Anoplura:颚虱科、血虱科食毛亚目Mallophaga:长角羽虱科、短角羽虱科、毛虱科双翅目Diptera:蚊、蠓、蚋、毛蠓、虻、狂蝇、胃蝇、皮蝇、丽蝇、蝇、虱蝇、麻蝇科蚤目Siphonaptera(Aphaniptera):角叶科、蚤科、蠕形蚤科半翅目Hemiptera:臭虫一、虱目Phthiraptera虱属永久性寄生虫。
有严格宿主特异性。
扁平,无翅。
头胸腹分界明显。
触角3-5节。
胸部有足3对,粗短。
发育属不完全变态。
根据口器构造和摄食方式分为虱亚目和食毛亚目2大类。
血虱亚目以吸血为生。
口器刺吸式,不吸血时缩入咽下的刺器囊内。
头比胸窄。
食毛亚目以羽、毛等为食物。
体长较虱亚目为小,咀嚼式口器。
头比胸宽。
一)血虱亚目Anoplura颚虱科 Linognathidae 、颚虱属Linognathus、牛颚虱 L. vituli、绵羊颚虱L. ovillus、绵羊足颚虱L. pedalis、山羊颚虱L. stenopsis血虱科 Haematopinidae血虱属Haematopinus:猪血虱H. suis牛血虱H. eurysternus水牛血虱 H. tuderculatus驴血虱 H. asini(二)食毛亚目Mallophaga:长角羽虱科 Philopteridae长羽虱属Lipeurus:广幅长羽虱 L. heterographus鸡翅长羽虱L. variabilis 圆羽虱属Goniocotes鸡圆羽虱 G. gallinae角羽虱属Goniodes:大角羽虱G. gigas短角羽虱科 Menoponidae短羽虱属 Menopon:鸡羽虱M. gallinae毛虱科 Trichodectidae毛虱属Damalinia:牛毛虱 D. bovis马毛虱 D. equi绵羊毛虱 D. ovis山羊毛虱 D. caprae二、双翅目Diptera蚊科 Culicidae:蚊属、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蚋科 Simuliidae:蚋属、原蚋属、维蚋属、真蚋属蠓科 Ceratopogonidae:库蠓属、细蠓属毛蠓科 Psychodidae:白蛉属虻科 Tabanidae:虻属、麻虻属、斑虻属狂蝇科 Oestridae:狂蝇属、鼻狂蝇属、喉蝇属胃蝇科 Gasterophilidae:胃蝇属皮蝇科 Hypodermatidae:皮蝇属丽蝇科 Calliphoridae:丽蝇属、绿蝇属、伊蝇属蝇科 Muscidae:螫蝇属、家蝇属、血蝇属虱蝇科 Hippoboscidae:虱蝇属、好望角虱蝇属麻蝇科 Sarcophagidae:污蝇属双翅目→胸部只有一对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口器为刺吸式或舐吸式。
发育为完全变态狂蝇科 Oestridae狂蝇属Oestrus:羊狂蝇O. ovis鼻狂蝇属Rhinoestrus:紫鼻狂蝇 R. purpureus宽额鼻狂蝇R. latifrons喉蝇属 Cephalopsis:骆驼喉蝇 C. titillator狂蝇科特点♍成蝇成虫口器退化。
其大小、形状似家蝇、灰褐色。
L一对口前钩。
L3 12节,长20~30mm,棕褐色,背面拱起,腹面平;前端尖,后端齐平,似刀切,有二个明显的黑色后气孔。
胎生♍幼虫寄生于羊鼻腔及附近的腔窦内或咽喉部,亦可侵袭人的眼、鼻狂蝇科三龄幼虫鉴别特征→狂蝇L3 :虫体背面无刺,成熟幼虫各节背面有一几丁质深色的宽横带斑→喉蝇L3 :背腹面均有刺,各节前缘均具1列圆锥形粗壮的大刺→鼻狂蝇L3 :背腹面均有刺,虫体各节前缘均具排列十分完整的3-4列小刺,在刺列两侧均有一组小刺狂蝇科生活史胃蝇科 Gasterophilidae胃蝇属 Gasterophilus肠胃蝇(马胃蝇,普通胃蝇)G. intestinali红尾胃蝇(赤尾胃蝇)G. haemorrhoidalis鼻胃蝇(烦扰胃蝇)G. nasalis兽胃蝇(穿孔胃蝇,东方胃蝇)G. pecoru黑角胃蝇G. nigricornis红小胃蝇G. inermis胃蝇科特点成蝇似蜂,全身密布短绒毛。
口器退化,眼小,翅透明或有烟雾色。
♀尾端有较长的产卵管。
虫卵浅黄或黑色,前端有一斜卵盖。
成熟L3呈黄或红黄色,长约1~2cm,有一对发达的口前钩。
L312节,每节前部有1~2排小刺,二排者,前排刺大,后排刺小。
一对后气孔位于后端的凹窝内,每侧有背腹方向的三个纵隙马胃蝇生活史✡成蝇突袭产卵于马匹头面部、颈部、四肢腹部毛梢上,一次可产卵1~4个,一个♀一生产卵600~700个。
幼虫钻过面部皮肤主动侵入口腔或马啃痒被动吃入口腔,先在口粘膜、齿龈及咽部发育,后达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发育成L3。
赤尾胃蝇、兽胃蝇L3后期,将排出时在直肠停留一段时间皮蝇科 Hypodermatidae皮蝇属Hypoderma牛皮蝇H. bovis纹皮蝇H. linneatum中华皮蝇 H. sinense鹿皮蝇 H. diana成蝇长13~15mm,体表密生淡黄色绒毛,形似蜜蜂。
口器不发达,无采食和叮咬功能。
L有一对发达的口前钩。
成熟L3粗而肥,似大花生米,长2~2.8cm,棕褐色,二端钝圆,背面较平,腹面稍隆起,有许多扁平结节和小刺(钩)。
身体分11节。
一对气门及气门板位最后端。
虫卵淡黄色,0.76~0.8×0.22~0.9 mm,长卵圆形,表面有光泽,后端有长柄附着在牛毛上其他昆虫:蝇、螫蝇、舌蝇、家蝇、绿蝇、金蝇、丽蝇、麻蝇、蜱蝇、蚊、虻、蠓、蚋、蚤、白蛉蜱螨概论-1基本发育过程蜕皮:变态:属不完全变态:卵→幼虫→若虫→成虫。
有1~7个若虫期。
有一定的宿主和寄生部位特异性吸血有时间性,硬蜱多在白天,软蜱、刺皮螨多在夜间生活方式因种而异,有的营兼性寄生生活,有的为专性寄生虫(永久性寄生虫) 生活周期因种而异,螨类8~22天,蜱类1个月至一年左右,虫体发育速度直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分类与描述蛛形纲(蜘蛛纲)Arachnida蜱螨目 Acarina 与人畜有关的主要有4个亚目:1.蜱亚目Ixodides(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硬蜱科、软蜱科、纳蜱科。
一对气门位躯体外侧。
寄生于体表,吸血传播梨形虫病等。
2.疥螨亚目Sarcoptiformes(无气门亚目Astigmata):无气门。
疥螨科寄生于真皮层;痒螨科寄生于体表;肉食螨科3.中(气)门亚目 Mesostigmata(革螨亚目):躯体中部两侧有一对长形气门。
刺皮螨科——体表;鼻刺螨科4.恙螨亚目Trombidiformes(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一对气门位假头上或近假头部。
蠕形螨科寄生于毛囊、皮脂腺;恙螨科;跗线螨科硬蜱硬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硬蜱科 Ixodidae硬蜱属 Ixodes血蜱属(盲蜱属) Haemaphysalis革蜱属(矩头蜱属) Dermacentor璃眼蜱属Hyalomma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牛蜱属(方头蜱属) Boophilus花蜱属Amblyomma盲花蜱属 Aponomma异扁蜱属 Anomalohimalaya蜱亚目已知约800种。
其中硬蜱科的种类约700种,软蜱科约100种,纳蜱科仅有1属1种。
我国蜱类已记载有110余种,其中硬蜱104种,软蜱科有6种。
硬蜱科包括13个属,我国发现9属104种,其中与兽医关系密切的有7个属,即硬蜱属、璃眼蜱属、血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牛蜱属和花蜱属。
另外2个为盲花蜱属和异扇蜱属外部形态: 芝麻大到大米粒大(2~13mm),饱血后呈椭圆或圆形,身体可增大几倍到几十倍,♀可增大100~200倍达蓖麻粒大头胸腹融为一体,仅按其外部器官的功能和位置区分为假头与躯体假头:由假头基和口器组成;口器由1对须肢、1对螯肢和1个口下板组成。
MorphologyCaptiulum (False head)The captiulum in hard ticks extends from anterior end of idiosoma躯体. It can be seen dorsallyThe captiulum in soft ticks is situated on the ventral side of the ventral side of the anterior end of idiosoma. It can’t be obs erved at dorsal view. MorphologyIdiosoma All hard ticks have a dorsal plate, a shield or scutum盾板Life and cycleEgg→Larvae→Nymph→AdultLong life cycle, it may last for several yearsTick change host in their life cycle (mouse, cow, human )One host tick; Two host ticks; Three host ticksBreeding sites硬蜱的发育史类型发育过程中吸血、蜕皮所需宿主数及其所处的部位分为一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三种类型皮刺螨皮刺螨科 Dermanyssidae皮刺螨属Dermanyssus鸡皮刺螨 D. gallinae禽刺螨属Ornithonyssus林禽刺螨O. sylviarum囊禽刺螨O. bursa♍专性吸血种类♍虫体因吸血而呈淡红色或棕灰色♍长椭圆形,后部稍宽,背腹扁平,大小0.45~1.45㎜×0.4mm♍体表密布横纹及绒毛,假头长,刺吸式口器,一对螯肢长,呈细长针状或鞭状或剪状,以穿刺皮肤吸血♍雄螨螯肢演变为导精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