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鸟携带蜱及蜱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蜱虫病培训演示ppt课件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蜱虫病的相 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 及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的自我
防护意识。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 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 助患者度过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难关 。同时,家属也应了解相关防护措 施,避免自身感染。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展示
病原学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蜱虫病的病原学进行了 深入研究,揭示了病原体的生物学特 性、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诊断技术研究
治疗药物研究
随着对蜱虫病病原体研究的深入,越 来越多的治疗药物被研发出来,包括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
针对蜱虫病的诊断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包括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 和影像学诊断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型及红细胞。
生化检查
03 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 等。
血清学检查
04 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原学检查
05 通过PCR技术检测病原体DNA
,或分离培养病原体进行鉴定 。
影像学检查
06 如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
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和评估病情 严重程度。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关注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社区和学校等途径,加强对蜱虫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 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开展科普活动
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蜱虫病相关的科普活动,如讲座、展览和宣传册 等,帮助公众了解蜱虫病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
【医学课件】蜱

软蜱科包括多种不同种类的软蜱,如血蜱、人皮蜱等。与硬 蜱相比,软蜱的叮咬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生活史与生命周期
卵期
卵期是蜱虫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通常在宿主体表或附近度过。卵孵化后成 为幼虫,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蜕皮,最终变成成虫。
成虫期
成虫期是蜱虫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成虫叮咬宿主并吸取血液为生。成虫在 宿主体表或附近产卵,完成生命周期的循环。
森林脑炎治疗与预防
症状治疗
森林脑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肌肉疼痛等,可使用解热镇痛 药和抗炎药缓解症状。
特异性治疗
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同时根据病情使用脱水剂、糖 皮质激素等。
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森林脑炎的重要措施,可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森林 脑炎疫苗。
其他疾病治疗与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
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同时对症治疗 如补充血容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等。
01
蜱最早于17世纪末被发现,当时法国的一位医生在人体上发现 了这种小虫。
02
在18世纪,英国医生通过研究这种小虫的形态和习性,将其归
为昆虫类。
蜱的命名源于希腊语,意为“猪虱子”,因为最初人们认为它
03
们是猪身上的寄生虫。
分布与宿主
01
蜱广泛分布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从北欧到南非,从亚洲到美洲都有它们的身 影。
脑膜脑炎、偏瘫、失语、肌张力障 碍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恢复期
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不等,恢复不 完全,留下后遗症。
其他疾病临床表现及诊断
发热
皮肤损害
发热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共同表现,需要通 过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因。
蜱咬伤后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 反应,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医学课件】蜱

软蜱通常寄生在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身上。 它们通常在室内或靠近人居住的地方寻找宿主 ,但也可以在草地和其他环境中找到。
蜱的分布与栖息地
蜱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从草地、森林到开阔的荒野 ,以及人类居住的环境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医学课件】蜱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蜱的概述 • 蜱与人类健康 • 蜱的识别与防治 • 蜱与生态平衡 • 总结与展望
01
蜱的概述
蜱的定义和分类
01
蜱是一种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蜱亚纲,硬蜱科。它们通常被归类为寄生性 昆虫,但与真正的昆虫存在一些生物学上的差异。根据其生活习性和宿主的不 同,蜱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和亚类别。
04
蜱与生态平衡
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食物链中的一环
蜱虫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如鸟类、哺乳 动物等。
生物控制
蜱虫在自然界中控制某些疾病的传播,如莱姆病等,它们通过吸取患病动物的血液来传播 疾病,从而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位
蜱虫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如草地、森林等,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 重要的作用。
硬蜱叮咬人可引起全身不适、局部疼 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症状, 并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如莱姆病、斑 疹热、Q热、鼠疫、森林脑炎、出血 热等。
防治蜱的研究成果
目前已经研发出了一些防治蜱的药物 ,如有机磷类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类 化合物、生物源杀虫剂等,同时还有 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如机械捕捉、灭 鼠、环境改造等。
蜱传疾病的危害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发热、头痛、呕 吐、肌肉疼痛等,甚至可能引发贫血和脑炎等 严重并发症。
蜱虫病危害及防治知识

蜱虫病危害及防治知识一、蜱虫简介中文学名:蜱虫别称:壁虱、扁虱、草爬子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二、分布情况在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均有发现。
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全沟硬蜱: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
草原革蜱: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亚东璃眼蜱: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
乳突钝缘蜱:分布于新疆、山西。
三、蜱的生存环境蜱虫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
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而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
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
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由于硬蜱在环境中生活,其活跃程度收到气候的影响,一般都是在春天气温回暖之后开始出现。
其生活阶段分为:幼蜱-若蜱-成蜱-卵。
卵在地面或乱石中,卵期随蜱的种类和外界气温而定,一般在2-3周或一个月以上孵出幼蜱。
幼虫爬到草(或其他植物)的尖端,前足高举等待宿主(动物)经过,然后爬到动物身体上,幼虫开始吸血并生长发育。
有的蜱虫在生活史中只需要一个宿主身上完成,叫一宿主蜱,也有两个和三个宿主的,分别叫二宿主蜱、三宿主蜱。
成虫交配后死亡,雌蜱吸饱血后从宿主身上落到地上,爬到阴暗潮湿处产卵。
一直蜱虫能产几千至一万个以上的卵!雌蜱产完卵后萎缩死亡。
蜱虫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

什么是蜱虫?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作为狗狗主人,狗豆子你一定听过,对,这个狗豆子的学名就叫蜱,各地有不同的叫法,还有叫壁虱、扁虱、草爬子等等。
蜱虫的形态特征危害宠物狗和人的主要是硬蜱。
硬蜱呈长椭圆形,头、胸、腹融合在一起,背腹扁平,背面有几丁质的盾板,眼一对或缺。
虫体芝麻至米粒大,雌虫吸饱血后可膨胀达蓖麻籽大.足4对,着生于腹面两侧,每足由6节组成。
第Ⅰ对足跗节接近端部的背缘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为嗅觉器官,可作为鉴别蜱种的特征。
蜱虫作为动物,具有完整的内部构造.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一应俱全,不仅具有心脏,甚至连食道、胃、肠道、肛门都有。
可谓是“蜱虫虽小,心肠俱全”。
蜱虫的生活史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雌性蜱在寄生的动物体上进行交配,雌蜱吸饱血后离开宿主落地,一般经 4 ~ 8 天待卵发育后开始产卵。
虫卵小,呈卵圆形,黄褐色,通常经1个月左右孵出幼虫,幼虫爬到宿主体上吸血,经2~7天吸饱血后再落于地面,经过蜕化变为若虫。
若虫再侵袭动物寄生吸血后在落于地上,经数十天,蜕化成性成熟的成蜱。
在自然条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时间可为数月、1 年、2 年或 3 年,因蜱种而异。
当遇到不良环境产生滞育时,可使生活周期延长。
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
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产卵后1~2周内死亡。
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十几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蜱虫就好似蚊子一样,它的一生需要靠吸食宿主的血液来维持营养。
遭受叮咬后不仅会皮肤发生搔痒的症状,甚至不慎碰到携带其他病菌的蜱虫,还会传播一些疾病,严重的还会死亡。
之前报道的在河南蜱咬人致死的病例就是因为蜱虫携带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在狗狗身上也不可轻视。
腾冲市蜱媒传播田鼠巴贝虫研究

腾冲市蜱媒传播田鼠巴贝虫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腾冲市蜱媒传播田鼠巴贝虫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蜱的生物学特性和蜱传播疾病的方式,然后介绍了田鼠巴贝虫感染的症状和疾病危害,接着介绍了田鼠巴贝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调查研究情况。
最后,提出了控制蜱和田鼠巴贝虫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传播疾病的方式蜱是一种寄生蜴螨类节肢动物,它们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上,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包括乙脑、利什曼病、萨维病、布鲁氏菌病等常见病。
蜱主要在春、夏和秋季活动,它们的生命周期分为幼虫、螨蛹、雌蜱和雄蜱四个阶段。
蜱的营养主要来自宿主的血液,约有85%的传染性蜱病毒感染来自蜱刺咬。
二、田鼠巴贝虫感染的症状与疾病危害田鼠巴贝虫是一种由福氏田鼠厌氧球菌引起的疾病,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寄生虫。
田鼠巴贝虫感染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田鼠巴贝虫病还会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和器官衰竭等严重的后果。
因此,田鼠巴贝虫病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人畜共患病。
三、田鼠巴贝虫病的流行病学与调查研究腾冲市作为昆明市下辖的一个重要城市,是一个疫病易发区。
近年来,腾冲市爆发了多起田鼠巴贝虫疫情。
对此,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并组织专家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腾冲市田鼠巴贝虫病的高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酗酒和药物滥用。
2. 水源和环境污染。
3. 及时处理受感染的温度和消毒。
4. 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制定了多项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鼠类防治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田鼠巴贝虫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四、控制蜱和田鼠巴贝虫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
清洗垃圾桶、消毒居住环境、控制鼠类数量等都是防止蜱和田鼠巴贝虫传播的首要手段。
2. 定期检查宠物和自己的身体。
经常检查自己的身体和宠物,发现蜱的情况应及时拔出蜱,避免其咬其他宿主。
蜱虫小百科

蜱虫小百科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 (读音 )等。
形态上,硬蜱虫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
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30mm。
)。
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非洲)。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该寄生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在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身影,多时会聚集成群,并且非常不容易剔除。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
蜱虫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
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
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
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
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
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
硬蜱若虫只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
若虫有足4对,无生殖孔。
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
朝鲜半岛常见蜱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专题讲座朝鲜半岛常见蜱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吴蓉,王军红*(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医学科技情报研究中心,济南250031) 摘要:蜱媒病原体持续危害全球健康,朝鲜半岛蜱种丰富,分布广泛,蜱媒传染病发病较多㊂本文针对朝鲜半岛近年来对军事行动有影响的几种蜱媒疾病(如蜱媒伯氏螺旋体病㊁蜱媒脑炎㊁斑疹热型立克次体病㊁日本斑疹热等)的流行病学和虫媒生态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中朝边境蜱媒传染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㊂ 关键词: 朝鲜半岛; 蜱媒传染病; 生态学背景; 流行病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19)03-0190-04作者简介:吴蓉(1979-),女,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㊂从事医学信息研究㊂*通信作者E-mail:wangjunhong1997@ 目前全球面临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㊁旧传染病死灰复燃的严峻形势㊂除SARS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外,虫媒传染病的现实危害也不容忽视㊂虫媒传染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动物宿主的存在,使得它们在自然界广泛流行,当人进入疫源地时就容易被感染,进而发病㊂这类疾病对军事卫勤保障㊁军事训练威胁极大,暴发流行时有发生㊂在所有医学媒介昆虫中,蜱是最早被发现可以携带㊁传播病原体,同时也是仅次于蚊子的重要媒介㊂蜱传播的病原体种类最多,包括细菌㊁病毒㊁立克次体㊁原虫等几大类㊂在朝鲜半岛,蜱被认为是一种人类和动物病原体的传播媒介㊂目前,已确定的有22种蜱和18种蜱媒病原体(其中一些是人畜共患病,在自然条件下从野生或家养脊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传染性物质)〔1〕㊂据此,蜱被认为是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㊂为了解朝鲜半岛蜱媒传染病的流行概况,笔者对朝鲜半岛蜱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和虫媒生态学的情况进行分析〔2-3〕㊂1 蜱媒伯氏螺旋体病(莱姆病)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螺旋体细菌,伯氏疏螺旋体属㊂自从1982年美国莱姆病病原体B.burgdorferi 的原始菌株被分离以来,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鉴定出大量的相关菌株㊂蜱媒伯氏螺旋体病是东亚地区新出现的一种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㊂韩国已经从蜱和小型啮齿动物中分离出几种伯氏螺旋体㊂由于蜱媒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这种疾病也可能发生在朝鲜㊂目前来自韩国的蜱媒伯氏螺旋体病病例极少㊂在2005-2009年的1897例疑似病例血清样本中,有53例确诊㊂其中,有37例分别分布在京畿道㊁江原道㊁全罗北道㊁忠清北道㊁忠清南道㊁庆尚北道和庆尚南道等地区㊂Moon 等〔4〕2015年报道了韩国16例莱姆病病例,其中11例为韩国本土感染,其中有6例(54.5%)出现早期皮肤表现,4例(36.4%)出现神经系统表现,1例(9.1%)有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㊂感染的最大风险是在春㊁夏㊁秋季蜱活跃时㊂与梅毒类似,疾病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㊂最初,约60%的病例有皮肤扩张性病变(慢性游走性红斑),同时出现流感样症状〔5〕㊂初次感染几周或几个月后,可能会出现心脏㊁神经系统损伤或关节炎症状并持续数年㊂蜱媒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㊂韩国蜱媒伯氏螺旋体病感染的主要症状有皮疹㊁发热(66.0%),神经系统表现(30.2%)和关节炎(5.7%)等㊂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硬蜱㊂螺旋体很少通过雌性蜱传到后代㊂多种野生动物(野猪和鹿)㊁鸟类和多种家畜可作为莱姆病的动物宿主,其中啮齿动物由于其数量多㊁分布广及感染率高,是莱姆病的传染源㊂莱姆病疫源地的存在是伯氏螺旋体通过动物-蜱-动物的传播循环而建立起来的㊂姬鼠属和犀牛属的田鼠是欧亚大陆伯氏螺旋体的主要宿主㊂在韩国,大兴姬鼠(A agrarius)是主要的感染宿主㊂2 蜱媒脑炎 蜱媒脑炎的病原体是黄病毒属(B 群黄病毒)㊂蜱媒脑炎是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病毒感染性疾病㊂该病通常表现为脑膜炎㊁脑炎或脑膜脑炎㊂10%~20%的感染者有永久性神经精神后遗症㊂尽管韩国尚未有蜱媒脑炎的病例报告,但由不明原因造成的脑炎患者数量每年都在增加㊂蜱媒脑炎病毒分为三种亚型:森林脑炎(远东亚型)㊁西方蜱媒脑炎(中欧亚型)及双波脑膜脑炎(西伯利亚亚型)㊂森林脑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高,死亡率8%~54%;西方蜱媒脑炎的死亡率为1%~5%㊂宿主为黑线姬鼠的蜱媒脑炎的病毒分离物鉴定发现,韩国蜱媒脑炎病毒为西方亚型,这与中国㊁日本和俄罗斯东北部常见的远东亚型蜱媒脑炎病毒株相反〔6〕㊂20世纪60年代植树造林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地区生态,造成了动物种群及其相关体外寄生虫增加和变异的可能性㊂蜱或小型哺乳动物是蜱媒脑炎病毒的主要宿主,包括啮齿动物㊁刺猬及鸟类㊂蜱媒脑炎感染通常发生在3-11月,韩国已有硬蜱和小型哺乳动物感染蜱媒脑炎病毒的报道〔7〕㊂在对韩国25个地区的一项蜱媒脑炎调查发现,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长角血蜱(90.8%),其次是褐黄血蜱(8.8%)㊁日本硬蜱(0.3%)和全沟硬蜱(0.05%)㊂2014年3-10月在对韩国6个道所收集的21158只蜱进行病原体检测发现,依次为长角血蜱(17570)㊁褐黄血蜱(3317)㊁全沟硬蜱(249)㊁龟形花蜱(11)㊁雉鸡血蜱(8)㊁turdus硬蜱(3)㊂在全罗北道的群山㊁江原道的春川和束草以及济州岛的济州,长角血蜱㊁褐黄血蜱和日本硬蜱蜱媒脑炎病毒PCR 阳性〔8-9〕㊂长角血蜱㊁褐黄血蜱和日本硬蜱可能是西方蜱媒脑炎病毒的潜在媒介㊂济州岛蜱媒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长角血蜱和褐黄血蜱,病毒为西方蜱媒脑炎亚型㊂蜱媒脑炎的传播媒介主要有长角血蜱㊁褐黄血蜱㊁日本血蜱㊁日本硬蜱和全沟硬蜱㊂3 日本斑疹热 日本斑疹热是一种新兴的蜱媒疾病,以发热㊁头痛㊁寒战㊁皮疹㊁蜱咬焦痂㊁红斑和不适为特征㊂在日本,这种症状已被证明与台湾革蜱㊁蓬莱血蜱㊁卵形硬蜱等有关,在韩国和朝鲜时有发生㊂研究发现,日本斑疹热感染发生于春季至冬季,月发病率在3月(31.62%)至4月(30.25%)达到高峰,第二高峰出现在7月(30.18%)㊂韩国研究人员已经报道了啮齿动物感染斑疹热型立克次体的证据〔10〕㊂在韩国,应重视斑疹热型立克次体引起疾病的可能性,一项回顾性研究证实,大部分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检测斑疹热型立克次体血清学呈阳性,而肾综合征出血热则呈阴性〔11-12〕㊂4 其他蜱媒疾病与病原体4.1 埃立克体病 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专性细胞内革兰氏阴性菌,其寄生于单核细胞㊁粒细胞或血小板㊂人类埃立克体病是韩国新出现的蜱媒疾病,而且这种疾病对人类的影响尚不明确㊂埃立克次体病包括由查菲埃立克次体(Ehrlichia chaffeensis)和嗜吞噬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的立克次体病㊂韩国已经确定了几种埃立克体和无形体,在韩国和朝鲜有蜱叮咬史的发热病人,应该考虑埃立克体病的可能性〔13〕㊂4.2 无浆体病(边虫病㊁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在韩国人群中存在人类无浆体病,2013年Kye等〔14〕报道1例无浆体病病例,并在长角血蜱㊁全沟硬蜱和日本硬蜱中检测出嗜吞噬细胞无浆体㊂通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免疫印迹法在韩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中也检测出查菲埃立克体抗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㊂4.3 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体是查菲埃立克体㊂2000年,韩国第一起查菲埃立克体病疑似病例为1名驻韩美国现役士兵㊂查菲埃立克体可能由多种野生和家养动物携带㊂尽管韩国病例较少,但在被检测的270名农村居民中病原体抗体阳性率≥9%㊂狗和鹿的外周血中检测出查菲埃立克体,表明它们可能也是传播媒介㊂韩国几个地区的长角血蜱㊁全沟硬蜱和黑线姬鼠中分离出查菲埃立克体㊂对济州岛长角血蜱的唾液腺进行查菲埃里克体检测,查菲埃立克体阳性率为12.1%(56/463)㊂京畿道长角血蜱查菲埃里克体阳性率为4.3%(26/611)㊂另外,从美国龟形花蜱中分离出与查菲埃里克体相似的DNA序列,可能是韩国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潜在的传播媒介〔15-16〕㊂4.4 兔热病 兔热病的病原体是土拉弗朗西斯菌,韩国和朝鲜均有罕见兔热病病例报告㊂病原体可通过蜱传播,但大多数人类感染都因饮用受污染的水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由蜱传播在亚洲并不常见㊂该病表现为肺部疾病或类似伤寒的症状,死亡率5%~15%㊂土拉弗朗西斯菌的Jellison B型或palaearctica株,毒性较小,即使没有治疗,也很少会造成死亡㊂蜱虫传播较为普遍,也可通过被感染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传播,不会发生人际间传播㊂土拉弗朗西斯氏菌从至少60种蜱虫中分离出来,包括花蜱属㊁革蜱㊁长角血蜱㊁璃眼蜱㊁硬蜱和扇头蜱㊂几乎所有的硬蜱都能感染和传播这种疾病㊂此外,其他的吸血节肢动物,如驯鹿皮蝇㊁蚊子和跳蚤,都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感染的重要媒介㊂此病原体的主要宿主是兔和田鼠〔17-18〕㊂4.5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SFTS 的病原体是布尼亚病毒(白蛉病毒属)㊂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疾病,2013年韩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KCDPC)报告了首例SFTS死亡病例,首例死亡病例是蜱叮咬后发烧㊁腹泻于住院后10d死亡,但经蜱传播的确凿证据尚未得到证实㊂第2例死亡病例发生于2013年5月,被蜱叮咬后因严重发烧㊁腹泻㊁呕吐住院治疗㊂韩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KCDC)报道了2013年1月-2015年12月该病发病情况,大多数病例发生在5-10月㊂韩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丘陵地区为主要流行地区㊂每年总发病率为0.11/105,其中,济州岛(23例,1.26/105)显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江原道(26例,0.54/105)〔19-20〕㊂SFTS 的传播媒介是长角血蜱㊂虽然已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出病毒,但经蜱传播的确凿证据尚未得到证实㊂4.6 巴贝虫病 巴贝虫病的病原体是卵形巴贝虫(Babesia ovata oshimensis)㊂2007年韩国报道首例人巴贝虫病病例,朝鲜尚未有病例报道〔21〕㊂导致这种疟疾样疾病的寄生虫在红细胞中繁殖,但与疟原虫不同,因无红细胞外期,肝脏通常不受影响㊂巴贝虫病是一种严重且致命的疾病,临床症状包括高热㊁冷颤㊁肌痛㊁疲劳和继发于溶血性贫血的长期黄疸㊂在某些情况下,无症状感染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㊂巴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长角血蜱㊁全沟硬蜱㊂4.7 Q热 Q热的病原体是贝氏柯克氏体㊂Q热是由吸入空气中或接触受感染家畜分泌物中的病原体(热立克次体)所致,通过蜱传播给人类较少㊂血清学调查表明Q热广泛分布于东亚,包括韩国,军事人员应避免接触受感染的野生动物和家畜㊂2006-2011年,韩国有65例被确诊为Q热的病例,其中男性占87.7%,城市居民占67.7%,其中15例患者从事高危职业(包括兽医㊁畜牧业者㊁屠宰场工人和农民)㊂在韩国16个地区中,大邱㊁忠清南道㊁京畿道㊁庆尚南道发病病例占所有病例的61.5%〔22-23〕㊂该病具有非特异性的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难度较大㊂Q热的常见传播途径是吸入受污染的灰尘㊁接触受污染的牛奶㊁肉类㊁羊毛,特别是畜产品㊂蜱可把病原体传染给其他动物㊂人际间的传播极为罕见㊂Q热的传播媒介是血蜱属与其他蜱㊂5 小结 朝鲜半岛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㊂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㊁图们江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㊂西㊁南㊁东分别为黄海㊁朝鲜海峡㊁日本海(朝鲜与韩国称 朝鲜东海”)环绕㊂朝鲜平均海拔高度440m,山地约占国土面积80%,朝鲜海岸线(包括岛屿海岸线)全长约6000km㊂朝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mm㊂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打破病原体-媒介-宿主固有的生态平衡,使得蜱媒疾病暴发频率增加;人类活动的变化,例如人们更多地进入自然环境,与蜱和动物宿主之间密切接触机会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蜱媒传播病的暴露风险,这些都可能是新发感染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24-25〕㊂因此,必须加强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事业服务人员对蜱媒传染病的认识,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㊂参考文献:〔1〕 WHO.List of blueprint priority pathogens〔EB/OL〕.〔2015-12〕http://www.who.int/csr/research-and-de⁃velopment/list_of_pathogens/en/〔2〕 Infectious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Database-ROK 〔BD/OL〕.〔2015-12〕.https://www.ncmi.detrick.ar⁃/product/idra_db.php co=KOR〔3〕 Infectious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Database-DPRK 〔BD/OL〕.〔2015-12〕.https://www.ncmi.detrick.ar⁃/product/idra_db.php co=PRK〔4〕 MOON S,HONG Y,WANG K J,et al.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yme borreliosis inKorea during the period2005-2012〔J〕.Jpn J InfectDis,2015,68(1):1.〔5〕 KIM T H,CHOI E H,LEE M G,et al.Serologically diag⁃nosed Lyme disease manifesting erythema migrans in Ko⁃rea〔J〕.J Korean Med Sci,1999,14(1):85.〔6〕 KIM S Y,JEONG Y E,YUN S M,et al.Molecular evi⁃dence for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in ticks in SouthKorea〔J〕.Med Vet Entomol,2009,23(1):15.〔7〕 YOSHII K,SONG J Y,PARK S B,et al.Tick-borne en⁃cephalitis in Japan,Republic of Korea and China〔J〕.Emerg Microbes Infect,2017,6(9):e82.〔8〕 YUN S M,LEE Y J,CHOI W,et al.Molecular detect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and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es in ixodid ticks collected fromvegetation,Republic of Korea,2014〔J〕.Ticks Tick BorneDis,2016,7(5):970.〔9〕 KO S,KANG J G,KIM S Y,et al.Prevalence o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in ticks from southern Korea〔J〕.J Vet Sci,2010,11(3):197.〔10〕 JANG W J,KIM J H,CHOI Y J,et al.First serologic ev⁃idence of human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osis in Ko⁃rea〔J〕.J Clin Microbiol,2004,42(5):2310.〔11〕 CHOI Y J,LEE S H,PARK K H,et al.Evaluation of PCR-based assay for diagnosis of spotted fever grouprickettsiosis in human serum samples〔J〕.Clin DiagnLab Immunol,2005,12(6):759.〔12〕 CHAE J S,YU D H,SHRINGI S,et al.Microbial patho⁃gens in ticks,rodents and a shrew in northern Gyeonggi-do near the DMZ,Korea〔J〕.J Vet Sci,2008,9(3):285.〔13〕 HEO E J,PARK J H,KOO J R,et al.Serologic and molecu⁃lar detection of Ehrlichia chaffeensis and Anaplasmaphagocytophila(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agent)inKorean patients〔J〕.J Clin Microbiol,2002,40(8):3082.〔14〕 KIM K H,YI J Y,OH W S,et al.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South Korea,2013〔J〕.Emerg Infect Dis,2014,20(10):1708.〔15〕 KIM C M,YI Y H,YU D H,et al.Tick-borne rickettsial pathogens in ticks and small mammals in Korea〔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6,72(9):5766.〔16〕 PARK J H,HEO E J,CHOI K S,et al.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and Ehrlichiachaffeensis antigens in sera of Korean patients by west⁃ern immunoblotting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s〔J〕.Clin Diagn Lab Immunol,2003,10(6):1059.〔17〕 TAKHAMPUNYA R,KIM H C,CHONG S T,et al.Fran⁃cisella-Like Endosymbiont Detected in HaemaphysalisTicks(Acari:Ixodidae)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J〕.J Med Entomol,2017,54(6):1735.〔18〕 YEOM J S,RHIE K,PARK J S,et al.The first pediatric case of tularemia in Korea:manifested with pneumoniaand possible infective endocarditis〔J〕.Korean J Pedi⁃atr,2015,58(10):398.〔19〕 CHOI S J,PARK S W,BAE I G,et al.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south korea,2013-2015〔J〕.PLoS Negl Trop Dis,2016,10(12):e0005264.〔20〕 SHIN J,KWON D,YOUN S K,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for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outhkorea,2013〔J〕.Emerg Infect Dis,2015,21(10):1704.〔21〕 KIM J Y,CHO S H,JOO H N,et al.First case of human babesiosis in Korea: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ovel type of Babesia sp.(KO1)similar to ovine babes⁃ia〔J〕.J Clin Microbiol,2007,45(6):2084.〔22〕 KWAK W,CHU H,HWANG S,et al.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rologically confirmedq Fever cases inSouth?Korea,2006-2011〔J〕.Osong Public HealthRes Perspect,2013,4(1):34.〔23〕 CHU H,YOO S J,HWANG K J,et al.Seroreactivity to Q fever among slaughterhouse workers in south korea〔J〕.J Prev Med Public Health,2017,50(3):195.〔24〕 CHAE J S,ADJEMIAN J Z,KIM H C,et al.Predicting the emergence of tick-borne infections based on climaticchanges in Korea〔J〕.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2008,8(2):265.〔25〕 CHONG S T,KIM H C,LEE I Y,et parison of dragging and sweeping methods for collecting ticks anddetermining their seasonal distributions for various habi⁃tats,Gyeonggi Province,Republic of Korea〔J〕.J MedEntomol,2013,50(3):611.(收稿日期:2018-11-28;修回日期:2018-12-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6):107G111ProgressinVeterinaryMedicine
侯鸟携带蜱及蜱传播疾病流行概况
收稿日期:2018G05G22 基金项目:广东省特支计划项目(2015TQ01N40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A030313925);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5A020209075、2015A030313561、2015A020209073、2017A020225027);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201808440089) 作者简介:李 娟(1984-),女,河南信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学研究.∗通讯作者
李 娟1,林栩慧1,陈志虹1,吴彩艳1,戚南山1,吕敏娜1,杨丽云2,胡俊菁1,于林增1,张建騑1,廖申权1∗,孙铭飞1∗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农业部兽药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2.福建省晋江市农业局动物卫生监督所,福建晋江362200)
摘 要: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以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引发人兽共患蜱传病,具有重要的公
共卫生意义.侯鸟因其独特的飞行运动特性、集群性及广阔的活动范围,为蜱及蜱传病的散播提供有利条件.其传播作用既有生物性传播又有机械性传播,感染性媒介蜱可趁候鸟迁飞途中落地休息及食物补给之时重新寻找宿主并完成跨距离传播,促进新的自然疫源地产生.我国位于国际候鸟迁飞主要迁徙带上,然而有关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相关研究数据却非常缺乏.论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就侯鸟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的种类、分布、流行情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鸟类、蜱以及病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蜱传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鸟;蜱;蜱传病;分布;流行
中图分类号:S8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G5038(2019)06G0107G05
野生动物在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从1940年-2004年大约有71.8%的新发感染性疾病(emerginginfectiousdisGeases,EIDs)来源于野生动物,而其中媒介传播疾病大约占30%[1].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可在吸食动物血液的同时传播多种病原,其危害等级仅次于蚊而位居第二.蜱的发育过程主要经过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四个阶段,其中幼蜱、若蜱的发育以及成蜱的产卵均需要饱食血液这一生物学过程.一般情况下,小型动物或鸟类常常作为未成熟阶段蜱的首要宿主,而成蜱多以中大型动物作为寄生对象.据统计,全世界蜱种类约有650种,约60种硬蜱可以寄生于鸟类,其中有56种硬蜱以鸟类作为它们的主要宿主,而其余4种则可以同时寄生于鸟类和哺乳动物[2].野生鸟类因具有独特的飞行能力、群居性和地理扩散能力,对其所携带媒介及病原的快速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是留鸟,亦可以轻松飞行50km~100km,而迁徙鸟类则可以完成国际边境线上乃至几万公里的穿越.鸟类的迁徙活动实现了媒介蜱及蜱传病原的跨距离传播,打破原有的自然疫源地[3].如蜱传斑点热病原立克次体分别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和俄罗斯波罗的海区域的迁徙鸟
类上被发现[4G5].而且不同鸟类在迁徙驿站上的停
留、汇聚增加了与留鸟及其他生物的接触机会,为所携带蜱寻找新的宿主提供条件,同时为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病原交汇、重组、变异提供可能,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如伯氏疏螺旋体、立克次体、粒细胞无形体、巴贝斯虫等更是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关于野生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但由于鸟类的活动范围广阔,样本难以采集,以及鸟类死亡以后尸体在自然界中的快速消失等特性,早期的研究往往只限于零星的描述.近些年,鸟类在蜱及蜱传病原散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引起社会关注,并带动了其生物学、生态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伴随卫星遥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野生鸟类活动追踪记录瓶颈被突破,病原筛查技术有所提高,研究者对野生鸟类的活动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数据的梳理、归纳,对野生鸟类携带蜱及蜱传病原的种类、分布、流行情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鸟类、蜱以及病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鸟类在病原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蜱传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基础资料.1 野生鸟类携带蜱的种类及生物学特点不同鸟类对蜱的易感性不同,喜靠近地面附近觅食的鸟类比喜在树林及灌木丛中觅食的鸟类更易感染蜱;生活在致密橡树林的鸟类被蜱虫寄生的概率高于生活在茂密丛林,草地或橡树林与草地交叉地带的鸟类.LossSR等[6]研究发现在美国北部,以地面觅食为主的非迁徙鸟类相对于其他鸟类更易携带蜱,且携带蜱最多的鸟类多为雀形目种类.同时,不同种类鸟类对病原体的携带及存储能力亦不相同.虽然某些种类的蜱表现出对单一鸟类较强的宿主特异性,但是这些蜱的宿主多以陆栖鸟类为宿主,营巢穴或洞穴生活,而以海栖鸟类为宿主的蜱或者以陆栖鸟类为宿主但营草场生活的蜱均未见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因而研究者认为,蜱与鸟的这种寄生偏好性更多是受到长期进化所形成的环境、生态条件及摄食习惯等因素决定.鸟类作为蜱宿主的相关研究远远落后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宿主,许多寄生种类只是被单一的发现,宿主在生活史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就目前已报道的数据来看,野生鸟类携带蜱的种类主要分布于硬蜱科的3个属,分别为硬蜱属(Ixodes)、血蜱属(Haemaphysalis)和花蜱属(Amblyomma),其中硬蜱属49种,血蜱属9种,花蜱属2种.由于硬蜱属中大多数寄生于鸟类的蜱(34种)出现形态学分化,又形成5个独立的亚属(Ceratixodes,ScaphixGodes,Multidentatus,Xiphixodes和TrichotoixGodes)[2].历史上对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50年,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即有对鸟体寄生蜱的描述,从那时开始认识到蜱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危险性[3].虽然蜱化石比较少见,但是历史记录支持蜱G鸟协同进化.蜱以鸟类作为可能的宿主化石可以追溯到白垩纪到第三纪,种类包括Cariosjerseyi、IxGodessuccineus、I.tertiaries、AmblyommaneartestuGdinis,无类别的Ixodes、Hyalomma、Amblyomma一些种类以及Ornithodorosantiquus[7G8].在新泽西州琥珀中发现的古老化石中的C.jerseyi解释了蜱最早可能寄生于海鸟的假说[9].研究发现[10],在寄生于鸟类的7种蜱(Haemaphysalispunctata,Hyalommaspp.,I.acuminatus,I.arboricola,I.frontalis,I.ricinus和I.ventalloi)中,I.frontalis和Hyalommaspp.是广泛分布于葡萄牙且感染鸟类最常见的种类,乌鸫(Turdusmerula)这种鸟类无论在感染多样性和感染强度上均表现出最高的蜱易感性.通常情况下,篦子硬蜱(I.ricinus)和嗜鸟
硬蜱(I.arboricola)是欧洲寄生于鸟类较为广泛的
蜱种,亦是莱姆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其中I.ricinus是非专性留巢种类,需要在草丛或灌木丛顶部寻找新的宿主,感染宿主范围广泛,感染鸟类的多为未成熟阶段蜱,成蜱一般不寄生于雀形目鸟类;I.arboriGcola是专性留巢蜱类,整个胚后期生活史阶段均在
陆栖雀形目鸟类位于树洞或地洞的巢穴内.在欧洲西北部,大山雀(Parusmajor)和蓝山雀(Cyanistescaeruleus)是I.arboricola的主要宿主,同时也可经
常被I.ricinus感染.但无论是大山雀还是蓝山雀,多次感染仍然无法对I.ricinus若蜱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11].这一免疫反应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了I.ricinus与两种鸟类宿主具有长期的共进化历史.2 经野生鸟类传播的主要蜱传病原种类、特
点及流行情况
鸟类作为蜱的宿主,可传播的常见蜱传病原有
疏螺旋体、立克次体、无形体、布尼亚病毒和巴贝斯虫.2.1 疏螺旋体
疏螺旋体(Borreliaspp.
)是莱姆病的主要病
原,引起以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炎、神经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要人兽共患蜱传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疏螺旋体种类多,
其中B.burgdorferisensustricto、B.garinii和B.
valaisiana较为常见,可感染哺乳动物、爬行动物、
鸟类等,感染均与硬蜱(Ixodesspp.
)活动相关.其
中蓖子硬蜱(I.ricinus)、肩突硬蜱(I.scapularis)以
及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是较为常见的种类.候
鸟对于疏螺旋体远距离传播、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从北美莱姆病的地理分布上来看,其与鸟类的迁飞路径几乎保持平行.通过对疏螺旋体不同宿主种系发育关系分析,推测自然界中鸟类对于疏螺旋体反复流行的贡献大约是啮齿类动物的两倍[3].不同地域
疏螺旋体流行种类、媒介蜱种类以及鸟类宿主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早期研究资料显示,从采集自波罗的海和北大西洋集群海鸟刀嘴海雀(Alcatorda)
和北极鹦鹉(Fraterculaarctica)体表的硬蜱(I.uriGae)上多次分离到疏螺旋体(B.garinii).在荷兰,研
究学者从大山雀(Parusmajor)和欧洲金翅雀
(Carduelischloris)体内检测到不为常见的
B.miyG
amotoi,并推测这些鸟类有可能对该病原的扩散起
到放大器的作用.在亚洲,从台湾灰头鹀(EmberiGzaspodocephala)、赤胸鸫(Turduschrysolaus)携
801动物医学进展 2019年 第40卷 第6期(总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