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近代史料学

近代史料学
第四、实物史料。包括各种文物、图片、绘画等。
五、中国近代史料的特点
1、中国古代史史料患寡,中国近代史史料患多,故此,选题要慎之又慎。因史料多,题目选得不好,就是看资料就要看很久;但若史料太少,可能是你认为重要的题目并不是那么重要,也可能是你不会找,或者本来就难找
选题要服从史料的丰富与否
2、第一手的材料特别多,而古代史相对而言较少,直接读原始档案,不要读档案选编
陈恭禄把近代史料归纳为如下几类介绍:1.公文档案:圣训、实录、方略、奏稿、电文、外交史料等。2.书札。3.日记及回忆录、自订年谱。4.记载:时人记录、笔记、诗歌、报刊。5.正史及其它:纪传史、编年史、地方志。
考察以上各类分类,可见专家们对史料的分类并无一致的认识,各有各的道理,中国近代史史料应分成如下几类较妥:
第一、要考证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
第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考证过程。
方法:1.通常是根据初步掌握的不充分史料提出初步鉴定,再进一步搜求资料证实和检验这种鉴定。2.根据史料的来源、作者、记述年代进行分析辨别。3.根据版本鉴定。 4.根据内容考证。5.根据文字考证。
3、校勘法
研究史料、辨别史料十分重要,一条史料的真伪或理解的准确与否可能影响一个人物的评价,影响一件事的评价,影响历史的编写。
7、解读。古代史更多的是认字,近代史则要解其“今典”(借用其他来表达作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态,中国的人情世故),其多用抽象方式记载,要解其抽象,具体所指。
由于水平有限,以及刚开始接触史料学这些内容,知识匮乏,知识层面狭窄,因此,找了一本书仔细看了一下,书名是《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与史料书籍汇录》,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赵剑顺。并且从上面摘录了一些内容作为本次的作业,请老师见谅。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前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史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能够对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顾研究方法的变迁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当时,由于受到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中。

然而,当时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缺乏深入的社会分析和理论分析。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兴起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研究方法逐渐从传统的文献学转向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研究方法的变迁中,文献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也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派。

研究视角的转换在研究视角的转换中,中国近代史研究也经历了从政治史向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转换。

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关注政治变革,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政治家和政治事件。

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始逐渐流行,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开始向社会史转变。

研究者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民间社会的变化。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文化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文化史的视角下,研究者更加关注各类文化现象,例如文学、艺术、宗教和传媒等等。

这些文化现象揭示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方式,对于学者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成果的丰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丰富多彩。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新民主主义论》:这是毛泽东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制定战略和路线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这是毛泽东发表于1920年的文章,对于揭示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近代史是指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数字化和多元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今研究领域的趋势。

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研究人员更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提升研究效率,同时也可以让研究成果更便于管理和共享。

随着这种趋势在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将为数字化和多元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数字化和多元化可以让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和多方面地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也可以促进全球化、协作和交流,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

重视「历史与记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以「历史与记忆」为核心议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方向。

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解析历史事件和现象,而不仅仅是将其简单地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特定事件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我们的历史意识。

在未来,随着社会对历史和记忆的认识逐步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研究者将选择这种研究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历史描述和局部考证。

关注文化和思想在古文化和传统文化不断复兴的当下,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和思想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底层动力,了解这些底层动力对于掌握和把握历史的发展是必要的。

过去的研究已经启示了我们,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种种现象是至关重要的。

在未来,我们预计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将继续是这个领域中的一个主要趋势。

实证方法的运用实证方法是一种以数据和事实为主要依据,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的方法论。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实践中,实证方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可以挖掘出历史的本质和真相,促进更客观的学术讨论。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多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清朝的垮台、民国的建立、国共内战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政治家、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的演变和变革。

其次是经济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战争时期的经济调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演变和变革。

再次是文化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艺复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化人物、文化思潮、文化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革。

最后是社会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妇女解放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演变和
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人史料建设:现状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人史料建设:现状与展望

1 4 ) 、 钱亚 新 集 》《 9 4 》《 、 钱亚 新文 集 》 《 、 毛坤 图书 馆档
案学 文选 》《 开 明图书馆 学论 文 选集 》《 文 郁先 、裘 、严
在写到历史 时基本 上都 是在 以讹 传讹 地抄 载 , 了一 害 代又一代的学子 , 一般 的学人就更不 用说 了”[ 的严重 3 3 后果 。对刘 国钧“ 要素 说” 的误 读[ 就是 明证 。所 以说 4
补充 作用 的 口述 史料 和年 谱 、 物 工 具 书等 汇 总性 、 人
工具 书性 史料 。这 是 从 史 料 的 作 用 、 质 角 度 为 叙 性
业 余 对 中 国 近 现 代 图 书 馆 学 人 史 料 搜 集 的 切 身 体
会 , 者深 有感 触 。此外 , 念 图书馆 学 人 最 好 的方 笔 纪
没有必要和充 足 的史 料 , 图书馆 学人 研究 将 是无 本之 木 、 源之水 和无米之 炊 , 究 出来 的“ 果” 能是空 无 研 成 只
生 图书馆 学论 文 集 》 。一 些 纪 念 文 集 也 收 录 了部 分 廛 学 人 的作 品 , 李 小 缘 纪 念 文 集 》 《 小 缘 纪 念 文 固 如《 、李 集 ( 0 7 》《 2 0 ) 、 陈训 慈百 年诞 辰 纪念 文集 》 。此外 还 等
替代的 。史料是史学研 究 的基 础 , 管傅斯 年“ 学便 尽 史
是史料学” 的观点颇有争议 , 但我们不能否认“ 其实离开
史料 , 历史简直无从研 究起”' 。缺乏扎实史料根基 的 2 ] 图书馆学人 研究极 易 导致 研究 的片 面性 , 至 离历 史 甚 真相相去甚远 , 造成“ 许多被 图林 当作 大师 的人 物凡是
字化 , _ 协 作开展 档 案 史料和 口述 史料 建设 , 学术评价 制度 上 鼓励 图书馆 史料 建设 。 分 T - 在 关键 词 近现 代 图书馆 学史 图 书馆 学人 史料 中国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与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概况、变革与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

本教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一、引入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背景。

近代中国历史是指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列强入侵、民族独立斗争、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1. 学科发展概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2. 学术界的争论与探索近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学术争论和探索。

例如,在对中国近代史发生的原因、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解读等问题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这些争论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与解释,丰富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1. 史料研究的革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开掘和利用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学者们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手段,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整理历史史料。

同时,他们注重挖掘被忽视的次级史料,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

2. 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上。

学者们在研究中开始关注民众的生活经验、社会群体的冲突与对抗等问题,试图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

这种新的解读方法使得历史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1. 国内研究的进展中国的历史学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

随着学术研究环境的改善和学科的发展,国内的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述评

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述评
的不 断成 长 。

1 28 ・
第 三 , 书 图文 并茂 , 该 具有 直 观 、 读 、 理解 的特 点 。语 言质 朴 、 易 易 清新 , 生动 有趣 。书 中还 插入 大 量 的书影 和 图片对相 关史 料 的形 式 与 内容 进行 说 明 , 初学 者 很 快 就能 对 中国近 代 史料 形 成 一个 初 步 的 让 感 性认识 , 适合研 究 生和其 它 近代史 研究 初入 门者使 用 和学 习 。 很 第 四 , 书 内容丰 富 , 该 学术 信 息 量 大 , 十 分 注 重 对 该 书 使 用 者 进 行 近 代 史 研 究 的学 术 训 练 。在 且 《 国近代史 史料 学》 , 中 中 作者 将多 年 史料 学 的精 深学 养 融会 贯 穿 于具 体 史 料 的 说 明 中 , 每 个 章 节都 在 进 行专 门的技 术性论 述 。为 了更好 地帮 助学 习者 学 习、 参考 和借 鉴 , 书 中还列举 了很 多史 料 分析 的实 该
生在《 国家清史文献丛刊》 总序 中明确指 出: 编史要务 , “ 首在采集史料 , 广收确证 , 以为依据。 另一方 ” 面, 大量新 的近代报刊、 档案资料被发现或整理 出版, 中外学术交流 的活跃也使得许多海外资料被引人 国内。为总结近年来近代史料和史料学的发展 , 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 中师范 华
发展。《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中国近代史料分为十类 , 将 分别为档案、 奏议政书 、 传记、 结集 、 志书和典
制、 史实 记载 和笔记 、 野史 、 口碑 和文物 、 书和史 料 选 集等 。根据 分 类 , 者对 不 同史 料 的载 体 、 丛 作 特点 、 学 术研究 价值 以及 如何 鉴别 和运用 等做 了详 细 的解说 , 对一 些重要 的史 料进 行 了分析 和评 价 , 还从 史料 学 的角度 纠 正 了过 去近 代史研 究 中的一 些错谬 。在该 书 中 , 作者还 介 绍 自己发现 的一 些新 史料 , 以及 多 年 进行 近代史 史料 学研 究 的成 果 和心得 , 富 了中 国近代史 史料 学 的学术研 究成 果 。 丰 其 次 , 书在 阐述 和介绍 中国近代 史史料 学 的 同时 , 别 强调 了“ 史之 方 法 ” 具有 很 明确 的学术 该 特 治 ,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外来侵略、内部动乱和政治改革等。

这篇综述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变革:从清末的百日维新到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变革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化。

2. 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研究者们考察了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3.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外交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

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互动。

4. 思想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思想文化变迁的时期。

研究者们考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学艺术的演变、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等问题。

综述最后,简要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注洪【英文标题】A Review and a Prospec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作者简介】张注洪(1926-),男,山西万荣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内容提要】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

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拓宽研究范围,完善学科结构,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萌生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时尽管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并未结束(当时习惯上把1840~1919年叫近代,把1919~1949年称现代,后来学界又将1840~1949年总称为近代,1949年以后称为现代)[1],学者们就着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传统史学方法研究中国1840年以后的历史;有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就产生了这段历史史料的研究。

但真正把中国近现代史(即就以1840~1949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范畴而言)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来研究,也只能在1949年以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同样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观以往,如果将1949年以后的历史也视作现代阶段(一些大学的现代史教学仍如此划分),那么从1949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在时段上又显得不完备了。

因此,相对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有了涵盖时段更长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史料学的研究。

今拟对这一学科的定位、进程、形成和前景,做一初步的考察。

这对于我们总结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经验,认清当前的研究现状和问题,瞻望未来的研究前景,也许不是无益的。

1 学科本身定位说到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学科定位,不能不涉及史料学特别是中国史史料学的学术定位。

我国史学素有重视史料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传统,很早也出现过以史料和史料工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如《校雠略》(宋•郑樵著)、《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著)等,但只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历史和史料学的研究才成为科学,才逐渐有这方面的科学著作问世。

解放后,史料学的研究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更是成果显著,以史料学命名(包括通代的、断代的、专科的、概论的)的著作达十多种,论文近百篇,但迄今未建立起一个相对严密的宏观结构体系,内容范围的界定也还缺乏统一性[2](P41)。

按照对史料学的一般理解,我认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应是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学科。

鉴于有的作者常将史料工作(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与史料学研究相混淆,故在此有必要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工作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作一简要的陈述。

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就必须搜集史料、考证史料,进而将史料分类整理并加以利用,然后才可能撰写为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

一般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同志,往往很难有完全现成、准确的史料可用,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史料工作;而专门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征集、文献考证、档案整理、图书编辑、资料提供的同志则全部精力用于此类史料工作。

不管兼及或专事此具体史料工作,都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形成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应该说,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是密切联系的。

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就“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3](P469)进行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工作,必然要涉及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史料的理论和方法,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问题。

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逐步开展并形成自己学科体系的同时,有可能开始萌生并逐渐形成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

尽管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上升到理论形成史料学,也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有点“姗姗来迟”,但只要中国近现代史学在发展,中国近现史史料学也一定会随之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赖以产生的实践的源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又是有区别的。

搜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可以访问查找,包罗齐全,编成完善的目录索引;考证中国近现代史文献,可以索隐钩沉,正误匡谬,写出扎实的考证文章;整理中国近现代史档案,做到求真存实,编排有序,形成有用的资料汇编;利用近现代史图片,使之办成展览,图文并茂,堪称成功的史料陈列。

但这大都只是史料工作及其成果(作出总结上升至理论者除外),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史料学的研究及其成果。

由此观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是并不等同的。

通过以上论述,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作为史学基础理论的学术定位,从而增强建设这一学科的自觉性和信心。

2 学科发展进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进程大体是经历了长期准备的初创阶段(1949~1978年)、厚积薄发的活跃阶段(1979~1991年)和此后迄今正在开始的拓展阶段。

2.1 初创阶段(1949~1978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此后出现不少关于当时史事的著作,从《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夷氛纪闻》(梁廷枬)……到《庚子国变记》(李希圣)、《袁氏盗国记》(黄毅)等都是这时期的重要史籍;与之同时,主要是在五四以后特别是建国后也出版了诸如《鸦片战争史事考》(姚薇元)、<太平天国史事考》(罗尔纲)、《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陈振江、程)等研究史料的著作。

中国现代史的开始时间传统地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尽管有的同志将它科学界定于1949年开始,但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教学和中国现代史学会的时间划分仍以1919年开始为准)。

此后出现了不少当时史事的记述,如《五四运动纪实》(匡互生)、《中国大革命史》(华岗)、《十年观潮记》(王芸生)、《抗战中的中国》(延安抗战中的中国研究会)、《现中国的两种社会》(东北书店)等,在现代史各个时期结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陆续出现不少考证史实的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世纪,其历史已经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国史”来研究;在发表大量当时记载和专著的同时也有不少研究和考证史实的文章发表。

但所有这些,把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和史料工作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研究的史料学却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事。

1956年各高校引进苏联教材,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化(作为中国史专业的分支)并开设史料学课。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纷设此课,当时实际上大都参照《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史料学》条的中译文和《教学与研究》1955年第5期所刊苏联学者的一篇专论史料学的论文作为讲授的依据。

正如当时郑天挺先生所说,着重于“批判地研究史料,分析史料的阶级性,推求史料的最初思想意图,同时对过去历史研究中的烦琐考证,以及主观主义的求证方法,加以批判”[4]。

当时不少教师都写有讲稿,也有的写有论文,如刘节的《谈史料学和史学史》(《文汇报》1962.6.14)、陈恭禄的《论史料的阶级性》(《南京大学学报》1962:4)、张注洪的《革命回忆录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光明日报》1964.5.20)等文,其中有的就是当时讲授史料学的部分内容。

此时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课程,参照苏联经验,结合中国传统文献目录学的体系,内容包括史料的类型、各个时期的史料介绍,有的也讲点史学考证,以及查找文献的方法,这对于丰富同学们的史料知识,开拓学术视野,掌握研究方法,乃至推动史料学的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

后来,十年动乱,伪史泛滥,真史沉沦,真可说成假,无可说成有,所有初期的史料学研究乃至历史的科学研究,都在实际上停滞或取消了。

2.2 活跃阶段(1979~1991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学界拨乱反正,史料学的教学和研究获得生机,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著述纷纷问世。

综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研究的史料学著作,有荣孟源的《史料与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一书,全书15篇,前8篇系对史料工作的认识和基本方法,后7篇系结合作者从事的《近代史资料》杂志编辑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谈史料编辑的具体经验。

此书堪称建国后起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开创之作。

专论近代史史料学的著作有3种:一是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华书局,1982年),这是作者1964年在南京大学讲课的讲义,主要将近代史史料公文档案、书札、回忆录、笔记、诗歌、传记、报刊等分类说明并评论其价值,兼及纪传体史、地方志及典章制度等。

卷首绪论论及史料的发展概述、史料的真实性,并叙及阅读史籍和论文写作方法。

二是冯尔康的《清史史料学初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从编年体和纪传体清代通史、政书体、档案、地方史志、文集、谱牒、传记、笔记、纪事本末体、契据语录等体裁文献史料,到有关清史的类书、丛书和图书目录等,论述了一个历史时期内的具体史料学。

三是张革非、杨益茂、黄名长的《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着眼于阐述史料的基本观念、史料和史学的正确关系,初步探索了中国近代史料的概况,分门别类研究了各种类型史料的特点,简要介绍了大量重要的史料,并提供一些鉴别史料的基础知识。

专论中国现代史史料学的著作有3部:一是张宪文的《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全书分8章,首章论述了史料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第2~7章分述档案、报纸、期刊、回忆录、人物研究、方志等各类史料及价值,第8章讲中国现代史工具书的种类及其作用。

本书叙述具体、详尽,条目清楚,便于查阅。

二是何东的《中国现代史料学》(求实出版社,1987年),绪论讲了“史”与“论”、“博”与“专”、整理史料必备知识等,1~7章分别讲述史料分类与目录学、现代史目录、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人名、地名、年代、职官等知识。

三是张注洪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后美国出版英译本,又被评为高校优秀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