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合集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习惯;有效性【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55―01学生一听老师的预习作业,左右顾盼,互相询问,究竟要预习啥?久而久之,学生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还有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课前预习使课堂失去了神秘的色彩,没有必要,反正老师也不检查,上课时老师要逐一讲解,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何必事先多费脑筋,还浪费了许多时间。

这就是农村初中语文预习的常态,教师例行公事,学生则应付了事,难怪课堂上“尴尬频现,状况百出”,这种僵局一日不破,语文就会“气虚血亏”,这样的“预习”又怎能让语文“站立”?直面现实,我深深地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教,再也不能这样学”,“预习”需要前思后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授之以渔。

结合语文学情,我对有效预习有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明确目标,正确导航结合单元学习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制定出明确的、难易适度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目标导航。

提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步骤、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避免预习的盲目性。

1. 感知文本,读思结合。

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应作为预习的首要目标,初中的课文都比较长,仅靠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远远不够,只有课前充分朗读,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进而生发疑问,静静地思考,对文本才会多一些自己的认知和独特的体验。

2. 积累双基,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离不开基础积累与应用,平时要求学生都备一个本子,名曰:“文海拾贝,”预习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精美的、富含哲理的语句摘抄在里面,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修辞种类的不同,分类抄写其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并仿写。

此外,课文后面常有一些经典补充资料,这也是一座丰富的宝库,里面有很多知识值得积累、借鉴。

预习时用心筛选,摘录记诵也极为有用。

3. 预习作业的设置坚持由易到难、便于操作的原则。

课前预习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课前预习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课前预习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能培育同学自学习惯和自学力量,有效提高同学独立思索问题的力量。

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同学学习的效率,激发同学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同学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争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争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胜利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争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考;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争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留意力。

这种快感、思考与留意力,足以激发同学阅读的爱好,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特殊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老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预习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同学自学力量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同学通过自己的思索,对即将所学学问进行的自学。

在学校老师能教给同学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学问。

大量的新学问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究,依据需要去自学。

因此,同学从小就培育自学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闻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 如何最为有效地提高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是老师最为值得探究的课题。

记得有位名人也说过:“最有价值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

”的确,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学问,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力量,这种力量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

在课前,指导同学进行预习活动是提高同学自学力量的主要途径。

综观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无不强调“预习”这一环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学问都要依据先教的学问。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结题报告《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结题报告自我们的课题《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被立县级教师小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初中语文预习作业的设计。

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从当前初中语文预习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思考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好的预习作业能更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而当前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对课前预习作业布置往往只停留在口头的形式,如让学生回家看看课文,标标自然段的序号,没有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更谈不上有针对性设计预习作业。

造成了很多学生就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还有部分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省时、省力,布置的预习作业内容繁多。

而大部分的初中生课余时间有限,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中生自制力不强、面对老师布置如此繁多的预习作业,往往是敷衍了事。

如此的课前预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2.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发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从课程标准来看,传统的预习作业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无法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3.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引发的思考预习虽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却影响着教学的终端效果。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学生课前预习有什么意义

学生课前预习有什么意义

学生课前预习有什么意义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

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那么,学生课前预习有什么意义呢?一、预习作业的设计保证的预习的有效性预习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是明显有差异的。

在计算题的预习中,即使请学生做一些题目也仅仅能够看到一个结果而已,对于孩子是怎样思考的,思考的程度有多深,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思考,这样的一些具有个体的,内隐的过程却难以了解。

有的孩子即使结果都是正确的,往往可能只是一种对例题的简单模仿而已。

现在请孩子在阅读数学课本后,根据提示的要求完成一篇数学日记,就使得孩子的预习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机械模仿了,促使学生必须首先去阅读书本内容,然后还要对此进行思考,最起码要归纳出自己知道了哪些内容,这就保证了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这就保证了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也能够通过对数学日记的阅读了解比做几道题目更多的内容,对于孩子预习中思维的过程、孩子预习后到达的程度、掌握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等都能够有所涉及,这样有助于教师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也使得预习效果在课堂中得到体现。

二、预习让孩子和老师产生了“同频共振”“同频共振” 是声学中的一条规律,当音质同频率时,一个大型的交响乐团就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和谐乐章。

在数学课堂中,如果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间就会产生认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会出现师生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预习作业,孩子们首先就在心理上做好了学习新知的准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地听讲,而且思维会一直跟随老师,注意力会很集中,这样的听课效率就高。

通过预习,孩子在课堂学习时就有盲目的跟着老师动,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对于教师或其他孩子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进行解答,让孩子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能转化为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了孩子进入“预习——听课——成就感” 良性循环的自主学习。

关于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摘要:作业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对问题的分析中寻求对策,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自信的作业氛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有效作业《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英语作业都是实施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施教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不能忽视英语作业的重要性。

一、英语作业现状的分析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以及对作业现状的观察与反思,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作业量相对偏大、作业内容缺乏针对性、作业不能很好地体现层次性。

认真备好作业,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

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内外布置的作业内容总是抄单词,背课文以及做习题等。

这种作业形式单一,仍以传统的重复、单调的形式为主,而且反复地机械地抄写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感,失去了做作业的兴趣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无法体验英语学习的语用背景,也不能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这对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要求和原则1.英语作业设计的要求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英语作业,让作业过程充满快乐,培养兴趣,培养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作业选材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注意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让学生通过作业来体验语言,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英语作业的设计原则作业的设计布置不是随性而为的,它依据一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作业任务设计要依据教材,围绕教学要求,服务于教学目标。

作业任务必须与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相匹配,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理念

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理念

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理念
语文课前预习作业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设计合理的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至关重要。

首先,语文课前预习作业应该具有针对性。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预习作业可以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或段落的理解和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要注重启发思维。

预习作业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填空和选择题,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还应该注重与生活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感受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最后,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还应该注重反馈和指导。

教师可以在预习作业完成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理念应该是有针对性、启发思维、与生活实际结合并注重反馈和指导。

通过合理设计预习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会 。( 预 习作 业 “ 与 教学 孤 立 化 ” 。)
预 习是 学 生 在 上 新 课 前 的 自主 学 习活 动 过 程 , 对 预 习
置 预 习作 业 的难 易 度 把 握 不 恰 当 , 布 置 的作 业 不 是 太 难 了
的重视 , 以 及 对 预 习 这 一 学 习 活 动 的特 殊 处 理 , 将 直 接 影
响 整 个 教 学 活 动 的效 果 。而 预 习 的直 接 承 载 者 就 是 预 习 作 业 。 预 习作 业 的 设 计 , 是 保 证 预 习取 得 良好 效 果 的 重要 环 节 。那 么怎 么设 计 预 习作 业 让 它更 具 针 对 性 和实 效 性 呢 ? 作 为 一 名 小 学语 文 教 师 , 在 多 年 的教 学 实 践 中 我 做 了 一 些 思考与探索 , 现 总结 如 下 , 请教于大家 。


目前 小 学 语 文 预 习作 业 的 主 要
现 状
学生方面 : 学 生 对 于 预 习 重 视 程 度 不 够 。 表 现 在 部 分
则 教 学 任 务也 难 以 完成 。 预 习 就 只 有 那 么 几 分 钟 , 学 生 最
多只能做到读 一遍课文 , 老 师就进入 了下一 环节 , 对 课 文 的分 析 理 解 , 试 问能 有 几 个 学 生 可 以做 到 独 立 思 考 和创 新
容膨 胀 化 ” 。)
顺序 , 不 知 道 先 做 什 么后 做 什 么 , 预 习 没 有 目 的没 有 目标 ,
当然 预 习 就 达 不 到 想 要 的效 果 。 教师方面 : 教 师 布置 预 习作 业 形 式 化 。主 要 表 现 在 : 第

小周 : 我 相 信 预 习是 有 好 处 的 , 可 是 老 师 只 管 布 置 预

提升初中英语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升初中英语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交通压力的措施 , 再告诉 对文章所描写的旅游胜地的风土人情 、 地理风貌和 他们 ,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做的吗 , “ 读完这篇文章 地方特产有所 了解 , 是学生增 长知识 、 扩大视野 的 你会 有 所 了解 ”再 让 学 生 进行 阅读 训 练 。 评 很好的机会 ; , 讲 教师还可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珍惜现 时 我 又 不失 时机 地 向学 生 讲 明 . 球 上 的 资 源 是 有 在 、 力 学 习 , 取 将 来 有 更 多 的 出 国考 察 、 习或 地 努 争 学 感 领 限的, 如果没 有节 制地开采下 去 , 终有 一天是会枯 参 观 的机 会 , 受 地 球 赐 予 人 类 的视 觉 盛 宴 , 略 竭的 , 那将 是 人 类 的 不 幸 , 因此 不 仅 是 美 国 , 球 人 大 自然 的鬼 斧神工 , 学生更 懂得珍惜 现在 、 地 使 憧憬 都要有节能意识 , 号召学生从小事做起 , : 如 节约用 未来 , 发对 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 激 水 、 电, 对浪费。 用 反 总而言之 . 中阅读理解 材料包 罗万象 . 中 高 其 四 、 利 用 介 绍 性 说 明 文 可 让 学 生 增 长 见 识 见 很多渲染 了一定 的情感氛 围或渗 透 了一定 的德育 闻 。 爱 自然 。 爱 生活 热 热 因 素 , 师 可 充 分 利 用 这 些 阅读 材 料 内容 的 思 想性 教 阅 读 理 解 篇 章 中 有 一 类 是 描 写 某 地 方 尤 其 是 强 化 其 感 染 力 。 教 师 要 善 于 启 发 和 诱 导 , 学生 扩 让 些 旅 游 胜地 的文 章 . 如 有 关英 国 S nh ne的 大 知 识 面 。 会 阅读 理 解 文 章 中所 蕴 含 的哲 理 和教 例 t eeg o 领 文章 , 某省 高考介绍加拿 大国家公 园 B f 班芙1 a( f 和 育意义 , 使学生 的思想在 阅读训练 的同时也得到熏 意大利 Sr no索伦托) or t( e 之类 的文章等 , 这些文章 中 陶和感染 , 既提高 了阅读理 解 的兴趣 , 又受 到情感 也常有较多的生词 和较难懂 的长句 . 属于学生 比较 方 面 的 教 育 头疼的阅读 材料。但这些文章可使学生身临其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作业设计的误区及思考——以“氯气的性质”为例杭州市萧山区教学研究室汤勇311201摘要:先学后教的第一阶段是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教师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同时获取反馈信息。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课前预习作业往往存在对学生的学力估计不足,作业形式不分课前课后的现象。

以高一“氯气的性质”一节课的预习作业为案例,剖析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产生的误区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预习教材;预习作业;误区;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也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实施。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是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教师通过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教师从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获得反馈信息,为课堂内的后教打下基础并提供教什么的依据。

然而,当前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如何甄别先学与后教的内容,如何检测预习效果等,存在着简单化的处理方式,这样造成了学生预习任务过难,过烦,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甚至对预习失去兴趣。

我们认为,这与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笔者曾经参加一节先学后教的研究课“氯气的性质”,执教老师将本节教学内容的预习作业编制成7个预习题,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上课的当天早上收交后批阅。

我们认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以此为例,分析预习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思考。

1.预习作业设计的误区1.1挖空型填空为主,缺少学习方法的引导填空型作业,就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而言,无疑具有较好的帮助作用,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老师喜欢采用的题型。

例如:预习题1:在常温常压下,氯气是一种色,具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大。

在加压情况下,氯气可转化为态,可以储存于钢瓶中,便于运输和使用。

氯气溶解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体积的氯气。

预习题2:氯气能否与钠、铁、铜等金属反应,如果能反应,请分别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铁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铜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氯气与氢气能否反应,如能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这些练习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挖空式的填空题,也是预习作业中最常见的题型,它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本上有哪些知识点,并动手书写以加深记忆。

然而填空题只是停留在知识点的记忆上面,它告诉学生教材中有什么,是一种机械记忆的学习过程,长久以往,容易使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枯燥乏味,养成只知死记硬背,不求理解的学习方法。

“先学”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预习,获得掌握知识的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具有一定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的会学。

如何理解氯气的性质,我们认为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氯气的物质类别,二是它具有这些典型性质的内涵。

由此来分析,预习题中氯气能与Na、Cu、Fe等金属反应,能与氢气反应,只是展示了一个有什么性质的问题,而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是否还有哪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差异在哪里。

所以,如果对上述预习题再进行如下追问,可能更能使学生理解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本质。

①.Cl2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说明氯元素属于什么元素?②.Cl2与Fe反应生成高价化合物,能与不活泼金属Cu反应,说明活泼性如何?③.Cl2能与H2反应,表现什么性质,活泼性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Cl2在物质分类中的特殊类别,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而物质的分类是中学阶段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是帮助理解物质具有某种性质到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能为后续课堂上进一步延伸拓展打下伏笔,在引导之下能较顺畅地推演出Cl2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时,除了H2,还能与P、S等反应的性质。

1.2忽略直观、形象原则,缺少“宏微符”3重表征过程一般来说,预习过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学习过程,尤其高一学生是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进行,有些问题看似很简单熟悉,但对学生来说没有经历课堂教与学的融合过程,仅靠阅读教材,是很抽象的知识,无法理解其内涵。

如:预习题3:氯水的颜色是,氯气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写出氯水中存在的哪些离子,和哪些分子。

所以氯水具有性和性。

预习题4: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新制的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B.新制的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D.氯水放置数天后pH值将变小这里关于氯水的颜色及Cl2与水反应,对第一次接触的高一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经过直观的观察体验,对氯水的颜色是无法预知的,何况教材中叙述:Cl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当学生认为溶解于水的氯气全部与水发生了反应,那么氯水的黄绿色将从何而来。

再者,教材将Cl2与水的反应,其反应产物是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来展示,该栏目是通过4个实验来完成的,但遗憾的是这类探究活动,教材只有活动过程的要求,没有明确现象与结论。

所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推理出氯气与水反应的过程及反应产物是什么,溶液中存在着哪些分子、离子,在逻辑上是存在障碍的。

我们认为,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这符合化学学科的认识活动是在宏微符三个水平上相结合,来深化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过程。

[1]在课堂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形成宏观表象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并获得微观表象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将Cl2缓慢通入到水中,引导学生观察水溶液的颜色变化,这是宏观表征过程。

然后设问:Cl2是黄绿色,氯水是浅黄绿色的,那么Cl2全部与水反应了吗?由此得出氯水溶液中存在大量Cl2分子,这是微观表征过程。

接着完成教材中活动与探究实验,问:①.从实验3的白色沉淀,实验2的pH试纸变红(小于7),Cl2与水反应有什么物质生成?②.从变红的试纸缓慢褪色,到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又可得出什么结论?③.在相同的条件下,氯水中Cl2分子部分与水发生反应,说明什么,这类反应的特征是什么?通过以上实验活动的宏观表征,到问题引导下得出分子、离子的存在情况及各种物质的性质,以获得微观表征,最后完成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的表达,进入到符号表征,能较好地体现氯气与水反应的学习过程。

1.3脱离原有知识结构,缺少思维台阶铺设预习作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氯气的性质单元是学生刚开始系统地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初始阶段,通过自学教材,不可能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如果设计的预习作业综合性较大,或者在知识的迁移上需要多转几个弯,那么就会对学生解决问题造成思维障碍,加大先学过程的学习负担,甚至伤害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预习题5: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有效成分,工业上在使用漂白粉时,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能加快漂白速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失效的化学方程式为。

预习题6:铁与盐酸反应的生成物是,铁与氯气反应的生成物是,将氯气不断通入氯化亚铁溶液中的颜色由色变为色,其反应方程式为。

可以看出,教师能紧扣教材的知识点Ca(ClO)2漂白性的工业应用,以及Cl2与Fe反应生成高价铁化合物。

然而教材本身并没有漂白粉与盐酸的反应,只介绍了Ca(ClO)2在空气中与水蒸气、CO2作用生成HClO的反应式,对于仅通过预习的初学者来说,这里能够通过类比法进行知识迁移,需要先理解Ca(ClO)2与水蒸气、CO2的反应,其内涵是CO2与水蒸气先生成碳酸,该反应是碳酸与Ca(ClO)即强酸与弱酸盐的反应,而盐酸是比碳酸更强的酸,那么当然可与Ca(ClO)2发生类似的反应。

所以,2通过类比思维进行知识迁移,首先得掌握前一个反应的原理。

如果在练习题前先铺设好台阶,消除思维障碍,此题就变成为一个较好的推理解决问题的例子。

1.4用总结性练习题检测预习效果,对学生期望过高预习作业,其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测,而是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帮助其巩固已学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上起一定的作用,同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学习中碰到的难点,并为后续课堂内的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

但如果作业题难度过大、过烦,甚至于将通常出现在总结性评价为主的单元考试中的试题,作为课前的作业题,就会脱离实际。

预习题7浓盐酸和次氯酸钙能发生如下反应:Ca(ClO)2 + 4HCl(浓)= CaCl2 + 2Cl2↑+ 2H2O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制取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①CO2②HCl ③H2O ④O2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揣摩教师在设计此题时,能注意到主干知识的强化训练,在完成上述第1到第6题的作业后,在难度上体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逐步提高到运用知识对复杂问题作出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然而事与愿违,在教师对预习作业的批阅中发现,该题的完成情况不容乐观,不仅错误率很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

分析该题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漂白粉中Ca(ClO)2在起漂白作用时,其原理是先产生强氧化性的HClO是否有深刻的理解;二是浓盐酸不仅提供了氢离子起酸的作用,同时浓盐酸还具有还原性(与制Cl2时相联系);再有,久置的漂白粉变质后的CaCO3与盐酸反应,和HClO的分解等过程的综合。

这会给学生产生烦和难的感觉,对一般学生而言,“跳一跳”已摘不到“桃”了。

事实上,我们认为信息处理题作为形成性为主的练习题并不合适,因为信息处理问题,需要对已学知识进行接受、吸收、整合的过程,同时,从题中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新组合为新的知识块[2]。

因此,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是否具有化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较高要求。

2.对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而预习作业作为引导学生先学过程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自主学习进程的开始阶段,就尤其显得重要。

设计引导得好,对学习效果、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能事半功倍;反之,则学习效率低下,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严重的还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觉性,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笔者认为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2.1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重在问题引导通过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了解大概的知识体系,是预习首先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

例如: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喜欢出的预习题,是通过填空型预习题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

但是学生知其然肯定是不够的,这样的预习只是训练了学生的机械式记忆的学习方法。

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学习的兴趣,巩固已学的知识,逐步建立知识的体系,并为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