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从“道德”到“自得”——中国哲学本体论主体性维度的存在、展开与完成

生 。寂兮 寥兮 , 立 而不 改 , 行 而不 殆 , 以为 天 独 周 可
下母 。吾 不知其 名 , 字之 日道 , 强为 之名 日大 。大 日 逝 , 日远 , 日返 。故 日 : 大 , 大 , 大 , 亦 逝 远 道 天 地 人
德” 为核心的本体论视域。但主体性维度在“ 道德” 视域 的本体 论构建 中并 非 一 成 不 变 , 而是 在 不 断 地 演进 、 深化 和拓 展 。在 这一 进程 中 , 渐透 析 出一个 逐 全新 的“自得 ” 域 , 志 着 中 国哲 学 本 体论 中主 体 领 标 性 纬度 的不 断深 化 、 面展开 和最 终完 成 。 全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社 20 09年第 4期
No 4, 0 9 . 20
J URNAL OF S TH C NA NORMA UNI RST 0 OU HI L VE I Y
20 09年 8月
Au . 0 9 g ,2 0
( O I L S I N E E II N) S C A CE C DTO
状, 无物之象 , 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 , 随之不见 其后 。执古之道 , 以御今之有。以知 古始 , 谓道 是
作者简介 : 苟小泉( 9 8一) 男 , 16 , 陕西礼泉人 , 哲学博 士,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人员 , 副研究员 。
已。 这里 的“ ” 视之 不见 ” “ 、 听之不 闻” “ 之 不得 ” 、抟
就是说 , 道” 于人, “ 对 像冬天涉 足江河, 像提 防四 邻, 像做客, 像冰柱消融 , 像质朴 的素材 , 像山谷 , 像 浑厚 的水 , 等 , 子 对 于 得道 的描 述 虽 然 微 妙 玄 等 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主题阅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立足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贡献,把世界马克思主义推进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回答不同的理论主题。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时代主题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下篇,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阶段,中华文明进入全面复兴时期。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百年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实践,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时代的呼唤,实践的基础,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人类进入21世纪,处于两个时代的交界点。
从国际上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然处于马克思所说的大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十月革命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较量,伴随着中国引领全球化,世界历史的天平开始向社会主义倾斜,社会主义再次成为人类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文明依然是人类文明的归宿。
资本主义虽然经过多次自我调整,但是其基本矛盾没有改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再次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困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守正创新

观。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经典文本为主要依托而流传下来,是以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智慧及丰硕成果的经典文本,便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依据。
时代变迁,价值永在,在时空流转中,它们的理论意义及学术价值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常研常新,是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思想矿藏,愈发折射着真理之光。
经典文本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最根本、最可信、最贴近的研究之路,使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成为可能。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解读与重新思考已成为热潮。
新时代,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人挖掘与重新研读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容易忽视客观文本事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或思想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主观性诠释,导致了对文本内容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充分解读甚至误读,事实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它不会主动投向研究者的怀抱,相反地,事实往往在层层迷雾的遮蔽下展现出“虚妄的真相”,这也是研究者理论准备不足和哲学视野不够的显现。
其二,为 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研究者刻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中寻找“时代药方”,呈现出过度解读甚至曲解的研究倾向,不是从文本整体思想出发,而是基于现实利益需求从中探求能支撑其观点的只言片语,不加限制地使用文本中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范式,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割裂。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问题或现象都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视野、研究态度及研究方法等密不可分。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既有观念或思想容易为研究设限,使研究者看不到“隐匿”于视野之外的重要事实。
例如,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时,学者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之后所著的文本上,事实上,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诗歌、剧本和小说等作品因文体形式、探究议题和思想内容等与其他著作有较大差异,而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当代中国哲学主体性思潮基本思想理论状况述评

Fb20 e.02
v 型 (,
当代 中 国哲学 主体 性 思 潮 基 本思 想 理论 状况 述评 。
傅 国强
( 内蒙 古农 业太 学 社 科 部 , 蒙古 呼 和 浩 特 0 0 0 ) 内 1 00 [ 摘 要 ] 当代 中 国的 哲 学 研 究 中 . 在 出现 了一股 强劲 的王 体性 思 潮 。这 胜 学 术 热潮 围 绕 哲 学各 个 领 域 的
实践主体 综合 “ 事实认识 ” “ 和 价值认 识” 划 未 来实 规
践活动 的对 象、 件 、 条 方法 、 骤 、 步 途径 、 过程 和 结 果 的一种观 念 ; 它是 理性 认 识 与 改 造 世界 实践 活 动 的
( 者 简 舟 ] 国强 (9 0 )男 , 作 傅 16 一 . 阿蒙 古 赤 峰 ^ , 内蒙 古农 业大 学副 教 授
主 体 性 问题 , 行 了浑 ^研 究 和 持 久讨 论 , 得 1丰啊 的 思 想理 论 成 果。 但是 , 究 中也 出现 不 少 有 失偏 颇 的 进 取 研 观 点 , 易 引起 思 想 蔼乱 。 对 于这 股 思 潮 的 基 拳 思想 理 论 状 况 需 要做 出恰 当 的评 价 , 有 利 于哲 学 主 体 性 问 容 以 题 的 研 究沿 着正 确 的 思 想轨 道 继 续 前 进 。 [ 键词] 学; 关 哲 主体 性 ; 体 性 原 则 主
方面 , 在客观性 原则之外 提 出了主体 性原则 , 阔了 开 哲学视 野 , 跃 了学 术 气氛 主体 性 原 则 已成 为多 活 数同 志进行 哲学 思考和研 究的 一个 基本原 则。另一 方面 , 围绕哲 学各 个领 域 主 体性 问题 的深 入 研 究和 持久讨 论 , 得 了丰硕 的理论 成果 , 取 弥补 了马克 思主
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需要实现三大突破

识 。 因此 ,现在 的 问题 是 :究 竟应 当如 何创建 中国哲 学 的新范 式与 新形 态 ?笔者 认 为在 当今 中西 方
哲 学逐渐 会 通与 融合 为世 界哲 学 的大趋 势下 ,创 建 中 国哲 学 学科新 范 式与新 形 态 ,必须 以 回归 中 国
不 同的范式 和形 态 ,谈 论 的 问题 可 以有 很 大 的 差 异 ,甚 至 是 “ 辕 北 辙 ” 南 ,但 在 这 点 上 都 是 一致
的 。这 也是 中西 方哲 学 的共 同特征 。
哲 学之 所 以可能 ,从 目前 来看 主要 有 两种并 不 矛盾 的解 释 1
其一是 “ 性 ” 解 释 。按 照 高清 海 先 生 的观 点 ,形 而 上 学 之所 以可 能 ,就 是 因 为人 的 自我本 人 性 使 人永远 处 在奔 向 “ ” 的生 成 和 发 展 的过 程 。 人是 不会 满 足 于 既成 的存 在 和 既有 的生 活 的 , 人 总要追 求更 高 的存在 ,奔 向更 高 的生 活 ,从 有 限进 人 永 恒 。这 就 是 人 的不 断 超 越 自我 的 “ 而 上 形 学 ” 本性 。人 的本性 反 映在哲 学 上 ,形 成 了哲 学 理 论 的形 而 上学 性 质 。哲学 的形 而 上 学 是 人 对 自 身存在 和本 性 的终极 信念 与关 怀 ,它是 使人 得 以安 身立命 的最 高精 神 支柱(。哲学 在 本 性 上属 于形 墨 ) 而上学 的理 论 ,这 是哲学 与科 学 理论 的根 本 区别 ,无论 是西 方哲学 还 是 中国哲学 在这 一 点上都 是一
主体性哲学

主体性哲学:主体性指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常与“实体性”相对,核心是人的能动性问题。
[1]主体性哲学广义上可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变革的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主体与对象二元对置地区分。
主体性哲学自笛卡尔始,笛卡尔拒绝承认以往的任何可靠判断,批判性怀疑地追问绝对的实存。
他将“我思”作为绝对的、不可怀疑的实存,认为人是思维的存在,思维产生于人的内心,而全知全能的神——上帝是思维的创造者,上帝就是笛卡尔将观念的源头追溯至顶点的“第一观念”。
同时为避免唯我论倾向,他将上帝从“我”心中移除,思维的源头也随之外迁。
上帝的观念优先于小我的观念,小我之中有限的实体性无法理解上帝的无限性。
关于上帝是如何将思维放置于小我内心,笛卡尔简单地认为“硬塞给我的”、“与生俱来”的。
而贝克莱将主体外延扩大,认为“一切的心灵”作为主体,推广为一种更广泛的永恒精神之中,并通过感知连接主体和对象,认为“存在即被感知”,将主体性哲学向前推进一步。
但他否定了物质的独立性,并将自然秩序归因于上帝的心灵活动。
贝克莱之后,休谟则彻底否定因果性、精神实体的存在,甚至将上帝看做是心灵将善良和智慧扩大后产生的结果,动摇了主体性哲学的根基。
康德试图从休谟那里挽救主体性,他将主体性置于形而上的层面,形而上知识的源泉不是经验,而是先天知识,或是出自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涉及到三个问题——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朽,康德试图从自然神学、宇宙论、本体论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都失败了。
无法证明最高存在者的存在,也就无法完成主体性的的先验性安置工作。
康德所做的努力反而促使了主体性哲学的坍塌。
尼采否定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的出现是出于一种心理学的需要,源于人类思维的根本性错误,是人类思想力和判断力完善的产物。
尼采将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为意志,但并未说明意志的来源。
胡塞尔则批判了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用个体心灵代表绝对自我的心理主义倾向,并试图用主体间性解决问题,在主体中寻求本体的可能性被胡塞尔扼杀。
现代化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

S p 20 e .0 2
现 代 化 语 境 中 的主 体 性 问题
王 义 军
( 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 社会 科学部 , 北京 10 8 ) 0 0 9
摘
要 : 学是 自己时代 精神的精 华 , 学的主题 总是相 对 于一 定的 时代 并在一 定的 时代 中才能 凸显 出来 对 于 哲 哲
的西 方 列强 , 新人 士 和 革 命 家 们 开 始 意 识 到 中 国 维 “ 贫积 弱 ” 现 实 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固有 缺 陷 之 间 积 的 的 内在 联 系 , 积 极 主 张 从 器 物 和 制 度 层 面 向西 方 在 学 习 的同 时 , 哲 学 上 , 开 始 强 调 主体 能 动性 , 在 则 批
判“ 天人 合 一 ” 主流 传 统 , 示 出 向西 方 哲 学 积 极 的 显 靠拢 的姿 态 。谭 嗣 同 认 为 , 天 子 ” 挟 一 天 以压 天 “ “
下 ” 用 “ 命 ” “ 理 ” 制 人 民 , 世 间 “ 不 平 , 天 、天 压 是 至
等之 事 , 人 得而 戮之 ” 世 俗 小 儒 , 人 。“ 以天 理 为 善 ,
当代 中国人所 处社 会 时代 的定位 , 是确 定 当代 中国哲 学主题 最根 本 的参 照 系。 由于 中国的现 代 化 目标 远 未 实 应
现, 人的现代化 任重 而道 远。 因而, 就我们 所处 时代 的客观要求 而言 , 学的主体性 原 则仍是 需要 我 们积 极与之 展 哲
开 对 话 的 哲 学传 统 。 这 一 传 统 所 蕴 含 的理 论 意 义 和 实 践 价 值 尚 未 充 分 显 现 出采 , 主 体 性 ” 个 话 题 不 能 轻 言 “ “ 这 终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主体性问题自80年代初起,首先在我国哲学界凸起,然后迅速地渗入各相关的学科领域。
仅从哲学界来说,它最初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为人们所关注,继而又向两个领域深入具体地分化、发展。
一个是认识论领域,一个是社会历史观领域。
随着研究的进展,主体性问题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和现实中的意义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中其自身的差异性,使得主体性问题又成为目前理论界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说,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主体性的概念,其中,主体的自由度和交互主体的研究是对主体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主体性原则,首先在这个原则能否成立的问题上有争论,其次在同意主体性原则成立的学者中对主体性原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二是关于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
关于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其一,主体性的物质前提。
在这一问题上,一些学者与坚持主体性哲学的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些学者认为,主体性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体论化”为名,否定主体性的物质前提,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其二,主体性和受动性。
这里事实上如何正确认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的问题。
三是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从而大大加深了对认识活动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解。
四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主体性问题。
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比认识论领域更为复杂,围绕着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学者们主要探讨了选择论与决定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问题。
这其中,选择论与合目的性强调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而决定论与合规律性则强调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性因素。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关于主体和主体性原则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其一是主体性的概念,其中,主体的自由度和交互主体的研究是对主体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其二是主体性原则,首先在这个原则能否成立的问题上有争论,其次在同意主体性原则成立的学者中对主体性原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孙正聿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文摘》
【年(卷),期】2022()6
【摘要】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哲学中的中国”。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坚持立德立言和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的形态变革,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孙正聿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法哲学“新道统”的批判性重构——评魂敦友新作《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反思与建构》
2.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主体性问题的哲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3.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重建
4.论当代中国哲学主体性思潮兴起的必然性
5.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如何可能——关于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前提性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