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中国哲学发展成就与时代担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
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等。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争斗;庄子则提出了“自由自在”、“逍遥游”的观念。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行动,儒家学说受到了压制。

然而,汉朝时期重新重视儒家学说,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此后几个世纪里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说。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转折点。

道家、佛教等思想逐渐兴起,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冲击。

荀子和王充等儒家思想家反对佛教的来临,而道家思想与佛教形成了一些契合点,并出现了新的哲学理论。

4. 唐宋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儒家学
说再次成为主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朱熹的理学成为主流,并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同时,佛教和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儒家的创立和兴起、
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之一,其诞生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宋明理学自起源至成熟经历了约两百年的漫长岁月,其始于宋代文治时期,兴盛于宋代政治经济兴旺的时期,至明代曾国藩派得到天下朝廷的支持,成为当权者的政治理念,并在晚明进入了其收尾期。

在宋代,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和讲义,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在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兴起,并对理学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和光彩。

二、宋明理学的理论思想宋明理学贯穿着“理”的思想,将儒家经典中的“道”、“理”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阐释。

通过对“道”的探究,宋明理学强调了“正道”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遵循正确的道路,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同时,宋明理学还注重“心”的作用,认为一个人的心境直接关系到其行为和命运的走向。

因此,宋明理学在强调学习的同时,也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了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感知和控制,在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理解内部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状态。

在他看来,“心即理”,即人的心境和理的关系密不可分。

他采用“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人要通过自我进化和完善,进一步审视自己、走向道德的境界,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三、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宋明理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在于,它的理论可以深刻地指导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和思考。

宋明理学追求的“正道”是指正确的人生选择和道路,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当代社会充满了种种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人生选择和方向,可能会失去自己的道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同时,宋明理学注重了人的心理健康,提倡心灵和情感的掌握和表达,这对于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情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生活的质量。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僧的四项工作:
❖ 一:翻译佛经 ❖ 二:“格义” ❖ 三:诠释般若学 ❖ 四:组建僧团
3)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
❖ 四大宗派: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 禅宗:慧能(638—713)——《坛经》 ❖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固有哲学融会贯通的
产物,大量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 ❖ 禅宗把佛教的超越本体改造为内在本体,使
2)汉唐的经学
❖ 儒学被立为官学:
❖ 搜寻整理儒家经典,保存文化遗产; ❖ 采取神学化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威,推行儒学; ❖ 采取注疏方式树立儒学权威,提高儒家学术地位; ❖ 借助政权力量维护儒学权威,使儒学意识形态化。
2)汉唐的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
❖ 今文经:儒生口述、用当时的文字记录下来的经书。
3)宋元明的理学(道学 )
❖宋明理学三大流派:
❖ 程朱理学:发端于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 ❖ 陆王心学:发端于陆九渊,王阳明集大成 ❖ 张王气学:发端于张载,王夫之集大成
4)清初理学的转型
❖ 朴学:注重研究儒家经典,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
的学问,一反宋明儒家学风;
❖ 考据学:擅长考据,使考据学在清代长足发展; ❖ 新汉学:承接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
❖ 3)张王气学:
❖ 张载(北宋)——王夫之(明末清初)
❖ 一、先秦子学 ❖ 二、两汉经学 ❖ 三、魏晋玄学 ❖ 四、隋唐佛学 ❖ 五、宋明理学 ❖ 六、清初实学
二、三教概观
❖ §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1、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3)魏晋玄学
❖ 玄学不是老庄哲学的重述,而是儒道合流的 产物;玄学家借鉴道家的理论思维成果,试 图帮助名教走出困难境地。

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中国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墨家重视爱和公平,法家则强调法治和社会秩序等。

这些思想都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哲学为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例如儒家思想的“仁爱”、“中庸”等理念,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等,这些思想都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也提供了许多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思考,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等,这些思想拓宽了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中国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哲学智慧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并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的智慧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的价值和影响力将继续发挥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社会治理、人生智慧等方面探讨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哲学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了解决之道之一。

只有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哲学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和提升,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并对社会风气、家庭伦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道德危机和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哲学所强调的道德伦理观念成为了人们反思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哲学关注社会治理和政治哲学,提出了许多社会治理的思想和原则。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强调政治权力应当为民众谋福祉,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中得到了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国哲学的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对于探索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中国哲学也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追求人生的意义。

例如,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满足。

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提供了应对焦虑和压力的重要思考方式。

而佛家思想则关注人生的痛苦和解脱,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的修行方法,对于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具有深刻的启示。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社会治理和人生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财富。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4年高考政治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第一辑专题1

2024年高考政治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第一辑专题1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背景材料】2024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倡议召开的这一文明盛会,汇合了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

大家共聚一堂,为推动亚洲文明发展,升华人类文明沟通互鉴集思广益、共谋将来。

在主旨演讲中,习主席提出了亚洲人民对美妙生活的三个期盼和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点主见。

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集中反映了亚洲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深刻回答了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充分体现了中国立己达人、协和万邦的大国担当,对共创亚洲美妙将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具重要指导意义,引发与会嘉宾持续不断的雷鸣般掌声。

国际舆论对此共鸣剧烈。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黄河、长江的广袤流域,恒河、印度河的肥沃平原,还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丰沛水系……各种文明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成就了今日亚洲文明的多姿多彩,也为世界文明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壮美篇章。

“文明因多样而沟通,因沟通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规律。

让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推动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共生共存、相得益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沟通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共同创建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

【考点链接】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应对经济全球化。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亚洲各国人民要远离贫困、富足安康,各国要合力推动开放、包涵、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消退一些国家民众依旧面临的贫困落后,共同为孩子们创建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华蜜和快乐走进每一个家庭。

2.坚持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非常重要的阅历就是放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假如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丢失朝气活力。

时政热点分析哲学角度

时政热点分析哲学角度

时政热点分析哲学角度一、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认识论:1.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标准是实践,认识的动力是实践,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辩证法:联系观: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发展观:要坚持走曲折的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强调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下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主题,它涉及到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议题。

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当代实践,探讨中国哲学思想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一理念源自于《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强调宇宙间万物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在这种哲学思想中,人与天地万物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命运与宇宙命运是统一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意识到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颗星球上,共享着同一片蓝天和同一片绿水,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仁爱”与“和谐”。

《论语》中就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和而不流”等关于仁爱和和谐的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善与合作,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倡导互利共赢的理念,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天下大同”与“天下为公”。

这一思想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主张世界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共同承担起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着种族、宗教、地区等各种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天下大同”为理念,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思想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张志强
编者按:70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以来,这一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时代挑战、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入新境界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方法愈加科学有效,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研究情况与进展
7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可以说遵循着两条相互配合的路径。

一方面,在中西哲学比较视野下,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回应时代问题,力求从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生发出面向时代的文化。

正是遵循这两条路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研究主题和领域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视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得到深入发掘,从一般思维规律的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揭示。

同时,着重从理解中国革命的视野出发,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国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原汁原味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宋明理学研究、经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

中西、古今关系以及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焦点。

在这种思想氛围下,现代新儒学成为一个时期的学术热点。

近些年,以国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群体日益壮大。

经典解释、工夫实践的内在视角、文献学与学术史的研究路径等,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元景观。

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学术主题的转移实际上是学术深化发展的必然,中国哲学学科在学术主题的转移深化中不断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学科体系日渐完善。

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学科涵盖从先秦至明清各断代哲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比较哲学、经学、礼学、三教关系等多种专题性研究方向,学科体系日益完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宋明理学研究是中国哲学学科中发展最为充分的。

随着大批文献的出土,中国哲学学科的出土文献研究日益繁荣。

近年来,礼学研究伴随经学研究的兴盛成为学科热点。

大型古籍文献的集成和项目整理开始汇聚学科力量、集中展现研究成果。

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设立一大批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一系列专题性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华孔子学会相继成立,更为促进中外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交流互动,推动国内学术界的联动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
等专业期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中国哲学研究论文,对学术话题的引领、学术研究队伍的培养、学科领域的开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学科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学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有力推动了中国哲学学科发展。

中国哲学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

中国哲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世界各国发展、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哲学智慧。

此外,中国哲学界积极参与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价值,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价值论基础。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哲学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书斋,走进企业、社区和中小学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成为推动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存在问题与不足
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一些瓶颈性问题。

专业化与细碎化并存。

就整体而言,随着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和碎化问题。

少数领域的研究以专业化名义囿于学术的自我生产中,在以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欠缺。

复古和泥古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哲学日益成为社会文化领域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热潮中,中国哲学对传统的研究和传播如何克服复古和泥古问题,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面临的考验。

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

中国哲学尚缺乏从深厚的学理出发,全面深入回应时代关切、解答关涉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国哲学学科介入现实的能力还需提升。

跨学科视野和问题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受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制约,中国哲学研究界以问题为导向整合该学科不同领域的意识较为淡薄。

这导致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国主体性长期不强,中国学者掌握的话语权还不够充分。

时代使命与担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讲出中国哲学的道理,为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学理支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从学理上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关键在于从学理上强化中华
文化的主体性。

对中华文化基本发展脉络的揭示和总结,对中华文化发展理论的探索,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的重要任务。

中国哲学研究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偏执,加强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深刻阐明中华文化长期延续的内在机理,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而这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智慧滋养。

中国哲学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使之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积极回应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

中国哲学是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哲学体系。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中国哲学研究要围绕新时代的哲学主题,紧扣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变革作出哲学阐释,为中国发展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积极回应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诉求,发挥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作用。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参与世界哲学对话,努力发出原创性的中国哲学声音。

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张志强
原标题:中国哲学发展成就与时代担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