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杜牧的文言文及翻译

杜牧的文言文及翻译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之晚节者也。

其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年五十有四。

牧之少好学,尤工诗赋,其诗多抒怀咏史,感慨时事,辞藻华丽,意境深远。

世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写清明时节之景,行人奔波于途,心绪烦乱,欲借酒消愁。

诗中“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等句,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又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诗描绘了秋夜之景,银烛映照下的画屏,流萤在夜空中飞舞,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诗中“银烛”、“流萤”、“牵牛织女星”等意象,富有诗意,令人陶醉。

再云:“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此诗以秋水、长天、落霞、孤鹜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牧之诗风多变,既有豪放激昂之作,又有清新婉约之篇。

如《赤壁》一诗,写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气势磅礴,感慨万千。

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又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荒淫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

翻译: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朝晚期的文学家。

他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四年,享年五十四岁。

杜牧自幼好学,尤其擅长诗歌和赋文,他的诗作多表达个人情感,歌咏历史,感慨时事,文辞华丽,意境深远。

世人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的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路上的行人奔波劳碌,心绪烦乱,想要借酒消愁。

诗中的“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等句子,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他又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自宣城赴官上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前言】《自宣城赴官上京》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两联追忆往事,直言诗人诗酒放浪的生活。

颔联接连反诘,进行自我否定,似有痛悔之意,与诗题相合,有振作起来,不负往日抱负之意。

尾联又回笔写“挂冠”之事,以为身处官场只会虚度光阴,耽误去“访旧游”。

此诗一波三折,平地骤起波澜,回肠荡气,抒发了诗人有志作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迹山水青楼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

【注释】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

十过秋:十多年。

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指宣城。

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

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翻译】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赏析】这是一首七律,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联两句,作者概写在宣城的十年美好生活。

“潇洒江湖十过秋”,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833年(唐大和七年),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解析:选B B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答:解析:“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如何写景”“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

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注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

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01《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赏析】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

作者回想往昔扬州幕僚生活那段失意的日子,竟像是大梦一场,放浪形骸,蹉跎时日,简直荒唐太甚。

但仔细想来,诗人的醉生梦死的扬州生活,很大程度与他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者通过追忆与感慨,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以及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扬州在唐朝是数一数二的繁华大都市,其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商贾云集,笙歌不断,俗话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在当时的人眼里,扬州可谓“仙境”。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三十一岁的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请,从宣州(今安徽宣城)来到扬州,在牛僧孺的幕府中担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后又转任掌书记。

这段经历,让大才子杜牧留下了众多诗篇。

02《赠别》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03《赠别》二首之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这是赠别一位歌姬的诗,歌姬还是妙龄少女,正值美好年华,以歌姬之美更衬离别之情。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颇有几分同是风流才子的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味道。

04《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韩绰是他在牛僧孺幕府中的同僚,二人交情甚好。

当年在扬州的诗酒风流中,当然少不了韩绰的陪伴。

本诗是写于离开扬州以后,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旧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结尾充满了情趣:扬州的月色如此美妙,你在哪听妩媚女子吹箫呢?杜牧这种风流多情的性格,即便是后来作了御史一直不改。

大和九年,杜牧当上御史后分司东都,在洛阳任职。

兵部尚书李愿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声色犬马,穷尽豪奢。

有一次,他设盛宴招待朝中大臣和各界名士,因杜牧是监察御史,未敢请他。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相同的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2023年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翻译:香草铺满芳洲,空气中漂浮着游丝。

她款款而来,步微履细,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见的脚步。

他迎身上前,只见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顾无言,唯有脉脉深情。

微风吹拂着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回首过去游玩处,举头四望,群山成列。

事隔经年,她现在是在某处花丛中的朱门深院内,还是在何处?春意将尽,梅子也已半黄,傍晚时分,疏落的雨丝透过帘幕送来的阵阵清寒。

魂断了,就托付给步程匆匆的春天,一块带走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赏析赏析:这首词写相思之情。

上阕记述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情景,下阕写男主人公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盼望。

诗人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怀,全词意蕴悠长,情余言外。

开首二句写景。

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湖波微起,荡漾涟漪,芳气郁郁,秀色青青,在这幅春景图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女子。

“罗袜尘生步”是形容她步履的轻盈,也带出她体态的优美。

见到恋人的到来,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

“迎顾”二字,既表现了他的行动,也体现了他的心情。

接下“整鬟”,说明她已经过精心的打扮;“颦黛”表示她正忧愁不乐。

在如此的美景之中,见到自己的情人,应该十分喜悦才是,然而她却紧紧颦着双黛,这就表明她那黯然销魂的神情。

临别之际,按理说应是“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的情景,而他们却“脉脉两情难语”。

“脉脉”有含情欲吐之意,既然有千言万语的柔情蜜意,而又觉”难语”,这就把他们绵邈凄婉的情态描摹得极为深致。

接着,诗人通过愁的象征一一柳絮的描写,进一层地道出了他们伤感的情怀,并直接逼出”人南渡”,点实词意,结束上阕。

过片以“回首”一气贯下,写对恋人的追念。

潇洒的古诗词

潇洒的古诗词

潇洒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潇洒的古诗词:●唐代杜牧的《自宣城赴官上京》: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宋代毛滂的《烛影摇红·松窗午梦初觉》: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

床头秋色小屏山,碧帐垂烟缕。

枕畔风摇绿户。

唤人醒、不教梦去。

可怜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处。

●宋代王安石的《清平乐》:云垂平野。

掩映竹篱茅舍。

阒寂幽居实潇洒。

是处绿娇红冶。

丈夫运用堂堂。

且莫五角六张。

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夜境》:晴空星月落池塘,澄鲜净绿表里光。

露簟清莹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

无人惊处野禽下,新睡觉时幽草香。

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

●宋代魏夫人的《系裙腰》:灯花耿耿漏迟迟。

人别后、夜凉时。

西风潇洒梦初回。

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

肠欲断、泪偷垂。

月明还到小窗西。

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唐代韩溉的《竹》: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阴覆翠苔。

●宋代杨无咎的《水龙吟(雪)》: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

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

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

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

这身在、广寒宫里。

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

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

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重九席上作)》:戏马台前秋雁飞。

管弦歌舞更旌旗。

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

倾白酒,绕东篱。

只於陶令有心期。

明朝重九浑潇洒,莫使尊前欠一枝。

●唐代白居易的《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

但知潇洒疏朝市,不要崎岖隐姓名。

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

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过此生。

●宋代蔡伸的《水调歌头(用卢赞元韵别彭城)》:醉击玉壶缺,恨写绿琴哀。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的唐诗鉴赏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的唐诗鉴赏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的唐诗鉴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的唐诗鉴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杜牧诗鉴赏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诗一开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暖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

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啸,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分别时的气氛。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

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路。

“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

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湛碧,景色美妙。

“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

“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点,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这里以形象化描写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

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分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
《自宣城赴官上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前言】
《自宣城赴官上京》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两联追忆往事,直言诗人诗酒放浪的生活。

颔联接连反诘,进行自我否定,似有痛悔之意,与诗题相合,有振作起来,不负往日抱负之意。

尾联又回笔写“挂冠”之事,以为身处官场只会虚度光阴,耽误去“访旧游”。

此诗一波三折,平地骤起波澜,回肠荡气,抒发了诗人有志作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迹山水青楼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

【注释】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

十过秋:十多年。

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指宣城。

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

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翻译】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联两句,作者概写在宣城的十年美好生活。

“ 潇洒江湖十过秋”,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833年(唐大和七年),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835年(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837年(唐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内调为左补阙,春天告别宣城,整整十年。

这十年间,杜牧公务之暇,呼朋唤友,天天喝酒,游山玩水,赏曲听歌。

“酒杯无日不迟留”,是说作者没日无不饮酒赋诗,“不迟留”,即“不停留”。

十年美好生活,值得回味。

诗“萧洒”两字领起,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也为全诗定下了自由自在的基调。

第二层,中间四句,对宣城十年美好生活的具体回忆,表达离对宣城的不舍之情。

颔联“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在宣城游山玩水、拂柳踏歌的欢快生活。

自唐以后,宣州城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还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云齐(以谢脁《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澄江(宋时建,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故作者说“谢公城”。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一带的著名歌女,才情独具,容貌绝美,其家门前种植着很多杨柳。

那些春风杨柳在浩瀚时空中飘拂了三百多年此泛指名歌女。

作者在谢公城尽情游玩,并在宛溪、句溪嬉戏,醉卧溪边,梦惊游迥,并出入歌楼,把歌问盏,时有“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溪柳有感》)的景象。

颈联“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
襟韵一生休?”,道出了作者对这自由生活的无限怀念。

“千里云山何处好?”是一个疑问句,“云山千万里”,哪里好呢,说是“疑问”,实际上诗人心中早有答。

“几人襟韵一生休。

”这是一个感叹句,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说是没有多少人的襟怀韵致而能与山河一样开阔、美好。

而我,在宣城的十年,算得上啊。

作者在这里用否定来作肯定。

第三层,尾联两句,写对自己前去做得如不如意,还是要回来重游故地的,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宣城的念念不舍。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 “尘冠挂却”是指辞官的意思。

作者说,假如将来有一天,官做得不如意,辞去官职,抛开政务,还要来与人们促膝谈心,家长里短。

到那时,我还会回来的,再来和大家相聚,故地重游。

这首诗自始至终,表达诗人对宣城的眷念、不舍之情。

在写作上诗人首先将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形态和生动形象,加以概括,表达主观上的情感波谰,集中而凝练。

中间引兴托喻,借物抒怀,抒发自己宣城许许多多的美好记忆,进一步表达对宣城的眷念。

最后,作者的思路开阔,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想象丰富,自由洒脱,又不偏离主题,再一次表达对宣城的不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