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简介
杜牧的资料

杜牧的资料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说自己的创作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表明了自己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
下面就是有关诗人杜牧的详情介绍,欢迎阅读。
杜牧- 人物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杜牧的个人简介

杜牧的个人简介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
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
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资料《杜牧的诗》。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牧简介

杜牧简介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他被后世称“杜樊川,也被人称“小杜”,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
人们歌颂他,爱戴他,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牧。
【诗人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文学成就】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人物生平】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杜牧的生平介绍

杜牧的生平介绍杜牧的生平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
杜佑之孙。
唐代文学家[27]、大和进士。
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的生平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牧的生平介绍篇11、生平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开成四年(839年)回朝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为杜樊川。
2、作品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他的古诗受杜甫影响,多写社会政治题材,如《感怀诗》、《郡斋独酌》等。
他还善于用绝句的形式讽咏史事,寄托怀抱,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
《阿房宫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它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唐代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大和年间任幕僚时,写了《罪言》等重要的论文。
他还注重研究军事,曾为古代兵书《孙子》十三篇重新作注,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对唐代兵制的沿革、唐王朝与藩镇斗争的军事形势及有关战例,作了较为透辟的分析。
著有《樊川文集》。
清人冯浩有《樊川诗集注》。
3、评价杜牧继承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愤慨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统治者的掠夺骚扰。
后人把他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比他小十岁,很欣赏他的为人和诗篇,曾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杜牧以七言绝句著称,以咏史抒怀为主,创造了晚唐诗歌的高峰,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杜牧的生平简介杜牧唐朝乃至整个古代有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
杜牧,字牧之,所以也可以叫他杜牧之,晚年一直住在樊川的家中,号樊川居士,由于是家里的第十三个孩子,也称“杜十三”。
杜牧读书勤奋,从小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文才,而且关心国家边防之事,仔细研读并注解了《孙子》这本书,自己也会写一些策论文书。
其中的一篇平虏策论得到了当朝宰相李德裕的认可,被运用到了实际中,还取得了成功。
公元822年至839年,杜牧不断涉足政事,在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到各地任职。
期间,杜牧当过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膳部员外郎等职。
公元842年至847年,杜牧处于外放状态,在地方担任刺史。
晚年的杜牧最终回到了长安,住在樊川,一直到去世。
杜牧的诗杜牧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豪迈,一种偏向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
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平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杜牧能在日常景观中发现独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调最切合的意境,并通过画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托,赋予诗歌生的灵性,对自然的歌颂也是杜牧自身抱负抒发的体现,诗中往往也蕴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实的感受。
在诗歌的表达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事,也正因为如此,杜牧的诗又有豪爽俊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这与他擅长用比喻、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活用对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联系,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通过散文的形式夹杂着议论,杜牧的诗成为后人学习的目标。
杜牧简介

杜牧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
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 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古代诗人杜牧

古代诗人杜牧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诗人杜牧吗?关于古代诗人杜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人杜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诗人杜牧的人物简介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成就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
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
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药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
"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西平、张田所著的《杜牧评传》在介绍杜牧生平思想时,突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抱负,论析了他重兵,知兵,善于用兵,而重兵又恰恰是为了去兵的观点。
吴在庆的《杜牧论稿》也论及杜牧的政治思想,认为杜牧既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揭露社会弊端,以济时救国为己任的爱国者,也是一个同情民生疾苦、爱护百姓的诗人。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杜牧思想的探讨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
葛晓音的《杜牧和他的诗歌》就深入探讨了杜牧的思想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葛晓音认为,杜牧与其他晚唐诗人不一样,杜牧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还充满信心,存在着很乐观的幻想,这种理想的依据主要是贞元、元和年间的“中兴”给他的幻觉,同时诗人所经历的文、武、宣三朝暂时稳定的局面也给了杜牧这种希望。
杜牧以为既逢“明主”,就有可能实现恢复贞观之治的理想。
杜牧理想的中心内容是“扫洒”“腥膻”和“凶狠”,收复“燕赵”和“河湟”。
杜牧对政治的信心还与杜牧对皇帝的幻想有关。
出于这种幻想,杜牧对朝廷所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政绩都有强烈的反应。
尽管杜牧对皇帝的颂扬客观上也起到了歌颂升平、粉饰现实的作用,但在晚唐大多数士大夫醉生梦死、悲观颓废的当时,杜牧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较为难能可贵的。
文章还分析了杜牧与李商隐对待甘露事变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杜牧之所以对甘露事变后宦官造成的政治恐怖只字不提,反而称作“重云开朗照,九地雪幽冤”,主要是因为杜牧迫于当时宦官的势焰而畏惧退缩所致。
作者最后总结道,“杜牧作为这一代优秀诗人之一,在暮霭沉沉的晚唐诗坛上投下了最后一道理想的光辉。
如果说李商隐诗的感伤色彩反映了唐亡以前人们所普遍感到的没落情绪,那么杜牧的豪壮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夕回光返照阶段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
”
董其昌: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18]
叶奕苞:牧之书蒲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
崔郾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
此时吴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
杜牧像
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
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
吴老看见崔郾,把崔郾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
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解读: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
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