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故事
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

导语: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个大诗人并称为“小李杜”。
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用他的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个大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可不幸的是,杜牧的性格不太适合官场土壤,他因不屑逢迎权贵,长期被人排挤,生活很不得意。
而幸运的是,正是杜牧的失意,为中国文化留下很多华章。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从万千儒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进士;不久,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等职。
在京城做了几年的打杂工作,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听闻杜牧的才气,就征召他来扬州做幕僚,工作是处理公文。
杜牧工作清闲,有时闲的无聊,便去青楼消遣,于是有了牛僧孺派兵保护杜牧去妓院的故事。
杜牧在扬州活的很潇洒,诗写得也很飘逸,这大概是得益于他身边的那些歌妓。
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
但事实是,杜牧却把政治家设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写诗只是偶尔的消遣。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读书之余,特别关心军事,后来还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此深刻直白的自我谴责,不是一般士大夫能做到的。
然而杜牧在政治上却屡屡碰壁,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东都洛阳的监察御史,其后又转任地方和中央多个岗位。
当时,统治集团中拉帮结派的现象很严重,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特别激烈,杜牧因与牛僧孺关系比较铁,被李德裕划为牛党,在中央很受排挤,这让他很郁闷。
乌台诗案故事梗概200字

乌台诗案故事梗概200字
乌台诗案是指唐代诗人杜牧被牵连入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杜牧任乌
台时,杨贵妃被废黜后,杜牧便将悲愤之情倾注于诗中,写下了《秋夕》
一诗。
然而,这首诗被当时的官员陈羽听到后,误以为其中寓意攻击皇帝。
陈羽将这一消息告知皇帝,导致皇帝十分震怒。
于是,乌台将领周官找到杜牧,并马上将其拘捕。
杜牧在狱中受到了
严酷的刑讯,但他始终坚守自己是无辜的原则,并且从未承认过自己是有
意诋毁皇帝的。
后来,一位官员名叫刘仁轨带着甄妃的诏敕来到乌台,他发现杜牧并
没有有意诋毁皇帝,相反是将自己内心的悲愤倾注在诗中,对自己的愤懑
进行宣泄。
刘仁轨将这一发现告知了皇帝,皇帝对此感到非常懊悔,他亲自发布
诏书,赦免了杜牧。
杜牧获释后,继续投入诗歌创作,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乌台诗案的发生,展现了当时朝廷的封建专制政治环境中的一些弊端。
同时,也表现了杜牧坚守诗人的原则和正直,以及皇帝的悔过之心。
这一
事件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案件之一。
杜牧和苏柳云的爱情故事

杜牧和苏柳云的爱情故事杜牧和苏柳云的爱情故事: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第一次到宣城做官时,曾对弋江歌妓苏柳云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相传苏柳云是泾县黄田人,原名苏有田,她祖父原是安禄山手下一个兵勇,安禄山判乱时出逃至泾县山区,并成家生一子苏传根,因家贫,苏传根到三十多岁才与一寡妇成家。
寡妇原有一子,苏有田出生后,兄妹不和。
苏有田不到十岁时,苏传根病亡,寡妇为生存所迫,又嫁人生一子,家境愈来愈困难,苏有田也愈来愈成为负担。
苏有田十岁那年被卖到泾县码头一个开当铺的生意人家。
那一阵子晚唐出现了相对平稳的局面,码头作为紧挨青弋江水道的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苏有田十六岁那年,出落得花容月貌,继父母不想把她嫁出去,自家开了一个青楼旅馆,让苏有田接客。
苏有田改名苏柳云,是她逃到当时南陵县府所在地弋江以后的事。
一说她怕被继父母追到才改名的,一说是一个文人客官给取的名,还有说是弋江柳树多的缘故。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秋,二十八岁的杜牧随恩师沈师传到宣城为僚,从水路由芜湖至南陵弋江转道去宣城。
弋江宽阔水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杜牧年轻气盛,常有怀才不遇之感,离开京城后更如蛟龙摆脱蕃篱,但对身为幕僚还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便时常闲赋郊游,以消无聊时光。
也就在他于青弋江泛舟闲游时,看到了在青楼凭窗远眺的苏柳云。
他被苏柳云的美貌惊呆了,一时情动,写下“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的绝句,然后上岸,与苏柳云相见。
这年苏柳云不到二十岁。
当时南陵属宣州管辖,弋江是南陵县府所在地,紧挨青弋江,而青弋江又是宣城与外界的唯一水上通道,历经盛唐的图治,已成山区与平原的经贸出入口,繁荣自不必说,杜牧作为官府幕僚,工作轻松,闲余时到商贾云集、歌舞升平的弋江镇游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加上那时杜牧由书生初次外出做官,“少年气锐,举止动作,无所依据”,“虽然关心国家大事,有政治抱负,但是他私人生活却有贵公子的放荡不羁,喜好声色歌舞的坏习气。
杜紫薇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杜紫薇,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自幼聪慧好学,有着不凡的才华。
杜牧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自然婉约著称,被誉为“杜紫薇体”。
1.生平经历:杜牧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家境优越。
他自幼聪明好学,通读诗书,颇具才华。
然而,他并未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而是通过荫庇入仕。
杜牧曾任多个职位,包括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2.成就贡献:杜牧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自然婉约著称,被誉为“杜紫薇体”。
他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杜牧还写过一些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论文,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性格特点:杜牧性格豪爽、豁达,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才情。
他善于观察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
同时,他也有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批判的勇气,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事件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4.社会影响:杜牧的诗歌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同时,杜牧也因其才情和品德而受到世人的尊重和赞誉,被尊称为“杜紫薇”或“诗坛之帅”。
5.故事传说:有关杜牧的故事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与李商隐之间的友谊故事。
据传,杜牧与李商隐都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两人在诗坛上都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他们却从未谋面。
有一天,杜牧经过一个酒肆,看到了李商隐的题诗,赞叹不已。
他想要结识这位诗人,于是他在李商隐题诗的后面写了一段附记:“在下杜牧,与贵阁下同在诗坛供职,未曾谋面,不胜遗憾。
杜牧的经典小故事五则

杜牧的经典小故事五则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杜牧有关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1,赌酒取姬晚唐大诗人杜牧跟著名诗人张祜极为要好。
一次,作客淮南的张到官府赴宴时,看到杜也在座。
而当时,两人都爱恋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决定索取骰子用赌输赢的方式来决定谁有权去继续爱恋。
杜牧当下遂开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一听,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续吟着: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
语音刚落,两人就不觉大笑着,反而把原本赌酒取妓的事儿给忘了。
2,死前烧文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3,游玩轶事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玩。
曲江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
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
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谈起来。
僧人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
谁知僧人面色平静,木然不知,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怅,遂现场赋诗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4,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
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
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
关于杜牧的故事

关于杜牧的故事一、《阿房宫赋》为杜牧中进士助一臂之力侍郞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举考试,即将前往洛阳。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官员都到长乐传舍为他饯行。
此时,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瘦驴来见崔郾。
崔郾离席与他交谈。
吴武陵说:“侍郞你有着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尽一点微弱的力量。
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数十位太学生,他们正扬着眉毛,拍着手,读着一卷书。
我凑到眼前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像他这样的人,才是皇上的辅弼之才。
侍郞你是大官,恐怕没有时间看这样的文字吧?”说着就将预先带来的《阿房宫赋》朗诵一遍。
崔郾听得十分惊奇。
吴武陵便请求说:“侍郞,你把他列为状元吧。
”崔郾说:“已经有人选了。
”吴武陵说:“不行的话,就列为第二名。
”崔郾说:“也有人选了。
”吴武陵说:“实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没有立即回答。
吴武陵说:“不能这样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
”崔郾连忙应声说:“就遵从你的教诲吧。
”崔郾回到席上,对在座各公说道:“刚才吴太学给推荐了第五名进士。
”有人问:“是谁?”崔郾说:“杜牧。
”有人就提出杜牧不拘小节的问题。
崔郾说:“后汉书载孔稚珪有言曰:以天下为重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
我已经应许了吴太学,就算杜牧是杀狗的,也不能更改了。
崔郾在东都洛阳放榜后,领着新进士们回到长安参拜宰相和中书舍人,杜牧有诗一首,表达他金榜题名的心情:东都放榜花未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二、扬州艳游与牛僧儒的监控杜牧中进士时,正遇上牛僧儒赴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负责处理公文。
实在也是大材小用。
来到扬州这个花花世界,杜牧几乎每夜都到青楼去尽情游乐。
此时他的身后总有二三十名兵士,换了便衣,暗中保护着他。
历史名人杜牧的三个故事

历史名人杜牧的三个故事
1、杜牧把一把锁挂在桥上
杜牧曾经在桐柏桥上挂上一把锁,以此纪念他的爱人,当时他的爱人正在远方,而杜牧却无法见到他。
他把一把锁挂在桥上,祈祷他们能够团聚,并和他一起解开这把锁。
2、杜牧的“南乡子”
杜牧的《南乡子》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它讲述了一个少年回到故乡,发现家乡变得非常不同,而他也发现自己变得非常孤独。
这首诗歌把他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让许多读者感动不已。
3、杜牧的“望庐山瀑布”
杜牧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杜牧到庐山旅行时的情景,他惊叹于这里的瀑布之美,也激动地歌唱起来,以此来表达他对这里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歌也成为了杜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许多人所熟知。
杜牧生平故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其《阿房宫赋》为千古名篇。
杜牧的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境深远。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逻辑严密,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杜牧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在晚唐时期,是晚唐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的文学成就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他以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诗才,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牧的诗歌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和人生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杜牧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他的书法以行书见长,笔力遒劲,风格潇洒。
绘画方面,杜牧擅长画山水、花鸟,以写实手法描绘自然美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牧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员,为百姓谋福利,治理有方。
他关注民生,注重民生,为官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杜牧生活在唐朝晚期,他见证了唐朝的衰败。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迁和历史风貌。
在杜牧的诗中,他关心时政,忧国忧民,对于唐朝政治腐败、社会风气颓废,他深感忧虑,但又无能为力。
杜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他与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士结交,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杜牧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
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顺利。
他曾多次受到排挤,政治上失意,一生郁郁不得志。
晚年的杜牧更是失意和苦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的故事
杜牧是晚唐时期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和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是杜牧的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故事】
故事一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
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
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
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
梦话来。
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故事二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
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
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
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故事三
杜牧早年游历江南,曾见到一个十几岁的绝色女子,惊为天人,于是毛遂自荐,与少女的母亲约定,让少女等自己十年再嫁。
然人世间,世事茫茫难自料,十四年后杜牧官居湖州刺史,本拟抱得美人归,但再度前去时,少女已经出嫁生子,有两个儿子了。
杜牧嗔怪,但是后者的母亲用十年之约相对,杜牧默然怅然,写了一首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大意是: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
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本诗一语双关,感慨万千。
自己与当年的佳人,有缘无
分,只有徒唤奈何。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人的一生重要的是伸出手来,牢牢把握美丽的现在。
反之一味拖延则会追悔莫及。
故事四
杜牧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又制策登科,当时的心境可谓“心花怒放”,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诚不为过。
一天他与友人到长安城南文公寺游览,发现里面静悄悄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风采。
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旨,远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项背。
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与杜牧前来的人赶紧大唱赞歌,说杜牧如何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杜牧失望之余,没有恼怒,反求诸己,深刻反思,赋诗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
【古典诗词鉴赏杜牧篇】
杜牧——《泊秦淮》
杜牧——《秋夕》
杜牧——《遣怀》
杜牧——《山行》
杜牧——《金谷园》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赤壁》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旅宿》
杜牧——《七夕》
杜牧——《过华清宫》
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杜牧——《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