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故事

合集下载

杜牧鲜为人知的一段有趣的浪漫史

杜牧鲜为人知的一段有趣的浪漫史

杜牧鲜为人知的一段有趣的浪漫史杜牧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也是唐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

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严谨的文人,一位视文学为终身追求的隐士。

但是,他的生活中仍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浪漫的史迹被人遗忘了痕迹。

那年,杜牧已年过花甲,却依然孑然一身。

他翻阅着手中的文稿,不禁叹了口气。

突然,他感到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一些浪漫的色彩,需要一份刺激和变化。

于是,他便做了一个决定,希望能够在这段岁月里寻找到一份自己心爱的浪漫爱情。

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名叫琴姬的女子。

她是一位美丽的歌手,也是一名优秀的琴手。

杜牧一眼就被她吸引了,他喜欢她温柔的音乐,更喜欢她那淡淡的香气。

他开始和琴姬经常交往,每次见面他们都会谈到自己精彩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理想。

杜牧发现,琴姬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他们常常讨论着诗歌和文学,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这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某一天晚上,杜牧被琴姬邀请去她家里做客。

他喜欢这个地方,这里有琴声和烛光,还有琴姬在深夜独自弹奏音乐时带给他的温暖和安慰。

像往常一样,他们聊着天,品着美酒,欣赏着优美的音乐。

渐渐地,时间传去了,夜晚越来越深。

突然之间,杜牧的眼里闪现出一丝疑虑,琴姬看在眼里,便打断了他的思维。

她问道:“杜先生,你为什么一直看着我。

是我打扰了你的思路吗?”杜牧没有回答,他沉默了片刻后站起身来,慢慢地向琴姬走去。

琴姬看着他的神情,也感到有些不安,她也站了起来。

杜牧缓缓地走到琴姬的身边,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脸颊,然后低下头吻了她一下。

琴姬惊讶地看着他,然后,她也渐渐地闭上眼睛回应他。

这个短暂的接吻让两人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由此愈加深厚。

自此,杜牧和琴姬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们经常一起创作和表演,将自己的感情和才华融入到诗歌和音乐中。

杜牧以琴姬为灵感创作的诗歌也成为了经典名作。

然而,这段浪漫的爱情终究是短暂的。

琴姬的死让杜牧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也失去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

杜牧和苏柳云的爱情故事

杜牧和苏柳云的爱情故事

杜牧和苏柳云的爱情故事杜牧和苏柳云的爱情故事: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第一次到宣城做官时,曾对弋江歌妓苏柳云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相传苏柳云是泾县黄田人,原名苏有田,她祖父原是安禄山手下一个兵勇,安禄山判乱时出逃至泾县山区,并成家生一子苏传根,因家贫,苏传根到三十多岁才与一寡妇成家。

寡妇原有一子,苏有田出生后,兄妹不和。

苏有田不到十岁时,苏传根病亡,寡妇为生存所迫,又嫁人生一子,家境愈来愈困难,苏有田也愈来愈成为负担。

苏有田十岁那年被卖到泾县码头一个开当铺的生意人家。

那一阵子晚唐出现了相对平稳的局面,码头作为紧挨青弋江水道的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苏有田十六岁那年,出落得花容月貌,继父母不想把她嫁出去,自家开了一个青楼旅馆,让苏有田接客。

苏有田改名苏柳云,是她逃到当时南陵县府所在地弋江以后的事。

一说她怕被继父母追到才改名的,一说是一个文人客官给取的名,还有说是弋江柳树多的缘故。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秋,二十八岁的杜牧随恩师沈师传到宣城为僚,从水路由芜湖至南陵弋江转道去宣城。

弋江宽阔水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杜牧年轻气盛,常有怀才不遇之感,离开京城后更如蛟龙摆脱蕃篱,但对身为幕僚还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便时常闲赋郊游,以消无聊时光。

也就在他于青弋江泛舟闲游时,看到了在青楼凭窗远眺的苏柳云。

他被苏柳云的美貌惊呆了,一时情动,写下“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的绝句,然后上岸,与苏柳云相见。

这年苏柳云不到二十岁。

当时南陵属宣州管辖,弋江是南陵县府所在地,紧挨青弋江,而青弋江又是宣城与外界的唯一水上通道,历经盛唐的图治,已成山区与平原的经贸出入口,繁荣自不必说,杜牧作为官府幕僚,工作轻松,闲余时到商贾云集、歌舞升平的弋江镇游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加上那时杜牧由书生初次外出做官,“少年气锐,举止动作,无所依据”,“虽然关心国家大事,有政治抱负,但是他私人生活却有贵公子的放荡不羁,喜好声色歌舞的坏习气。

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

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

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导语: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个大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用他的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个大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可不幸的是,杜牧的性格不太适合官场土壤,他因不屑逢迎权贵,长期被人排挤,生活很不得意。

而幸运的是,正是杜牧的失意,为中国文化留下很多华章。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从万千儒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进士;不久,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等职。

在京城做了几年的打杂工作,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听闻杜牧的才气,就征召他来扬州做幕僚,工作是处理公文。

杜牧工作清闲,有时闲的无聊,便去青楼消遣,于是有了牛僧孺派兵保护杜牧去青楼的故事。

杜牧在扬州活的很潇洒,诗写得也很飘逸,这大概是得益于他身边的那些歌妓。

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

但事实是,杜牧却把政治家设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写诗只是偶尔的消遣。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读书之余,特别关心军事,后来还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此深刻直白的自我谴责,不是一般士大夫能做到的。

然而杜牧在政治上却屡屡碰壁,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东都洛阳的监察御史,其后又转任地方和中央多个岗位。

当时,统治集团中拉帮结派的现象很严重,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特别激烈,杜牧因与牛僧孺关系比较铁,被李德裕划为牛党,在中央很受排挤,这让他很郁闷。

杜牧一生共经历五个皇帝,频繁换帝说明国家的底气已成问题,宦祸、党争、叛乱,生灵涂炭,唐王朝已走到尽头。

历史名人杜牧的三个故事

历史名人杜牧的三个故事

历史名人杜牧的三个故事
1、杜牧把一把锁挂在桥上
杜牧曾经在桐柏桥上挂上一把锁,以此纪念他的爱人,当时他的爱人正在远方,而杜牧却无法见到他。

他把一把锁挂在桥上,祈祷他们能够团聚,并和他一起解开这把锁。

2、杜牧的“南乡子”
杜牧的《南乡子》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它讲述了一个少年回到故乡,发现家乡变得非常不同,而他也发现自己变得非常孤独。

这首诗歌把他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让许多读者感动不已。

3、杜牧的“望庐山瀑布”
杜牧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杜牧到庐山旅行时的情景,他惊叹于这里的瀑布之美,也激动地歌唱起来,以此来表达他对这里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歌也成为了杜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许多人所熟知。

杜紫薇杜牧

杜紫薇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杜紫薇,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自幼聪慧好学,有着不凡的才华。

杜牧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自然婉约著称,被誉为“杜紫薇体”。

1.生平经历:杜牧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家境优越。

他自幼聪明好学,通读诗书,颇具才华。

然而,他并未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而是通过荫庇入仕。

杜牧曾任多个职位,包括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2.成就贡献:杜牧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自然婉约著称,被誉为“杜紫薇体”。

他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杜牧还写过一些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论文,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性格特点:杜牧性格豪爽、豁达,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才情。

他善于观察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

同时,他也有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批判的勇气,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事件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4.社会影响:杜牧的诗歌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同时,杜牧也因其才情和品德而受到世人的尊重和赞誉,被尊称为“杜紫薇”或“诗坛之帅”。

5.故事传说:有关杜牧的故事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与李商隐之间的友谊故事。

据传,杜牧与李商隐都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两人在诗坛上都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他们却从未谋面。

有一天,杜牧经过一个酒肆,看到了李商隐的题诗,赞叹不已。

他想要结识这位诗人,于是他在李商隐题诗的后面写了一段附记:“在下杜牧,与贵阁下同在诗坛供职,未曾谋面,不胜遗憾。

中国诗人杜牧的历史故事

中国诗人杜牧的历史故事

中国诗人杜牧的历史故事杜牧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

公元803年,杜牧出生在唐朝的长安城,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杜审言。

从小,杜牧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熟读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同时也广泛涉猎了唐代的诗作,吸收了众多文人的精华。

16岁时,杜牧考中了进士,这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了仕途之路。

然而,仕途并不是他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他更喜欢闲适自由的生活,并用心地倾注在文学创作上。

在此期间,他以辞章精悍、意境幽远的作品赢得了众多文士的赞赏和尊敬。

由于他的文名日盛,杜牧在元和年间被唐德宗召入京城,担任国子监的司业一职,负责教授学生。

然而,在此期间,杜牧对政治的参与并不积极。

他更倾向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心爱的文学创作中,他的诗作也因此更具个人情感和细腻之美。

杜牧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他独特的笔墨和深沉的感情使他的作品深入人心。

他与诗人李商隐有过多次的书信往来,互相赞赏和批评,两人的精彩互动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然而,杜牧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

唐朝的政治腐败和无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动乱。

杜牧亲眼目睹政治腐败对百姓的苦难和痛苦,他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选择了返乡与家人团聚,并以写诗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忧虑。

在朝野之间多年的徘徊后,杜牧的诗作逐渐显现出深邃的内涵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以婉约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个体情感和对世态炎凉的敏感。

他的代表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百韵》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隐喻了社会的衰落和个体的困境。

杜牧晚年思想卓越,创作不衰。

他以自然的描写手法,抒发自己对现实的独特见解。

他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创作出了《秋兴八首》和《江南春怨》等经典之作。

公元852年,杜牧在家乡逝世,享年50岁。

唐朝诗人杜牧的历史故事

唐朝诗人杜牧的历史故事

唐朝诗人杜牧的历史故事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代,而杜牧则是唐代文人中的一位璀璨之星。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杜牧的诗歌才华广为人知。

然而,他的一生也有着许多令人称道的历史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杜牧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小受到优秀的教育,才华横溢。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运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美丽的山水景色和丰富的人情世故。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杜牧年青时曾就读于国子监,这是唐代最高的学府。

在国子监,他结交了许多文学才子,例如杜甫和李白。

他们一起创作,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同时,国子监也是杜牧接触到各种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地方,使他的思想更加开阔。

然而,杜牧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数次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这是唐代文人常常遭遇的命运。

但正是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更加感人、真挚。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百味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后世的文学爱好者。

杜牧的才华使他受到当时的皇帝宠爱。

他曾担任过宫廷的官职,为皇帝撰写诗歌和赞美诗。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安于享乐的人,他积极参与政治,对国家大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才华相得益彰,使他在唐朝文坛和政坛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杜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在当时就被广泛流传。

他以婉约派的风格擅长写爱情和自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深刻的意境。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称为"杜工部诗",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杜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他的诗歌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巅峰。

他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曲折的轨迹,更是唐代文学发展的见证。

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起来,唐朝诗人杜牧的历史故事以其才华横溢、思想开阔、政治抱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特点而独具魅力。

杜牧顺境出人才的事例

杜牧顺境出人才的事例

杜牧顺境出人才的事例杜牧是唐朝文学家,以他的诗词而闻名于世。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顺境和逆境,但正是在顺境时,他才能够塑造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牧顺境出人才的事例。

首先,杜牧在顺境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父亲不仅给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还为他请了优秀的老师,让他接受系统的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才华。

其次,顺境给了杜牧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交流。

在唐朝的顺境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各种文艺活动蓬勃发展。

杜牧就利用这个机会广泛结交文人雅士,与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并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他还通过参加各种文学比赛和宴会,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更多的赞赏和机会。

此外,顺境还提供了杜牧广泛涉猎的机会。

在唐朝的盛世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杜牧利用这样的机会,广泛阅读各种文献,涉猎了诗、词、赋、文论等多个文学领域。

正是通过广泛的涉猎,他才能够吸收不同文学流派的精华,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卓越的创作风格。

最后,顺境给予杜牧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

在新乐府运动的推动下,杜牧有机会成为咏史诗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乐府诗,如《秋夕》、《赤壁怀古》等,卓越的才华和创作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顺境为杜牧的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他在顺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广泛接触和交流,涉猎各种文学领域,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

这些都是他成为一位优秀文学家的重要因素。

对于我们来说,也启示我们,要珍惜顺境,善于把握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逆境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是晚唐时期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和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是杜牧的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故事】
故事一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

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
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

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

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

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故事二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

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

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

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
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故事三
杜牧早年游历江南,曾见到一个十几岁的绝色女子,惊为天人,于是毛遂自荐,与少女的母亲约定,让少女等自己十年再嫁。

然人世间,世事茫茫难自料,十四年后杜牧官居湖州刺史,本拟抱得美人归,但再度前去时,少女已经出嫁生子,有两个儿子了。

杜牧嗔怪,但是后者的母亲用十年之约相对,杜牧默然怅然,写了一首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大意是: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

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本诗一语双关,感慨万千。

自己与当年的佳人,有缘无分,只有徒唤奈何。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人
的一生重要的是伸出手来,牢牢把握美丽的现在。

反之一味拖延则会追悔莫及。

故事四
杜牧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又制策登科,当时的心境可谓“心花怒放”,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诚不为过。

一天他与友人到长安城南文公寺游览,发现里面静悄悄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风采。

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旨,远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项背。

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与杜牧前来的人赶紧大唱赞歌,说杜牧如何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杜牧失望之余,没有恼怒,反求诸己,深刻反思,赋诗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古典诗词鉴赏杜牧篇】
杜牧——《泊秦淮》
杜牧——《秋夕》
杜牧——《遣怀》
杜牧——《山行》
杜牧——《金谷园》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赤壁》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旅宿》
杜牧——《七夕》
杜牧——《过华清宫》
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杜牧——《山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